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立有效链接的高中散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2023-03-12 00:18张春红何苑怡
课堂内外·高中教研 2023年12期
关键词:散文教学群文阅读语文教学

张春红 何苑怡

摘  要:开展散文群文阅读教学,能带领学生潜入文本,读懂群文丰富的内涵与文本作者的深刻思考。教师要帮学生建立起与散文文本的链接,主要方法有:学习目标与学情链接、学习活动与情境链接、学习过程与支架链接、学习指导与示范链接。教师通过巧设活动阶梯,创设情境氛围,投入身心示范,使学生体验到生命跳动的节律,读得有质量、有兴致、有方法、有效益,从而可以收获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语文教学;散文教学;群文阅读

叶倾城《北风乍起时》、方戈《牵着母亲过马路》、艾玛尔·邦贝克《父亲的爱》三篇散文选自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同步阅读》丛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广东省第三届初中语文青年教师能力大赛前十名选手决赛授课内容。三篇文章的主题是“浓浓亲情”,均以平常小事反映至真至诚、撼人心魄的亲情。在四十分钟内带领七年级学生潜入文本,读懂文字背后的深情以及作者深刻的思考,是很大的挑战。文章以此为例,阐述了教师通过巧设活动阶梯,创设情境氛围,帮助学生建立与“这三篇”散文文本的链接,以读懂亲情的多重内涵,觉察、理解父母之爱,加深对亲情的感受,丰富情感体验,从而体验到生命跳动的节律。

一、目标与学情链接,感知文字内蕴

“阅读教学的‘这一篇课文,不仅是学习材料,而且是学习对象。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其实是阅读教学的通则。”为实现学生有质量的读,三篇散文的群文阅读教学,需要建立学生与“这三篇”散文的链接。这首先要做的就是基于学情的分析和了解,确立清晰、准确、合宜的学习目标。

本文教学案例“读懂至爱亲情”散文群文阅读课设计的学习目标如下:

通过读、思、写等活动,感知父母形象,理解亲情内涵,丰富亲情体验。

这样的目标正是基于对七年级学生能力的分析,体现了与学情的有机链接。七年级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易以自我为中心,与家人形成隔阂与对抗,三篇散文让学生体悟亲情的真挚与无私,给学生一次爱的洗礼,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解家人,珍惜亲情,增强家庭责任感。

三篇散文都表达了父母对子女的至爱深情,但如果阅读只停留在这一层面,文本的主旨、内容、教学价值等就窄化、浅表化了。纵深思考,三篇散文均向接受父母之爱的儿女提出了发人深省的问题:除了父母之爱,亲情还应有怎样的内涵?如何看待父母子女之间爱的不对等?爱除了是付出,还可以是什么……

三篇文章选材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初读即可把握文章基本内容,理解亲情主题。但学生解读易止于浅表,难以潜入文本内核理解作者对亲情的深刻思考。因此,为学生巧设读、思、写等活动梯子,创设情境氛围,让学生和文本链接起来显得尤其重要。

学生对群文阅读课型是陌生的,40分钟的课堂不宜拓展过宽、过深。同时,七年级学生朗读品味、细节分析以及情感表达等能力尚在起步阶段,作为教材亲情单元拓展内容的“x”文本阅读,重视强化教材单元朗读训练目标,帮助学生沉浸于文字世界里感知文字内蕴,是目标确立的应有之义。

“感知父母形象,理解亲情内涵,丰富亲情体验”,目标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由文字阅读感知到深层内涵理解,再到创意表达以丰富情感体验,这正是张志公先生提倡的“牵着孩子的手,让他们在文本里走几个来回”,这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建立起与文本的链接。

二、活动与情境链接,激活情感体验

众所周知,只有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参与言语实践活动,课堂真正的学习才可能发生,学生的学科素养才能真正得到提升。王宁先生说:“新课标所说的‘活动,指的是语文学习活动,也就是‘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三件事。”学科实践活动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路径。学科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学科活动的过程,由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组成,其中,又应以学的活动为根本,一切教的活动都是为学生学的活动服务。

