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样态

2023-02-26 13:56
新乡学院学报 2023年8期
关键词:自然界共生现代化

杨 琼

(黄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 事关人民群众的生活愿景和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 是我们党和国家极为关注的重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1]49-50这就是说,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始终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 努力构建生态型社会和生态共同体, 由此超越了西方不可持续的现代化模式,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了对人类未来发展前景的审慎设计、理性筹划和有效践履,彰显了美丽中国的实践智慧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样态。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影响人类文明的存亡和兴衰,关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大体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4个阶段, 与此相对应, 人类认识也经历了依赖自然—畏惧自然—征服自然—尊重自然的变化。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前两个文明阶段,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较弱,人与自然之间呈现出一种和谐状态,也即一种初级平衡状态。 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因而人类与自然界必然产生一种内在的固有联系。 不过,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经常处于一种非理想状态。 在原始社会阶段,人类尚未形成系统的、相对成熟的自然观。“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2]534,对自然深怀敬畏之心。当时,人类更多的是被动接受大自然的一切,既缺乏与自然界打交道的经验,也没有正确的思想作指导。在农业社会阶段,人类开始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从而对自然界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选择对自己有利的生活方式。在工业社会阶段,伴随着资本逻辑和物质主义的兴起,人类沦为物化工具,只追求绝对的自利和财富占有的最大化, 开始肆无忌惮地开发和攫取自然资源, 成为自然界主人的欲念日益膨胀。 虽然马克思曾高度评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进步性, 但这种生产方式早已丧失了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性, 因为在这种生产方式下自然系统遭到破坏,生态危机在全球蔓延,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人类文明的根基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促使人类开始反思,认识到必须与自然界结成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 必须从过度开发自然转变为爱护自然、尊重自然,建设一个崭新的生态文明社会。

作为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的精髓是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良性互动, 既尊重人对自然的主体地位,又尊重自然对人的先在地位,把人与自然置于完全平等的关系之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思想,这是基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理性洞察, 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的深层理解,生动地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导向,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对新发展道路的不懈探索。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思想底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谋求人与自然的共同福祉为宗旨, 将生态环境保护置于实现现代化目标的优先位置。 它站在人类的前途命运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在科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价值论方面传承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优良基因。

(一)人与自然的天然统一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本是共生关系,两者密不可分,是天然的统一体。 这就是说,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连同我们的肉、 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3]560。 具体而言,首先,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进化论已经证明人类的出场明显晚于自然界,相对于人类而言,自然界在时间秩序上居于前置地位。马克思指出,人通过劳动作用于自然界, 是在自己所处的自然中并和自然一起发展起来的,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 其次,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依赖自然界提供的生产生活资料而存续。 正如马克思所言:“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 ”[2]158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在开发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创造的,“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3]550。人的自然属性规定了人类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和整体性, 人与自然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 从历史维度看,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愈来愈成为客观事实,不过它不是“抽象行动”“世界精神”或“自我意识”,而是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过程,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正是这一过程的鲜明体现。

(二)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一方面,人在面对自然时必然表现出受动性。 恩格斯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3]4自然界是一个稳固的联结体,有其自身发展规律与承受能力。人类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对自然界进行肆意掠夺, 就不能享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种种便利,并且会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惩罚。作为一个创生万物的系统, 自然界就像人的身体一样不能任意透支, 人类必须把自己的实践活动控制在自然界所能承受的合理阈值内,否则定会灾难加身。 另一方面,人类在面对自然时具有主观能动性。马克思认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 正因为人类能够科学认识和利用这一规律, 人类才比所有动物都强。 另外,人类可以根据需要主动认识世界,并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必然”中达到“自由”。 这启示我们既要批判认为自然条件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主义历史观, 又要摒弃人类生存和发展利益至上的独断式偏见, 而要把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视为对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权利的保护, 确立正确的生态意识与绿色价值取向。

