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装备制造业优势再造面临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2023-03-08 22:50:44尚思宁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河南装备制造业

尚思宁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数字经济与工业经济研究所, 河南 郑州 451464)

一、 河南装备制造业总体发展现状

“标兵渐远, 追兵渐近”。 近几年河南工业增加值规模始终在浙江之后, 但与浙江的差距在拉大,2012 年河南工业增加值为浙江的86.6%, 2021 年已经下降到69.5%。 2021 年, 河南全部工业增加值仅仅比第六位福建高出997 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情况也不容乐观, 仅位居全国第十五, 比2020 年下滑七位。 如此大环境下, 河南省工业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万亿量级的装备制造业仍能稳健发展。 但河南装备制造业 “传统多、 新兴少”,整体实力横向差距大, 产值规模及集聚规模偏小,亟需进行“优势再造”。

(一) 产业量级稳健抬升

河南全省工业增加值从2016 年的1.55 万亿元提高到2021 年的1.88 万亿元, 规模总量稳居全国第五、 中西部榜首。 2020 年河南规上装备制造企业有4458 家, 营业收入达7884.46 亿元, 占全国装备制造企业营业收入的3.8%的份额, 规上装备制造业企业数量占全国比重与规上装备制造企业营业收入占全国比重基本持平。 装备制造作为河南的传统优势产业, 电气装备、 农机装备、 矿山机械、 盾构装备、 起重机械是优势领域, 产业积淀较好[1]103。

(二)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河南装备制造业在C919 大飞机、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 歼20 战机等重大项目上贡献颇多。 2020年河南装备制造业领域R&D 人员有60, 907 人, 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 人员的29.34%; R&D经费投入为197.59 亿元, 占全年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的28.82%, R&D 投入效率不断提升[2]42; 装备制造业领域专利申请数为15, 912 项, 较2019年增长22.36%, 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三) 企业效能呈现波动

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 河南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存在波折。 2021 年河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收利润率为4.78%, 仅高于黑龙江和河北, 位居全国倒数第三位, 人均利润仅为0.26 万元。 在2021 年《中国装备制造业100 强》 排行榜中, 河南上榜5家, 分别为栾川钼业(54)、 天瑞集团(64)、 宇通客车 (69)、 济源钢铁 (86)、 明泰铝业 (94), 但排名相对处于中下游。 2020 年河南装备制造业规上企业营业收入为7884.46 亿元, 同比下降10.75%; 全省装备制造业企业利润总额为557.36亿元, 同比下降23.94%, 表现相对一般。 头部企业优势明显, 2020 年河南省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共计16 家, 如郑煤机、 国机精工等已跻身行业领军梯队。 但整体上一度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现代农机、 电力装备的优势有所衰减。

二、 河南装备制造业优势再造面临的难点

(一) 智能装备尚未形成优势

1. 技术体系不完善。 河南省智能装备制造产业核心生产工艺和关键技术供给不足。 整体创新能力和数字驱动力不够, 基础科研能力和前沿性研究呈相对落后态势[3]12。 河南省在多数关键技术环节上匮乏初始创新成果, 如信息集成软件、 部件接口、信息网络端口等技术体系结构亟需完善。 在2021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 中, 河南仅位列全国第14 位。 河南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和政府资金投入仍低于浙江、 江苏、 上海等地区。 同时过度依赖头部企业。 如河南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业依托富士康项目不断投产, 多从事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环节的加工生产。 故高端数字产品、 核心控制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 如盾构机被瑞典SKF、 德国ROTHEERDE 等国际轴承巨头所垄断。

2. 企业竞争力不显著。 河南省装备制造业产业规模相对较小, 仍以传统装备制造生产为主。 产品市占率不高、 产品线多样性不足, 企业规模结构和阶梯建设不优。 老品牌市场化不足, 新品牌成长性不够[1]104。 据河南省第四次经济普查显示, 河南中小型制造企业占全省比重高达惊人的99.7%。 尽管近年涌现出宇通重工、 中铁工程装备、 洛阳一拖、 许继集团等一批智能装备制造企业, 但中小企业是河南装备制造业的中坚市场主体, “小巨人”“隐形冠军” “瞪羚” 企业培育成效尚未显现。2021 年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100 强榜单显示, 河南仅有5 家企业上榜, 山东则有16 家位居百强。

3. 数智化发展水平不高。 当前河南省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制造就绪率相对较低[3]13, 多数企业集中在以降低日常管理成本为目的的日常业务数字化领域, 缺乏利用数据提高效率创造利润的能力。 据工信部抽样调查, 河南仅有26.5%的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达到创新突破的高水平阶段,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6 个百分点。 河南本土数字化服务能力较为薄弱。 在工信部认定的166 家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中, 河南仅中机六院、 大河智信两家入选, 反映出企业从本土获取技术和资源支持的渠道较窄。

