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等中医药院校“课程育人”体系构建研究

2023-02-26 13:56牛小斌
新乡学院学报 2023年8期
关键词:课程育人立德中医药

曹 猛,牛小斌

(河南中医药大学a.马克思主义学院;b.第二临床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2021年4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第七章第二十九条规定:“高校党组织应当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拓展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机制。 ”[1]高等中医药院校肩负着培养中医药人才、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重任,应当在各门医药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 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高等中医药院校构建“课程育人”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中医药事业筑魂育人的需要,也是稳步推进“双一流”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需要。

一、“课程育人”概述

(一)“课程育人”的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

2014年, 上海市的高校在教育部的指导下率先开展了课程思政试点工作[5],这一举措是具有开创性的。 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 提出 “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 挖掘育人要素, 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6]。 这是国家首次正式提出“课程育人”这一概念。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该纲要提出,“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 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7]。

(二)高等中医药院校“课程育人”的意义

1.确保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

对于高等中医药院校来讲,“课程育人” 就是在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同时, 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立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之才。

2.促进课程思政体系逐步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8]。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同时也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当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努力讲好中医药故事, 弘扬中医药文化,将医德医风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以此培养德才兼备的中医药人才。

3.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办学中的指导地位

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当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坚持正确育人导向的需要。对于医学生来讲,医德同医技一样重要,医学生成长的过程既应当是积累医学专业知识和增强临床技能的过程,也应当是铸就良好医德的和涵养人文精神的过程。

二、高等中医药院校“课程育人”体系的构成要素

(一)主体要素

高等中医药院校“课程育人”体系中的主体要素包括教育者和课程组织机构, 前者主要指思政课教师、医学专业课教师、给学生授课的医学名家和模范人物,后者主要指学校党委、教学院部、教学管理服务部门。 主体要素在“课程育人”体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主体要素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以及专业特点制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当注意综合发挥思政课、医学伦理课、职业规划课的作用,通过多渠道开展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此外, 高等中医药院校还应当留意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例如当代医学名家的事迹、中医师承教育案例等),找准切入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二)客体要素

高等中医药院校“课程育人”体系中的客体要素是学生。 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应当是积极的参与者,而不应当是被动的接受者。 在国家大力倡导课程改革的当下,传统的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特征的灌输式教育正在被启发式、引导式教育所取代。学生的积极参与可以为课堂注入活力,有助于实现“课程育人”效果最大化。 在实践中,客体要素的表现是检验“课程育人”效果的依据。 高等中医药院校只有将“大医精诚”“仁德仁术”的价值理念内化为学生的职业道德,外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其“课程育人”工作才算真正落到了实处。

(三)介体要素

高等中医药院校“课程育人”体系中的介体要素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载体。 在“课程育人” 体系中, 介体要素的功能主要是连接和传导。介体要素是联系主体和客体的纽带,如果没有了介体,主体与客体就无法实现顺畅沟通,“课程育人”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当根据教育部提出的“课程育人”要求以及学生的思想水平,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从讲解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入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逐步树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从医理念。

(四)环体要素

高等中医药院校“课程育人”体系中的环体要素是环境。医德教育和中医药文化教育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来开展,也可以通过环境浸染来开展。 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当以建设医德馆、竖立医药名家塑像、开设中医药抗疫展览馆、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文化熏陶。对于学生来讲,环境就是无形的课堂。 在这个课堂上,虽然没有教师传道授业,但学生能够清晰地感知善恶美丑,进而树立激浊扬清、奋发向上的人生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说,环体要素在“课程育人”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三、构建高等中医药院校“课程育人”体系的路径

(一)构建使命共同体,增强“课程育人”的引领力

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 思政课和专业课都承担着“课程育人”的责任。 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应当协同发力, 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首先, 思政课教师应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这一基本原则,讲授“有中医药味儿”的思政课。 思政课教师应当用融入了中医药文化的课堂话语教育引导学生, 使学生树立中医药自信,增强他们振兴中医药事业的使命感。其次,专业课教师应当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教育学生牢记青年使命、不忘医者初心、勇担时代重任。 专业课教师应当在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献身中医药学的理想, 鼓励他们立大志、守精诚、成仁医,使学生自觉把推进中医药传承与承担时代使命结合起来、 与自己的人生规划结合起来。

(二)构建师生共同体,增强“课程育人”的聚合力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关系。 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思政课教师、医学专业课教师、学生构成了师生共同体, 高等中医药院校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增强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医学专业课教师要改变以往“重教学、轻育人”的做法,立足课程特点, 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同时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爱国情怀。 学生要刻苦学习,在深刻领悟中医药的特点、价值和历史贡献的基础上,树立传承中医药文化、献身医疗卫生健康事业的崇高理想。

(三)构建课堂共同体,增强“课程育人”的承载力

构建课堂共同体,多渠道讲好中医药故事(特别是医药名家的故事),有利于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除了传统课堂之外,网络课堂、实践课堂、社会课堂也具有育人的作用。 因此,教师既要站好有形课堂的讲台,也要站好无形课堂的讲台,要注意利用多种渠道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勇攀医药学高峰的理想,锤炼他们的意志,使他们将坚定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作为毕生所求。

(四)构建资源共同体,增强“课程育人”的协同力

将一切有利于“课程育人”的资源整合起来,让一切有利于“课程育人”的思想活跃起来,是新时代高等中医药院校的重要任务。 在“课程育人”的过程中, 高等中医药院校要注意整合有助于培育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各种资源, 构建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五)构建机制共同体,增强“课程育人”的执行力

高等中医药院校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顶层设计,建立长效机制,积极探索促进“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有效路径。要注意整体规划、整体推进、整体总结,创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领导机制、协同机制、质量提升机制、评估机制、奖惩机制,增强高等中医药院校“课程育人”的执行力,使“课程育人”形成规模,形成范式,形成体系。

猜你喜欢
课程育人立德中医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五项教育,推进中职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育人
生态育人之初探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