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平, 邢惠子, 夏炜妍, 翟春晓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护理学院, 河南 信阳 464000)
乡村儿童心理状况问题是近年来乡村小学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同时也是乡村小学生群体实现综合素质水平提升和个体健康发展的关键考量问题。 2019 年11 月, 为进一步落实健康中国行动及促进儿童青少年身体健康全面发展行动的精神要求, 教育部、 卫健委等12 个部委联合发布《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 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健全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变化趋势的监测机制, 同时配套建设高效、 完善、 科学的乡村小学儿童心理健康监测评估干预机制[1]52-54。 2021 年7 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 进一步指出要根据乡村小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 设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通过教师辅导、 家校一体化以及社会协助等方法, 进一步疏解乡村小学生群体心理压力, 从而营造更加适合乡村小学生群体健康成长的心理教育环境[2]50。
与此同时, 随着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 的发布,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也开始进入到全面铺开阶段[3]57。 乡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对于乡村儿童心理状况提升究竟有何效果, 乡村儿童心理状况水平提升与乡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之间的作用机制如何, 则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法, 深入探讨乡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对乡村儿童心理状况提升的作用机制、 作用层面及实证效果, 进一步厘清乡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对于乡村儿童心理状况提升的重要意义。
乡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工作的开展, 已经从初始化阶段, 逐渐进入到全面铺开阶段。 相应的培训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 培训落实方案也有效落地。 总体来看, 现阶段的乡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 对于乡村儿童心理状况提升的作用机制, 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根据德国著名心理学家乐温先生所提出的“心理场” 理论, 任何一个群体内部都存在着特定的“心理场”, 群体内部成员会在“心理场” 作用机制之下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并通过彼此间的交互行为产生影响[4]51。 而学校场域中的“心理场” 中, 教师则是通过发挥主导与支配作用, 来对乡村小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影响。 由此可以明确, 学校教育环境中乡村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与在教育环境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水平, 有着直接的正相关关系。 因此可以认为,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发展演变的重要因素, 对于乡村小学生群体的个人人格及健康心理的培养而言, 至关重要。
美国著名学者鲍温以73 位乡村教师和1000 名乡村小学生为研究样本, 研判了二者之间在心理健康水平发展状况的相关关系, 得出如下结论: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差时, 会导致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所降低[5]22。 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水平越高, 则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日本教育研究学者井上山田的相关研究结论也指出, 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否温和, 教学情绪是否稳定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水平高低等因素, 与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及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儿童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教师群体是根据教育法规定的, 在学校、 社会、 家长和学生等群体共同认可和共同授权的背景之下, 承担学生群体教育行为的主导者, 在小学教学环境中具有特殊的主导者地位。 这一特殊的地位容易导致教师通过发挥个人的情绪和主观影响作用, 对学生群体的个体心理健康状况水平产生重要影响。 同时由于乡村儿童群体在家长教育、 社会教育等层面的客观条件缺失, 使得乡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对乡村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产生影响这一作用机制的作用效果得到放大, 逐渐演变成为主要机制。
受到年龄、 认知、 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乡村儿童群体的心理发育水平尚不成熟。 该群体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 由于其心理及生理层面的不成熟, 该群体内心往往呈现出敏感又脆弱的特点, 此外加之个人社会经验的不足及文化知识的相对贫乏, 在特定环境和特定情况的影响下, 极易将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放大, 对个人心理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常表现为焦虑、 厌学、 自卑、 孤僻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6]138。
