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云蕾 黄鑫
摘要:当今,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高校舆论环境变得更加“开放”“随意”和“自由”,意识形态工作挑战倍增,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主战场,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努力争取国际话语权显得尤为重要。该文以“微时代”下高校新媒体网络育人平台为出发点,结合“Z世代”青年的时代特点展开研究,并以浙江省高校微信公众号平台为例,研究“微时代”下的高校新媒体网络育人平台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以上理论研究与现状分析,总结提出“微时代”下高校新媒体网络育人平台建设的引导策略。
关键词:微时代;“Z世代”青年;意识形态;新媒体网络育人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3)03(c)-0066-05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Media Network Education Plat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Micro Era"
—Taking Zhejiang as an Example
Abstract: Nowaday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has made the public opinion environment in universities more "open", "casual", and "free". The challenges of ideological work have multiplied.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maintain the main position and battlefield of China's mainstream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improve China'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strive for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This article takes the university new media network education platform under the "micro era" as the starting point, combines the era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eneration Z" youth, and takes the Zhejiang universites WeChat official account platform as an example to study the problems of the university new media network education platform under the "micro era". Finally, based on the abov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summarize and propose guidance strategi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media network education platform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micro era".
Key words: Micro era; Generation Z youth; Ideology; New media network education platform
1 “微時代”下建设高校网络育人平台的背景
“微时代”下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体现在人们能拥有便捷高效的信息收集渠道和发表意见的话语媒介;挑战体现在人们享受便利的同时也受到信息鸿沟、“信息茧房”、信息过剩等流弊的影响[1]。同时,以新型传播媒体为主要传播媒介的网络文化传播逐渐成为“微时代”下我国国际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高校越来越重视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结合“Z世代”青年的时代特征,筑牢网络舆论阵地、运营好新媒体网络育人平台成为“微时代”下高校筑牢思想防线的重要话题。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Z世代”是指1995—2010年出生的人,他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更加有自我意识,兴趣选择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2]。作为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成长的“Z世代”,当代高校学生群体能熟练运用网络获取信息、认知世界和传播文化,自发传播我国优秀文化和品质,“Z世代”逐渐成为我国国际文化传播的重要群体。微信公众平台作为高校新媒体网络育人平台,凭借受众群体多、一对一互动、个性化服务、二次开发等特点,被企业、政府、高校及服务机构广泛运用[3],对当下深刻审视和思考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问题、新挑战与新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因此本文基于浙江省高校网络育人平台的建设现状,对其现存问题进行诊析,并为高校网络育人平台的建设提供引导策略。
2 浙江省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现状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是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通过开设官方微信公众号,开展媒体内容生产,进而实现信息共享、校园服务、师生互动等媒介连接的平台。截止2022年底,浙江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10所。从2012年腾讯推出微信用户订阅服务至今,浙江高校纷纷注册微信公众号,开设微信公众号平台的比例基本达到了100%,高校已将其作为重要的宣传与服务窗口,其中拥有官方二级微信的高校有82所,在微信建设上已初步形成了校级、二级微信的层级结构体系。浙江高校新媒体中,以学校为主体运营的公众号占47%,平均单篇阅读数为2 413[4],且其平均单篇阅读数增长最多,可见官方微信目前依然是高校融媒体矩阵的主阵营。总的来看,公众号平台内容推送以校园信息发布为主,虽然建设思政教育工作的网络育人平台发展较好,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何应用微信公众号的现有平台资源来实现思政教育,网络育人的目标是应着重考虑的一点。
