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爱心思想在中学德育中的应用

2023-03-13 01:44李漫欧阳萍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22期
关键词:中学德育卢梭

李漫 欧阳萍

【摘 要】卢梭的自爱心思想是其自然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强调以人为中心和悦纳自我,对于中学德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自爱心思想视域下,当前中学德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德育目标功利化、对自爱心思想存在误解、自爱心德育实践活动缺乏等。针对这些问题,可采取相关措施优化德育,即强调以人为本的具身性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和理解自爱心,促进班主任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结对。

【关键词】卢梭 自爱心思想 中学德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22-13-04

卢梭是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之一是自爱心思想,强调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原始欲望,最终实现“培养自然人”的教育目标。德育是一种社会性活动,一般围绕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来展开,人始终处于德育的中心。尤其是在课程改革中,强调以生为本的理念,这要求中学德育要以学生为中心。卢梭的自爱心并不单指为自己或者爱自己,而是在满足人的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有利于人自由、生存和独立意义的一种情感。从这一视角出发,卢梭的自爱心思想对中学德育具有独特的启迪和指导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因此,在德育成为教育焦点的背景下,探讨自爱心思想在“以人为本”德育工作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卢梭自爱心思想与中学德育

在《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一书中,卢梭明确了“自爱”这一观念。他认为自爱作为人类的本源欲念,先于理性存在,不具有道德属性,对于人类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卢梭提出自爱是维持个体生存的原始本能,人类关心、保存自身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他在《爱弥儿:论教育》中写道:“为了保持我们的生存,我们必须要爱自己,我们爱自己要胜过爱其他一切的东西。”[1]这种说法更倾向于将自爱归于生理方面的自爱,自爱只涉及自己。卢梭以婴儿为例,在生命的初始,不能说话的婴儿会通过哭闹来表达自己的饥饿或其他不适,使父母注意并及时满足自己的需求。正是这种出自本能的情感表达,能够帮助个体维持生存。也就是说,卢梭将自爱心视为人发展的前提,在自然状态下,自爱心对于人类自然、幸福地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其次,卢梭在《论不平等》中进一步提出,除了生理上的自爱,还有精神方面的自爱,自爱与自私存在分别。在受到私有物品的诱惑之前,人处于一种相对“无欲无求”的状态,此时人所具有的自爱是生理方面的,是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精神方面的自爱则是进入社会后才出现,如果人的自私心过度,这种自爱便容易变为贪婪,最终使人堕落。因此,卢梭强调自爱心是中性的,“它的變好或变坏,完全看我们怎么运用和使它具有怎样的关系而定”[2]。换言之,自爱不是自私,具有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接受适当的教育后,人们能够正确区分自爱与自私,并且把握好自爱的尺度。在面对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两难”情况时,人们不会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的利益,也不会为了自己而牺牲他人的利益。

最后,卢梭还认为,人类由于自爱心为理性所指导,为怜悯心所节制,从而产生人道和美德。[3]从生命的原始状态逐渐进入社会后,自爱会成为人类追寻其他事物的催化剂。在卢梭看来,追求非自然给予、非生存必需的事物会带来灾难。实际上,人虽然无法决定欲望的产生,但是可以选择通过怜悯心和理性来控制欲望。

由上述可知,卢梭将自爱心视为人类美德的一部分,强调正视欲望,谨慎追求非必需的欲望,并且重视怜悯心、理性等的约束作用。中学德育要求加强与自我认识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运用自爱心思想解决问题,则要求学生强化对自己的“精神之爱”,正视内心,悦纳自我。此外,卢梭强调培养理性,发挥怜悯心在人类活动中的约束作用,这个观点对于人正确应对道德情境问题具有启发意义。怜悯心能够使人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而理性能够使人从有害欲望中清醒,在道德情境中作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不至于因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的利益。在德育工作中,注重对学生怜悯心与理性的培养,能使中性的自爱心向好向善发展,从而发挥其积极的教育作用。

二、自爱心思想视角下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自爱心视角下,中学德育表现出功利化倾向、师生对自爱心思想的了解不足、缺乏行之有效的自爱心教育实践等问题。

第一,中学德育目标表现出功利化倾向。功利主义的德育目的观主张依据社会本位去塑造“社会需要”的人,这是德育关怀取向缺失的主要表现。[4]德育的关怀取向强调保护每个人不受伤害,能得到应有的关心和照顾,而这一点也正是卢梭自爱心思想的核心。自爱心强调的是人本身,关注并满足人天生具有的本能需求。因此,德育应当以人为本,将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围绕学生进行教育、引导、鼓励工作,尊重、关心、理解学生,强调对人性的唤起和尊重。[5]

