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家长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职能提升研究

2023-03-07 00:01赵秀娟吕晓慧贠倚天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家庭教育双减

赵秀娟 吕晓慧 贠倚天

摘   要: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家庭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通过对河北省部分区域学生家长抽样问卷调查发现,许多家长缺乏心理学相关知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程度较低;近半数家长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不了解自身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缺少对情绪问题的察觉等,对家庭教育产生诸多不良影响。教育职能部门应强化党的领导核心动力作用、以中小学作为心理教育主阵地、发挥心理名师工作室的辐射作用、构建家校联动机制,形成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网,提升家长心理健康意识和家庭教育能力。

关键词:“双减”;学校指导;家长心理健康;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36-0004-07

一、问题提出:“双减”背景下家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公开颁布后,围绕“双减”课后服务根本任务和工作主线,河北省教育厅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全面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减轻家长的作业压力、学习焦虑和经济负担。随之而来的是,家长和孩子有了更多相处的时间和空间。家庭教育生态的转型,从一定程度上要求家长具备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家教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把“双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落到实处。

现实情况是,因家庭冲突导致学生采取极端行为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家长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部分家长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家长心理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如焦虑、抑郁、攀比、自卑、情绪化、缺乏自信、过度敏感、自我接纳程度低、主观幸福感差等,这些都对家庭教育的正确展开产生消极影响。

“家庭是人生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学校教育的基础、补充和延伸。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从表面看属于个体行为,但相关教育心理研究表明,家庭因素是影響学生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讲,社会层面的众多家长更需要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以及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尽管绝大多数中、小学都设置了家长学校、心理热线等,但协同育人的形式较为传统和单一,沟通交流内容缺乏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时效性,旨在单方面“灌输”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或家庭教育理念、方法的传授,特别缺乏针对家长心理健康水平提升重要性的认识和实施。而学术界大多呼吁家庭、家教和家风的建设,忽视了家长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家长心理成为整个心理健康教育中被忽视的薄弱环节。

基于此,笔者从教育生态学层面出发,着重研究目前河北地域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提升措施,充分发挥教育职能部门的作用,以期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培根铸魂、协同育人的教育目标。

二、现实困境:现阶段家长心理问题共性表现及危害

(一)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SCL-90测验,并配合对应的自编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问卷。采用问卷星的形式,集中在石家庄和邢台区域发放。共发放问卷7500份,收回有效问卷7210份,有效率为96.10%。

(二)调查结果与讨论

1.对SCL-90量表测试结果的基本分析

第一,当前家长人际关系普遍敏感,主要反映在亲子关系上;其次是夫妻关系,不和、分居和离异率共计5.80%。夫妻关系是否融洽直接影响夫妻双方的心理健康指数和孩子的身心健康水平,并形成闭环。

第二,焦虑指数偏高。性别上女性家长高于男性;地域上农村高于城镇;学段上中学高于小学;事件上更趋向孩子的学业,具体到作业、考试成绩、升学等。焦虑导致家长控制不住的唠叨、指责、攀比、烦躁不安、坐卧不宁,从而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第三,抑郁情绪。从性别角度看,女性家长显著高于男性。抑郁导致孤独和无意义感,主观幸福感降低,自我情绪管理差,对生活、工作等失去目标、兴趣和动力。

第四,少数家长伴有躯体化现象,如恐慌、偏头疼、心跳加速、长期失眠、食欲不振等,且呈年轻化趋势。访谈中发现,一位母亲症状突出,她五年级的女儿在与人相处时也会出现焦虑、悲观、自卑、缺乏安全感。

第五,敌对和偏执。敌对心理上男性略高于女性;偏执心理上女性略高于男性。表现在家庭教育上,敌对倾向的男性家长更容易急躁,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一位父亲说:“一言不合就武力解决。”而偏执的妈妈则认死理,往往以逼迫、批评、诋毁、居高临下等形式表现在孩子教育及夫妻关系上。

