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 李冰清
摘 要:英语教师的能动参与,关乎英语教学改革的效能。行动研究可以帮助教师通过系统性的、反思性的教学探究活动,改进听说教学实践,提高教师对听说教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文章将“行动研究”作为理论依托和探究手段,针对“双减”政策后初中生英语听说学习的现状,制订行动计划,对英语教学环节进行反思,以期达成更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行动研究;初中英语;听说教学;“双减”政策
语言教师要想成为课程实施发展的能动参与者和中心角色,其首要的前提是学会对自己的专业性活动进行反思。而行动研究作为反思性研究方法的一种有效形式,为教师能动参与并改进教学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为开展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基础。
一、行动研究概述
(一)行动研究的定义
行动研究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的美國,这一概念由John Collier首次提出。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英国教育改革专家Lawrence Stenhouse和John Elliott的影响下,行动研究逐步成为教育研究中的重要手段。
目前,学术界对行动研究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基本涵括了以下要点:1. 行动研究是一种系统的反思性的探究活动;2. 它由教师针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直接参与和开展调查与研究;3. 行动研究需要一系列的步骤来完成;4. 它旨在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提高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
因此,行动研究的定义可以表述为一种自我反思的方式。社会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对自身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事业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并提高对自己的工作环境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
(二)行动研究的特点和模式
1. 特点:对课堂教学而言,行动研究是通过“变革”来改进教育实践的一种方式。它鼓励教师加强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关注,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质疑,不断追求变革。行动研究的特点之一就是参与性。它要求教师本人直接参与问题的发现,设计改进方案;同时也鼓励教师与其他的研究人员、教师、学生共同合作研究,追求教师、学生、课程和学校的共同发展。尽管不同学者就行动研究的特点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但“实践、反思、系统、公开、合作、参与”是被公认的基本特点。
2. 模式:行动研究存在不同的实践模式和过程。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探究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模式:发现问题—调查访谈—制订方案—行动观察—教学反思—再拟计划。
(三)行动研究的方法
王蔷教授将英语教师行动研究过程分为两种类型,即开放型研究过程和定向型研究过程。在初中英语教学的日常中,新的语言学习问题往往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更迭,社会的进步也势必为解决英语教学的问题,提供更高阶的解决思路。在这一层面上,开放性研究更有助于及时分析和解决教学中的新生困惑,在探究的过程中,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二、初中英语听说教学现状以及问题的提出
(一)“双减”政策下的教学现状分析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积极实践“双减”政策,以期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给学生提供更科学合理的自主学习时间。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为一所北京市示范校,初中各班学生均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但是班内学生间的英语水平存在客观差异。本研究案例为该校初二年级某班级的学生,该班中既有英语学习的佼佼者(拥有优秀的语言储备,可以顺畅完成阅读、写作等任务,但依旧有上升空间,偶尔会出现学习困惑),也有一部分对英语持有畏难甚至抵触情绪的学生(英文词汇量小、书写能力欠佳,甚至不敢主动找教师答疑)。
(二)初中英语听说课现状
在较早阶段,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初中英语听说课的效果弱于阅读课程,学生的听说能力分层明显。部分学生可以熟练进行师生、生生交流以及人机对话,但另一部分学生羞于开口、不善表达,在听说练习以及测试中分数偏低,甚至连简单的听后选择题都难以完成。在新课标和“双减”的双背景下,教师更应当有效改善这一现状,为学生搭建多种教学平台,引导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练习英语听说能力。
(三)问题的提出
初二新学期,执教教师中途接班。经过与学生一段时间的磨合,通过课堂提问、听后测试、面对面答疑等方式,教师逐渐发现学生在新学段出现的新问题: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趋向显著,集中体现在学生的词汇储备差异进一步拉大,听说能力差别明显,少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畏惧感增强。再加之初二年级学生的必修科目有所增加,客观上也分占了学生一定量的自主学习时间。
针对这样的教学现状,教师将此类问题汇总成两个方向:1. 如何给予畏惧找教师答疑的学困生提供英语听说练习的支持?2. 针对听说能力的佼佼者,能如何进一步帮助他们高效地实现学习跃迁?
三、初中英语听说教学行动方案的制订
(一)制订调查问卷
针对班级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教师拟定了问卷调查,并特意留在开学第二单元的小测后下发,以期与逐渐熟悉起来的学生一起找到攻克英语学习难关的良方。
以下为调查问卷的部分内容,该问卷分为封闭式问题和开放性问题。
封闭性问题如下:
1. “双减”政策落地后,每天你花在英语作业上的时间大概是:________。
A. 10分钟以下 B. 11-30分钟
C. 31-45分钟 D. 45分钟以上
2. 你完成教材中Section A的2d对话背诵需要的时间大概是:________。
A. 0-10分钟 B. 11-20分钟
C. 21-30分钟 D. 30分钟以上
3. 你认为英语学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________,最不重要的因素是________。
A. 拼写 B. 文章结构 C. 时态
D. 词语搭配 E. 逻辑思维 F. 发言规则
G. 听力等语言输入能力
4. 如果老师上课抽查课文背诵,你希望采取以下方式:________。
A. 谁会谁举手
B. 老师随机电脑摇号
C. 按学号轮
D. 给没准备好的同学机会,课后再说
开放性问题如下:
1. 如果你有英语学习的问题(学习方法和具体语言问题均可),你更愿意采取什么方式得到老师的帮助?
