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丽敏
摘 要:开展幼儿时间管理教育是现阶段学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基于文献梳理和教学经验总结,从教育目的、教育原则以及教育策略三个维度探析了幼儿时间管理教育。研究认为幼儿时间管理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幼儿认知时间与生命联系,发展幼儿时间管理意识及能力,以及提升幼儿自我管理及规划能力。从原则上看,幼儿时间管理教育应贯彻具象性原则、体验性原则及递进性原则;从教育对策上看,幼儿时间管理可以通过直接引导使幼儿初步建立时间概念,通过营造环境使幼儿逐渐形成时间意识,通过规划练习使幼儿提升时间管理能力,以及通过挑战活动使幼儿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关键词:幼儿;时间管理;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24-0130-04
时间管理能力对个体的生活、学习、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对于提升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规划能力等有重要价值。幼儿园要加大幼儿时间管理教育的力度,充分认识时间管理教育的重要性,并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基于幼儿的成长需求,科学规划时间管理教育方案,使幼儿能够对时间概念有准确的认知,形成良好的时间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本文围绕幼儿时间管理教育的目的、原则以及策略加以探究,以期为提升幼儿时间管理教育实效提供参考。
幼儿教育阶段有效实施开展幼儿时间管理教育,是现阶段学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幼儿时间管理教育工作的开展不只是为了提高幼儿的时间利用率,使幼儿改变做事拖沓的不良习惯,更是为了让幼儿具备良好的时间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并培养自我规划与自我管理的基本素养,从而为幼儿的学习以及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当时间管理成为幼儿的一种基本准则后,会让幼儿在科学的时间管理的支配下开展各项行动,比如幼儿在家庭生活中的起床、洗漱、用餐以及在幼儿园中的一日活动,都会严格地按照规划好的时间有条不紊地进行,让幼儿的生活学习变得有规律,也能够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1]。
(一)引导幼儿认知时间与生命联系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时间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在开展幼儿时间管理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幼儿认知时间与生命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教育开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在幼儿时间管理教育中引导幼儿准确认知时间是非常关键的教育内容,而这部分教育内容的实质就是让幼儿能够对生命存在的本身有一定的认知。从个体对世界的认知以及对人类发展的了解都是根据时间性来进行的,也就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世界在不断变化,人类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因此,时间与生命本质上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时间本身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而生命的存在则可以说成是时间的具体体现[2]。对于幼儿来说,通过时间管理教育,使其能够认识到伴随时间的不断延续,自身可以获得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不断成熟,使幼儿对时间与生命的内在联系有了更加准确的认知。幼儿教师要注重引导幼儿从具体形象的事物中,或者通过引导幼儿借助感官知觉来感知时间和生命,比如让幼儿从春天的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秋天的落叶纷飞、硕果累累,以及生活中每一个快乐的瞬间、难忘的瞬间中,引导幼儿认知时间与生命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意识到时间不仅仅是一个器用,才能引导幼儿通过科学的时间管理来提升生命的价值。
(二)發展幼儿时间管理意识及能力
