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侦探小说在中国大陆消失的现象解读

2023-02-21 19:47程阿丹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9期
关键词:翻译创作影响

摘要:该文以程小青及其侦探小说为例,分析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侦探小说在中国大陆消失的重要内部原因:中国早期侦探小说家们自身在这类小说上创作灵感枯竭。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从早期侦探小说家们如程小青、陆澹安等不约而同地放弃创作侦探小说的文学现象里探讨他们止步的内部归因。其次,以图表方式分析程小青侦探小说作品的见刊时间和见刊篇数全貌,发现程小青从1945—1949年就已经失去了强大的创作潜力,证明他并非因为文字審核才不再创作侦探小说。最后,运用举例论证在侦探小说衰落的时代背景中除了有政治气候和社会土壤对这类小说的不利外部影响外,早期侦探小说家们江郎才尽、对侦探小说的探索不够深入等内部原因也导致中国侦探小说发展举步维艰,在新中国成立时彻底消失。

关键词:侦探小说;程小青;霍桑探案; 影响;翻译;创作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3)03(c)-0005-05

Interpreting the Disappearance of Chinese Detective Novels in Mainland China

—A Case Study of Cheng Xiaoqing and His Detective Novels

Abstract: Taking Cheng Xiaoqing and his detective novel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at an important internal reason for the disappearance of Chinese detective novels in mainland China during the founding of the country was that early Chinese detective novelists themselves ran out of creative inspiration for such novels. First, we use documentary research to explore the internal causes of the early detective novelists, such as Cheng Xiaoqing and Lu Tanan, who coincidentally gave up writing detective novels. Secondly, we analyze the time of publication and the number of articles of Ching's detective novels in graphs and charts, and find that Ching had lost his strong creative potential from 1945 to 1949, proving that he did not stop writing detective novels because of textual censorship. Finally, we use examples to argue that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cline of detective novels, in addition to the external factors of the political climate and the adverse impact of the social soil on such novels, the internal reasons such as the exhaustion of the early detective novelists and the lack of depth in the exploration of detective novels were also important reasons that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detective novels struggled and finally disappeared completely at the founding of the country.

Key words: Detective story; Cheng Xiaoqing; Huo Sang detective; Influence; Translation; Creation

自从1896年张坤德在《时务报》上首译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以来,在翻译热潮中侦探小说传入中国,到如今中国侦探小说已有百余年历史。文学是时代的产物,任何一种文学类型的诞生和盛衰都与其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侦探小说也不例外。19世纪末,侦探小说一开始被引进中国时,是被当作新型小说来了解西方的,是被当作救国图强的一个途径,是被看作中国命运变革的一个前奏。引入时为了救国图强,发展进入兴盛期,到20世纪30年代中叶开始衰落,中国知识分子陆续舍弃侦探小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这类侦探小说消失无踪,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侦探小说才逐渐复苏。中国侦探小说研究在当下可以说比较偏于“冷门”,很多当代中国侦探小说作者对百年前的中国侦探小说创作的情况、达到的水平、消失又复苏的缘由可能也只是略知一二。2021年整理出版的《中国近现代侦探小说拾遗》丛书(第一辑)和民国时期侦探小说名家孙了红的侦探小说系列(五卷本)出版可以说是清末民国时期侦探小说出版的一个“小高潮”[1]。尽管近年来侦探小说被学术界所忽视的状况有所改变,但总体来说仍然研究不足,许多重要问题尚需深入探讨。本文从中国侦探小说在20世纪30年代中叶开始突然被文人纷纷舍弃,在新中国成立后消失无踪的文学现象入手,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运用举例论证探讨这类侦探小说在中国大陆消失的内部归因,以期透过文学现象看本质。

1 中国侦探小说的衰落

民国时期侦探小说家们陆续转行。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因为对中国的政治气候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土壤不适应,侦探小说逐渐走向了没落。顶峰期后,大量中国侦探小说家们在短暂从事侦探小说的创作和(或)翻译后纷纷舍弃了它。

