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导向” 建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究
——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为例

2023-11-28 09:29郝瑞芳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职业导向线下文学

郝瑞芳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学院, 河南 濮阳 457000)

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 数字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深入, 基于网络技术的生活习惯已经养成。 在此背景下,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信息化发展和教育体制革新的产物, 便成为了当前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热点。

一、 混合式教学模式概述

混合式教学 “将传统课堂教学 (C-Learning)的优势和网络教学 (E-Learning) 的优势结合起来, 既强调发挥教师引导、 启发、 监控教学全过程的主导作用, 又主张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 积极性与创造性”[1]1—6。 它打破了课堂限制, 使获取知识的形式和途径更加多元化。 互联网是线上教学的主要载体, 依靠其及时性和广延性的特点突破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时空的限制, 让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线上学习, 拓展学习广度, 并保障课堂教学的质量; 教师则是线下教学的主要媒介, 在“线上” 前期学习成果的基础上, 以其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的教学经验开展更加深入的教学活动, 将学习引向深入, 并强化对理论知识的运用, 使知识真正得到内化。 这是对传统课堂结构与教学流程的颠覆, 势必将触发教学理念、 教学策略、 师生角色、 管理模式等一系列的深刻变革。

二、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的实施意义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以思政为引领, 以育人为根本, 将人文素养与职业能力培养、 美育教育有机融合, 创新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 培养出德技并修的小学语文教育人才, 是课程的立课之本。

(一) 存在问题

就目前所了解的教学状况来看,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 课程教学仍然偏重于理论讲授, 而忽视了学生作为未来小学语文教师的身份, 没有将理论知识与职业能力相融通。 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示, 老师讲完小说、 诗歌、 散文等文体知识后, 仍然不知道如何鉴赏文学作品, 更不知道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赏析。 如何将职业能力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是我们在教学研究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2. 课程教学忽视个体差异与个性需求, 对于学生的学习困惑无法及时解答。 学生对于课堂上知识的学习浮于表面, 不会进行深入思考, 理解程度肤浅, 对知识不求甚解, 甚至无所谓理解, 只求在书本上快速找到作业的答案[2]95-97。

(二) 实施意义

1. 有利于知识转化为能力, 促进学生职业发展。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一般采用大班集体授课,由于受到时空限制, 教师无法兼顾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需求, 也不能有效地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个别指导。 而混合式教学可以将基础理论教学转移到线上, 学生通过自学获取, 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深入讨论和实践训练, 将有限的课堂时间留给个性化实践教学、 拓展讨论和技能指导, 从而推动知识学习向能力获得的转化。 因此, 混合式教学既具有普适性的价值, 又能够根据专业特点、 学情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培养学生自主发现、 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职业发展。

2. 有利于师生互动与双向反馈,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混合式教学的学习方式是多元混合和系统化的, 有助于增强学生参与教学设计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16—23。 面对同一部文学作品, 由于受到不同审美个性的影响, 学生会产生迥异的理解和感悟, 这恰恰是文学的魅力所在。 传统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 是一种单向传送知识的教学形式。 而混合式教学则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 交流的机会, 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通过线上和线下两条渠道实现自由交流、 深入探讨, 共享学习成果, 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差、 参与度与获得感低的问题。

3. 有利于创建开放性的课程教学,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 能够极大丰富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展现形式。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百年历程中留下了不胜枚举的经典文学作品, 折射出社会变革的曲折过程, 映照出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 蕴含着独特的文化价值。 如果只凭教师课堂讲授, 难以呈现出对作家、 作品的立体化解读, 导致学生只记住了基础知识, 却不能领悟其丰富的人文精神。 混合式教学则在拓展教学内容、 丰富表现形式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可以通过多样的信息化手段, 展现与教学相关的照片、 视频等影像, 使学生获得更为直观形象的学习体验与更为广阔的文学视野, 触发他们对人的尊严、 价值、 命运的维护、 追求和关切思考, 获得情感慰藉。

三、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的建构途径

(一) 全面变革教学理念

混合式教学将灵活的网络学习引入到传统教学中, 形成 “线下教学” 和 “线上教学” 的优势互补, 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 即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变为参与者、 建构者, 教师从讲授者变为引导者、 组织者。 因此, 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绝不是“线上” 与“线下” 的简单叠加。 它需要对全部的教学要素进行选择、 优化, 重构教与学的过程。 教师作为实施者, 必须要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桎梏, 才能有效推进混合式教学的开展。

(二) 完善线上课程资源建设

线上资源建设是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基础, 也是实施混合式教学的重要环节。 依托“互联网+”, 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 构建完善的线上课程资源, 是保障混合式教学有效进行的前提条件。

根据内容特点, 混合式教学线上资源可以分为任务性资源、 知识性资源、 检测性资源、 拓展性资源、 生成性资源等类型[4]。 任务性资源是指与各教学单元中要求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相关的资源, 如学习任务单和导学说明, 旨在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 知识性资源是指用来介绍教学单元知识点、 重难点、 关键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原理、步骤、 程序等内容的教学资源; 检测性资源是指用来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掌握情况的资源,如测试题; 拓展性资源是指开阔学生学术视域、 引导学生深入探索、 发散思考的资源; 生成性资源是指学生完成的具有创新性、 借鉴性的学习成果资源, 实现成果共享, 促进共同进步。 各类资源形成相互联系、 相互辅助的学习链。

