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3-02-21 19:47王宇晴张鹏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9期
关键词:传播特征传承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宇晴 张鹏

摘要:白局是南京地区的古老曲种。在推进文化自信、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进程中,深入开展信息化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具有突出意义。基于205份调查问卷,对南京白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特征进行分析,并運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南京白局现阶段传播范围小,宣传强度弱,宣传方法不当,宣传途径数字化信息化程度较低;非物质文化与当地物质文化结合不够全面;政府对南京白局的重视程度不高;白局艺人工作条件艰苦,资金支持不足;白局现阶段传播与未来传承都具有很大挑战,文章基于南京白局发展现状及未来传承创新提供建议。

关键词:信息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白局;传播特征;影响因素;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3)03(c)-0086-05

Research on the Dissemin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Taking Nanjing Baiju as an Example

Abstract: Baiju is the ancient song in the Nanjing area. Under the initiative of promot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creating a new brilliance of socialist culture, it is of outstanding significance to carry out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dissemin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under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Based on 205 questionnaires, this paper collects data and uses SPSS software correlation model construction and humanistic analysis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Nanjing Baiju. The results show that Nanjing Baiju has a small dissemination scope, weak publicity intensity, inappropriate publicity methods, and low degree of digital informatization of publicity channels at this stage. The combin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e and local material culture is not comprehensive enough. The government's attention to Nanjing Baiju needs to be improved. Baiju artists work in difficult conditions and insufficient financial support. Baiju has great challenges in communication and future inheritance at this stage, and provides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futur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Nanjing Baiju.

Key words: Informatizati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aiju; Development status; Influencing factors; Inheriting innovation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炎黄子孙世代守护着这令人引以为傲的中华大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已经开始追求比物质需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道求。同时,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国际影响力不断加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提升我国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促使我国大国形象更深入人心的重要途径。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1]。同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又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2]。

南京市作为六朝古都,被选入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对我国南方地区的文化形成与发展有着主要作用[3-7],这座古城给后人留下了令人赞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南京白局在2008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白局也是南京地区的古老曲种。自2006年起,南京市与各区政府及相关单位开始将白局纳入非遗保护计划,这表明白局的发展与继承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与帮助。但是,白局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未来传承的问题也令人担忧。关于南京白局发展与传承困境,徐玮娴[8-9]认为白局的受众群体是老年群体,艺术表达形式难以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与时代接轨困难;常璐[10]认为白局相关的艺术类产品,数字推广等都不够全面,还需升级。综上,关于影响白局发展因素分析基本处于书面理论层面,而通过对南京居民进行实际调查,了解居民交接情况再进行分析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文通过向南京居民发放调查问卷,统计调查结果,通过SPSS对数据进行分析,找出限制南京白局蓬勃发展的因素,以期为南京白局以至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参考价值。

1 调研概况

1.1 调研主题

南京白局形成于元朝末期的南京云锦织机房,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是南京地区的古老曲种[11]。白局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说唱艺术,将城南老南京话与明清俗曲、江南民调融合,伴随南京秦淮歌妓弹唱的曲调演唱出来。其伴奏多采用琵琶、三弦、竹笛等江南丝竹乐,由于白局曲种收调众多,唱腔丰富,也称为“百曲”。白局的曲目有近百个,其中多数为描述南京当地新闻趣事,内容以反应百姓现实生活为主,讴歌了劳动人民的斗争。

南京白局与南京云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明清时期,南京云锦发展至顶峰,白局也随之发展;清亡后,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被推翻,国内连年战乱、动荡不安,南京云锦濒临灭亡,白局也面临失传的局面。随着抗日战争爆发,白局再受打击;新中国成立之后,政府开始抢救白局,但效果不尽人意;如今白局的发展传播状况依旧令人担忧。

1.2 调研范围

本次调查选取南京市建邺区、秦淮区、栖霞区、江宁区、玄武区、鼓楼区、浦口区和雨花台区8个区为主要研究区域。六合区、高淳区和溧水区距南京白局申遗地区(秦淮区)远,划县为区时间短,因此,将3区排除在此次调查范围之外。

1.3 调研对象

本次的研究对象为南京市建邺区、秦淮区、栖霞区、江宁区、玄武区、鼓楼区、浦口区和雨花台区8个区的居民。本次调查结果如下:

调研对象按性别分:其中男性居民82人,占比40.00%;女性居民123人,占比60.00%。

调研对象按年龄分:18岁以下5人,占比2.44%;18~40岁110人,占比53.66%;41~65岁88人,占比42.93%;66岁及以上2人,占比0.98%。

调研对象按居住地区分:其中秦淮区31人,占比15.12%;玄武区24人,占比11.71%;建邺区61人,占比29.76%;雨花台区11人,占比5.37%;鼓楼区33人,占比16.10%;栖霞区7人,占比3.41%;江宁区15人,占比7.32%;浦口区23人,占比11.22%。