2. 如果可以任意问老师一个关于英语听说方面的问题,你想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
(二)分析问卷结果
该班级共40名学生,此次问卷共收回有效答卷33份。在封閉性问卷部分,基础扎实的学生明显表现出更好的学科优势和自信,在学习时长和自我认知方面体现出了科学性;而基础较弱的学生在“英语学习最重要的因素”一题的回答上普遍显示出在英语学习的认知上存在偏差。
最明显的差别出现在开放性问卷中。由于教师将话语权交给了学生,因此学生的描述和交流加大了问卷结果总体的信息量。譬如,多位基础较弱的学生提出,“不想去办公室找老师答疑”的原因是“问简单问题时很在乎他人在场”等。而基础扎实的学生提出了非常类似的问题,但原因则主要是“希望时间更多由自己支配协调”“更愿意利用碎片时间处理听说练习”。在“向老师提问”环节中,基础较弱的学生的发问,进一步体现出了他们的焦虑状态,典型问题如下:“班级某某某(英语学科表现非常优异的一名学生)同学词汇已经达到XX考试级别,是不是不管怎样努力也比不过这位同学了?”
(三)展开访谈
根据问卷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教师与多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了一对一访谈,其主要目的在于进一步了解他们英语听说学习的现状及意愿等。访谈结果显示,这部分学生由于词汇储备不足、发音不规范而畏惧英语练习;个别学生对待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在英语学习难度加大的情况下逐渐损耗;同时他们对英语学习非常迷茫,甚至个别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仅限于在课上“保持一种似乎在听课的状态”。另外,这些学生依旧渴望自我实现,愿意寻求和尝试新的学习方法,愿意接受“按自己节奏逐渐赶上班级听说能力水平”的英语学习建议。
(四)制订方案
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制订以下方案:1. 针对口语表达困难的学生,鼓励单独线上(放学后微信联系老师)或线下(答疑时间)打卡:从单词朗读、课文背诵做起,以一定的节奏,每天坚持完成一定量的语言积累。2. 针对基础扎实的学生,实行“小灶”制度。朗读指定外刊文章,及时打卡。双方默契维护制度,实现学习的闭环。3. 多角度设计听说课程的导入环节,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听说练习兴趣。
四、行动观察
(一)行动方案的执行
1. “打卡组”执行情况。经过问卷、访谈以及师生约定,该班近十位学生参与到了“日常打卡组”及“小灶打卡组”。
2. 创设“听前导入”环节的新鲜情境。部分英语教师认为,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任务较重,应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为主,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无暇进行话题铺垫,而是直接进入相关主题。实际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以及心理特点制订符合其发展的设计,从而提升学生的听说练习兴趣和热情。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Do you like bananas”一课为例,听说课前的导入环节可以按以下思路设计:首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班中某位学生打开冰箱取食物的照片,教师询问学生“在图片中看到了什么?”在学生观察到冰箱内的水果蔬菜后,询问学生能否用英文表达更多水果蔬菜的名称。之后通过多媒体展示闪动的水果图案,请学生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迅速、准确地说出水果蔬菜的名称。在完成第一轮猜词后,教师再展示高阶版猜词活动,例如,展示一条龙的图案和一些水果的图案,引导学生说出“dragonfruit”,这样的热身训练既可以考查学生词汇的掌握情况,也可以顺畅地将话题引入本课,更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对听说练习的参与热情。
(二)行动效果观察
语言学习是一个长期的浸润过程,学习者所进行的量化测试,在验收其成效时往往存在一定的延时性。经过数次量化测试,数据显示学生的英语听说学习热情得以提升,学习效果有明显改进。更重要的是,在经过调查问卷、访谈及师生约定后的“私人订制”版听说练习打卡,给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以更大的安全感、舒适感和自由度,推动学生以自己的节奏坚持学习,学生整体学习动力十足。以上变化均有助于听说教学的良性循环,此次针对初二年级某班级英语教学现状的行动研究取得了初级的成效。
五、反思及收获
“双减”政策的落地,给了中国的基础教育新的方向和契机。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进行英语教学的行动研究,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通过一系列关于行动研究的尝试,教师可以进一步认识到,教学改革最终要通过教师和学生间的教学互动得以发生和实现。行动研究指引着英语教师教学进行一系列的教学观察、实践和反思,解决了实际工作的具体教学问题,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整体素养。另一方面,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上升、逐渐深入的过程,是一个研究者不断反思、不断改进的过程。针对本研究所描述的教学问题,教师可以继续观察、行动和反思,将行动研究贯穿于教学的各个方面,以不断完善教学行动计划。
此外,在执行行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了彼此信任和默契的逐步增长,这让双方均体验到了良好顺畅的师生关系给英语教学带来的“隐性红利”,亦有助于推动英语听说教学的进一步突破。总之,在“双减”的大背景下,教师均可以以行动研究为指引教学,以期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蔷,张虹. 英语教师行动研究:修订版[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2]陈冬晴. “双减”背景下初中英语基于主题的单元整体教学行动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22.
[3]刘旋. 如何提高初中英语听说能力[J]. 品位·经典,2022(24):163-164.
(责任编辑:廖 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