4. 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足。 河南省装备制造产业链整体构造不健全, 产业布局配套协作不够紧密。 生产配套企业“散、 小、 弱、 差、 旧” 问题显著, 如河南省铸锻件的产品自给率仅为50%左右,且生产企业多为门槛低、 工艺差的小微企业。 以机械零件、 制造材料等为代表的基础产业基底薄, 竞争力弱, 尤其缺乏核心零部件产业体系。 行业内部专业化分工的协作机制不健全。 洛阳、 新乡、 郑州、 安阳等制造装备基地日渐崛起, 但产业集中度相对较低。 产业链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滞后, “两化” 融合度低, “政产学研用” 一体互动的产业集群尚需完善。

(二) 新兴装备发展相对滞后

河南省装备制造业发展不均衡, 结构性矛盾明显, 细分行业差距较大。 计算机、 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占省内装备制造业总值六成以上,加上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 汽车制造和专用设备制造共计占比高达九成。 新型装备制造业中高端装备自主率低、 企业生产供给能力和产品质量精度不足等问题明显。 河南在新兴装备制造领域主要还是以中低端市场为主, 陷入“高端市场突破困难, 低端市场差异化程度低, 恶性竞争价格内卷, 产品质量提升较慢” 的怪圈。 以河南工业机器人产业为例,企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下游, 以搬运机器人等初级产品线为主, 中高端产品还缺乏市场考验。

(三) 装备系统及平台发展缓慢

1. 装备系统集成能力偏弱。 河南省成套装备集成创新仍处于初级阶段, “重应用、 轻基础、 少创新” 等情况问题依然突出。 河南多数装备制造企业依赖深耕应用领域并可提供全套解决方案的进口设备制造厂商, 但多是海内外头部企业迭代升级后“淘汰” 的数字装备及运作系统, 并且 “重引进轻吸收”, 难以有效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并 “弯道超车”。 同时, 在全国市场具有较大影响、 具有系统总集成和总承包性质的本土企业缺位。 目前, 河南装备制造企业大多缺少成熟的数字化设备和软件运行系统, 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低、 大数据应用浮于表面。

2. 装备制造平台发展滞后。 河南省装备产业平台系统运维难度大、 成本高, 投入总量不足与“撒胡椒面” 现象并存, 资金保障等关键性难题没有得到有效破解。 现有平台存在影响力范围较小、标准化程度低、 业务技术支撑不高、 服务水平落后、 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不够等问题, 平台运营效率和实效还尚未显现。 如在数智服务平台方面, 河南设备互联、 供应链互联等建设比例低, 互联网与运行数据采集分析能力不足, 在线服务平台和系统架构支撑能力弱。 且 “水土不服” 的情况时常出现,即平台引入的智能化改造并不适应企业的现实生产, 落地困难。

(四) 关键配套因素明显不足

1. 顶层设计与规划亟待完善。 支撑产业发展的新兴技术离不开制度保障与政策扶持。 河南省相继出台了多项鼓励装备制造业高端化、 智能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但相关政策多数偏向宏观方向指引,具体举措和保障制度颗粒度较大。 譬如装备制造企业在土地利用、 环境评价、 水资源评估、 财税政策、 金融信贷、 上市融资、 招标采购等方面的支持不够明确, 基础设施、 技术标准、 检测认证、 监管体系、 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制度规定还需要进一步细化。

2. 研发与生产资金仍需充盈。 当前, 河南省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的研发投资呈逐年上涨态势, 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的占比仅为24.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仅占江苏、 浙江的一半, 在中部地区也仅高于山西省。 财税金融政策在现实性激励和导向性信号等方面作用发挥不全, 制造企业融资“难、 繁、 贵” 等问题多年未有效破解。 民间资金、 社会资源汇聚与投入不足, 增信赋能、 投贷联动等方式依然缺乏。 河南本土缺少创投、 风投这些有能力承受风险的资本的支撑。 外资吸引力有待提高, 引进的创投资本也不够多。 多层次支持实体经济的体系没有形成[1]104。

3. 产业人才支撑有待增益。 据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数据显示, 紧缺人才主要集中在汽车与高端装备制造、 电子信息、 现代食品制造、 高端数控机床、 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等重点领域。 尤其缺乏对河南省装备制造产业布局认识清晰、 眼界开阔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和跨领域复合型人才。 人才供给方面, 河南装备制造人才梯队建设不足, 对外人才吸引力度不够, 人才引进机制不完善。 培养模式方面, 教育链与产业链之间未能实现有效衔接, 使得人才供给满足不了装备制造领域的企业需求。 虽然拥有郑州大学、 河南大学这两所双一流高等院校, 但河南高校及科研机构整体配备不够充足, 支撑全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培训服务体系发展滞后。