调研对象按照学历分:初中及以下3人,占比1.46%;高中24人,占比11.71%;中、高职11人,占比5.37%;专科38人,占比18.54%;本科111人,占比54.15%;硕士及以上18人,占比8.78%。

1.4 调研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220份,收回问卷211份,有效问卷205份,问卷有效率97.16%。通过SPSS构建模型,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包括南京白局的传播特征。

2 调查结果

2.1 南京居民对白局了解程度

通过对居住在南京8个主城区的居民进行对白局了解程度调查,发现,很熟悉白局且会唱的人占比0.00%,在调查对象中没有熟悉和会唱的情况;喜欢并且偶尔听的人数占比7.00%;听过但不算喜欢的人数占比14.00%;听说过但没听过白局的人数占比32.00%;从来没听说过的人数占比达47.00%。根据数据可知,随着对白局了解程度的加深,人数随之急剧下降。且在“听说过但没听过”这68个居民中,仅有44位知道南京白局为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占比64.70%,大部分知道白局的居民并不了解白局的文化内涵。白局了解程度与各要素相关性,如表1所示。

2.1.1 居住区域与了解程度

非物质文化传播属于文化扩散,即在当今数字化时代,还是以接触扩散为主,受距离的影响,呈距离衰减趋势。南京白局申遗地点为南京市秦淮区。笔者将南京8个主城区与秦淮区的距离用数字进行表示,距离越远,数字越大。设秦淮区为1;玄武区为2;建邺区、雨花台区和鼓楼区为3;栖霞区、江宁区和浦口区为4。将居民对白局的了解程度也转换为数字,很熟悉且会唱为1;喜欢听且偶尔听为2;听过但不算喜欢为3;听说过但没听过为4;从来没听过为5。用SPSS进行相关性分析,显著性水平超过了0.05,说明居民对白局的了解程度呈随距离递减的趋势不明显。

2.1.2 来宁时长与了解程度

将来宁时长和了解程度转换为数字,20年以上为1;10~20年为2;1~10年为3;1年以内为4。很熟悉且会唱为1;喜欢听且偶尔听为2;听过但不算喜欢为3;听说过但没听过为4;从来没听过为5。说明来宁时长与对白局了解程度呈正向相关,且相关性显著。

2.1.3 学历与了解程度

将学历与了解程度转换为数字,硕士及以上为1;本科为2;中、高职和专科为3;高中为4;初中及以下为5。很熟悉且会唱为1;喜欢听且偶尔听为2;听过但不算喜欢为3;听说过但没听过为4;从来没听过为5。说明两者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并且相关性显著。

2.2 南京居民初次了解白局的途径类型特征

在所有初次了解白局的渠道中,47.00%的居民通过电子信息媒介如电视媒体和网络接触白局的居民占比47.00%;通过学校与家庭的居民占比19.00%;通过身边朋友了解白局的居民占13.00%;阅读相关书籍与杂志的居民占7.00%;游览景区、欣赏演出或听讲座的居民分别占5.00%和3.00%;剩下7.00%的居民通过其他途径初次接触到白局。由此可知,电视媒体和网络是白局为居民所了解的主要途径。

3 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因素分析

3.1 历史原因

白局形成于元朝末期。由于白局源于织机房里的劳动人民,表演者的文化水平有限,这导致白局词调没有详细的文字记录,白局的传承以口传身授和言傳身教为主。在本组所有调查的对象中,籍贯为南京本地的居民占比56.40%,老南京人的流失限制了白局的传播与传承。

3.2 自身局限性

南京白局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采用正宗城南老南京话,叙述内容包含大量南京本地历史文化。南京居民中外来人口占比大,多数居民不能完全掌握南京方言,在欣赏白局时无法真正理解内容,难以与表演者产生情感共鸣,白局特殊的表演方式对招生范围也提出一定要求。白局招生时强调学员的地理身份,很少招收外地学生,一般青睐老南京人,其严格的招收条件也为白局传承人的培养带来些许挑战。此外,能欣赏白局的观众多数为土生土长的老南京人,秦淮河边为白局表演驻足的都是高龄老人,随着老南京人数量越来越少,白局的受众群体和市场逐渐萎缩[12]。

3.3 宣传因素

3.3.1 宣传力度低

笔者根据调查问卷中的数据,显示居民对白局的了解程度随距离递减不明显。在白局的申遗地,居民对白局的了解程度不存在优势。白局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范围仅停留在南京本地,城市宣传中没有很好体现出白局元素。同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苏州评弹表演采用吴语,南京白局采用的南京方言属于官话,相比之下使用范围更加广泛,理解难度更低,但苏州评弹在全国闻名,南京白局在南京本地的发展现状都令人担忧。由此可见,在宣传力度和范围上,南京白局比较薄弱。