对幼儿进行时间管理教育除了让幼儿能够准确认知时间,了解时间与生命的内在关联,还要将发展幼儿时间管理意识及能力作为主要的教育目的,时间管理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幼儿的时间管理意识和能力的提升也需要一段过程,在幼儿不断接受时间管理教育过程的熏陶与影响下,时间的生命内涵就会在幼儿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成为其意识与信念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要素,并且通过这种潜在的方式来影响幼儿个体的行为,使幼儿能够有序地开展各项活动。幼儿由于自身心智不够成熟,无法自觉产生时间管理意识和能力,需要成年人给予科学的启发和引导。因此,教师在开展幼儿时间管理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幼儿进行有意识地启发与引导,让幼儿对时间管理的价值、意义有一定的了解,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同时借助多样化活动的开展,让幼儿在具体的实践体验和训练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时间管理能力,能够在各项活动中做好科学的时间分配,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顺利完成活动任务[3]。
(三)提升幼儿自我管理及规划能力
对幼儿进行时间管理教育的另一主要目的就是提升幼儿的自我管理和规划能力。幼儿如果具备较强的时间管理意识与管理能力,可以使其顺利地完成活动任务,提升对时间的分配与使用的效率。然而,幼儿时间管理教育中指导幼儿进行科学的时间管理还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比如时间管理中要充分考虑活动任务的特点、要求,能够准确掌握时间与活动任务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还要考虑参与活动的多方主体的能力及素养,通过综合多方面因素的分析,才能确保时间管理的质量和效果。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幼儿时间管理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让幼儿在形成良好的时间管理意识的同时,能够准确掌握完成活动目标所需要的其他条件,此外,还要能够做到专注,克服自身的散漫、贪玩等问题,与其他小伙伴进行交流与合作,最终能够科学规划活动方案,实现对自我的管理与约束。因此,幼儿时间管理教育要将幼儿自我管理与规划能力培养作为主要的教育目的,科学设计教育方案,保障教育工作开展的效果。
幼儿时间管理教育中,教师要站在幼儿的角度,从幼儿的认识特点以及身心发展特点出发,掌握科学的教育原则,才能确保幼儿时间管理教育的实施效果。通常情况下,幼儿是在具体的实践体验中来感知时间所具备的多样性意义,教师需要意识到,幼儿时间管理教育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教育,也不是为了让幼儿能够掌握具体的时间计算方法,而是要让幼儿通过情感的体验与主体的感知来形成正确的时间观念,形成良好的时间管理意识和能力,并以此促进幼儿自我管理,实现幼儿的良好发展[4]。
(一)具象性原则
从幼儿认知特点来分析,在幼儿的思想认知中,时间虽然是一个相对笼统的概念,但是时间并不是抽象的,时间是与具体事物紧密相连的。由于幼儿受到年龄以及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并不能从理性层面准确感知与理解时间的内在含义与具体特征,也无法从实用的角度上准确地认知时间的价值与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幼儿时间管理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遵循具象性原则,能够将笼统抽象的时间概念以具体、形象的事物或者形象来呈现,引导幼儿通过对具象化的事物或者形象的变化,达到对时间概念及内涵的认知与理解。比如可以让幼儿通过一日三餐的进餐活动来认知和理解一天中不同时间段的概念,也可以引导幼儿通过观看一棵树的春夏秋冬的变化,来感知与理解一年中四季更替的规律。给幼儿呈现一些与时间相关的具体事物,或者带领幼儿参与一些与时间相关的活动,从而让幼儿对时间的认知更加准确,也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这些具体的事物特征不仅与时间有关,与生命也存在紧密的关联,幼儿在具象性的时间管理教育中逐渐对生命与时间的内在联系能够有更清晰的印象,使幼儿形成正确的时间观。
(二)体验性原则
对幼儿开展时间管理教育还要遵循体验性原则,所谓体验性就是强调幼儿在实际的参与互动中、体验中、实践中逐渐形成时间管理意识与时间管理能力,尊重幼儿的主体性,能够以幼儿为本,科学规划教育活动。可以说,任何人对于时间的认知以及时间意义的感知都离不开实践体验,均是在具体的体验中、感知中形成正确的时间观。如果在幼儿时间管理教育中,只是教师主观性地灌输相关知识,而幼儿缺少亲身体验的机会,就无法让幼儿对时间的价值有正确的认知。因此,在开展幼儿时间管理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将传授幼儿基本的时间知识作为教育的核心,也不能直接告诉幼儿什么是时间,应该如何分配与利用时间,而是要给幼儿创造良好的体验情境,让幼儿对时间有良好的体验,并在体验中能够形成时间管理意识,自觉探索与发掘时间分配的方法。幼儿时间管理教育中,幼儿进行时间的体验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一方面,幼儿教师要结合幼儿实践体验的具体需求,有组织、有计划地带领幼儿参与各类有关实践的体验类活动;另一方面,幼儿教师以及幼儿家长还要注重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适时引导幼儿进行实践体验,充分利用好生活资源,强化幼儿的时间意识。不只是在教育活动中,在幼儿的现实生活中也要处处与时间关联,比如日常的玩耍、人际交往等,都体现出与时间要素息息相关的信息,幼兒用心体验与感知能够感受到时间的长短和快慢。