2.对自编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问卷的分析

(1)家庭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①本次回收的7210份有效问卷中,母亲占比77.80%,符合当下中国的教育现状:缺席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可见母亲对家庭教育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早在1919年,鲁迅先生发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呼吁父亲身体力行重视并参与家庭教育。父爱对于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缺乏父爱会影响孩子认知、易出现情感和体格发育障碍,还会诱发个性缺陷。一位12岁男性少年,父母在其2岁时离异。之后父亲拒不承担亲职义务和责任,该少年身高、体重远逊于同龄儿童,而且伴有说谎、暴力、孤僻、情绪化等不良表现。

②家长年龄集中在30~40岁,大多属于80后和90初;孩子集中在小学阶段。相对而言,他们的成长环境优于父辈,更能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新生事物,对孩子的教育和未来更为关注,因此焦虑指数也随之上升。

③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初、高中(中专)阶段(父亲69.89%,母亲64.51%),职业主要以农民和工人(父亲49.82%,母亲46.54%)为主。受教育程度直接影响职业的选择;职业差别又会导致家庭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生活方式、交往对象等的不同。而这些综合因素会直接影响家长心理健康水平、家教理念和施教能力。一个家庭中父母学历较高,并且双方家教理念一致:爱而不骄、宠而不溺、严而有度、权威民主,这种环境下的孩子容易得到老师、同学的一致肯定。

④86.52%的家庭以父母照料为主,一定程度反映出当下家庭结构中以核心家庭为主,家长能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94.23%的家庭比较和睦。

(2)家庭相关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统计分析

①根本不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家长占据3.76%;了解不多的为59.92%;比较了解的为30.93%;非常了解的为5.40%。个别文化水平较低的家长反应,不知道心理健康教育是什么。被调查家长普遍认为心理健康重要,希望国家、学校高度重视。但对于自身心理是否健康,则关注度不够。给自己心理做评判时,19.67%的家长认为不及格;界定自己心理健康良好的为40.00%;认同自己心理优秀的仅占0.07%。

②50.62%的家长表示对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特别关注;根本不关注的家长为4.19%,甚至说“从没听老辈子人说‘心理,现在的人太矫情”。更多的家长表示有心无力:“关注也没用,不知道怎么帮孩子。”

③关于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58.10%的家长首推家庭;也有31.29%的家长认为是学校造成的;7.86%的家长认为是孩子自身的原因。

④15.60%的家长能够主动学习、了解心理学知识;68.74%的家长偶尔关注;16.20%的家长缺乏主动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的兴趣和动力,有家长反映:“心理教育太专业,听不明白看不懂,浪费时间”。

家長对心理学知识的缺乏和对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估低,不知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等问题,亟待相关部门重视和解决。

(3)家庭相关教育问题调查统计分析

①尽管86.10%的家长首先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91.18%的家长明白孩子读书是为了“学知识、明道理、报效祖国”,但具体落实到家庭实践中,却表现出言不由衷,还是把学习当成头等大事来抓。总是陪伴和经常陪伴学习的家长高达85%。当然本次调查的高陪伴率也和小学生占比较多(62.64%)有关(见表3)。

②经常和孩子深入交流的家长占据20.92%,因此17.99%的家长对孩子非常了解。个案访谈时一位母亲自豪地说:“谁说青春期一定叛逆?我家三口经常像朋友一样交流沟通,什么事都商量着来,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但结合下图发现,仍有38.00%的家长缺乏交流沟通的技巧,15.00%的缺乏主动沟通的意识。

③从不打骂孩子的家长为45.48%。但不可忽视的是,5.53%的家长因为自身心理素质较底,常常把火气撒在孩子身上;更有2.16%的家长打骂孩子成家常便饭。一个四年级男孩,提及无业、酗酒的父亲,就条件反射般地颤抖,他说:“爸爸训人的样子很凶,我很害怕”。

④父母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调研中半数家长对孩子手机上瘾问题产生焦虑,但回家抱着手机不放的家长占20.46%,追踪他们的孩子,其手机依赖行为呈正相关。经常在家玩手机的家长为45.48%;当孩子面从不玩手机的家长为8.31%。

⑤仅有5.3%的家长非常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44.42%的家长不知道该法律的颁布和实施。

⑥关于获得家庭教育和心理知识的途径,58.10%的家长从网上获取;52.43%的家长请教周围的人;40.18%的家长通过收听、收看线上、线下讲座或看书获取。这些途径得到的知识往往东鳞西爪、难成体系,诱发家长出现“猴子掰苞米”的消极心理,听一次讲座换一次教育方法,读一篇文章转换一种教育理念;甚至会严重误导家长的心理走向和施教方法。

