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联合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躯体控制能力的影响

2023-03-03 14:45王君强霍秀娟田小刚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3年20期
关键词:偏瘫组间肢体

王君强,霍秀娟,田小刚

(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甘肃天水 741020)

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受到损害或堵塞而引起的一种常见疾病。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饮食方式的转变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脑卒中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成为严重威胁人们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疾病之一。多数脑卒中患者经治疗后仍会遗留后遗症,以偏瘫最为常见。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行走、平衡及日常活动均会受到较大影响,故临床治疗将提高其躯体控制能力、恢复其日常生活功能作为重点。 现阶段,临床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多采用康复治疗,功能性电刺激即为其中较为常用的一种,其可通过低频脉冲电流对局部肌肉、神经产生刺激,诱发患侧肢体的自主运动,以改善局部肌肉及肌群功能,并可通过不断重复的运动模式信息传入,使中枢神经表面皮层形成兴奋记忆,进一步提高肌肉的运动功能,改善平衡能力。 针灸是中医特色外治疗法之一,可通过对特定的穴位进行刺激,发挥调和阴阳、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等作用,可增加血液循环,改善患者肢体功能,还可刺激神经系统,增强神经传导功能,从而改善受损神经对肢体的控制[1-2]。 基于此,本研究选取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20 年4月—2023 年4 月收治的79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对象,旨在探讨针灸联合功能性电刺激的治疗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收治的79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脑卒中的相关诊断标准,经CT、MRI 等影像学检查确诊;(2)存在单侧肢体偏瘫;(3)意识正常,可积极配合治疗;(4)首次发病,既往无偏瘫病史且病情稳定;(5)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协议书》。 排除标准:(1)存在心脏、肝脏、肾脏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2)患有恶性肿瘤者;(3)存在精神异常,无法正常沟通者;(4)无法耐受低频电刺激或针灸治疗者。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9)及研究组(n=40)。 对照组:男25 例,女14 例;年龄52~76 岁,平均年龄(63.47±5.28)岁;偏瘫部位为左侧18 例,右侧21 例。 研究组:男27 例,女13 例为年龄53~75 岁,平均年龄(63.54±5.19)岁;偏瘫部位为左侧17 例,右侧23 例。两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对症治疗及饮食指导,同时进行康复训练。

对照组采用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使用功能电刺激治疗仪(潍坊蓓明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鲁械注准20222090686,型号:BM-FES-001)进行治疗,嘱患者选择舒适姿势,上肢于三角肌、冈上肌、前臂伸腕肌群、上臂伸肘肌群运动点粘贴电极片,下肢于股四头肌、腓肠肌、腘绳肌、胫骨前肌、比目鱼肌运动点粘贴电极片,电流强度、频率及脉冲宽度等参数设置分别为20~30 mA、30 Hz、100 μs,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刺激强度,以其能耐受为宜,上下肢分开进行治疗,各30 min/次,1 次/d,6 次/周。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灸治疗。主穴包括百会、极泉、内关、人中、足三里,上肢选取手三里、合谷、曲池、肩髃,下肢选取阳陵泉、三阴交、环跳。 常规消毒后, 使用0.25 mm×40 mm 的一次性针灸针对所选穴位进行针刺,其中曲池穴使用捻转泻法,足三里使用捻转补法,其余穴位使用平补平泻法,针刺深度20~30 mm,得气后留针30 min,1 次/d。

两组均持续治疗28 d。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治疗后,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提高20%为恶化;患者NIHSS 评分减少<20%为无效; 患者NIHSS 评分减少20%~45%为进步; 患者NIHSS 评分减少46%~90%,且病残程度1~3 级为显著进步; 患者NIHSS 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 级为基本治愈。总有效率=(进步+显著进步+基本治愈)/总例数×100%。

(2)躯体控制能力。 治疗前后,采用Sheikh 躯干控制评分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3]。 量表包括在床上转向健侧、在床上转向瘫痪侧、坐位保持平衡、从卧位坐起4 部分,每个部分各有5 个项目,每个项目计1~5分,量表总分0~100 分,得分越低说明患者躯干控制能力越差。