陆澹安因在《探案世界》杂志上发表“李飞探案”系列而名声大震,引起文坛轰动。他描写了一个大学生扮演业余侦探的探案故事。但从1924年开始,“他不再涉足侦探小说领域”[2]。从20世纪30年代起,他开始投入《弹词》研究中。1949年后,他一直在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工作。直到1980年去世,他没再碰过侦探小说。

俞天愤自己曾声称“中国侦探小说,本是在下创的”。他的朋友徐天啸证实:“中国之有侦探案,实天愤创造也。”这个说法或许有待商讨,但至少说明俞天愤对中国侦探小说的贡献之大不容小觑。不幸的是,他父亲在临终遗言里嘱咐他:“弗浪费笔墨为小说家言。”于是,他决定放弃所有小说的写作,包括侦探小说。尽管他与小说一刀两断的准确时间不清楚,但差不多在1927年之后,大家再也没见过他的名字出现在刊物之上。此后,俞天愤成为一个皈依佛教的信徒,他发表了《呻吟集》。

其他的侦探小说家们,如徐卓呆、王天恨、张碧梧、范烟桥、漱石生、何朴斋、张舍我、胡寄尘、马二、陶凤子和范菊高等为《侦探世界》写了大量的侦探小说后,陆续地舍弃了这类小说。正如刘扬体在《流变中的流派——“鸳鸯蝴蝶派”新论》中的总结那样,“二十年代前后,在我国侦探小说健旺发展时期,涉足这一个领域,‘乘兴而作,兴尽而止,偶一为之的作者很多”[3]。

2 中国侦探小说衰落原因

2.1 直接原因:侦探小说家们的内部归因

如何解释民国侦探小说家们突然纷纷转行这一文学现象呢?在《侦探世界》杂志的最后一期,赵苕狂写的《别矣诸君》里,他给出了几个杂志突然中断的理由:

“一、侦探作品太少。‘就是这几位侦探专门作家,也都视为畏途,轻易不肯落笔。

二、编辑时间太短。‘至于说到选择精严4个字,那是在如此现状的侦探小说界中万万不能办到的了。

三、读者责备大多。‘读者对于侦探小说,意见最是纷纭,有的绝对喜创作的,有的绝对喜译作的,有的喜情节热闹的,有的喜思想空灵的。”[4-5]

赵苕狂的解释让大家对创作侦探小说的困境有了一个真实的了解。“‘中国侦探小说之父程小青曾倡导小说中的‘侦探术要具备科学性,侦探小说也被不少作家视为能够‘开启民智的文学类型,这在无形中提高了侦探小说写作的门槛,让不少低科学素养的作者望而却步。”[6]因此,一些作家在写侦探小说时遇到很难攻克的技术难关,不得不停止写作。然而,这并非是一个作家止步侦探小说的唯一理由,还有其他因素让他们的侦探小说创作热情褪去。

2.2 间接原因:外部社会环境的不利因素

民国时期,政局很复杂,日本政府的军事活动越来越针对中国,侵略威胁让中国人压力越来越大。作为政治嗅觉敏感的知识分子感到有责任和义务去揭露日本人的恶行。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左联的理论主要强调作家在文学中的政治角色。小说成了一个宣传工具,带有政治说教性的小说在文坛上占据主要位置。其他形式的创作都被看成是不务正业的事。它们完全成了一种文学的装饰。侦探小说反映西方社会伸张正义的理想,但到中国完全不一样,因为中国社会有更严峻、更紧迫的问题需要解决。模式不是只有一个,西方的社会制度也不是中国人理想的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某些知识分子修正了他们的政治立场和态度,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相比旨在娱乐休闲的侦探小说,他们更加偏向投入写无产阶级的文学了。因此,在侦探小说翻译热潮退去之后,它就变成了一种小而受到歧视的小说类别,在文坛中从此没了位置。侦探小说专业类杂志,如《侦探世界》《侦探》《大侦探》等的停刊加速了情况的恶化。这样的恶性循环彻底地把侦探小说打入深渊[7-8]。

