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卓欣
摘 要:歌曲《灯火里的中国》歌词质朴真挚,旋律悠扬大气、甜美抒情,十分动人。《2021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一经播出,该作品就火遍大江南北,其影响力可见一斑。《灯火里的中国》在创作上同时兼顾了专业性和通俗性,诗意的歌词描绘了我国人民的生活画像,所营造的意境紧贴大众,令人动容。而在和声写作和曲式构建上,其虽有偏向流行歌曲的一般范式,但也有別出心裁的精良设计,其旋律细腻婉转,颇具民族韵味,段落上则起伏有致,一步步走进人们的心中,能够引发人们的共鸣。以歌曲《灯火里的中国》为研究对象,结合该作品的相关创作背景,探究其审美意境与演唱技术,以期为相关演唱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灯火里的中国》;审美意境;声乐演唱;情感共鸣
《灯火里的中国》是2021年最成功、最受大众喜爱的歌曲之一,歌唱家廖昌永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1新年音乐会——扬帆远航大湾区》节目上唱响第一声。一个月后,该歌曲又由两位优秀歌手张也和周深在《2021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自此之后,歌曲大火,又陆续在其他重量级节目中演出。《灯火里的中国》为何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又为何如此受到大众的喜爱?歌词和旋律营造了怎样的审美意境?本文从歌曲的创作背景出发,分析歌曲的审美意境和演唱处理要点,试得出上述问题的结论。
一、创作背景
歌曲《灯火里的中国》的词作者是田地,曲作者是舒楠,完成于2021年。这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现代佳作,歌词所描绘的意境生动鲜明,内容真挚动人。《灯火里的中国》原本是深圳市大鹏新区的一首宣传歌曲,以宣传深圳市的发展建设为创作主题。之后,作曲者田地根据“中国梦”的立意,修改了歌词,以契合全国观众的需求。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因此是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一年。这一百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艰辛抗敌、浴血奋战、顽强拼搏,在一片贫瘠中长出新芽的一百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又领导全国人民发展经济,进行改革开放,追逐美好的“中国梦”。这不仅是党的诞生成长史,更是中华民族从屈辱中坚强重生的伟大历史。《灯火里的中国》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唱诵着人民和时代的心声。
二、审美意境的体现
(一)歌词中的意境追求
1.富有深意的“灯火”意象
纵观全曲歌词,不难发现“灯火”是该曲的核心,亦是作品的中心意象。通常,“灯火”意为以蜡烛为火光的照明物,或是火光本身。在语法上,“灯火”一般做主语,例如“灯火通明”“万家灯火”,而在这首歌里,“灯光”做定语,以修饰后面的“中国”,体现出一定的“陌生化”美学意味,与同为春晚演出曲目的《烛光里的妈妈》形成了结构上的互文。
《灯火里的中国》歌词虽几经修改,但“灯火”作为中心意象的地位从未改变。词作者紧紧围绕“灯火”一词,构建出一个个富有深意的意象,并构成了意象群符号系统。词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如都市街巷的灯影、村落的火苗、港口的灯塔和广场的焰火等等,勾勒出一幅又一幅“灯火里的中国”的生动画面。歌曲的主歌部分,共四句词,以微观的角度描写了“灯火”的四种场景。随后副歌部分,重复了四遍“灯火里的中国”,并寓以青春、辽阔之意,再用“灯火”联结“万里山河”与“灿烂的中国梦”。层层推进,让“灯火”那温暖安详、寓意着希望和美好的形象一步步走进了人们的心中。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灯火”是一个很常见的符号,经常出现在各类型的文学作品中。如古诗中“时时过农家,灯火照鸣杼”“柳径荷漪料,灯火系渔舟”“市桥灯火闹,且复喜丰年”“搜搅十年灯火读,令我胸中书传香”等等。从美学的角度而言,诗词作品中的“灯火”意象与特定文化社群中的先民相关联,该意象的运用建立于他们使用蜡烛、灯光的生活经验之上,并延伸出具有共性意味的审美意境,是当代人作为审美主体时得以领悟到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重要中介,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2.用温暖故事营造人文意境