(三)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统一

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4]。只有在人类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存在的基础。世界历史无外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 是人通过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如果停止生产劳动,就很难支撑下去。“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即劳动在无机界发现的生产力, 和劳动的社会生产力一样,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5]。 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实践是重要的实践形式, 是连接人与自然关系的桥梁,是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紧密结合的中介,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正是在此意义上,绿色发展作为当今生产实践的重要形式, 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供了学理基础和逻辑支撑, 体现了人与自然的本体论和价值论的统一。 人类社会发展实践也证明, 西方国家先破坏后治理的现代化老路是行不通的, 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才“是绝无仅有、史无前例、空前伟大的”[6],因为它科学回答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智慧, 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特质。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理论特质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指以高水平生态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 不断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绿色支撑与生态基础。它遵循生态文明原则及其要求,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美好愿望, 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态内涵,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可持续发展愿景的理性设计和有效践履, 从而表现出主体自觉性、人民至上性和价值引领性等理论特质。

(一)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主体自觉性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看, 一些西方国家率先探索并逐渐实现了现代化。西方的现代化模式遵循“越多越好”“越快越好”的逻辑,推崇增长性至上的片面价值理念。 随着西方现代化模式日渐暴露出系统性缺陷,后发展国家开始从对西方现代化的膜拜、效仿中清醒过来。作为后发展国家,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对西方现代化经验既积极借鉴又进行深刻反思, 从而在规避西方现代化不足的同时走出了一条新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就开始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1934年,毛泽东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7]。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强调要克服片面重视重工业的弊端, 实现从苏联式工业化道路向中国式工业化道路的转变。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邓小平力求将生态化和现代化统一起来,走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指出,我们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注重生态效益,经济发展应当以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前提。当时,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提出:“消除污染,保护环境,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绝不能走先污染、 后治理的弯路。 ”[8]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思想, 深刻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主体自觉性, 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态文明实质的准确把握,代表着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与实践要求。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人民至上性

马克思始终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 他关于人的解放的理论不仅指向人的解放,而且关涉自然的解放。 马克思认为,生存环境是否合乎人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活动,人的活动与环境的改变具有一致性。 人在追求自我全面发展、解放自身的同时也在解放自然。 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是对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这一唯物史观的坚持和践行。 中国共产党人一贯秉持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价值立场, 始终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 并将之运用到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上来。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9]。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依靠人民群众,而且是为了人民群众,因此,我们“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0]。

坚持人民至上就要坚持共享发展。 共享发展是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全面共享,并且共享的对象是全体人民。 就共享生态文明成果而言,它体现的是生态惠民、生态利民和生态为民的有机统一。 生态共享以生态共建、生态共治为手段和前提,以生态共有为基础和保障,目的在于保证全体人民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新时代新征程,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正是满足人民群众这一愿望的根本之策。 因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加强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追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让人民群众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尽情享受生活之美、生命之美、生态之美。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价值引领性

从世界范围看,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 因此,“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勇于担当,勠力同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11],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质言之,人类是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生命是整个自然界的一个结果”[3]459,宇宙中只有地球独自养育了生命。因而,一方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人类共同价值为追求, 着眼于树立生态共同体理念,以包容、开放的积极态度主动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 展现了负责任国家的国际形象,示范、引领和带动了全球环境共同治理行为。另一方面,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超越了近代机械自然观的片面认识,坚持美美与共、万象并生,实现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整体把握。因此,它既是对人类非生态化发展模式的反思, 也是对人类文明既有经验的批判性借鉴。

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逻辑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性,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不堪重负,由此带来海平面升高、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中国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推进全球生态系统的共谋共治共赢。 中国不仅做好自己的事情,促进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 而且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 按照公平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兑现碳达峰、碳中和承诺,积极主动承担“国家自主贡献”, 团结负责任的国家一道做好全球的事情,为破解“全球问题”“人类困境”提供全方位的价值引领。

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旨在实现物质—精神—环境的协调统一,使人类从过度的物质利益追求中解脱出来。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重点在于变革创新,以文明的方式和理念对待自然, 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一)加强生态文明型现代化价值观培育

