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视域下城镇建设高质量发展探析

2023-03-08 22:50王兴为王志成刘宗安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城镇化文明

王兴为, 王志成, 刘宗安

(1.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濮阳 457000; 2.中原大化 乙二醇事业部, 河南 濮阳 457000)

一、 生态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现状

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下, 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探索生态城镇化发展道路并完善其实效性, 是今后城市发展的方向。

传统的城镇发展模式是单纯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外生性发展模式, 将土地扩张作为主要手段, 单一修葺居住环境,存在着种种弊端[1]231。 当前, 我国生态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相对落后,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 人口不断迁移、 聚集, 随之而来的是土地等资源短缺、 资源浪费、 污水直排、 大气污染等问题, 导致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矛盾升级, 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涉及城镇开发、资源浪费、 污染治理的争议和冲突。 另一方面, 高质量发展路径的整体设计和思想与实践之间存在着脱轨的问题,一些成功的案例依然缺乏理论支持, 同时还需要相关的政策和技术等作为重要补充。 所以, 城镇生态化高质量发展是保证城镇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安康的重要举措[2]97。

二、 生态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一) 生态文化

人类社会的发展伴随着环境的演变, 相关文化也随之产生, 人类对其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助推作用, 促使环境和人类文明之间形成齐头并进的发展模式, 这一过程所经历的变化主要有三种类型, 即 “原始文化” “人本文化”与 “生态文化”, 这三种文化类型分别强调自然、 人类以及二者之间的和谐相处。 如今生态文化进入了创新发展的阶段, 其价值内涵也得到了升华。 人类接触到的现代生态文明很大程度上受到生态文化的影响, 对自身的思想、 品质和价值观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生态的人文精神便应运而生。 生态文化具备突出的平衡性、 协调性、 制约性和科学性。

(二) 生态城镇

生态城镇化整体代表了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的新型文化关系, 经济、 文化、 自然等多领域起到了协调作用, 并且使生活环境得到优化, 让整体配置符合人们的生活、 工作模式。 其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系统性。 城镇的建设要考虑将生态系统与生活环境作为一个协调的整体部分。 第二, 动态性。 动态性的特点体现于全局性、 过程性, 表现在生态发展和整体的内容与形式上。 第三, 复杂性。 城镇体系构建过程涉及到很多繁杂的内容, 要考虑建设内容、 方式和经济、 社会、 自然等多重领域的利益。

三、 生态文化视域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

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体系, 要针对各层面的影响因子进行整体分析, 全面把握。 应着重考虑环境发展和资源再利用的问题, 从生态、 环保和节约等多个途径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蓝图, 同时还要考虑到文化、 教育、 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全方位覆盖, 让人们感受到和谐环境所带来的益处[3]88。

(一) 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提升

城镇居民素质综合提升有利于新时代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拓展。 城镇居民文化素质的综合提升涉及到社会领域中的多个层面, 与区域软实力的增强有着间接的关联。 同时, 也会促进提升区域文化的自信度, 强化生态环保意识。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的发展新思想,对于城镇居民文化素质教育的与时俱进、 发展创新起到了指引作用。

目前针对由生态文明理念指引提升城镇居民对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的相关研究, 基本上集中在探析路径层面,理论研究层面相对不足, 专门针对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与城镇生态文化素质提升之间的关联的研究也相对较少。

具体来说, 生态文化视野下城镇生态文明素质的教育与发展至少包含以下内容:

1. 生态意识的提高。 作为大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一员,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与了解需要进一步深入, 人与自然本为一体, 构建和谐生态关系, 人与自然应该是共生的关系。大自然馈赠了人类丰富的资源, 而人类一味地掠夺本就是强盗行为。 人类不可能征服大自然, 人类的索取行为也是不可取的, 人类要想持续发展, 那么尊重大自然以及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是必要且必须的。 作为生活在同一环境下的人类, 每一位居民都有义务以及职责保护自然、 敬畏自然,对破坏自然的行为进行制止, 这是新时期每一位城镇居民素质发展的需求。 人类行为应受到规范约束, 人类要培养生态意识, 主动积极地保护生态, 让生态违法行为受到监督和打击, 良性生态关系链便能持续形成, 生态文明建设也随即迈入新的阶段。