然而在一些学校中,学生生理方面的运动需求、睡眠需求,心理方面的安全需求等,常常要为学习成绩让步。如果低层次的需求未得到重视或满足,那么大部分学生难以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学校的德育目标包括塑造学生开朗活泼、乐观积极等心理品质,然而面对学习压力,一些学生长期压抑内心情感;学校的德育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等道德行为目标,然而一些中学生疏于锻炼并且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等心理。在一些学校中,“重成绩、轻德育”的观念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德育目标具有功利主义性质,忽视了德育的关怀目的,与自爱心思想的要求相悖。

第二,师生对自爱心思想的内涵有所误解。由于卢梭自爱心思想强调自我保存、关注自身、追求自己的幸福,因此在部分情境下,自爱心会被误解为完全利己的自我中心主义。对此存在误解的教师无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需求,而将自爱误解为自我中心主义的中学生,会羞于或者不敢说出自己的需求,即使内心委屈,也会为朋友或集体无条件付出。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还可能对社交产生逃避心理。另一种情况则恰恰相反,学生以自爱之名行完全利己之事,过度的自我中心主义容易使中学生认知扭曲,严重者甚至形成道德缺陷。例如学生凭自我好恶行事,在犯错时常常推卸责任,埋怨老师、家长、同学,没有自我反省意识。此类道德问题如果继续发展,那么学生可能形成自私冷漠的性格。

第三,中学德育中缺乏行之有效的自爱心德育实践。有学者认为,中学生处于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阶段。[6]在这一阶段,中学生很容易出现自我认同感低,进而引发自卑、焦虑、厌学等心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一些学校往往会开展“感恩励志”主题的大型教育宣讲实践活动。这类实践活动虽然能对一部分学生起到教育作用,但是由于其理论缺乏针对性,略显空洞,仍有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具体行动。

从这类形式的德育活动中,能看出德育工作者对学生身心迅速发展及变化不够了解,不能因人制宜地解决学生自爱心发展失调问题。而开展专门的自爱心德育实践对场地、经费、师生时间有一定要求,可行性较小。较为常见的德育活动一般由在校的心理健康教师组织实施,但心理健康教师数量有限,难以接待庞大的学生群体。另外,学生寻求心理咨询还存在课余时间不充分、缺乏隐秘有效的倾诉途径、难以在短时间内建立对心理健康教师的信任等问题。这就导致自爱心德育实践活动无法真正触动学生内心,德育实践浮于表面。

三、以自爱心思想优化中学德育的对策

卢梭自爱心思想与中学德育存在诸多契合之处,卢梭对自爱心、怜悯心、理性等观点的阐述可从多个方面指导德育实施,为解决中学德育的种种问题提供思路。

(一)强调以人为本的具身性德育目标

卢梭认为只有外力才能将人塑造为有道德的人,这种外力就是教育。[7]从这一角度出发,教育对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作用。因此,要转变“重成绩、轻德育”的思想,德育工作者可以从学科教学入手渗透自爱心思想,采取有效措施丰富学科特色自爱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德育目标倾向功利化的问题。

学科特色自爱教育应以自爱心思想为指导,围绕生理、心理的自爱进行相关教育,进而拓展为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同时,学科特色自爱教育还应向具身性德育靠拢,强调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体验,促使学生在获得体验后主动建构自己的思想认识。[8]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需要设计相关的体验活动。例如教师首先在生物课上指导学生借助仪器观察、分辨并记录不同药物的成分,鼓励学生自由提问与讨论。其次通过沃希白板进行互动,请学生为虚拟小人选择生病时(如感冒、腹泻等)应当服用的药物,虚拟小人会根据学生选择的药物产生不同的反应。在情境体验中,学生可直接、深刻地体会到药物对人体的作用,明白自我保护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关注自己的身心变化,谨慎用药。又如在历史学科特色自爱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PPT进行沉浸式历史演进互动。以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的“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一课为例,教师在课前发放介绍五四运动前后各种社会思潮的资料,请学生根据资料选择自己认可的思潮或学派,鼓励学生发言。在热烈的谈论与教师深入的讲解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先辈在思想混乱、战火纷飞的年代的担当,以及对祖国真挚的感情,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教师引导学生在学史时进行深入思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理性,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总而言之,在学科特色自爱教育中,教育与德育的目标应深度融合,最终聚焦于对学生的关怀。