人们所有的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进行的。 作为系统化、定型化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对社会生产实践具有持久性、 全局性、 根本性的影响。生态危机的出现,究其根源在于陈旧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为此,必须重新调整社会生产关系与生活方式,树立科学合理的现代生态价值观。一是要坚持系统发展理念。 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要达到经济、生态、文化等多方面的增益,必须加强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目标的关联统筹。 在利用各种生态要素的过程中,要重视经济与生态的关联性,构建符合生态环境要求的经济系统;要重视区域之间的关联性,将环境的域内性与域外性纳入到生态系统之中,纳入到人类自身活动的统一评价体系之中; 要以可持续的关联关系或既有的自然有机联系为出发点,将其纳入到社会—自然复合系统之中。 二是要坚持整体观念。 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实现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部分,遵循“人—社会—自然”统筹协调的原则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良性发展, 并以此进一步规范和引导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三是要树立生态经济理念。 遵循生态效率规律利用自然资源, 以节约集约的方式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力求生态环境与经济综合效益的最优化。 重点要改变工业化过程中高污染和高物耗的发展模式,实现生产的生态化与消费的绿色化,建立绿色经济新秩序。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全民参与。 因此,要呼吁全社会参与其中,踊跃为低碳循环的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要增强全社会的绿色生态意识, 规范人的日常行为, 调整人们的失当和错误行为,提高公众的整体生态素养。 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绿色生活方式,共同维护生态环境,就一定能建成使人诗意栖居的美丽中国。

(二)积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应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为突破点。 因而,着眼我国现阶段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突出矛盾, 必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一,提高资源环境利用效率。 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全面提高经济的投入产出效率, 推动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合理流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观念,在机械制造、化工建材、能源冶金等重大行业领域,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稳步提升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 要提高实体经济的吸引力、竞争力,全面降低实体经济运营成本。 在城市化地区要提高环境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夯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生态基础。 要以绿色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范围、更高水平地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第二,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 要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阶段性特征,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价值目标, 推动传统产业向集约化清洁生产方向转变, 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首先,要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强低碳产品生产,构建低碳循环经济产业链,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其次,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转变技术开发的价值取向,将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大小作为衡量技术好坏的标准, 加快绿色技术创新,使技术创新更多地体现生态效益。 再次,要倡导绿色消费,实施全面节约战略。 最后,要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要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第三,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抓手培育发展新动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1]50要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长久不衰,必须推动生态、文化和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引领和推动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只有以发挥生态环境与资源的多重功能为价值导向, 将良好生态环境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总价值增值优势, 才能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也就是说,要以生态环境治理为抓手,以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生态园区建设为方向,促进既有发展动力的优化升级,构建绿色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空间。

(三)坚持底线思维,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国家安全是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根基,只有充分重视生态安全在国家总体安全体系中的地位,才能保持国家生态安全的长久稳定。 具体而言,要恪守保护优先、节约优先的原则,守住资源利用上线、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坚守自然生态的安全边界,实现生态边界与经济边界的统一,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 要树立全社会风险意识, 系统总结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进一步筑牢自然生态的安全屏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要提高生态环境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做好应对不同形式生态环境风险挑战的准备。

要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 统筹好经济布局、国土开发格局与生态环境安全格局的关系。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 应充分考虑中国资源环境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要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来维护生态平衡和生态服务功能, 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降低人类活动对生态空间的占比。要重视生态环境的系统性、整体性及其内在规律,着力优化重大基础设施、公共资源和重大生产力布局。要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落实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 要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 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夯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生态基础。

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要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保障体系。 要建立有利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体制机制,打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阻隔。要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 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因地制宜科学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科学有效有序制定并实施“双碳”政策。要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推动经济发展领域与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的形成。 要不断增强支撑绿色发展的政策保障和法律保障, 完善生态文明的“四梁八柱”制度建设,提高支撑现代化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能力。

五、结论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价值—实践逻辑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解,将社会的繁荣稳定与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统合起来。 因而,它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理念,也是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逐步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了根本扭转,已经度过了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胁迫期,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现代化模式和路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猜你喜欢
自然界共生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例说“自然界的水”
自然界的奥运狂欢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