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子平
摘 要:落实教学改革不仅仅需要从教学观念上積极转变,更要从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尤其要从学科特点出发,深入理解各学科核心素养。而美术教学最根本就是要根据美术学科特征和学生特点,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来落实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美术学情,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在课堂中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素材,创设教学情境;挖掘生活中的美术素材,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色彩感,从而强化学生的美术基础技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美术;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24-0121-03
美术作为一门美育学科,在小学阶段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十分积极的。而小学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也需要基于学科特点与学生特点进行,通过运用有效的方法与模式来打造高效课堂,通过多样化的美术教学素材与内容,以新颖生动的教学模式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的转化能力,使学生具备有效识读图像的能力和良好的审美能力,以及美术表现与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美术的育人作用。
美术作为艺术领域的一门重要学科,与文化课形式有着本质与形式上的区别。所以了解与分析学生学情,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观察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的表现,如参与度、积极性等;二是通过观察学生的美术作品,如线条的表现能力、色彩的运用能力以及整体表现的完整度,对上一阶段的考核检测成果来进行综合分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单元知识间是有着一定的关联性的,在难度与深度上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学生前面的基础打得牢,那么在学习新知识时,就能够更好地掌握并理解。通过对这些学情进行了解,再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
例如在学习《猜猜我是谁》这种线描方法之前,教学的形式多是以儿童绘画,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主,线描写生作为一种新概念,对学生而言还有一定的难度。那么,在这一单元的学习前,就需要回顾总结之前的内容,并从理论上进行强化之后再实施实践环节的教学,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清晰的理论概念之上,对线描有一定的了解,在了解基础上强化认知再开展强化训练,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写生技巧。
在教材基础上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落实对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要从教学内容着手,对不同单元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单元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育人目标,在这三个目标的指引下来实施课程设计与教学活动。根据目标方向,来科学地选择教学的资源与素材,同时也要体现资源与素材的可拓展性特点。简单来说,既要结合教材,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还要利用生活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等来丰富教材内容,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还是以美术教学《猜猜我是谁》为例,其知识目标就是观察、认识、发现人的特点与差异,并运用绘画技巧来表现人的特征,比如头发是浓密还是稀疏,面部轮廓是立体还是模糊。那么,教学目标就需要围绕这个大前提来开展。在学生能力目标的培养上,就需要根据素材启发,来引导学生观察不同个体的头部、面部特征,这些素材可以来源于生活中,如熟悉的父母、亲人,也可以来自身边的同学、老师、教职人员等等。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运用相关线描方法来表现人物的特征,尤其要围绕头发、面部细节来进行技巧强化。在育人目标上,就可以根据素材的启发、活动的开展,来融入跨学科理念,通过观察、游戏、讨论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表达表现与合作能力。
因此,要实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无论是教学改革还是教学创新,要实现预期作用,都需要体现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与合理性,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实情的基础上,再科学地开展教学活动,才能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表现技巧、创新创造能力培养形成积极的影响。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之前,要从多角度、多渠道、多维度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美术基础以及学习需求,然后综合这些信息来进行课程设计与实施。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虽然单元中的内容有一定的相似性与关联性,但每一单元内的素材又有着鲜明的特点。无论是识图能力还是审美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表现与创造,其前提都需要建立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之上。所以,在美术教学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都要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基本原则。在课堂导入环节,为了更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教材素材的基础上引入更多内容,并利用好信息技术与先进设备的优势,来进行生动展示。比如,利用微课来制作成精美的微课视频,教师可以把美术作品以更加形象、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微课视频可以有效地突出重点、难点和疑点,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艺术本质和内涵。通过类似的补充内容来让学生了解到美术的多样化形式与变化,以及通过美术与其他形式的结合,来了解到艺术的相通性。
例如在《茂密的花》一课的学习中,除了教材本身,还可以利用一些美术大师的作品来进行展示,比如莫奈的《睡莲》,并以此为课堂引入的切入点,通过面向学生的进行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莫奈吗?大家知道莫奈的花园是如何的丰富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莫奈的画作,一起来看看莫奈爷爷的花园有多美。”通过课堂引入,以及对作品表现的方法与色彩运用进行讲解,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色彩意识,从而更好地展开本单元的学习。