混合式教学线上课程资源建设由于涉及内容多、 建设要求高、 完成时间长, 一般需要成立专门的课程教学团队进行建设, 加强规划与整体设计。课程资源最好能够围绕 “任务—导学—知识—检测—拓展—应用” 的教学流程进行栏目化或板块化建设。 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资源为例, 可以分为文本、 课件、 资料、 讨论、 通知、 作业、 考试、 管理等板块。 每次课都应有教学任务书及导学说明、教学课件、 解决疑难问题的视频或动画、 问题讨论、 作业或测试、 拓展训练等资源, 既要考虑各栏目资源的相对独立性, 又要突出其关联性、 层递性和系统性[5]35-36,60。 课程资源量也并非越多越好, 而要以能否有效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完成对重难点的理解为考量标准, 秉持适量、 适当的原则, 保证线上课程资源建设的针对性、 系统性和实效性,切实成为实施混合式教学的有力支持。

(三) 优化教学过程

1. 课前线上导学, 实现知识传递。 对于混合式教学来说, 课前线上导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它并不是信息技术的炫技, 而是教学活动的基础。 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内容, 结合学情, 选取网络资源、录制课程视频、 制作课件、 发布相关研究文献并进行优化整合, 形成高质量的课程资源, 在网络课程平台发布, 组织学生在线学习并设置讨论区, 及时追踪学习难点并答疑解惑; 发布导学说明和学习任务单, 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与要求, 为课中学习做准备; 设置预习测试以检测学生预习效果, 为确定课堂教学重难点提供依据。

根据学生预习情况, 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案, 真正做到有效教学。

2. 线下课堂教学, 促进能力提升。 线下课堂教学建立在课前线上导学的基础上, 教师应根据线上预习情况, 制定教学方案, 优化教学策略, 实现线上导学与线下教学的紧密连接。

针对课前预习中具有代表性的学习难点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 构建对话氛围、 采用问题驱动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在 “探” 与“研” 中思考, 在 “思” 与 “辨” 中提升。 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 将线上活动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 实现师生、 生生的深度有效互动。 如中国现当代文学采用的是大班额授课, 按照传统的提问方式只能得到极少数人的反馈, 而通过线上课程平台发起提问, 就可以兼顾到所有同学。 教师还可以在课程平台发起分组讨论, 同时加入多个讨论小组进行指导,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

文学与现实生活具有紧密联系。 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相对固化, 且存在重 “史” 轻 “文”的现象, 未能将产生于现实生活基础之上的现当代文学服务于当下生活,也由此难以让学生实现参与式学习[6]73-78。 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来讲, 如要使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得到改变, 就需要对文本进行适当拓展与多向解读, 关注现实生活, 培养发散思维、 创新思维能力, 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如阿Q 的 “精神胜利法” 除了具有“国民性批判” 的价值, 还体现出人性的普遍弱点, 甚至是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哲学思考。 每个人都是 “阿Q”, 学生由自身经历、 生活体验产生联想, 自然便会进入到对人物精神的深度思考中。

3. 课后线上提升, 达到知识内化。 在课后线上巩固与提升环节, 学生需提交学习报告, 对知识点、 重难点、 疑惑点进行归纳、 总结, 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需设置讨论区, 便于师生、 生生之间讨论交流, 并结合学生预习情况、 课堂表现、 总结报告, 制定分级作业和分级测试, 因材施教, 让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根据分级测试的情况, 教师要及时向学生反馈并与之沟通, 可通过录制视频的方式讲解典型问题, 以帮助学生巩固薄弱环节、 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萧红《呼兰河传》 的课后任务可根据学生专业特点, 分级布置: 为掌握程度一般的同学布置任务——“结合文本, 分析 《呼兰河传》 的散文化特征”, 攻克学习难点; 为掌握程度较好的同学布置“我学名师” 任务, 通过观看名师教学视频, 对《祖父的园子》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 节选自《呼兰河传》) 进行教学设计, 将课程教学与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 增强学生职业意识, 提升职业素养。

(四) 构建全程化、 立体化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上, 这种只注重结果而不关注过程 的评价方式并不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 而且由于形成时间较晚, 没有充分发挥出评价所具有的引导、 激励等积极作用。 混合式教学模式突出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 体现了多方面、 多维度的考察, 和传统的评价方式相比, 更科学、 更精细、 更合理。[7]131-133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评价要将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相结合, 线上评价主要依据学生网络学习行为数据如观看时长、 互动次数、 测试情况评价学生学习态度和能力, 而线下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出勤情况、 课堂表现等进行评价; 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增加学习成果的权重, 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与专业比赛, 注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注重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学习态度、 创新意识、 沟通协作能力的评价; 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互为补充,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将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 自评相结合, 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 真实, 更有利于自我反思、 自我完善。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更能突显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独特优势, 对提升教育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混合式教学是顺应时代发展、 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教学模式。 它实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协同发展, 刷新了我们对现代信息化教学的认知, 注定会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常态”。

猜你喜欢
职业导向线下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COZMINE线下集合店
传统线下与直销模式孰强孰弱?这家动保企业是这样看的
从“偶然”的疫情大爆发到“必然”的线下线上教学结合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基于职业导向的中级财务会计创新教学研究
建筑类高职高专院校基于职业导向的思政教育模式改革
基于职业导向性高职护理解剖学跨学科教学初探
基于职业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
“密室逃生”线下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