“读懂至爱亲情”散文群文阅读课,教师设计了三个主要的学习活动。活动一:默读勾画,感知父母形象;活动二:品读析情,挖掘亲情内涵;活动三:关联自身,以笔传达心声。

在这些学习活动中,又设计了许多丰富多彩的群文阅读小活动:默读、勾画、圈点、朗读、改写句末标点符号、想象、角色扮演、改编故事情节、创写三行诗……这些学习活动环环相扣,呈现一定的逻辑递进关系;有效规避了传统的阅读课堂大量讲解分析的弊端,引导学生在“做事”(生成活动成果的言语实践)中建构语言,提升学科素养,提高学习的参与度,改变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课堂生态。

更为可贵的是,教师有意识地创设各类情境,将学习活动与情境链接起来。“情境”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高频次出现,体现了国家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情境的重视,即要求学校教师根据学生发展需求,重视以具体情境为载体的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能基于學生能够学习和喜欢学习的前提条件,有意识地将学习活动与情境链接,学生学习动机就能得到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致也将被调动起来,课堂阅读质量将得到有效提升。

本研究所述的这堂群文阅读课,教师巧设情境,引导学生不由自主地积极参与了多样化的活动。三个主要的学习活动,分别创设了“最触动心灵的文字”这一个人体验情境、“师生设身处地合作演读”这一学科学习情境和“冬日创‘三行诗倾诉衷肠”这一社会生活情境,将这些真实而富有意义的情境与学习活动链接起来,引导学生在复杂情境、多种角度和开放空间中充分展示他们的才华与个性,并收获了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的学习成果。

如“默读勾画,感知父母形象”这一活动,创设的是“反复体会,想想哪一处,最触动你的心”这一个体验情境,这样的情境能引导学生群体广泛参与、深度思考,从而体验散文群文表达的丰富情感。从学生交流的内容看,“父亲在急诊室外的叫嚷”“老王的连串问句”“妈妈一直抱着受伤的我”这样集中表现父母至爱亲情的文字,最能唤起学生阅读时的共鸣,唤醒丰富的情感体验。

又如“回归自身,以笔传达心声”这一活动,创设的是“冬日创‘三行诗倾诉自己对父母的衷肠”这一社会生活情境,学生纷纷提笔创写,生成了许多非常动人且内涵丰富的三行诗,从学生的活动成果来看,他们进一步读懂了亲情的丰富内涵,感恩、幸福等情感体验被唤醒,也增强了责任、担当、回馈等意识。

三、过程与支架链接,体察细腻情思

“支架”是指给学生学习创造适当的范例、线索、提示或建议等。如果教师结合文本特点,在支持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利用这种方法建立起学生容易理解的支架来进行阅读教学,学生就会更快对文本产生正确的理解和分析。

散文作为介乎诗歌与小说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抒写性灵,是个体情怀的见证。“阅读散文,不仅仅是为了知道作者所写的人、事、景、物,而是通过这些人、事、景、物,触摸写散文的那个人,触摸作者的心眼、心肠、心境、心灵、心怀,触摸作者的情思,体认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悟。”正如前面所谈到的,七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得到发展,但心智和思维尚不成熟,成年人的散文中所表现的丰富情感和人生感悟,对他们而言还有一定的距离。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巧设支架,步步铺垫,建立起学习全过程与支架的链接,引领学生渐渐步入文字丰富的意蕴和情感的陶冶中,他们得到了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

首先是梳理复杂情节,原创表格支架。《北风乍起时》一文,故事里含故事,三个主要人物,包含两对亲子关系,为帮助学生尽快梳理文本情节,以读出“父母与子女之间情感的不对等”这一深刻内涵,教师自创情节梳理表,提醒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圈画出“人物”“地点”“受寒流影响程度”“人物态度”等关键词。这一看似简单的表格支架,却让学生迅速找到了理清复杂情节的路径,也为后面的交流讨论得以顺利开展奠基。