2. 制度的公正性与绿色文化。 社会经济在盲目发展的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破坏了生态、 影响了自然环境。 因此,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制定是可取且必要的, 以发展生态经济项目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4]66。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化观, 达成生态和谐文化共识,是人们急需在理论上探讨、 在实践中总结的一个问题, 是提升城镇居民文化综合素质的努力方向。

绿色文化素质理论是绿色文化理论向文化综合素质的移植和运用。 显然,此处的绿色文化是指广义的概念。 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逐渐被人们认同已属不易, 因为文化领域还有文化事业, 文化事业往往否定营利性质, 一般认为是“事关群众利益的无偿或者成本价的公共服务”。 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 文化素质的绿色属性被提了出来, 被重视起来, 也就是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低碳, 因此, 绿色文化产业的概念是一个评定性的概念, 一方面, 可以评定一个文化企业是否可以称为绿色文化产业, 另一方面, 也向公众释放一个绿色信号, 绿色文化产业就是要低碳、 环保, 提醒消费者绿色消费, 提醒其他社会公众要及时监督。

(二)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企业文化产业发展互动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生态素质教育。 在经济落后的年代, 经济发展是最紧急的任务。 倘若在当前继续延用这个准则, 那么生态的破坏只会加剧。 当时经济发展的加速是急功近利的, 往往只看到了短期的利益获取, 缺少了长远的生态平衡发展理念, 因此, 在经济高速发展之后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 人类便尝到了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苦果。大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 违背了自然发展的准则, 摒弃了生态文明道德, 经济膨胀的同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自然资源的紧缩。 此外, 科学规划缺失, 目光短浅, 在利益的驱动下, 盲目开发蜂拥而至, 没有采取任何保护生态的措施, 使原本就紧张的生态资源大量流失。 上述问题对于人类来说是个警示, 人类需要深刻反省自己的行为, 一旦自然生态开始反噬, 人类经济的盲目发展只会给世界带来更大的伤害。

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促进城镇居民文化素质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素质发展密不可分, 二者相互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要合理科学规划生态文化产业发展; 二是以增强城镇居民文化素质来带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步。 生态文化素质提升是从生态层面出发的, 优势在于其没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或是影响力极小。 但是, 市场经济效益一般无法体现在单一的生态文化建设中, 需要与其他经济理念有机结合在一起, 通过渗透、 互动、 促进生态经济发展, 共同推进生态文化结构优化升级[5]2。

(三) 树立绿色生态观, 夯实文化生态化发展的基础

狭义的绿色生态观点使得人类在自然生态面前又过于被动, 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 广义的绿色生态观点又难以被有效彻底执行与应用。 发展绿色文化产业, 其核心是秉承人与自然共生的观念, 将绿色生态观贯彻于整个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 城镇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文化产业协同共进, 赋予了发展的第三重属性, 即生态属性。 绿色生态观有机结合了文化属性、 经济属性和生态属性, 进一步强调了生态属性的重要作用。 生态属性保证了绿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使其发展具备了可持续性的特征。 在宏观层面, 需要形成以生态文明发展战略作为行动指南, 全力增强生态文化水平, 调整文化产业结构; 在微观层面, 规范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标准需要高效执行并推进, 生产生态产品的企业在生产的各环节都要坚持绿色技术至上的原则, 实现清洁生产、 持续和谐、 多样共生的目标。

(四) 拓展生态消费观

推进生态文明的消费观念, 政府应该发挥其职能效应,大力组织各级力量推进宣传生态文明消费观念, 将教育落到实处, 加强公民对文化产业生态化的深层次认识, 调动公民参与的积极性, 尤其是可以利用大学生的影响力, 对社会各界人士进行宣传。 当前是互联网时代, 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快、 覆盖范围广, 应当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将生态文明消费理念进行有效传播。 同时, 生态文明消费观离不开健全的制度与监督, 针对文化产业建设的项目, 其建设信息需要公布出来, 接受公众的监督, 建设需要围绕生态文明而展开。 各级地方政府及相关领域的组织要以国家发布的指导意见为中心, 根据区域的特点, 立足于实情,对生态文明文化产业的建设进行科学的布局、 谋划, 大量收集社会各界、 各类人士意见, 科学地做出决策, 制定出一套最佳的方案来发展生态文化产业。 政府作为行动指南的主导者, 要充分发挥其作用, 创设、 创意文化产业平台,吸引各类生态文化产业的建设与投资。