研究发现,本次参与调查近37%的家长心理属于亚健康状态:不了解自身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主观幸福体验感较低,缺乏对自身情绪问题的觉察,家庭氛围不够理想,没有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等。尽管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但父母心理健康水平和施教能力赶不上社会的变迁和孩子成长的速度。家长急需获得更多专业化的指导,在“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家教素养。

三、实践路径: 发挥教育职能,重塑家长心理健康

(一)强化党的领导,开启家庭教育工作的核心动力源

“双减”政策颁布后,河北省委、省政府相继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 河北省教育厅积极发挥“双减”职能作用,深入省内各市(县、区)、中小学幼儿园,积极开展“燕赵双减在行动·心理之约校园行”系列活动,利用周六晚上的时间,专门为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以邢台市为例,2020年邢台市委、市政府联合出台《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了教育局、关工委、妇联等14部门主要领导构成的领导小组。明确规定将家庭教育列入市委、市政府教育工作综合评价体系和教育督导重要内容,将家庭教育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全方位起动家庭教育工作。邢台学院专门成立家庭教育学院,逐级推动“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培训。三年实践下来,已成“燎原之势”。

威县制定了《威县家庭教育工作无缝衔接实施方案》,各成员单位联动:民政局的新婚夫妇学校、卫建局的孕妇学校、计生部门的优生优育培训指导;教育部门分别设立早期教育、学前教育、义务阶段教育,高中阶段的家庭教育指导培训中心;同时,妇联成立乡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融媒体开展家庭教育服务专栏,社区办在各个社区成立社区家长学校,形成一个家庭教育工作的闭环效应。

(二)教育系统真抓实干,站稳站牢家庭教育主阵地

中小学作为落实“双减”背景下家庭教育工作开展的主阵地,全省教育系统积极响应。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制订各具特色的家庭教育实施方案。以石家庄市第一中学为例,在“生命的教育”育人理念下,充分利用“家庭教育宣传周”开展系列活动;并在官方微信平台推出“家庭教育一中说”系列微课,立足心理教师的视角,为家长解疑答惑。

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积极创办“家长学校”,定时、定人、定题目,帮助家长系统学习心理健康和家教知识;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家长进课堂”活动;心理专职教师参加家长会,针对家长和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对个别心理欠佳的家长,学校有计划地安排心理教师进行辅导。

武邑二中、巨鹿二中等学校定期对班主任进行心理教育培训;张家口蔚县西合营中学采用“反向教育”,即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掌握心理知识后,回家负责教会父母,真正做到小手拉大手、一起去成长。有学校组成“121”导师团队,即一名专职心理教师+两名志愿者教师+一名志愿者家长,针对问题家庭设计辅导方案,进行追踪辅导等。

(三)凸显创造引领效应,发挥心理名师工作室的辐射作用

名师工作室是打造教育品牌、引领、合作、共享、互补、研究、提升的聚集地。邯郸牛庞生“心理名师工作师”每周四晚雷打不动举办“暖心家长读书会”,十年来累计300多期,参加家长逾万人;录制心理健康教育微课50余节。家长普遍反映:“‘双减之后考试少了,(家长)不清楚其他孩子情况容易焦虑;另一方面(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对教育不了解,一味追求成绩,导致亲子关系紧张……通过学习,心理越来越健康,(家教)方法、方式都有了进步,和孩子关系更亲密了。”

(四)强化家校联动机制,建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网

针对近年来不断攀升的心理危机问题,构建“家长——教师——学校”联动机制非常必要。学校首先要完善心理疏导与危机干预机制,建立“一生一册”心理健康档案。其次要抓住关键结节点:学期初面向全体家长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提高家长预防、识别子女心理危机能力;面向学生开展心理普测;学期中组织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和亲子互动活动等,为亲子沟通提供良机;学期末开展家访活动,帮助化解家庭亲子矛盾,提升家长心理健康意识和家庭教育能力。

当然,家长心理素质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只有家长心理健康,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猜你喜欢
家庭教育双减
“双减”重构义务教育格局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