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冉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5)
2021 年7 月24 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文件明确指出:“学校和家长要引导学生放学回家后完成剩余书面作业, 进行必要的课业学习, 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 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 家长要积极与孩子沟通, 关注孩子心理情绪,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双减” 政策的颁布从法律上规定了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利用课余时间培养兴趣爱好, 努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 文件还进一步规定: “要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 进一步明晰家校育人责任, 密切家校沟通, 创新协同方式, 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这就要求家长和教师要合作开发有效的育人模式,明确两者分工, 发挥两者合力作用, 改变原有的家校合作模式, 促使“双减” 政策落实, 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 “教育就是为了使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促使学生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培养良好的品格、 健全的身体、 开阔的视野以及对生活质量的追求, 从而不断向成为21 世纪综合性人才这一目标迈进。
国家提出的核心素养理念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核心素养所包含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都是在一个长期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这就需要“习惯” 作为支撑, 在不断的磨练中逐渐向核心素养靠拢, 促使学生成长为一个具备社会责任感、 国家认同感、 科学精神、 审美情趣、 学习能力、 身心健康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时代新青年, 更好地适应全球教育改革的趋势, 在社会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拥有自己的立身之本。
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 需要拥有水滴石穿的毅力和正确的指导方法, 在日复一日的努力中得以形成, 并且它会对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以及人生发展的各阶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1]126。
学生在现阶段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以完成当前的学习目标,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静下心去细心研磨, 对各种要学习的知识技能进行耐心研究并将其运用到之后的学习中。 并且, 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后, 学生会逐渐由“被动学习” 向“主动学习” 转变, 为学生之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促使个人在工作中不断锐意进取, 帮助个人高效高质地完成工作, 最终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绩。
首先, 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为小学或者中学阶段, 此阶段的学生因为年龄过小而缺乏意志力和行动力, 自我约束能力较为薄弱[2]38。 在小学阶段, 学生的天性就是玩耍, 对他们来说, 干一样注意力比较集中的事情还是较为困难的, 因此较大概率上学生会因缺乏意志力而放弃已经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其次,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处于被动的受管控地位, 他们对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缺乏认知, 不能够正确认识到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对个体发展的深远影响, 在学习中表现为学习目标不明确以及学习欲望不强烈, 缺乏主动学习的内驱力等, 这些都不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最后, 此阶段学生正处于皮亚杰所提出的具体运算阶段, 学生的思维具有去自我中心性, 不能很好地将自我观点和他人观点区分开来, 容易受到其他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影响,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首先, “双减” 政策实施以后, 为了进一步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课后延时服务, 这就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对学生的课后作业给予指导和帮助, 而且, 为了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教师需要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 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容易忽视与家长开展及时有效的沟通, 进而导致家校合作活动举办的频率较低[3]35-42。
其次, 从家长角度来看, 一部分家长在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类家校活动当中, 时常处于被动地位,无法将自己的真实看法及时地表达出来, 也不能够融入活动中与其他家长和教师开展有效的沟通并吸取好的经验。 还有部分家长不认同教师的教学方式, 对教师在学校的工作产生质疑, 阻碍教师工作的顺利开展, 继而使家长和教师在家校合作活动中因缺乏交流而产生隔阂, 这也导致了家长与教师之间不能很好地进行合作, 不能发挥教师和家长在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的双重作用。
传统的家校合作主要是举办定期的家长会、 教师家访等活动, 通过这些方式教师和家长可以开展详细而有效的沟通, 针对学生个体出现的问题逐一解决。 但由于近两年疫情的蔓延, “家长会” 和“教师家访” 这样的线下活动大幅减少或取消, 当前又缺乏恰当的方式能够达到教师与家长面对面交流的效果, 使得家校互动的方式减少且有效性降低[4]31-33。