(3)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4]评估患者的肢体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 指数评定量表(MBI)[5]评估其日常生活能力。 FMA 量表包括上肢33 个项目,下肢17 个项目,每个项目计0~2 分,总分0~100 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越好。MBI 量表包括穿衣、修饰、用厕、大小便控制、上下楼梯等10 个项目,“完全依赖”“完全独立” 分别计0~5 分, 总分0~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4)血液流变学。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4 mL, 以3 000 r/min 的转速离心处理12 min,取得血清样本并放置在-20 ℃的冰箱中保存待检,使用RAC-120 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聚集指数。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临床疗效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FMA 评分等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2.2 两组躯体控制能力对比

治疗前,两组的Sheikh 躯干控制评分中在床上转向健侧、在床上转向瘫痪侧、坐位保持平衡、从卧位坐起及总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Sheikh 躯干控制评分中各部分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躯体控制能力对比[(),分]

表2 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躯体控制能力对比[(),分]

?

2.3 两组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对比

治疗前,两组的FMA 评分及MBI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FMA评分及MBI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FMA 及MBI 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FMA 及MBI 评分对比[(),分]

?

2.4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

治疗前, 两组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表4 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

表4 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

?

3 讨 论

偏瘫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如未及时接受治疗,患者可能会经历长期残疾、运动功能障碍、日常生活受限等,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目前,康复疗法是脑卒中偏瘫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而功能性电刺激是康复疗法中的常用干预手段,其可通过刺激患者的神经和肌肉系统,提高其肌肉力量及功能,改善步态及平衡能力,减轻肌肉痉挛及僵硬,有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但单一手段干预的效果有限,故还应考虑联合其他方式共同开展治疗。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灸联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理想。 中医学认为,脑卒中偏瘫属于“中风”“痿痹”等范畴,脏腑功能衰弱、气虚血瘀、脉络痹阻是其发生的主要病理机制,故应以调理脏腑、活血化瘀、疏通经脉为治疗原则[6]。 针灸是一种有效的中医传统疗法,其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起到调理脏腑功能、平衡气血运行、畅通经络系统及调和阴阳等作用。针刺手三里、曲池、合谷、阳陵泉、内关、极泉等穴位可活络通经、宽胸理气,有助于改善肢体麻木、肌肉无力等症状;针刺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可调理气血、安定神志、除瘀通络,有助于恢复下肢肌肉力量,改善下肢偏瘫情况;针刺百会、人中等穴位可醒脑开窍、平衡阴阳、调理脏腑功能,有助于改善神志不清、面部肌肉麻痹等症状,调节神经系统功能,促进面部功能恢复;针刺肩髃穴位可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缓解肩部疼痛及僵硬症状,促进肩关节活动恢复;针刺环跳穴位可舒经活络,有助于改善下肢痿痹等症状。 诸穴合用,可疏通经脉、活血化瘀,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改善其神经功能,从而提高疗效。 功能性电刺激可直接刺激神经纤维,促进肌肉收缩和神经传导, 进而增强肌肉力量并促进功能恢复。二者联合使用可综合发挥各自优势, 产生协同效应,提高临床疗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治疗后的Sheikh 躯干控制评分中各部分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FMA 评分及MBI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采用针灸联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能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躯体控制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并改善其肢体功能及血液流变学,这与王冰等[7]、何昕等[8]、刘晓霞等[9]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针灸可通过刺激神经末梢调节血管张力,使血管扩张并增加血流量,从而改善血液循环;其还可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增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儿茶酚胺类物质的释放,这有助于降低血小板聚集、减少红细胞聚集和粘滞性,并改善血液流动性;通过扩张微血管和毛细血管,增加微循环中的血流量,并提高组织的氧供应和代谢水平,这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组织血液流通,降低组织缺氧,从而进一步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10]。

综上所述,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针灸联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可显著提高躯体控制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肢体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偏瘫组间肢体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肢体语言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更 正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etallogenic regularitie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graphite deposits in China
肢体写作漫谈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Numerical Solution of Fractional Fredholm-Volterra Integro-Differential Equations by Means of Generalized Hat Functions Meth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