(二)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和理解自爱心

卢梭认为,正是因为我们力图增加幸福,才使得幸福变为了痛苦。[9]力图增加需求之外的“幸福”,很容易出现不正常的比较,从而造成自爱心的异化。结合德育进行解释,就是对需求的认知、控制存在问题,一些中学生因为无法正确认知、实践自爱心思想,所以无法正视内心需求,或形成过度利己的自我中心主义心理。

针对上述问题,教师首先应当增进对自爱心思想的了解,通过研读相关理论形成相对完善的认知体系,并结合学情对自爱心教育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创新。自爱教育強调,保存自身、关心自己是有益于社会的基础,只有以自爱为前提,才能逐渐走向群体的自爱,要在以自我为中心和以他人为中心之间寻找平衡点。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可忽视怜悯心的作用。正如卢梭所说,“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情感,它能缓和每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10]。因此,在中学的自爱教育中,教师需要丰富与怜悯心有关的内容。

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较之小学有了很大提升,已经学会从书本中汲取知识,并能对共鸣之处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根据这一学情,教师可尝试在教室布置小型读书角,放置与怜悯心相关的书籍,鼓励学生阅读与记录自己的思考,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教师需根据观察到的学生在日常交往中存在的过激争吵、孤立同学等情况,补充相关主题书籍。另外,书籍的选择应考虑学生的阅读水平,尽量挑选通俗生动、有切实指导方法的心理书籍。师生共读一本或多本书籍,通过读书分享会、交换信件等方式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在自身对怜悯心有深入了解的前提下,以交流与讨论为契机,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推己及人,并鼓励学生将所思所感转化为实践。

(三)促进班主任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结对

针对目前中学德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中学德育迫切需要有效的实践形式,在自爱心思想的指导下践行人文关怀,将自爱教育落到实处,为中学生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班主任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结对工作这一策略可行性高,且容易落到实处。

卢梭认为,师生之间如果没有真心真意的情谊,那么就会“一个心不在焉,一个不服管教”[11]。教师对学生进行自爱教育,首先需要与学生建立互爱关系。一些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学生日常沟通交流较少,因此有时难以对前来咨询的学生形成细致全面的了解。加之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在面临心理困境时,可能不会主动寻求帮助。这成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互爱关系的阻碍因素。班主任与学生接触频繁,在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方面比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更具优势。因此,将班主任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优势进行结合,促进两者结对工作,能够达到理想的德育效果。面对中学生的交往烦恼或异常,班主任应及时察觉问题,主动向学生了解情况,并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同商量针对该生、该班学生的德育措施。

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班主任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既要强调关注自身和自我保存的内核,也要积极对学生存在的困惑提出有益建议。例如班主任察觉到学生对人际交往产生悲观或逃避心理时,提前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初步沟通,寻找大课间或者其他自由活动时间,在氛围相对轻松的空间向学生了解情况。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基于自己的心理学知识,班主任则凭借学生的信任,二人合作,慢慢打开学生心扉,并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帮助学生强化自爱心,使学生明白做人应该专注自身的生存,接受自己现存的不足,悦纳自己,先自爱才能求得他人的爱等人际交往道理。每一次聊天都是师生双方共同进步的过程。此外,班主任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可以共同设计德育班会,从不同角度理解中学生在青春期的躁动与不安,并加以疏导、安抚,帮助学生顺利度过这一阶段。

通过研究卢梭自爱心思想的内涵及其在德育中的运用,能将中学德育工作聚焦于深入了解中学生的需求,关注其原始本能、必需欲念,切实解决他们在价值观上遇到的种种难题。同时,自爱心思想也启示着中学德育应当关注学生发展,致力于创建良好的德育情境,加强人文关怀与自爱教育。

【参考文献】

[1]卢梭.爱弥儿:论教育[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334.

[2]同[1]112.

[3]卢梭.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55.

[4]檀传宝.功利主义:中国德育的症候群之一[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3):24-28.

[5]刘大允,李倩茂.以人为本:现代德育的核心理念[J].中国高教研究,2006(2):76-77.

[6]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3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4.

[7]卡罗尔·布拉姆.卢梭与美德共和国: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宣言[M].启蒙编译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67.

[8]顾斌.具身性德育:中学德育的新路径[J].教书育人,2022(34):7-9.

[9]同[1]92.

[10]同[3]75.

[11]同[1]42.

猜你喜欢
中学德育卢梭
大师的弯腰
与卢梭的狮子相遇
跟着卢梭去看原始派
卢梭的思想实践及其争论
中学德育工作形成合力探析
“微德育”
中学德育工作形成合力探析
浅析当代中国中学德育的风险和建设对策
浅析新时期如何提高中学德育有效性
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自由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