其次是变换文本表达,再造资源支架。同样的文字,换一种表达,再造资源支架以用于课堂多种形式的阅读,学生或可窥见不一样的风景,感悟不一样的思绪。如教师改编《北风乍起时》的开头,并与学生一起朗诵,引导学生在对比中读懂“亲情的双向互动,双向交融”的意蕴;又如将《牵着母亲过马路》第六段中表现“今昔对比”与“始终如一”的关键词句,让学生大声读出来,以加深其对散文情感意蕴的理解。

再次是创写“三行诗”,供给范例支架。在冬日倾诉对父母的衷肠,以诗传达心声,以丰富亲情体验,是非常棒的设计。教师给出写作示范支架,更是给学生最大的鼓励与信心,课堂教学效益自然非常可观,这从学生课堂展示的三行诗也得到印证。学生的诗,从内容主旨来看,有对亲情的回馈,有对亲情的感悟和感激,还有对亲情双向互动的认知与思考;从语言表达来看,既有贴近原生态生活的质感,又有丰富的想象,能恰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传达情意,有的还能押韵,富有音韵美。

最后是鼓励多元评价,运用量表支架。反馈与评价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检查、诊断、激励、甄别、选拔等多重功能。好的评价能促进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引学生学习方法。除了现场观察、对话交流、小组分享、自我反思等,教师还自创两个清晰、可操作的表格支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评价,以评促读、以评促教。

如“小组讨论评价量表”,从“参与表现”“倾听表现”“讨论表现”三方面评价,各按评价指标表现分为A、B、C三等,包含自评、互评等多元评价主体评分;量表还特别留出空白,提醒用关键词记录小组成员观点,并要求在纸上选出小组发言代表等。这一量表用于小组合作探究难点问题,如文章《父亲的爱》两次提到“爸不懂得怎样表达爱”,末段却说“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察觉?”父亲到底有没有表达他对儿子的爱?学生分组有序开展合作讨论,从各组代表发言看,他们读出了“反复叮嘱是爱的表达”“一封短柬里有含蓄的爱的表达”“无声的克制里有爱的表达”“着急的行动里有关爱和心疼”“默默的奉献是爱的表达”“严厉也是爱的表达”等生活琐碎里丰富却细微且不易察觉的爱的表达。如此看来,表格支架的作用不可小觑。

四、引导与示范链接,营造美好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把你所教的学科看作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散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作为成年人的教师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是学生能进入文本、获得丰富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的重要支撑。优秀的语文教师是文本的知音,亦是学生合作学习的首席伙伴。教师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评价语的正向激励与引导、过渡语的精练优美、散文群文思想主旨与表达等的解读示范、关键语段的感情朗读示范、对学生差异性的尊重与呵护,以及进行写作“三行诗”的榜样示范,还有教师优雅自如的教态、语音、语调、课堂上全身心的投入等,将学生带入如诗如梦的课堂美好境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与创造力,让学生的阅读收获了高效益。

叶澜先生说:“每一個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该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从而激起自觉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积极地投入教学改革。”散文(特别是课外文本)群文阅读教学,本身是很有难度的专业挑战,但因教师善于建立有效链接,即学习目标与学情链接、学习活动与情境链接、学习过程与支架链接、学习引导与示范链接,使学生读得有质量、有兴致、有方法、有效益,从而在短短的课堂体验到了生命跳动的节律,收获了素养的提升与美好的学科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王荣生. 散文教学教什么[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语文建设》编辑部. 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是”与“非”: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访谈[J]. 语文建设,2019(01):4-7.

[3]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 教育研究,1997(09):3-8.

(责任编辑:向志莉)

猜你喜欢
散文教学群文阅读语文教学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以人教版鲁迅作品为例谈散文教学的文体意识
巧用单元课文整合有效实施群文阅读
巧抓散文教学之根
享受群文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