3.3.2 宣传方式

第一,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结合程度低。根据调查显示,仅有4.00%的居民是通过景区参观初次了解到白局的。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市内文物古迹不仅数量多且许多名扬四海,还有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的南京博物院,每年有众多游客和市民去参观南京特色景区。但景区内对于白局的展示介绍过少甚至是没有。苏州平江路景区有专门供游客喝茶欣赏评弹表演的店铺,但在南京欣赏白局的店铺却寥寥无几。南京市本身拥有大量文物古迹景区,但没有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完美结合,无法为游客提供接触白局的足够机会。

第二,宣传途径数字化水平低。根据调查显示,通过数字化宣传途径了解白局的居民仅占47.00%。数字化和虚拟化是当今社会文化与信息传播途径的主要特点。这两个特点可扩大文化信息传播范围、加快传播速度。当今社会节奏快、信息量大,传播速度慢的信息会被淹没在信息海洋中,无法让信息接收者接触到。数字经济发展逐步改变地方戏曲的发展环境,白局的宣传方式没有及时跟上时代发展。

3.4 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3.4.1 经费不足,缺少传承人员

在制作调查问卷之前,笔者通过纪录片了解到白局艺术家现在面临经费欠缺的现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淮非遗官的艺术家已经开始到餐厅表演赚取生活费用,年轻白局学子却存在无法通过表演白局维持生活,而放弃学习表演的情况,艰苦的条件留不住年轻的学员。

3.4.2 白局与学校教育结合程度低

通过调查显示,随着学历与白局了解程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学校对于白局科普教育过少。学校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他们是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受众和继承的重要群体。南京很多学校都有开展社团或选修课,大部分兴趣课程没有设置白局,南京本地也鲜有专门培养白局传承人的学校。

4 结论与讨论

4.1 总结

在这一个信息量巨大的数字化社会,对以南京白局为代表的地方戏剧加强保护与传承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得到以下结论:(1)居民对白局的了解程度呈随距离递减的趋势不明显,白局的宣传力度不够大,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2)南京居民来宁时长与对白局了解程度呈正向相关,表明南京白局宣传范围不够广,其方式也不够贴切居民生活;(3)学历与居民对白局了解程度两者之间成负相关,且相关性明显。白局作为南京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没有很好融入学校教育,政府对其重视程度也不够。

4.2 信息社会下白局传播发展建议

综合上述分析,本文对推动白局传播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4.2.1 借助新媒体宣传与推广,扩大宣传范围

南京白局需要适应时代,借助新媒体进行推广和宣传。例如:南京白局与一些热播电视剧结合,可以借鉴苏州评弹与都市剧《都挺好》的“评弹+电视剧”模式。此外,还可以建立客户端或者网站,将白局演出的视频上传到网上供市民下载观看等。

4.2.2 创新作品形式,突出文化内涵

让传统艺术长久发展的一个基本点,就是关注年轻人的需求,这需要白局进行创新,加入一些新时代元素。例如,将白局与现在流行的脱口秀、Rap结合,并且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采用不同表演形式。但在曲目内容的创新上,南京白局还要注重南京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这样才能适应广大老百姓的同时又保留南京传统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得以传承。

4.2.3 重视人才培养,改善演出环境

南京白局的人才培养,需要集中优秀师资,提高教学水平,增加评弹艺人的薪资待遇和优化演出条件,进一步减少人才流失。同时,政府应该做好艺人从学校向社会过渡的服务工作,为艺人的发展做好规划,促进良好的创作氛围和演出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易.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EB/OL].(2022-11-11)[2022-12-16].http://www.qstheory.cn/dukan/hqwg/2022-11/11/c_1129119569.htm.

[2] 人民网-人民日报.习近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EB/OL].(2022-12-13)[2022-12-27].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2/1213/c1024-32586056.html.

[3] 徐晴.新媒体环境下非遗文化传播策略研究——以东北大鼓为例[J].传播与版权,2022(1):109-111.

[4] 侯妍竹,唐柳荷.高职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现状调查[J].福建轻纺,2022(1):39-42,51.

[5] 黎学锐,高健.传播媒介视角下苏州评弹的传承与发展[J].出版广角,2021(2):67-70.

[6] 张立梦.新时代苏州评弹的传承与发展[J].剧影月报,2020(5):42-43.

[7] 黄永林,余欢.智能媒体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的运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58(6):122-129.

[8] 许玮娴.南京白局的生存現状与价值再生路径探究[J].大众文艺,2022(7):103-105.

[9] 夏夏.南京白局的传承与创新初探[J].艺术评鉴,2022(12):160-162.

[10]常璐.数字音乐可视化在非遗继承与发展中的应用——以南京白局文化为例[J].艺术评鉴,2021(15):180-182.

[1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 年 10 月 16 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2]杨阳,陈勤建.兰州鼓子:民间非遗艺术的传承与困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8(4):138-144,171-172.

猜你喜欢
传播特征传承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网络政治谣言止于透明,止于智者
中英茶文化的传承创新比较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论中国古诗词吟唱在音乐中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民俗文化与民间游戏在幼师课堂的传承与创新
家谱作为组织传播媒介的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