除了“灯火”这一中心意象,《灯火里的中国》用诗意的手笔讲述了一个个关于人们生活的场景,用“灯火”将数个场景相联系,映射祖国同胞的精神面貌。无论是都市的街巷、社区家庭,还是农村村落,都亮着“灯火”,尤其是“渐渐明亮小康的思索”这一句中的“小康”,更体现了我国独一无二的经济文化政策,展现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果。随后的“归港的船帆,从灯塔掠过”,此处的“灯火”是灯塔里的光亮。灯塔不仅仅是灯塔,它能指引人们穿越迷途,是离家外出之人的归宿,神圣而亲切。同胞乘船归港航行至灯塔,如此一来,此句歌词也深刻体现了祖国作为一个大家庭的凝聚力。词作者照顾到了每一处生活场景,字字都充满了人文关怀。
众所周知,只有人在的地方才会有“灯火”,“灯火”照亮日常的生活,照亮一张张带着笑意的脸庞,还照亮了人们的归途。人们带着理想不断奋斗,他们的奋斗则照亮了整个中国。如此一来,虽然《灯火里的中国》以“灯火”为主线,其落脚点还是在于背后的“人”,在于对各行各业、身处各地的人的关怀。人们能在这首歌里找到自己,体会到温情。
(二)音乐中的意境美
从整首歌看来,歌曲的主歌和副歌对比鲜明,尤其是人声旋律部分,曲作者很好地配合了歌词的意蕴。主歌歌词描绘了一张张表现人民美好生活的画卷,仿佛有一个充满民族自豪感的人在诉说自己的故事,讲述家乡的景色。在旋律的构建上同样也遵循这种鲜明的叙事性,整个主歌的旋律进行以二度、三度上行为主,偶尔出现六度的大跳。这种以小幅度级进为主的旋律会更贴近说话,有种娓娓道来的美感。而从歌曲结构功能上来说,主歌部分负责叙事,营造出意境美,为副歌的喷发蓄积能量,使副歌部分的情感释放得更为彻底。主歌一共四个乐句,每句四小节,为aba1b2的方正型结构,也可视为两个八小节的长乐句。第一句“a”整条旋律平缓从容,横向旋律进行上则不超过三度。随后,来到第二句,为全新的材料,旋律进行上依旧以二度、三度进行为主,中间加入了mi到si的四度下行,既与前一句相呼应,又有自身的变化。紧接着,第三句“承”,回到第一句的材料,同头异尾,依然以二度、三度进行为主,并出现了一个四度和五度跳进。最后一句,使用了第二句的材料,第二小节处出现了六度上行大跳和七度大跳,主歌最后落到了属和弦音re到主音do的完全终止上。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句到第三句最后均落在re上,形成了一种统一性。
副歌部分的旋律明显起伏更大,具有强烈的旋律性、歌唱性。结构上与主歌一致,均由四个四小节的乐句构成,也可看作变化发展的两个八小节长乐句。在副歌部分,三度及超过三度的大跳成为旋律进行的常态,如第一句的两次“灯火”都是六度下行,音区更高,音域也有较大的扩展,不再平缓叙事,听感上激昂开阔。第三小节处出现了调外音升re,可见曲作者的巧思,前后半句体现出一定的模进意图。随后的第二句,旋律线条起伏有致,先上扬后抑制,第二小节出现了mi到re上行七度进行,之后持续平缓上扬,到fa音后级进下行,最后落到属和弦re音上。后面两句基本上在重复,因为这四个乐句还可看作两个八小节的长乐句。因此,第三乐句和第一乐句完全相同,也可理解为两个同头的乐句。最后第四乐句稍有变化,前一长乐句为落在属和弦上的半终止,最后的乐句则落在了完全终止的主和弦上。但是此处,曲作者使用了主七和弦,加入了导音,这种做法在流行歌曲写作里是十分常见的,体现出一定的现代性,营造出令人意犹未尽的意境美。整首歌的旋律十分动听,与歌词的契合度极高。它的意境美,通过段落之间的对比和乐句之间的层层推进而体现。这种作曲上的逻辑,很好地将歌词所描述和指向的意境呈现了出来,增添了听觉上的美感,让人从音乐中便能感知到万家灯火通明,祖国万千同胞惺惺相惜的美好意境。
三、演唱中的情感与美感的表达
《灯火里的中国》是一首情感浓度十分高且富有美感的歌曲,而且这种情感不是单一的、私人的爱,而是对整个祖国同胞的大爱。因此,演唱者在演唱时,一定要先领悟歌词的深意,融入情感地歌唱。下面从气息和咬字的处理两个方面重点探讨歌曲演唱中的情感与美感的表达。
(一)气息缓缓流露情感
