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失衡及对策研究

2023-03-13 01:44杨珊李琼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22期
关键词:失衡小学教师

杨珊 李琼

【摘 要】当前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失衡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合理利用教师资源,引进优秀师资人才,需要关注到小学教师队伍女性化的问题。文章中的调查研究发现小学女教师多于男教师,且在仅有的男教师中,他们大多从事行政或管理工作。总结教师性别结构比例失衡对教师群体、学校管理及学生具有不利影响。且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合理化和减轻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失衡的不利影响的途径。

【关键词】小学教师 性别结构 失衡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22-16-04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发展问题也随之引起重视。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对我国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而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合理的结构,其涉及教师的年龄、性别、背景、气质等方面。教师性别结构作为衡量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深刻影响着我国教育质量。

一、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失衡的现状及问题

(一)现状

教师的性别结构失衡是多方面的,围绕年龄、职务、学历、年级和学科等方面。教师队伍女性化现象明显,城市小学失衡问题更为突出。有研究表示,中国小学教师男女比例呈1∶9的状态,甚至在部分小学中,男教师比例不足5%,并且我国女教师数量稳步增长。[1]有研究者在研究“特岗计划”时发现,女性比例远远超过男性,其中河北、河南、山西、內蒙古、湖南、吉林这六个省区,女性比例超过80%。[2]由此可知,我国教师性别结构呈失衡状态。

(二)问题

1.经济发达地区教师女性化问题明显

经济发展水平和教师分布结构有较强的关联性,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与教师失衡问题的严重性呈正相关。概括来说,东部女教师比西部女教师的数量更多,从东到西呈逐渐递减的特点。[3]总体而言,经济发展快、城市化水平高的地方则教师女性化问题明显。

2.城市小学教师性别结构明显失衡

城市小学中,女教师的数量明显多于乡村小学。有研究指出,在城市小学中女教师比乡村小学的占比大。[4]有研究者也发现,不论任何年级,城市学校女教师的占比均高于乡村小学。综合来说,城市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失衡更加明显。[5]

3.男女教师科目分布不同

学科的不同,男女教师的比例也不同。例如女教师多分布于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等学科,而男教师多分布于体育、科学、计算机等学科。

4.教学岗位教师“女性化”

有研究发现,在河北省某县两所小学总共不足30名男性教师中,竟有20多名分布在行政管理岗位。在云南、贵州、河北三省的5个县中,女性担任中小学正校长职务的不到10名,不少县甚至完全没有女校长。[6]在有限数量的男教师中,他们集中于行政或管理部门,女性教师则多在教学岗位。

二、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失衡的原因分析

(一)薪资水平低

研究总结发现,在现有关于教师性别结构失衡的文献资料中,不少人认为教师的薪资待遇过低导致教师职业对男性的职业吸引力不足。从工资整体来看,尽管教师工资近年来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仍与较好的生活质量有差距。在21世纪前期,小学教师每年平均工资为1.3万元,在落后地区甚至出现拖欠工资现象。教师的薪资较低是导致男性教师放弃该职业的主要原因,这进一步加剧小学教师性别结构的失衡。小学教师的工资起点低且涨幅空间不大,教师往往要有第二份工作支撑养家的重任,这也导致小学男性教师职业认同感低。调查表明,一些男性选择小学教师职业仅仅是因为工作稳定、有寒暑假,且一直处于观望状态,一旦有其他工资更高的职业机会就会转行。一些人认为女性更适合当小学教师,男性靠小学教师工资很难养家。由于小学教师薪资低导致职业认同感不高,男教师来得少、走得多、留不住,加剧了失衡的局面。

(二)固定思维的束缚

固定思维的束缚是影响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失衡的重要因素。尽管当前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失衡的问题已被发现,社会也认为男性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一些家长认为女性教师更合适担任班主任。他们认为相比男性,女性更加细腻和温柔,更适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