小学单元美术课,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创造表现能力,除了利用素材的多样化性来进行课堂引入之外,还要注重情境创设对学生兴趣、思维的积极促进作用。仍然以《茂密的花》为例,情境创设可以利用道具、设备来实现,还可以以故事话题来展开,利用话题引出,“同学们,你们都听过花仙子的故事吗?有看到花仙子吗?”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并对花仙子的形象进行描述,比如服装、头饰、神态、表情等等。除了对记忆中的花仙子进行描述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心目中理想的花仙子形象进行描述。当同学们讨论得差不多时,就利用提前准备好的课件资源来进行展示,“既然同学们这么喜欢花仙子,老师有一个朋友正好有些事情要拜托我们大家,大家猜猜她是谁?”然后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中花仙子的形象进行介绍,此时学生们一定会争抢着回答“花仙子”“花精灵”……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以及前期的课堂引入与情境导入环节的串联,引导学生了解画家莫奈并初步感受花儿的美丽,然后将同学们引入花精灵的花园中,学生们在花园的情境中对花朵动态进行观察,从而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所以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利用多样化的資源、道具来进行情境创设与展示,学生们能够更好地融入课堂之中,并且在各种情境的互动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很好地强化,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更为学生今后的美术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美术这种艺术形式来说,加强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对于提升学生美术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如何让学生发挥想象,就需要从课堂教学的多样性、素材的丰富性上着手。对于小学生而言,不管是想象还是创新,都需要有所依托、有所启发,不能凭空乱想。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情境来提取素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小学美术有效教学创造条件。比如由天空联想到飞鸟,联想到云朵,联想到浩瀚的宇宙。所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从学生熟悉的事物着手。除了课堂内、教材外还可以拓展至课堂外,生活中的物件、风景、环境等,无一不蕴含着丰富的美。比如我们常常食用的苹果、草莓、西瓜、菠萝等水果,颜色艳丽、形状简单,有利于小学在学习中观察和模仿以及运用美术语言尽情地表达。此基础上,教师要通过合理引导,让小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来进行美术创作。此外,还可以通过跨学科的教学形式运用素材,多角度多思维引导学生观察并想象。如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启发学生,“兔子除了吃红萝卜之外,那可不可以吃绿萝卜呢?”在美术实践时,教师就可以尝试运用多种多样的颜色来展示各种各样的萝卜,并且以兔子与萝卜之间的故事为基础发挥想象力,想象一只兔子与植物王国的小故事,并让学生通过美术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样启发和引导学生想象并进行创作,学生一定会在过程中感受到美术的快乐。
美术是有区别于语、数、外文化科目的课程,教学模式也与文化科目有着很大的不同。美术教学的重心在于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品鉴能力、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这些基本能力其实质就是学生的艺术素养。在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聚焦美术教学新形式,全面落实“双减”要求,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所以,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通过高效课堂的打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表现力与探索欲;要结合小学生的思维与年龄特征,在教学活动中融入游戏化的教学理念来打造高效课堂。
可以让小学生自主选择并组织美术游戏,比如一人一笔的填色游戏,通过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的变化来给予小学生更多的创造性思维启发。或者从当前小学生感兴趣的卡通人物、动漫角色上着手,让小学生就这些人物或是角色的主要特征进行观察,模仿以及创新,通过观察发现差异、指出差异,并运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或者通过改变人物或角色的面部特征、服饰特征、融入其他的风格与元素,来形成另一种风格特点等等。
色彩可以更好地表达作品的内涵,能够给予作品更大的表现空间,激发学生想象力。色彩运用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是呈现美术作品的关键,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与难点所在。所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科素养的培养要求也需要从色彩感的培养上进行强化。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不同色彩的同时,也可以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的色彩辨析与欣赏能力。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上,可以从多方面着手,尤其要与学生的年龄思维相符合。
例如在色彩实践活动中,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年龄与认知特点来进行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包括涂鸦活动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构思,来运用色彩表达涂鸦主题。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观察来进行色彩表达,比如观察校园内的风景,对树林的色彩进行复刻与表达,或是结合自己的理解来重新诠释春天校园的景象与颜色等等。总而言之,在色彩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开展中,可以明确主题,但不必拘泥于形式,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想来自由发挥,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让学生对自己所熟悉的色彩,所喜爱的色彩进行了有效地运用,同时也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小学阶段正是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想象力培养是艺术创新的前提,所以,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色彩感的培养显得非常有意义。通过多样化的尝试,让学生更充分地了解色彩的多样性,并在创作与实践过程中,了解色彩运用的更多可能,探索艺术的无限性。
综上所述,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与组织过程中,要结合新课程标准和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了解学生学情,掌握学生美术学习的能力水平,科学选择素材、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同时,要通过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对于色彩的识别度与敏感度,培养学生的审美与品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运用与实践,充分发挥出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学习质量,促进学生艺术素养,审美能力的更好养成。
[1]何兵.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的课内学习能力培养策略[J].科学咨询,2017(12).
[2]王鹤.基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策略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23).
[3]杜欢欢.基于美术核心素养之上美术教师的素质探析[J].艺术教育,2018(15).
[4]陈瑶.小学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微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8(34).
[5]曹颖.图像文化背景下小学美术课堂的趣味性教学实践研究[J].华夏教师,2022,(05).
[6]林映卿.核心素养下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