(三)递进性原则
幼儿教师在开展幼儿时间管理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和经验,能够遵循递进性原则,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认知时间,形成时间管理意识、发展时间管理能力。递进性原则强调的是,在教育过程中能够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在不同的阶段为幼儿设置不同的时间管理教育目标,并采取不同的时间管理教育方法和手段,使幼儿的时间管理能力能够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有所提升。针对年纪比较小的幼儿,他们在时间的认知与时间的体验上主要是以生理时间为主,比如这个阶段的幼儿感知应该进餐的时间主要是根据自己是否感到饥饿,是在生理反应的驱动下产生相应的行为。而伴随着幼儿的年龄增长以及其认知水平的不断提升,幼儿对于时间的认知与时间的体验和感知也会逐渐从生理性时间向社会性时间过渡,能够形成相对固定的时间概念,比如幼儿会按照一日三餐所规定的时间段规律进餐,其他日常活动和行为也会变得更有规律。教师根据幼儿的成长变化,在时间管理教育目标以及方案上要进行不断调整,使其更符合幼儿的成长发展需求。
在具体的时间管理教育中,成人不能站在自己的认知角度上对幼儿进行高度结构化的时间安排,这样容易影响幼儿对时间的正确理解和认知,也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相应的,成人需要转换思维角度,站在幼儿的认知维度,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兴趣、体验以及内化等综合情况,通过科学地开展时间管理教育活动,满足幼儿在成长发展中对于时间认知及管理的需求[5]。
(一)直接引导使幼儿初步建立时间概念
幼儿时间管理教育中,教师和家长虽然主要是通过具象化的事物以及活动来引导幼儿了解时间概念、感知时间意义,但是仍然需要幼儿对时间的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的规则有一定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关的实践体验活动与时间管理活动,才能逐渐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在这部分的教育内容可以采取直接引导的方式,让幼儿初步建立时间概念,为培养幼儿的时间管理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在对幼儿进行直接引导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幼儿的年龄以及认知能力,从而选择合适的引导方式,使幼儿能够对时间有初步的认知,形成相对准确的时间概念。比如,在针对年龄比较小的幼儿开展时间管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或者幼儿家长可以通过给幼儿展示不同形式的钟表,让幼儿可以直观地了解白天与黑夜的时间概念,了解一年四季的时间概念,让幼儿初步接触时间,感知时间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及时间的计量方法。家长和幼儿教师在引导幼儿形成初步的时间概念时,可以引导幼儿自己发现生活中时间的测量方法,这时部分幼儿就会拿出家里的时钟、手表、闹钟、计时器、打点器等等,从这里可以看到,对幼儿的直接引导达到了效果,幼儿已经对时间概念有了相对准确的认知。在针对年龄稍大的幼儿开展时间管理教育时,教师或者家长则可以进行更加精确的时间概念引导,让幼儿认识到一天有24个小时,一年有12个月,公交车通常十分钟经过一趟等等,通过对幼儿进行直接的引导,让幼儿对时间概念有初步的认知。
(二)营造环境使幼儿逐渐形成时间意识
对幼儿进行时间管理教育除了直接引导幼儿初步形成时间概念外,还需要重视环境对幼儿的熏陶和教育,通过给幼儿营造良好的时间体验环境,帮助幼儿逐渐形成良好的时间意识,感悟时间的意义和价值,进而为幼儿时间管理意识与管理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保障。教师或者家长通过给幼儿构建具有明显时间特征的环境,并将幼儿置于环境中,能够让幼儿在环境体验中逐渐感知时间的特点,了解时间的计量方法,并且逐渐形成规划时间与调控时间的意识。
环境的营造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幼儿园环境的营造,比如幼儿教师在一日活动中给幼儿制订明确的时间表,规定幼儿在各个时间段需要完成的活动或者任务,并将时间表的具体内容告知幼儿,给幼儿发放一个时钟,一边给幼儿讲解时间表中的具体内容,一边引导幼儿拨动时钟来熟悉一日活动中各项活动的时间点,使幼儿能够构建起时间与各项活动之间的联系。比如,每天早上幼儿需要在7:40入园,到自己的座位上整理自己的物品,然后在8:25开始做早操,幼儿结合时间表对照自己活动完成的进度,可以判断在规定的时间段内自己是否能够顺利完成活动任务。幼儿教师还可以给幼儿组织策划各种与时间相关的活动或者游戏,比如组织幼儿开展“定闹钟的小老师”活动,在每个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思考自己完成一项任务需要花费多少时间,然后定闹钟,看自己是否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样的实践体验活动能够促使幼儿在活动中更加投入、更加认真,让幼儿的时间观念更强[6]。另一方面是家庭环境的营造,在幼儿的家庭环境中,家长要重视对幼儿的时间管理教育,并且能够通过行为示范的方式给幼儿做好时间管理的榜样,使幼儿在环境的熏陶下提升时间管理意识。比如幼儿家长做任何事都提前做好时间规划,做事不拖沓,自然而然能够影响幼儿,使幼儿也养成时间意识与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规划练习使幼儿提升时间管理能力