(五) 城市规划中融入生态文化内涵

1. 城市土地资源规划中生态文化的融入。 从近几年大多数城市的发展来看, 土地资源稀缺的情况越来越显著,这对城市建设的整体进程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据此,部分城市只能采用植被布置和穿插的形式进一步推进原本的土地计划。 但是这种方式与生态城镇化的理念并不相符,在对土地资源进行利用的过程中, 应该全面了解目前空间当中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 其中涵盖了工业土地和荒废区域等, 对这些类型的土地进行规划, 找到最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 从不同角度对整体设计进行完善。 设计方案时还应该考虑到整体的协调度、 开发的方式和施工成本等。 例如, 对于目前被污染的工业用地类型, 在完工之后应对这一类型的土地质量进行监测, 结合各项指标来考察、 评估该土地是否可以继续利用, 尤其是应该考虑能否在此类土地上进行生态绿化工作。

2. 城市水域资源规划中生态文化的融入。 在城镇化建设中, 一般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水域资源, 其中涵盖了河流、湖泊和海域等。 受到生态文化的影响, 水域资源的合理应用与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在水域资源规划中融入生态文化能够使城市获得更高价值的生态经济。 对于此类资源的规划来说, 主要应该考虑对整体规划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尤其应该对其周边的环境和城市整体建设进行考虑, 以达到生态与环境能够可持续地发展。

3. 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中生态文化的融入。 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居住条件也是城市规划当中必须要考虑到的内容之一, 为了保障基础设施规划能够达到标准, 需要构建很多相关的基础设施, 并且在其中融入相应的生态文化内涵。从整体上讲, 生态基础设施的设计和规划工作十分重要,其中包括水域、 自然公园和人们生活环境、 周边绿化等。还应该考虑到交通系统、 建筑系统等方面的规划, 让不同系统之间能够进行很好地衔接。 例如, 公路交通与自然公园之间可以进行衔接, 这种衔接可以利用林荫大道和环境融合。 对于部分具备丰富水资源的城市来说, 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来建设公园内部的设施, 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规划整体的质量和水平。

4. 城市生态功能规划中生态文化的融入。 对于城市规划来说, 应当将生态功能的规划作为重中之重, 这一部分的规划与设计涵盖了多个领域, 为了充分发挥出每一部分的功能, 需要保障设计的合理性。 生态功能规划能够为整个城市的规划进程奠定良好的根基。 在生态文化融入了城市的整体功能之后, 应该对原有的设计中具有的生态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并且充分利用生态功能对于每个区域的调节作用, 进一步完善原有的规划方案。 例如, 对于城市发展情况来说, 应该考虑到空气环境质量和植被生长等众多因素, 对系统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如果某一个区域在夏天出现温度过高但湿度过低的问题, 可以在此区域增加绿色植被来缓解这种情况, 还可以在其中构建人工湖来产生相应的调节作用, 这样温度和湿度的问题就能够得到改善。

5. 城市衔接区域规划中生态文化的融入。 城市的建设进程需要与生态规划实现良好的融合, 因此各区域的衔接工作则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衔接才能够有效地整合城市当中各种类型的硬件设施。 具体来说: 第一, 对城市规划当中面积比较大的区域应该利用交通设施来进行有效地连接;第二, 不应该忽视中小规模范围的衔接建设规划, 可以在道路、 水域和建筑当中, 规划建设一些人文公园和绿化区域来提高衔接的质量, 这样能够进一步实现生态文明和城市建设进程的有效融合。

新时代生态文化视域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 只有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社会的第一要务, 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环境价值, 进而促进社会的生态化发展。 城镇化不能单纯地追求城镇经济发展, 追求经济利益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 唯有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在生态理念的引导下, 进行科学的发展规划, 才是新时代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正确方向。 在生态文化视域下对城镇化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机制进行探析, 既可以为城镇化的良性发展指明道路, 又可以督促社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忽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做到鱼和熊掌兼得, 科学发展,以人为本[6]157。

总之, 生态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多元协同的发展体系, 综合利用创新技术, 以低耗能、 生态、 可持续为根本理念, 科学合理设计出行之有效的、 清晰的城镇系统规划以更好地促进生态发展。 要坚决打赢、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让广大人民群众在优美、 和谐的生态环境中生活、生产, 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城镇化文明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文化产业
城镇化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