气息是演唱的基石,一切演唱活动都需要演唱者具有足够的气息量和良好的气息控制力。演唱《灯火里的中国》时要特别注意其主歌和副歌情绪上的变化,一个是轻声细语、娓娓道来,一个是情感迸发、富有歌颂性。因此,在气息的处理上也要同步起来,以辅助情感的表达。
首先,主歌部分,如上文所述,其旋律是舒缓平稳的,以二度和三度进行为主,音高则集中在中低音区,表达上侧重叙事。如此一来,演唱时气息的动态需与歌词的断句相统一,换气的位置也应和说话的方式一致。另外,此处对气息量的要求其实并不是太高,每一句结束处基本上都有足够的时间换气。其难点在于要保持气息的稳定,声音不能晃动,并确保音量不能过大,在保证腔体的同时呈现出一种富有气息感且具有流动性的音色。还需注意的是,主歌部分四个乐句,每个乐句的尾音都有拖长,此处一定要注意提前做好准备,控制气息均匀平缓地呼出,用自然的颤音把时值唱满,尾音拖住。这样演唱时才不会慌乱,才能呈現出娓娓道来般的诉说感。
其次,副歌部分,其情感基调、旋律线条和张力与主歌部分是截然不同的,二者之间是相互对比的。从需要细心控制、“收”着唱的主歌部分,进行到“放”的状态,气息的处理也有较大的区别。相较而言,副歌部分对气息量的要求更高,其音域变宽、音区更高、音程跨度也更大,演唱时一定要保证有足够的气息量做支撑。因此,吸气时一定要口鼻同吸,充分增加一口气的容量,将身体彻底打开,想象自己是一个人体气囊,胸腔和腹腔同时运作,尽量存储更多的气,而且气息一定要往下沉,位置要深。只有气息的位置够深,声乐的位置往高走时才能拉得住,才不会影响音准。另外,从情感上来看,整个副歌都是较为激昂、情感充沛且充满自豪感的。同时,绵延起伏的旋律也要求演唱者能够使气息灵活地流动起来,做到强弱有致,用气息控制音量的变化。
(二)传递美感的咬字处理
中文讲究字正腔圆,尤其是这类歌颂祖国的主旋律歌曲,咬字上就更为讲究,演唱时每个字均要做到清晰可辨。咬字清晰准确与否,能否将字词准确地传达给听众,这直接决定了演唱质量的高低。同样根据主歌副歌部分各自的表现特征,咬字上也会有不同的处理和注意事项。
首先,整首歌曲都需要特别注重字头,一定要把每一个字的字头唱得准确,声母不能含糊,如“h”绝对不能发成“f”。从唇齿动作上看,字头是气流接触嘴唇,或是与牙齿、喉咙、舌头等器官相互摩擦而产生的。因此,要保证嘴部动作是充分的,同时,也要保证口型的开合程度,过小过大均不可。在做到咬字清晰的同时,也要保证字与字之间的连贯性。
其次,主歌部分的歌词是质朴无华的,让人感到温馨和睦。歌词中有很多具体的场景,如“都市的街巷”“远山的村落”“归港的船帆”“广场焰火”等等,这些词语都极具画面感。因此,一定要有语气地唱,咬字上清晰归韵。主歌部分节奏上以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为主,速度上平缓,所以每一个字的声母和韵母都要发全,如此才能契合歌词的意境。
最后,副歌部分的情绪是比较慷慨激昂的,此处一定要多多注意咬字与呼吸动作的配合,提前设计好换气口,切不能仅仅依赖本能习惯。如上文所述,演唱副歌时需要具有充足的气息量和较强的气息控制力,同时要在气息流动的过程中做到有起有伏。如此一来,大量的气息要在咬字时通过较大幅度的口腔运动来呈现,有些高音处甚至达到了夸张的程度。
综上所述,在练习演唱时,应先多朗读歌词,将每一个字都念清晰,字字饱满明朗,并且还需带着感情。咬字训练完了之后再带入旋律,并提前设计好换气的位置,配合呼吸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将歌词中的美感和含义准确地传递给观众,将情感表达得更完美,从而达到打动人心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沛.《灯火里的中国》:在袅袅乐章中,以灯火映照时代之歌[J].中国广播影视,2023(10):50-52.
[2]张雪芹.美育视野下红色歌曲演唱的多元审美:以《不忘初心》《灯火里的中国》为例[J].大观(论坛),2022(10):36-38.
[3]邢布民.浅析歌曲《灯火里的中国》的音乐创作和情感表达[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22.
[4]罗子钦.声乐作品《灯火里的中国》的演唱探析[D].成都:四川音乐学院,2022.
[5]赖逸平.《灯火里的中国》歌词的版本变迁与美学认知[J].美与时代(下),2021(12):65-66.
[6]刘纪敏.浅析音乐艺术特殊审美视域的理论与实践[J].音乐生活,2022(3):89-91.
作者单位:
吕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