就现阶段的乡村儿童群体成长环境条件来看,一方面, 有效接触时间条件中, 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可以达到7~8 小时/每天, 学生与家长群体的有效接触时间, 则仅仅只有2~3 小时/每天。 这一客观情况下, 教师群体往往能够拥有比家长群体更长的有效接触时间, 从而使得教师自身的意志和情感, 更能够潜移默化地传输给学生。 另一方面, 由于乡村儿童群体的认知能力有限和文化知识的不足, 乡村儿童群体会在潜意识中将教师作为自身的效仿对象[7]66。 如在家中不听父母的话, 但在老师面前则呈现出顺从和认可的心理认知状况。 受个体认知水平等客观条件的影响, 乡村儿童群体极易将教师的话作为自身行动的 “最高指示”, 并在日常成长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模仿和学习教师的言语行为, 按照教师群体所传输的认知方法来判断对错和认识社会。 在这一相对封闭的个体成长环境之下,教师群体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对于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作用得以放大, 且由于乡村儿童群体认知水平相对较低, 使得这种影响的作用更为固化和明显。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作为目前教师综合素质水平提升的一个主要方向, 也是有效改善和提高乡村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可行方法。 基于这一理论指导, 笔者面向河南信阳平桥区和浉河区的17所乡村小学生群体进行了问卷调查, 希望能够进一步明确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对乡村儿童心理状况提升的作用及具体效果。 本次问卷调查按照自愿原则进行填写, 在该市教育局、 各小学校长、 教务处主任及教师群体的协助下, 共发放问卷180 份, 回收有效问卷172 份, 问卷回收率达95.55%。
表1 小学生一般情况
总体来看,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 对于乡村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提升, 主要包括如下几个层面。
健康的人格培养和个体成长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向, 同时亦是学生实现个体综合素质水平提升的重要需求[8]167。 如果教师个人的性格层面存在着孤僻消极等负面情绪要素, 往往会导致乡村小学生群体原本活泼好动的天性被抹杀, 此时乡村小学生群体的个人性格发展也会受到限制。 如果一个教师没有认知到个人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作用, 呈现出轻狂、 虚荣、 浮躁等性格特点,则会导致正处于人格成长阶段的儿童群体受其影响, 在个体人格成长与定型过程中出现虚荣、 浮躁等病态人格要素。
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及“学校” 这一环境的特殊性, 教师个人的性格特点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会得到明显放大。
根据现有研究成果来看, 教师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水平和心理状态, 一方面通过知识传输来传递和教授给学生, 另一方面在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逐渐固化为学生的内有品质。 在经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之后, 教师群体能够进一步认识到个人所扮演角色对于学生个体成长的重要作用, 通过展现积极良好的一面,来更有效地引导学生个体养成健全人格, 促进其思想成长[9]159。 若乡村小学教师能够正确地运用心理教育方法, 客观公正地去评价学生, 则能够帮助乡村儿童群体养成互相学习、 互相帮助的习惯, 形成积极、 健康、 进取的精神风貌, 养成健全的人格。
认知层面的影响, 是乡村小学教学环境中乡村小学教师群体对小学生群体至关重要的影响方面。乡村小学教师群体在分析问题和认识事物发展层面所展现出来的心理要素变化情况, 往往会对学生个人的认知发展产生引导效果。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乡村小学教师采取了偏执和单一的认知思路, 则会对乡村小学生的群体性认知发展产生阻碍[10]3-4。 特别是如果乡村小学教师存在着思维混乱和想象贫乏的情况, 则必然会导致对乡村小学生群体的认知能力和日常思考习惯的培养陷入困境。
在现实生活环境中, 每一个个体的任何一个行为举止, 都会附带传播某种价值观念和认知方式。乡村小学生群体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往往更多地取决于乡村教师群体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引导。 经过系统的乡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 教师群体能够进一步认识到个人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道德榜样的角色价值, 明确个人角色及心理健康状况在乡村儿童群体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乡村儿童群体所接受的社会讯息更为复杂, 且由于个体认知水平等客观因素的限制, 该群体更易产生对社会的不正确认知, 进而影响到乡村儿童群体的个人发展。
而通过系统化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则能够进一步强化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也有助于学生群体接触到更为优质和更为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为学生群体营造一个更为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从而帮助学生群体实现更好的发展。
情绪对个体的身体发展和心理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良好的情绪能够引导乡村小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认知发展观念, 而过度消极的情绪则会阻碍乡村小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发展。 因此乡村小学生群体是否能够在个人发展过程中构建一个乐观稳定的情绪观, 在某种意义上而言, 与乡村小学教师群体有着直接关系。 美国全国教育联合会在一份《各级学校的健康问题报告》 中专门指出: “如果一个教师无法以稳定的情绪来教育和引导小学生群体, 则不应该让这种教师留在学校中任教。 一个无法有效控制个人性格和偏见的教师, 不能够被称之为一个合格的教师。 存在性格缺陷的教师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而言, 犹如肺结核或其他危险传染病一样严重。 ”[11]6这一观点充分说明了乡村小学教师个人的稳定性格和心理健康, 对于小学生群体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水平相对较高的教师, 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向乡村小学生群体传输一种积极乐观的认知观念和情绪特点, 能够更有效地激发乡村小学生群体运用和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从而在学习知识和认知社会过程中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 以一种更加具有创造性的认知观念来进行学习。 而现有研究也指出, 在授课和日常生活过程中拥有积极乐观的健康情绪的教师, 其所教授的学生学习成绩和个人发展也会更为优异[12]217。