三、 河南装备制造业优势再造的对策建议

(一) 构建良好软环境

完善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 明确传统装备制造各行业、 各企业向高端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图谱。 加强有关装备制造业标准化的扶持政策。 鼓励省内各地市出台具有本地特色、 灵活高效的配套措施[4]69,形成省、 市、 县(区) 三级顶层设计相统一、 业务系统相协调, 联合推进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局面。 加大向中小装备制造企业和民营企业倾斜的力度。 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 数字化交流平台,形成 “装备+平台+服务” 一体化发展模式, 推动自主创新产品迭代[5]66。 打造具备“强大的创新资源配置能力、 出色的系统问题解决能力、 持续的科技成果供给能力、 系统的创新生态构建能力” 的河南装备制造产业科技力量。

(二) 创新招商引资模式

强化展会招商、 基金招商、 回归招商等新模式, 打造装备产业集群、 开发装备应用场景等。 参考世界智能传感器大会, 引导河南各地市依托优势集群创办细分装备领域产业大会和发展论坛, 提升产业地标名片辨识度和影响力。 借鉴重庆、 安徽等省份经验, 用好政府引导基金和各类产业基金。 推广民权制冷产业发展模式, 吸引在外装备领域的豫商豫才回乡创新创业, 鼓励各地驻外办事机构和河南商会建立服务站。

(三) 建设企业发展集群

培育 “综合解决方案商+专精特新” 企业群。支持企业由单一装备制造商向集成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 鼓励支持成立“产业发展联盟”[5]71, 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撑, 与装备制造企业组建发展联合体。 支持特色装备企业及关键零部件企业聚焦细分领域, 建立“专精特新” 装备企业库, 提升细分领域和关键零部件竞争力。 支持特色装备制造企业上市, 精准推进 “强链、 补链、 稳链”, 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强化产业链竞争力。 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和企业家, 要大力激发企业家创新精神, 营造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 营造鼓励探索、 宽容失败、 尊重人才、 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四) 打造高端技术装备

聚焦具有优势的盾构装备、 农机装备、 电气装备、 矿山机械、 起重机等领域, 重点支持在特高压智能输变电装备、 大直径及新型盾构机、 大吨位装载机、 无人驾驶拖拉机、 煤矿综采装备、 大型起重机、 重载智能搬运机器人等领域持续推出迭代升级装备新产品, 打造一批 “大国重器”。 攻克一批“国产替代” 关键零部件。 充分发挥省实验室、 省科学院、 中试基地等重大创新平台作用, 以头雁企业为引领, 加快补齐在关键基础 零部件生产上的短板, 提升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五) 加强工业设计发展

河南省针对装备的工业设计是弱项。 支持企业研发中心组建工业设计部门, 鼓励企业在北上广深等先进地区组建研发机构, 利用当地高端要素开展研究。 同时吸引海内外高水平的工业设计人才入驻中原组建团队。 发挥我省数据资源优势, 构建行业大数据训练库和标准测试数据集, 建设提供知识图谱、 算法训练、 产品优化、 安全可控等共性服务的开放性云平台, 强化数据资源在装备制造产业技术与产品开发中的应用。 加强“产—学—研—用” 协作, 引导企业技术人员和工业设计人员深度交流,协同推进装备产品开发的功能设计、 外观设计、 系统设计、 服务设计等[6]2。

(六) 巩固人才智力支撑

聚焦面向实用化和产业化的前期技术, 引进产业相关高端技术人才和团队入驻中原[7]84。 支持鼓励信息工程大学、 郑州大学等有条件的院校开展学科建设,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积极搭建实训平台。 利用河南职教优势, 创新 “科学家+学生团队” 产业孵化模式, 联合突破关键技术。 推行 “揭榜挂帅”“赛马” “首席专家负责制” “项目专员” 等制度,由过去的竞争择优单一方式, 逐步转变为竞争择优、 定向委托、 推荐备案制等多种遴选形式, 满足各类创新主体需求。

猜你喜欢
河南装备制造业
好装备这样造
港警新装备
环球时报(2022-05-26)2022-05-26 17:22:31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 12:39:10
防晒装备折起来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华人时刊(2019年15期)2019-11-26 00:55:50
出彩河南
青年歌声(2019年7期)2019-07-26 08:34:58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金桥(2018年3期)2018-12-06 09:05:34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人大建设(2017年11期)2017-04-20 08:22:39
放歌河南
人大建设(2017年5期)2017-04-18 12:57:43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上海企业(2014年9期)2014-09-22 20:4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