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先生制”的再探究
——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为例

2023-02-24 19:34:06江苏省昆山市千灯中心小学校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双减课堂教师

江苏省昆山市千灯中心小学校 张 蓓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政策落地至今已两年,这两年的变化是巨大的,从国务院、省教育厅到地方政府,对校外机构的整治力度是史无前例的,教师、家长在“双减”背景下需要重新审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我们究竟要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

一、“双减”背景下对教育的再思考

(一)“双减”背景下,家庭教育的新样态

“双减”政策落地前,各类辅导机构、培训班的开设,使得父母的思虑繁重。报了培训班,孩子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过度疲劳,导致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不报培训班,会担心孩子被同龄人拉开差距。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我们的学生会被父母压得喘不过气来,学生没有自己的想法,任凭父母摆布,往往会适得其反。

“双减”政策的落地,很好地缓解了父母焦虑的情绪,还孩子一个“空闲”的童年,形成了一种家庭教育的新样态。

(二)“双减”背景下,培育时代新人的新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对学生的培养中指出:要聚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要厘清家庭、学校的关系和责任,孩子学科学习的事情,放心交给学校,教师的目光要放远,不应只局限于自己的本学科教学任务。在“双减”的推动下,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是时代赋予我们育人的新要求。

(三)“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新目标

“双减”政策落地前,学生不但拥有较多的学校作业,甚至还要接受校外的培训、辅导,一些孩子在课上没有听懂,便妄想依托课外辅导机构进行弥补,但往往事与愿违,课上没明白的,课后花费大量时间仍然没有弄懂。“双减”下,教师要思考如何提高40分钟课堂质量,不是在时间上做加减法,而是要在方法上下功夫。教师要思考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如何作出调整,该创造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样,在课后作业中,教师该如何设计作业内容,才能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成绩。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位一线教师都要认真深思的,要与时俱进,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四)“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政策落地前学生周末是最忙碌的,他们奔波于各个培训机构,上完一节又一节,没有喘息的时候,更没有思考的时间,渐渐地学生的思维僵化了,依赖教师的教,缺少了主动思考的意识。每天花大量时间在刷题,但是只有少数部分能取得理想的成绩,多数学生学得又累又苦。

近几年,受疫情影响,我们不得不适应另一种教学模式——线上学习。线上学习的互动性比较少,学生基本是接受学习,有的学生会比较依赖教师的讲,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不难发现,复学后的课堂与以往相比多了一点沉闷,教师唱起了独角戏,有的学生一问三不知,课堂互动越来越少,同伴之间交流较少,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学习效率比较低下。学生参与度不高,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教师无法把控课堂节奏,重难点不突出,学生学习效率比较低。

“双减”政策减轻了学生的课余负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规划和思考。教师要创造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动手实践,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更在于体验。解放学生双手与大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每位教师要关注的问题。

那么,如何执行“双减”政策,让学生的学习能真正“减负高效”?让学生在课堂上没弄懂的题目,能有更好的解决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以及与部分学生的交流,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听课效率低下的学生,由于课上没有认真听讲,因此不理解知识点,也不敢去寻求教师的帮助,久而久之,漏洞越来越大,成绩越来越差。

而大部分学生会寻求关系较好同学的帮助,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帮助其他学生解决了问题;但也有一些学生虽然自己懂了,但在表达方面还存在问题,因此无法给予有困惑的同学帮助。

基于此,笔者想到了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小先生制”,但“小先生制”是在旧社会提出的教学方法,运用于新时代,新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是否合适?又应当如何对其新思考,从而使其适应新的教育、新的学生。我们进行了思考与尝试。

二、针对“双减”,“小先生制”的再创造

(一)探寻:“小先生制”的前世

美国学者爱德加通过实验发现,学生通过实践,能记住学习内容的75%,学生通过教授给其他人,能记住学习内容的95%以上。陶行知先生认为传播知识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人传人”,其中儿童扮演着普及教育、散播知识的重要角色。他所提出的“小先生制”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较高的实践价值。

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都希望能得到同伴的认可。每个学生都想当“小先生”,都渴望体验数学学习的“获得感”。在近10年的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笔者关注到高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需求,并抓住这一特点定期开展“小先生制”活动。

(二)创造:“小先生制”的今生

1.寻找每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我们都熟知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这一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科学地开展活动。一名数学教师需要清楚班上每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他们的知识水平可以分几个层次,哪一类学生可以负责什么样的讲解内容。教师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一张“数学小先生”资格证,让每位学生都能有“跳一跳就够得到”的机会。

2.线上“小先生制”的具体操作方法

学生主要通过苏州线上教育视频课的平台进行学习,学科教师会根据每天教学重难点再进行直播授课。总体来说,学生可以适应这样的学习方式。但是这种方式也带来了弊端,学生都是输入性的学习,属于被动思维。笔者发现问题后立刻启动数学“小先生制”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如五下“分数加法和减法”,这个单元知识点比较清晰,学生已学过通分和约分,难度适中。笔者把活动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层次的小任务,以便学生顺利完成。活动流程分这几步:第一,先鼓励学生报名参加“小先生”活动,教师根据当天作业难度确定人数和学生;第二,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分配需要讲解的题目,“小先生”先自主完成,解题过程写详细,教师负责批阅,直至过关;第三,“小先生”先制作ppt,可拍成视频发给教师看,还需要家长扮演“伙伴”角色,与孩子合作学习;第四,“小先生”在直播课中正式亮相,教师做最后的补充。通过这一方法,学生顺利做了一回“小先生”,直播课学习氛围浓厚,小伙伴们热情回应,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3.线下“小先生制”的具体操作方法