因为侦探小说的创作目的主要是消遣,所以从这种类型小说在中国出现,文人们就对它争议不断。从一开始它直面精英文化人的歧视,到后来被左翼作家联盟的骨干作家仇视,仅经历了20年左右的时间。中国在1931—1945年经历14年抗战,年轻学生和五四运动的现代知识分子都把它当作逃避现实的文学避风港,因为侦探小说具有强大的愉悦功能,娱乐写作的本质是转移人民的注意力。中国知识分子着眼个人追求和经济效益写作侦探小说,很快转到“写文章拯救灵魂”、以“救国图强为己任”这样的国家大事上了。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许多知识分子都纷纷加入了抗日文学的队伍,侦探小说在文坛的地位迅速地没落了,于是中国侦探小说的高峰期过去了。因此,这类文字创作在群众中没法得到支持,反而成为尖锐批评的靶子。

3 个案分析:以程小青及其侦探作品为例

关于侦探小说在中国大陆消失的原因,袁洪庚和朱利安·西蒙斯(Julian Symons)的观点更多是强调外部因素,如政治气候和社会土壤[9]。但很明显,他们只是狭义地特指传统的古典侦探小说。广义的侦探小说范围很大,如主人公是对解谜很有兴趣的人,在社会主义国家,如古巴就存在侦探小说。尽管缺少创作侦探小说的土壤,但在社会主义国家还是存在优秀的侦探小说。纵观中国历史,清朝如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实行的文字审核史无前例地嚴格。因此,外部因素对侦探小说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但也不是决定性因素。作者自身的内部归因同样是侦探小说消失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

3.1 程小青侦探小说作品概况

在中国侦探界,被公认有重要影响的作家作品非程小青与其笔下的“霍桑探案”系列莫属,现以程小青为例来分析阐述内因的作用。通过《中国侦探小说理论资料(1902—2011)》附录里关于程小青作品的统计,可以分析他发表的侦探文学作品的概况,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20世纪30年代是程小青翻译侦探小说的顶峰时期,原创作品也不少。可见,20世纪20—40年代是程小青创作侦探小说的巅峰时期。

如果去特别关注1937—1949年程小青的创作和翻译发表情况(见图2),又会得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1937年至1940年,程小青没有侦探小说新作问世。在《关于霍桑》中,他本人解释了一些外部原因:“自从战事发生以后,霍桑似乎取着一种‘韬晦的态度,因此引起一般关心他的读者们的惦念。……霍桑在侦案上的成绩固然已积得不少,可是在最近期内,因着某种关系,还不愿公开发表。”[10]

第二,1945年后,程小青发表的作品总量下降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一个曾经多产的作家突然在侦探创作领域严重减产。很明显,政治气候和社会土壤等外部原因都不是程小青减产的唯一原因。事实上,在1945年,程小青发表的小说在数量上有上升,但很快,就一直处于低潮:1942年,发表11篇;1944年11篇;1945年15篇。可以推测这些发表的小说有可能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写的。他的这个创作时期正好与美国参战,同盟军出击是同一时期。作者或许在二战前后感到更自由更有动力去创作。但是二战的胜利没能给他带来更多的创作灵感。

3.2 程小青侦探作品减产的原因分析

如果社会历史背景因素不是程小青侦探作品减产的决定性原因的话,那么需要探讨一下导致他创作力下降的其他因素。从图2中可见,程小青在1945—1949年就已经失去强大的创作潜力,这一事实证明他并非因为文字审核才不再创作侦探小说。

3.2.1 程小青自身的创作灵感枯竭

因为侦探小说一开始是从西方引进的新型小说,是带有政治目的被引入中国的,五四运动的先进知识分子們对它似乎特别“宽容”。于是,他们对侦探小说作品另眼看待,当通俗作家如张恨水被作为“鸳鸯蝴蝶派”的代表大受批评时,侦探小说家们如程小青、孙了红没有受到多少舆论攻击。无批评,无压力,没有其他流派来竞争,中国侦探小说顺其自然地发展。于是像程小青这样的作家们没有压力和迫切感,侦探小说没有革新的迫切需求和动力,甚至都无需改进叙事模式。缺少指明灯,以程小青为代表的侦探小说家们不知道朝哪个方向发展。侦探小说的叙事模式“霍桑包朗二人转”是一个吸引读者的流行的经典模式。这个模式不管对读者还是作家来说都已成熟,所以程小青一类的作家觉得没必要再在模式上做出改进也情有可原。之后,他们就不停地重复这个模式。或许程小青的创作精髓已经渗透到了该模式里,于是他没法从中走出来。