学校开展的家校活动会议的内容主要是讨论学生成绩的高低变化, 在会议上, 大都是教师单方面地向家长汇报学生近期在学校的表现和成绩的变化, 并向家长传输自己的育人理念以及安排家长在课后做好相关的育人工作, 部分家长碍于教师的权威往往对自己的观点持保留态度, 不能及时地将自己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 造成家校合作缺乏实效性, 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庭作为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主阵地, 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 目前家庭教育方面也存在着不容忽视、 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一, 家长无法给孩子树立榜样。 一部分家长由于各种原因自身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 无法在生活中给孩子起到表率作用, 不能身体力行感染孩子、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 家长缺乏科学的育人理念。 很多家长由于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 缺少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方面的知识, 遇到问题不知道从何下手, 也就无法给与孩子正确的指导帮助其习惯的养成。 第三, 家长缺乏习惯培养的耐心。 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需要家长从细微处对孩子的学习习惯进行观察, 并对孩子的错误习惯进行及时的干预, 但部分家长往往在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半途而废, 从刚开始重视到后面渐渐忽略, 这也不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第四, 家长对孩子的了解程度不够。 家长因工作繁忙缺乏对孩子现有习惯的了解, 盲目地把自己的学习习惯嫁接到孩子已经形成的习惯上, 容易事倍功半。 并且家长在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中, 发现没有明显的效果却不及时地转变策略,就容易造成习惯培养的无效性和扭曲性。
中国的考试制度历经千年而得以保留, 这背后体现的是国人对于考试的重视程度, 虽然近些年来国家课程改革措施不断推进, 教育部也出台政策提出21 世纪我们要培养综合型人才, 要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 但是在“以分取士” 的根本制度下, 学习成绩的重要程度还是 “只增不减”。 学校和家长仍旧将工作重心放在 “如何提高学习成绩” 上面,他们认为“成绩才是一切, 成绩最能够体现学生在学校的努力程度, 只有通过考取好的成绩才能够以最公平的方式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学校和家长想要通过最直接的方式使学生的成绩有显著的提升, 但对学习习惯的培养缺乏必要的认识, 未能认识到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对学习进行规划, 提高学生学习的专注力和耐力, 忽视了学习习惯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具有奠基作用, 也没有认识到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一环。
首先针对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足这个问题, 家长和教师要认识到当前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起步阶段, 各方面发育还不够完善, 因此在自控力方面稍显薄弱, 这就需要家长和教师对学生进行观察, 从学习习惯养成的细微之处下手, 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约束和管控, 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早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5]16-25。
其次, 人们往往愿意做自己内心认同的事, 帮助学生从内心产生对习惯培养的认同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教师和家长可以采取一些强化措施使学生能够认识到习惯养成的重要意义, 并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教育, 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采取“程序教学” 的方式, 对学生每一次的细微进步都积极地进行鼓励, 渐渐地学生就会对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产生认同感, 继而产生习惯养成的内驱力, 促使学生持之以恒地在习惯养成的道路上前进。
最后, 从具体做法上来讲, 家长要在辅导学生家庭作业期间对其进行观察, 在学生注意力松懈的时候及时地帮助他回归到作业上面, 引导其自觉向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道路上前进, 这种方式可以在家中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进行最大程度的辅助和纠正。 同时, 教师也应该与家长做好配合, 在学校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自习课完成作业的质量和效率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观察和指导, 促使学生专注学习的时间能够不断延长, 也能够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 国家在法律上对“家校合作” 进行了相关规定。 2022 年1 月1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 正式实施, 该法将家庭教育、 家校共育落实到立法的工作中, 指出学校应该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到工作计划当中。 尤其指出在新冠疫情暴发以及教育部 “双减” 政策出台的背景下,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学校应该承担起教育主体的责任, 引领家庭教育建设, 用科学的知识和专业的理念帮助家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其次, 学校教师要在确保本职工作正常完成的情况下, 留下充足的时间与家长进行沟通, 班主任老师应该将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反馈给家长, 家长也要及时与老师交流学生在家中的表现, 双方共同协商出一套合理有效的育人标准, 发挥教师和家长的双重作用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6]35-37。 同时, 教师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要注意以一种平等真诚的方式展开交流, 即便是与家长产生分歧, 也要耐心真诚地做出解释, 只有真诚才能够听到家长最真实的想法, 才能够得到家长的信任, 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与家长开展合作。