“双减”政策实施后,在保持义务教育阶段九年总课时数不变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课程设置。为此我们更要把握好课堂上的每分钟。“小先生制”的开展对提高课堂效率有着显著的作用,线上“小先生制”的开展与线下有所区别,教师需要进行全面的规划。教师先和学生介绍“小先生”活动,鼓励大家积极参与此项活动。教师可以先物色班级中几位学习能力强、有表达欲望的学生引领示范,达到一个点带动一个面。通过课后访谈得知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担心被嘲笑,教师建议可以合作上课,这样不仅可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而且能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师把全班学生按照小组分好,告知全体学生都要依次上场,并说明课堂要求,尤其要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小先生”们特别认真,书上写满了笔记,虽然可能只是负责讲两道题,但他们全身心投入,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探讨交流,对知识点挖得更深。台下学生积极回应,“小先生”们有模有样地点评,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三、实践改进,“小先生制”的课堂教育新价值

(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小先生制”的开展满足了每位学生的个性需求。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在活动当中获得其独特的角色定位,为班级的学生设计并创造属于班集体的、个性化的活动,以促使学生在共同体中安全地、无所顾忌地释放自己的情绪、展示自己的情感、提升自己与人相处的能力。经过几个月的尝试,学生普遍喜欢这种体验活动。他们在这里找回了自信,找到了存在感。

“小先生制”是合作性学习,是具有共同信念、共同目标的学生学习团体。学生通过活动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这能很好地促进他们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此,学校聚焦教学改革,推进这样的学习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从而实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假期中,学生可以小组抱团合作,开展线上“小先生制”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家庭作业质量。

(二)点燃教师教学热情与学生学习热情

居家学习一段时间后,学生的自信心和对学习的热情有所下降,课堂也失去了生命力,开展“小先生制”激发或重新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担任“小先生”开展课堂教学,讨论圆与正方形、三角形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时,可以让“小先生”邀请其他学生回答,再由“小先生”解答。学习如何画圆时可以让“小先生”示范,教师再进行补充、纠错,但不能在学生讲的过程中打断,而是要等“小先生”全部讲解结束后再进行小结。这样的教学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和同伴的距离。

从教师层面来看,“小先生制”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教师的教学工作状态,有的教师一天课时很多,身体会很疲劳。学生长时间在教师讲解中,也会产生听觉疲劳,让“小先生”上课,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教师逐渐消退的教学热情,还为教师“减负”。此外,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学生愿意亲近教师,从而促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课堂充满“人情味”。

(三)提高“双减”课堂的教学质量与学习效率

“小先生制”为学生学习方法提供了新的方向,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就感,并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在备课过程中学生独立探索,弄透知识点。学生还要学会如何梳理语言,从别人听得懂的角度去“备课”,有的还要准备教具和多媒体设备,力求课堂更加有趣味。在这样的课堂中,“小先生”们认真准备,其他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由扶到放,学生学习方法得到改善,班级全体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提高。在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台下学生的配合度非常高,绝不亚于教师上课的状态。从“小先生”的讲解中,他们发现自己不同的观点,有的还会评价“小先生”的优点与不足,在交流中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真的是一举多得。

(四)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小主人

开展“小先生制”活动数月后,笔者利用问卷调查、访谈的方法了解了学生对“小先生制”活动的看法与感受。有学生直接告知:十分喜欢“小先生”活动,在担任“小先生”过程中可以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和回答教师的提问完全不同。的确,在“小先生”讲解过程中,教师完全是个聆听者,整个课堂由“小先生”驾驭,学生特别享受这样的过程。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始终是用一种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赏识学生的优点,肯定每位站起来的勇士。“小先生制”适用于每位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可以先从计算题讲起,声音小的学生可以佩戴麦克风,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尝试讲解大题,总能找到适合每位学生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不仅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更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五)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学生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体现,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基础素养。学生核心素养不仅体现为“思想力”,而且体现为“实践力”。

例如,在“复式折线统计图”中,“小先生”想统计疫情居家期间的学习时间与运动时间,这就需要学生每天收集数据,记录数据,制作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根据统计图学生可以调整自己的作息,学习的同时更要做到劳逸结合,提高身体素质。在“认识圆柱圆锥”练习课中,有这样一道题:将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圆锥,按照下面的方法旋转一周,猜猜形成什么图形。我们会运用观察—想象—交流的方法解决,而学生会想到动手实践演示旋转的过程,有的“小先生”能举出生活中符合这样的实例。在实践过程中“小先生”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有意识地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生活并沟通起其他学科的知识,形成跨学科的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双减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24
最美教师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美在课堂花开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环球时报(2021-07-26)2021-07-26 06:17:00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科教新报(2021年15期)2021-05-12 18:59:56
教师如何说课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48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