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广,张逢梅
(济宁兖州区人民医院肛肠外科,山东济宁 272100)
肛瘘为临床常见的慢性炎性直肠疾病,多由肛管或直肠周围脓肿引起,发病率较高,在肛肠疾病中,肛瘘的发病率仅次于痔疮[1]。肛瘘多由肛门腺体感染、阻塞及直肠软组织所引发, 临床主要表现为肛周脓流、肛周脓肿、湿热瘙痒等症状,具有易反复发作、持续时间长及难以治愈等特点。 其中,复杂肛瘘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类型,也是肛瘘治疗中最难的一种,其发病的原因和形式多种多样,愈合难度极大,可能会出现流脓、肿胀、疼痛等现象,不利于患者日常生活[2]。在临床实践中,通常采用传统瘘管切除术治疗此病,效果显著,能直接治疗病灶且操作简单,然而,传统的瘘管切除术由于创伤大、难愈合,很容易诱发多种并发症发生,效果欠佳[3]。保留括约肌挂线法在治疗内口及瘘管方面具有优势,并能有效保护患者肛门功能[4]。本研究选择2022 年4 月—2023 年4 月我院收治的70 例复杂性肛瘘患者为对象,对其进行随机分组,探讨保留括约肌挂线法或传统管切除术治疗对患者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择我院收治的70 例复杂性肛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 观察组中男33 例,女2 例;年龄11~75岁,平均年龄(41.36±5.73)岁;体质指数(BMI)为18.24~23.69 kg/m2,平均BMI 为(20.15±0.14)kg/m2。对照组中男31例,女4 例;年龄11~77 岁,平均年龄(41.73±5.82)岁;BMI 为18.65~23.47 kg/m2, 平均BMI 为(20.21±0.18)kg/m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获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1)符合《外科学》[5]中复杂性肛瘘的诊断标准;(2)第一次行手术治疗者;(3)签署知情同意书者;(4)肛旁瘘口≥2 个。排除标准:(1)参与本研究前1 个月内接受过其他研究治疗者;(2)伴有精神或意识障碍不能正常交谈者;(3)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者;(4)存在严重感染性疾病者。
对照组采用传统瘘管切除术治疗: 取侧卧位,手术部位常规消毒后给予骶管麻醉,将探针通过外口置入,低位肛瘘患者,用放射状切口切开;高位肛瘘患者,用放射状切口切割患者肛管的浅表部分和内外括约肌的皮下部分,打开瘘管,用刮匙清除瘘管壁上坏死组织及肉芽组织,并去除皮下及创口周围皮肤。 对高位瘘管伴外括约肌深段受损者,用探针将橡皮筋送到病灶,悬吊在合适的位置进行结扎。 术后每日使用0.5%甲硝唑注射液(江西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36020783,规格:250 mL:1.25 g)清洗管道及创面位置,1 次/d,直到伤口愈合。 观察组采用保留括约肌挂线法治疗:取侧卧位,手术部位常规消毒后给予骶管麻醉。用肛门镜观察患者肛门括约肌、瘘管、内口位置,并在肛门缘外侧与内孔相对应处做一个放射状切口,走向同肛瘘走形,将探针从外口向内口探查,以内口为中心, 在齿线上0.5 cm 处做一放射状切口,10 mm 宽,逐层切开患者黏膜、黏膜下层肌肉组织及内括约肌,彻底清除内口及感染病灶。 对高位肛瘘患者,引流管需从内口至瘘管顶部放置,防止损伤外括约肌。在外口、支管上做多个放射状切口,彻底切除感染组织,用橡皮筋松弛内口和外部之间的切口。 持续引流, 用0.5%甲硝唑注射液(江西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36020783,规格:250 mL:1.25 g)清洗管道及创面位置,1 次/d,直至创口愈合。
(1)临床疗效:治疗后,患者肿胀、疼痛、流脓等症状消失,创面愈合良好为显效;患者肿胀、疼痛、流脓等症状明显好转,创面尚未愈合为有效;患者肿胀、疼痛、流脓等症状无变化甚至更加严重,创面愈合较差为无效。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临床指标:记录两组术中失血量、创伤面积,手术、创面愈合及住院时间。 (3)肛门功能:于治疗前后,用肛门压力检测仪对两组肛管静息压(ARP)、肛管最大收缩压(MSP)、肛管高压区长度(HPZ)值进行检测,测3次,取平均值。 (4)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尿潴留、肛门失禁、感染、漏液、漏气的发生情况。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复杂性肛瘘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观察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创伤面积小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复杂性肛瘘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表2 两组复杂性肛瘘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
治疗前,两组肛门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RP、MSP 均较治疗前降低,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HPZ 短于治疗前,但观察组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复杂性肛瘘患者肛门功能比较()
表3 两组复杂性肛瘘患者肛门功能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aP<0.05。
?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表4 两组复杂性肛瘘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肛瘘是肛肠科的常见疾病之一,是肛管或直肠与会阴皮肤相通的慢性、感染性通道,具有易复发、难治愈等特点,严重降低患者生存质量。 该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多与不完全清除、肛门腺感染、内口腺感染等因素有关[6]。 其中,复杂性肛瘘是比较严重的,其病灶已侵犯到外括约肌深部,增加了临床愈合难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临床针对此病主要采取手术治疗,但复杂肛瘘因走行复杂,不能确定瘘管的开口、方向和位置,因此手术时很可能治疗不彻底,或者是未将所有的瘘管均治愈,容易出现手术后复发[7]。为保证手术治疗效果,应从彻底清除瘘管、保护肛门功能、减少并发症和复发三个方面考虑。
常规瘘管切除术可直接处理病灶, 易于操作,但该术式在切除病变的过中,需要切断患者的肛门括约肌,创面较大,容易损害患者肛门的正常功能,造成诸多并发症发生,不利于患者预后。同时,手术刺激会影响患者的括约肌和肛门功能,使患者控制排便能力受损,出现失禁、便秘等障碍,从而给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8]。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 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创伤面积小于对照组,ARP、MSP 均高于对照组,HPZ 长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复杂性肛瘘临床治疗上,相较于传统管切除术而言, 行保留括约肌挂线法治疗患者效果更加显著,可加快创面愈合速度,促进肛门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安全可靠。 其原因为保留括约肌挂线法可保护肛门内外括约肌,具有伤口小,术中出血量少等优势,且对肛周组织、血管及神经损伤较小,安全性高,可有效促进伤口愈合。 并且,该方式是在传统挂线法的基础上,可使瘘管和内开口充分打开,且不会对肛门括约肌解剖结构和肌肉张力造成太大损伤,可完整保留患者的肛门功能,降低疾病复发率[9]。 同时,保留括约肌挂线法具有引流和刺激的作用,可避免传统切口造成的疼痛和神经损伤。 另外,该方式还可以避免因坏死组织流失而造成引流通道堵塞, 促进新生肉芽生长,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再者,该方法通过在主要外孔和分支上做多个“放射状”小切口,可对感染组织做到彻底清除,并可快速疏通瘘管引流通道,保证瘘管清洁度,从而起到加快伤口愈合的作用[10]。 但本研究观察时间较短,还存在一定不足,且研究的样本量较少,未对远期并发症进行观察,也许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后续还需要完善试验设计,旨在为临床提供更为可靠的参考。
综上所述,对复杂性肛瘘患者行保留括约肌挂线法疗效高于传统管切除术治疗,保留括约肌挂线法疗法可有效加快复杂性肛瘘患者创面愈合速度,改善患者肛门功能,减少并发症,且在治疗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