古言 “亲其师, 信其道”, 当前乡村小学生群体的学习成绩也客观印证了这一论点, 即某一小学生特别喜欢某一位教师, 那么这个小学生在这位教师的课堂上, 也会表现得更为乐观和积极, 在学习这一科目的相关内容时, 也会更加用心, 从而为取得更加优异的学习成绩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心理健康的内涵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狭义的心理健康的内涵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和内容是完整、 协调一致的。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三个方面。 其一是指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学生的智力正常, 能够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能够通过学习接受现实的环境;能够自主地解决学习中的部分困难, 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二是指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能够有适中的情绪, 积极地和别人沟通, 诚心地赞赏和善意地批评。 其三是指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能够正确地评价他人和自我, 具有一定的自制力。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对于乡村儿童心理状况提升的作用效果, 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对学生心理需求和心理变化把握水平进一步提高, 是近年来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工作在开展过程中, 所呈现出的主要效果之一。 近二、 三十年来,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 社会竞争日趋激烈, 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作用, 家庭、 学校、 社会环境都对当今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了较大的冲击[13]1537。经过系统化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之后, 乡村教师群体能够进一步认识到儿童群体在心理需求和心理变化等层面的微小改变, 准确捕捉乡村儿童群体的心理变化方向及变化趋势。 如在调研过程中, 有77.26%的受访者表示, 老师们在经过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之后, 对学生群体的情绪变化情况更为关注(详情见下表)。
你认为老师在接受过培训后, 对你们的情绪更加关注了吗?
?
而这一情况变化也能够充分说明,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有助于帮助乡村教师群体更加关注乡村儿童情绪变化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 离婚率不断提高。 家庭夫妻之间矛盾日益增多, 争吵越来越多, 温馨越来越少, 孩子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 会逐渐产生压抑、 焦燥、 不安等情绪。 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学习, 易和老师同学发生冲突。 而且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不健康的网页、 影片、 书刊、 暴力游戏等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 由于学生辨别意识不强, 很容易受不健康文化的毒害, 从而产生暴力、 愤怒等心理状态。 在这一客观社会情况下,对乡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进行培训和强化, 便显得极为重要。
心理健康是乡村小学生群体实现德、 智、 体、美等诸多方面综合发展的关键基础。 如果乡村小学生群体未能够养成积极乐观的心理, 则其在日常学习和个人发展过程中很难取得有效的成果。 健康的心理能够有效地激发乡村小学生群体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而存在自卑、 粗心、 意志薄弱等消极心理状态的学生, 其学习成绩也不会太理想[14]11。 同时, 良好的心理状况和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还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审美水平, 因为心理健康实际上本身也属于美的一个重要层次。 而如果学生本身缺乏心理层面的健康美, 则很难去深刻认知来自外界环境的外在美。
近年来, 农村小学校园暴力事件也时有发生,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成为农村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 研究发现, 在农村小学中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但也有少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在农村有很多 “留守儿童”, 孩子的父母外出务工, 孩子一般寄养在亲戚家或者由爷爷奶奶、 外公外婆照顾, 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 再加上老人的无力监管或者溺爱使得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或者暴力等心理健康问题。 而经过系统化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之后, 教师群体能够更为正确地认识到部分乡村儿童的负面心理因素, 以及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心理健康问题, 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情绪疏导方案, 来有效改善乡村儿童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乡村儿童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问题, 是乡村青少年群体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该问题直接影响到乡村儿童群体的个人成长及综合素质水平提升, 对于该群体今后的发展路径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研究明确, 乡村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工作, 能够帮助该群体进一步认识乡村儿童心理健康状况问题, 在准确捕捉乡村儿童心理健康状况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和解决方案, 把乡村儿童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为乡村儿童群体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