一开始,程小青写侦探小说就致力于使小说内容本土化,如科学、民主。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中国侦探小说的发展达到顶峰后,程小青的读者迷越来越了解他故事创作的模式,于是也变得越来越苛求。在程小青的大量侦探翻译作品中,有很多名家作品,除了柯南道尔之外,还有埃勒里·奎因、奥斯汀·弗里曼、厄尔·毕格斯、莱斯利·查特里斯、范达因等。因此,对于要求苛刻的铁杆读者迷来说,“一个关子只能用一次”,并且“一个好的故事需要让读者脑洞大开,故事情节要让主题异常鲜明”。程小青于是分两头努力:“一方面,他制造一个谜;另一方面,他懂得要让读他作品的读者产生心悸和害怕”。他减产的原因或许还可以解释为在20世纪40年代后,中国读者不断地提出新要求,而程小青的创作灵感枯竭难以满足读者需求。

3.2.2 侦探小说成为过时小说

最后一个减产的原因是程小青时代的侦探文学潮流已发展成为黑色小说。在程小青时代,中国侦探小说迷都集中在上海一带。侦探小说在世界各地发展,中国也跟随着这股潮流,当欧美侦探小说已发展到黑色小说的时候,中国侦探小说也随着转向了黑色小说。在20世纪的前30年,柯南道尔开创了侦探小说的经典模式。程小青先通过模仿他的作品来了解这类小说,之后才掌握了柯南道尔侦探小说密码。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黑色犯罪小说和黑色电影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如雷蒙德·钱德勒的作品,文坛风向已转,大部分中国读者被黑色犯罪小说吸引过去。面对这样强劲的势头,采用“霍桑包朗二人转”这样传统的解谜叙事模式的程小青作品被打入了冷宫,渐渐成为过时小说。这也是程小青侦探作品减产的重要因素。程小青作为中国侦探小说的巨匠在此领域止步不前,更无法超越自我。他都如此境况,其他的侦探小说家也同样难逃此命运。

4 结语

如果说民国时期的政治气候和社会土壤是20世纪30年代之后中国侦探小说衰落的外部原因,那么中国侦探小说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大陆消失无踪,与中国侦探小说家自身的灵感枯竭也息息相关。事实上,在20世纪30年代后,中国文人已陆续舍弃侦探小说;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因为西方的社会制度不是中国人理想的模式,植根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侦探小说难有适合的受众,于是侦探小说彻底地消失无踪。以程小青为代表的早期侦探小说家们江郎才尽写不出更好的侦探小说作品、对侦探小说的探索不够深入等也是导致中国侦探小说消失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战玉冰.百年中国侦探小说Ⅲ:民国“作家天团”[EB/OL].(2021-07-01)[2022-02-01].http://www.infzm.com/contents/209029.

[2] 范伯群.中国侦探小说宗匠:程小青[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4.

[3] 刘扬体.流变中的流派——“鸳鸯蝴蝶派”新论[M].北京:中国文联,1997.

[4] 赵苕狂.别矣诸君[J].侦探世界,1924-05-18(24).

[5] 徐红.论中国早期侦探片的类型探索与意识批评(192—1949)[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9(3):79-87.

[6] 华斯比.2017年中国悬疑小说精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

[7] Alain Léauthier. Leonardo Padura, Ecrivain à lombre du castrisme[J].Marianne Hors-série Polar, 2015(15):26-27.

[8] Thomas Narcejac. Une machine à lire: le roman policier[M]. Paris: Deno?l-Gonthier, 1975.

[9] 程阿丹.建国后侦探小说在中国大陆消失的外因研究[J].科技潮,2022(14):280-291.

[10]任翔.中国侦探小说理论资料(1902—2011)[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翻译创作影响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一墙之隔》创作谈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