(三)师范招生性别的单一化

师范招生性别的单一化影响小学教师性别结构。2015年,中国广播网发表一组数据:河南省具有培养师范作用的学校共24所,毕业生3.6万人,其中男性占比26.2%,女性占比73.8%,其中有意愿成为教师的不到1/3,70%的女性愿意从事教育行业。[7]从毕业生的意愿来看,对于师范专业的男性来说,教师行业并非首选。有研究者指出,师范类院校对男性的未来职业是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和导向性的,多数男性或者说众多优秀男性选择放弃报考师范类院校及从事教师职业,归结原因,还是教师地位和声誉比较尴尬。[8]如果师范院校招生比例严重失衡,也将影响教师性别结构。

(四)教师招聘条件的影响

进入小学成为小学教师的途径主要有教师公招考试、实习、现场招聘。值得注意的是,不管何种招聘方式,如果要成为编制内教师,都要通过教师考试,然后是面试。这样的考试模式理论上对教师性别结构的影响最小,按照一样的标准和模式选拔,但是最后在男性求职者较少的情况下通过的男性教师更少。再者,初试环节一般是教育基本知识,偏文科属性,这类考试对女性而言更有优势,导致进入面试环节的男性更少。

(五)工作环境欠佳

学校的女性较多,男性教师相对缺乏,而男女两性所关注和兴趣点有所偏差,会使男教师较难融入,不利于男教师的发展。此外,女教师的关注度会被家庭分散走一部分或者暂时没有养家的压力,导致教师内部的竞争降低,并且有降低教师的社会地位的风险,致使男性不选择教师行业。一些男性教师性侵事件的曝光,有可能会使男性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压力,一些人对男性教师职业抱着不友好、不尊重的态度,可能致使男性不愿从事小学教师职业。

三、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失衡现状的不利影响

(一)对教师群体的影响

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优秀的教育离不开合理化的性别结构,长期性别比例的不平衡会对教师产生众多的负面影响。

1.降低小学教师群体的生机与活力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下,女性应该从事稳定、工作环境简单的工作,并要求女性“顾家”,这强调了女性对家庭的作用。一些已婚女性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认为工作不再是生活的重心,照顾家庭分散了她们一定的注意力。而如果要很好地兼顾工作、家庭,女性教师则需要承担较大的生活、工作压力。家庭事务消耗女性大量精力,女性对工作的兴趣与精力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竞争意识减少,致使教师群体的生机活力降低。

2.破坏小学教师群体的稳定性

男女两性的先天气质不同,女性具有敏感、细腻的特点,而男性更具有挑战与竞争意识。虽然两性的气质特点不同,但是没有好坏之分。不少研究指出,在长期的单一性别群体之下,人们会产生焦虑、倦怠等不良影响,使工作效率降低、竞争意识下降,甚至发生冲突。而女教师之间更易由于情绪及细腻的特点发生矛盾,日积月累,会造成工作环境的复杂化和沉重化。久而久之,男性会在此环境产生尴尬和抗拒心理,甚至造成男性教师的流失,破坏教师群体的稳定性。

3.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的正常秩序

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失衡不仅影响学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的办学和发展。首先,小学教师性别失衡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学校有固定的管理模式和教学进度,教师各自有教学计划,如果较多的女教师在同一时间段内生育,将会打乱正常的教学安排。其次,由于男性教师数量有限,导致需要男教师参加的活动无法开展。

(二)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1.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小学家长都或多或少的了解到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失衡的问题。一位男学生的家长表示,尽管孩子的班主任是十分有责任心的女教师,但还是希望孩子可以在男教师担任班主任的班级上课,因为希望孩子具有更多的男性特质,例如豁达、开朗。且大多数男教师不会对学生有过多的照顾和提醒,更注重培养其独立性。而另一名女学生家长表示希望孩子还是要和男教师有正常的交流,因为男女教师的教学风格有所不同,希望在两性不同的教学风格影响下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

从学生的行为方式和交往模式上来看,单一的教师性别结构会影响学生与异性正常交往的能力,这一表现通常在青春期后愈发明显。

2.影响学生的认知发展

认知能力的发展既有遗传影响,又有后天环境的作用,认知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男性教师之所以不可替代,是因为男性教师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如果长期缺乏男性教师的教育,容易使学生缺乏空间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这与素质教育有所出入。