在当今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 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普遍, 但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还不够深入和广泛, 我们应该采取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将家校合作与互联网平台积极联系起来, 充分利用互联网来为家校合作服务。 传统的家校合作方式大多为线下活动, 例如家长会和老师家访等, 这种方式受制于地点、 时间, 因此, 采取线上的家校合作将很好地克服这一缺点[7]69。
首先, 家校合作可以采取微信群的方式, 教师可以实时地为家长传递学生在学校里的表现, 使家长可以更加及时地了解情况并与学校教师进行沟通。 在学生放学回家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微信群了解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 并在微信群中开展一些活动, 与家长探讨孩子在家中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上遇到的问题, 这极大地方便了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
其次, 还可以开发一些更为专业化的程序, 例如家校通软件, 该软件可以在线上召开云家长会,使家长和教师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更多更频繁地开展家校活动。 还可以创设出一些家校互动栏目, 家长可以在此栏目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对学校的建议, 使学校可以更加真实地了解家长的需求, 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学校可以在此栏目中发布一些学校最近举办的热门活动, 展示学校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 让家长对学校有一个更为立体和直观的感受, 这些活动有利于提高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 使得家长积极融入到学校举办的各类活动中。 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优势可以促进学校和家长之间更紧密合作, 借助教师和家长的双重作用更好地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培育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这个问题上, 父母要改变传统的陈旧观念, 多学习一些前沿的教育理念, 采用科学的方法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一, 父母要以身作则。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要多去审视自己的行为, 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 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 第二, 家长要学习科学的教育理念。 家长要多去了解国家出台的有关教育政策, 学习科学的培养学习习惯的方法, 不可一味地采用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强迫孩子, 要善于引导孩子养成自觉培育习惯的意识。 第三, 家长要具备持之以恒的毅力。 家长要认识到习惯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培养孩子学习习惯上要有充足的耐心, 不要动辄打骂或者轻易放弃, 要能看到孩子细微之处的变化并不断地引导其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长期的坚持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四, 家长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 家长要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 经常与孩子交流, 了解其内心真实的想法, 并且在培养学习习惯的瓶颈期, 要主动询问孩子原因并听取其意见, 及时改变原有的培养策略,才能在之后的培养过程中见成效。
2022 年4 月, 教育部印发了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文件中强调当前课程建设要以落实核心素养为导向, 课程内容也由原来的只关注学科内容向课程资源多元化方向转变, 各学科的课程标准都以核心素养的培育为指向性目标。 这表明当前我国的教育理念产生了很大程度的转变, 不再一味地强调 “分数至上”, 而是鼓励学生多方面发展, 多参加校外实践活动, 拓展自己的学习空间, 在各种活动当中锻炼自己, 促进自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努力成为综合性人才。
学校要经常开展学习讲座, 搜集身边的优秀教育案例, 并请一些资深的优秀教师和教育经验丰富的家长进行经验分享, 为教师和家长传达新的教育理念和有效的教学方式, 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他们原有的只重视分数的教育观, 理解“唯分数” 理念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之后将重心转移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上, 要能够认识到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奠基作用,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注意对学生进行观察, 并及时纠正其不良习惯, 采用各种教学策略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和家长也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 学生是教师和家长培育的主要对象, 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不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 只是按照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强加灌输给学生, 因此, 这就需要学生积极地与他们进行沟通, 表达出自己的真实诉求, 同时教师和家长要能够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 听取学生的建议, 只有通过双方的真诚对话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和家长原有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