进行幼儿时间管理教育的关键是要培养幼儿的时间管理意识和能力,而幼儿的时间管理意识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需要漫长的过程,是要建立在幼儿具备良好时间观念与时间意识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练习最终形成条件反射,使幼儿在参与活动或者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都能进行科学的时间管理。教师以及幼儿家长要以养成幼儿时间规划习惯为目标,为幼儿创建多样化的任务情境,促使幼儿在长期的规划练习中逐渐提升自身的时间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在具体的规划练习中,教师和幼儿家长要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能够给幼儿足够的自主参与和体验的机会,教师和家长则作为幼儿时间规划的辅助者,引导幼儿在各项活动以及一日生活中自主完成时间的分配,并制订具体的时间分配表,督促幼儿按照时间规划表开展各项活动。当幼儿没有完成时间规划表中所设置的各项任务时,教师和幼儿家长要采取科学的引导方式,使幼儿能够分析其中的原因,进而对时间规划表进行调整,使时间管理更适合自己。对幼儿的规划练习要从幼儿的日常饮食起居入手,然后渗透到各类游戏活动以及学习活动中。初期练习阶段幼儿的时间管理能力不足,没有明确的管理方向和目标,需要教师和家长给予相应的引导,比如给幼儿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表现好的幼儿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奖励,以此激发幼儿时间管理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促进幼儿在规划练习中,时间感知能力以及时间管理能力同步发展。
(四)挑战活动使幼儿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以往幼儿缺少时间观念,任何事情都是在成人的组织与帮助下完成,幼儿不需要自己规划时间、管理时间,当然幼儿的自由空间也十分有限,这不仅不利于幼儿时间管理能力的发展,也会影响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幼儿虽然心智尚不成熟,但是也具备一定的自主意识,教师和家长通过有效引导和启发,能够促进幼儿思维的个性化发展,让幼儿更加独立,心智更加成熟。在幼儿具备了一定的时间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后,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促使幼儿能够进一步提高对时间的利用率,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幼儿参与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先让幼儿自由支配时间,并给幼儿设置相应的挑战任务。一般来说,在规定的时间内,大部分幼儿并不能完成所有的挑战任务,但是幼儿之间也存在任务完成快慢的差异,幼儿教师对完成任务量多的幼儿给予表扬,从而激励其他幼儿向其学习,在接下来的挑战活动中,幼儿会提升完成任务的速度,在不断地挑战中,幼儿做事情变得更加专注,效率更高,让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
综上所述,让幼儿对生命与时间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有准确的认知,形成良好的时间管理意识及管理能力,为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自我管理与自我规划奠定基础等,是幼兒时间管理教育的主要目的;幼儿时间管理的教育原则上应贯彻具象性原则、体验性原则及递进性原则;幼儿时间管理的教育对策上可以从直接引导使幼儿初步建立时间概念、营造环境使幼儿逐渐形成时间意识、规划练习使幼儿提升时间管理能力以及挑战活动使幼儿提高时间的利用率等方面展开。
[1]黄琼.聚焦幼儿时间管理,助力科学幼小衔接——以大班“做时间管理小达人”系列活动为例[J].幼儿教育研究,2023(01):11-13+4.
[2]郑雅婷.四步进阶模式:大班幼儿时间管理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教育观察,2022,11(36):18-21.
[3]王瑾.幼儿时间管理教育的目的、原则与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22(11):87-90.
[4]侯亿.论当代幼儿生活的时间困境[J].教育导刊(下半月),2021(12):43-48.
[5]曾向花.3~6岁幼儿时间管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发展对策[J].早期教育,2021(08):31-36.
[6]曾向花.大班幼儿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策略[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9(10):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