四、优化小学教师性别结构现状的对策

(一)推进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合理化

1.提高教师待遇

教师待遇是影响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要想改变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失衡的现状,首先是提高教师工资待遇,使其付出与收获成正比。提高教师待遇不光体现在工资的增长,还体现在完善的福利保障制度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建立正常晋级增薪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城市教师住房的建设、租赁、出售实行优先、优惠。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农村中小学教师解决住房提供方便。”只有提高教师福利,发挥教师职业的优势,才能进一步留住教师。

2.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职业观念

我国一直提倡男女平等,摈弃封建思想。不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可能面临养家与收入不高相矛盾等压力,同时还需要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当前,需要打破社会的职业偏见,形成正确的性别观念和职业观念,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宣传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3.增加师范院校男性招生数量

师范院校作为未来教师的培养发源地,要解决教师性别结构失衡的问题,就要使师范学校的男女性别比例达到平衡。国家及教育行政部门可鼓励男性报考师范院校,且具有政策上的倾斜,以增加男性招生,同时适当扩宽小学教师的就业渠道。当前国家在这一方面做出政策性支持,例如报考教师资格证可不限专业、自主报考,这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教师渠道,有效缓解教师“女性化”增长趋势。

4.吸引更多男性投入教师行业

小学教师招聘主要有三种模式:公开招聘、实习上岗和校园现场招聘。为吸引更多的男性进入小学教育的岗位,可从在校期间的实习和招聘环节两个方面入手。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学校可鼓励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的男生到小学的教学岗位去实习,让男生体会一线教学工作及其重要性,使其在就业的选择上可對小学教师岗位有更多考虑和思量,为未来的职业选择作铺垫。另一方面,小学招聘部门可根据所在小学的具体需求,在合理范围内对男性应聘者有适度倾向性,以期招聘一定数量的男性教师,从而缓解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失衡的情况。需要强调的是,这一措施并非对女性的歧视,而是通过有效的人才引进,均衡在校的男女教师数量,缓解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失衡的压力。

(二)削弱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失衡的不利影响

1.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在有限的男性教师数量的限制下,合理利用男性教师资源,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都能接触男性教师。这需要学校统筹管理与合理安排,最大化地发挥小学男性教师的作用,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正面效应,弱化教师职业的女性化标签。同时学校也要进一步保证男性教师的合理权益,制定合理的学校管理竞争模式,加强人文关怀,使男性教师在自身岗位中发挥最大作用及找到强烈的存在感。

2.实行双性化教育

实行双性化教育是缓解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失衡给学生带来负面效应的有效手段。它并非男女两性的对立,而是肯定具有两性优点的双性人格,实行双性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行双性化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对教师的培养,树立双性化观念,合理运用教程,能动性地践行双性化教育。

五、小结

解决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失衡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无法要求小学教师性别的数量一定达到一致,但是国家、社会及相关学者的关注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应共同探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透过原因提出可缓解失衡现状的可实施的对策,避免教师性别结构失衡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姚林.小学教师的性别角色与教学风格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8.

[2]郑新蓉,姚岩,武晓伟.重塑社会活力:性别图景中的乡村教师和学校[J].妇女研究论丛,2017(1):5-20.

[3]韩苏曼,于沛东.小学教师队伍性别结构失衡问题研究[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9,36(4):105-111.

[4]王熙,李兴韵.贵州省城市与农村地区小学男教师现状调查与研究:以毕节地区为例[J].科技信息,2013(5):41-42.

[5]同[3].

[6]武晓伟.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性别结构的女性化:基于河北、云南、贵州三省的调查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5,27(3):86-92.

[7]张楚楚.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失衡问题研究:以徐州市××小学为例[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16:33.

[8]王俊.教师职业的性别标识探论:兼谈师范类院校男女生比例失衡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15,36(6):65-72.

猜你喜欢
失衡小学教师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沙河市二十冶第二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枣强县第一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全金属外壳》:一场关于战争的噩梦
平凡教学三十载——一名小学教师的自述
秦皇岛市蔡各庄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雄县第三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供需市场失衡问题的研究
试论门罗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