根据腾讯微校2022年7月公布的浙江省公办本科院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排行榜,浙江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排名第一。浙江大学的官微以其定位准确、注重互动、贴合受众需求等优势占据浙江高校新媒体传播高地,“双一流高校”的实力促进其官微的推广,使浙江大学更具影响力和知名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宁波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9所高校位列第二梯队,可以看到,除去学校层级的影响,偏文、经管和艺术类高校,在微信公众号运营方面更具传播力,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相较于理工科高校更高。浙江音乐学院、浙江海洋大学、温州大学、浙江万里学院、浙江城市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19所高校位列第三梯队,这一梯队的高校多具有专业性较强的特点,同样,偏文、艺术类高校更具有优势。总的来说,以浙江高校公众号为例,高校公众号传播内容除了校园形象外,还构建了网络师生服务渠道,集教务系统、点名系统等功能于一身,为高校师生提供了诸多便利,夯实了高校保障体系。公众号内容经过严格审查,杜绝了低俗内容,立意较高,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营[5]。借助公众号可以突破高校以往单向的育人方式,实现师生双方平等交流与双向互动,在二次传播中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公众号的转发机制也为其提供了良好的传播环境,易使爆款文章在朋友圈、群聊中形成二次传播[6],扩大文章的影响力,拓宽了高校的育人路径。
3 “微时代”下高校网络育人平台存在的问题
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社会意识建构日益复杂,高校新媒体网络育人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高校新媒体因其呈现辐射广、口碑好、传播快等优势成为校园思想教育的重要担当,高校新媒体网络育人平台也逐渐成为“Z世代”青年日常学习生活的常用途径。新媒体网络育人平台能够使“教”“学”两者在育人体系中达到平衡,使学生形成“关注事物、认可事物、认同事物”的思维逻辑,最后潜移默化吸纳思政教育教育要点。
“Z世代”青年作为网络媒体的主要使用者,辨知能力较弱,容易深陷网络不良文化思想漩涡。国内网络发布言论的随意性和信息传播的无序性,使思想尚未成熟的“Z世代”青年容易成为网络虚假信息与谣言传播的助推者,成为物欲主义、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思潮与“丧”文化、“饭圈”文化、暗语文化等消极亚文化的受侵者。在此情境下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沖击,不利于自制力不足的“Z世代”青年的全面发展,高校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正确引导、培养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工作任务更为艰巨。笔者经过对浙江省部分高校的调研与访谈,整理得出高校新媒体网络育人平台存在的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顶层设计、平台定位、管理制度、推送内容4个方面。
3.1 缺乏顶层设计,网络阵地建设滞后
多数高校新媒体建立之初缺乏顶层设计,未构筑起相适的统筹协调的管理体系,在综合利用新媒体的顶层设计中仍需进一步完善。例如同所高校在微信、微博、抖音等各平台媒体之间的联动性不强,各类育人阵地并没有形成合力,没有形成系统、连贯的新媒体教育模式。以微信公众号为例,高校通过一对多的群发消息发布零散的通知公告,具体版块也大多只分为“通知公告”“学术活动”“校园风采”等部分,平台呈现出内容散乱、单薄的问题。高校新媒体平台顶层设计的缺乏会导致平台功能的紊乱,缺乏条理的宣传信息,难以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无法推进平台的创新进步,终将在现代信息的大浪潮中被冲蚀殆尽。
3.2 平台定位模糊,形式内容单薄
高校新媒体平台的首要任务是落实好思政教育工作,弘扬主旋律,并结合新媒体的特点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宣传中去,唤醒高校学生的主体意识[7]。相较于传统媒介时代,信息传播的单一性和局限性已有了明显的改善,受教育者也从“被动属性”逐渐转变成为“互动属性”。新媒体时代虚拟网络中的流行语更自由诙谐,但高校微信公众号在实际运营中始终未能转变为同“Z世代”青年“同频”交流的对话位置。
以微信公众号为例,在新媒体网络育人平台的实际运行中,微信公众号的媒体定位也成为一大困惑。作为学校或二级学院的官方公众号,其定位要求其在推送内容及语言风格等各方面采用官方及权威的形式,大多高校平台停留于注册订阅号类型公众号,侧重于单方面群发图文消息,忽视自动回复、投票管理、留言管理等互动功能,交互性较弱,活跃度较低,学生得不到较强的使用体验和信息互动,反馈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不高。
3.3 后备团队匮乏,监督制度缺失
高校新媒体运营从题材定位、推文编辑、内容审核等各方面均需要专业的后备团队,而当下大部分高校对网络平台运营团队的培训和管理机制较为忽视。团队成员通常以非运营管理专业的学生骨干组建而成,团队成立之初内部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和经验传授,管理上未建立培训和考核机制。长此以往导致团队效率低下、人才匮乏、内容不精等问题,且后续运营管理与监督制度缺失,缺乏对信息发布后持久性的关注和广泛性的传播,缺乏控评、复盘等网络管理工作。如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推文后未能及时转发扩散等,难以维持宣传的长久活跃度,也有部分平台未能及时阻止一些灰色思想文化、暗流思潮及非主流价值观念等不良网络信息的传播,不利于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4 平台衡量指标单一,趋向娱乐化
当前衡量微信公众平台受众率的主要指标主要为“阅读量”“关注人数”“分享率”等三项核心指标[8],此三项指标具有看得见、摸得着、可衡量的特点,如此数据化的指标却与微信公众号的目标背道而驰。为博取高关注、高阅读量势必会导致微信公众号定位趋向于娱乐化、低端化,内容也趋向于追求热点、标题党、玩梗等低俗化倾向,追求哗众取宠的效果。短期来看,微信公众平台将迅速提高用户黏性,但长此以往势必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当今的高校学生主体“Z世代”青年,在多元文化和网络环境的滋养下孕育出一系列属于新时代青年的独特亚文化。多数高校新媒体缺乏对青年亚文化的了解,仅仅通过使用网络流行语、玩“梗”等方式拉近与高校学生的距离,无法与当今青年群体达到情感与思想的共振[9],也使得高校新媒体育人平台丧失了教育意义,未能结合实际在平台衡量指标上创新思维,突破传统传播模式,筑牢思想阵地防线。
4 提升高校新媒体网络育人平台建设的引导策略
高校新媒体育人平台基本分为学校官方、学生组织、校园自媒体三类,学校官方运营的微信公众号一般包括校级号、院级号、党委、团委、组织机构等;学生组织一般以学生会、学生社团、学生协会等组成。结合当下“Z世代”青年使用互联网的时代特征,占据有利网络思想阵地,建设中应侧重于加强高校新媒体网络育人平台本身的内驱力,完善监管机制的同时注重对细节的把控,并提升题材的时效性以期实现与热点的同频共振。
4.1 提高政治站位,注重顶层设计
高校新媒体育人平台作为高校教育有效的传播途径,近年来微信公众平台的数量剧增,但普遍没有形成系统,未能达到信息矩阵,容易造成资源信息的重复性、管理部门的交错管理等问题。第一,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校内纵向整合,校外横向联合的格局,通过校内各级微信公众号资源的整合管理及校外公众号的合作与联动能够构建多层级的微信平台矩阵[10],丰富信息资源库,缩短学校之间的差距,同时有利于在重大舆情前同频共振、共同发声,增强宣传效应。第二,高校新媒体网络育人平台作为传播校园意识形态的主要途径,建设中应始终强调总体发展的大局观注重育人平台的顶层设计,根据高校的意识形态,结合受众群体的时代特性进行总体规划,传播正能量,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为高校思政教育筑牢思想防线。
4.2 明确平台定位,注重框架结构
“微时代”下,师生每天接收着海量讯息,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高校新媒体育人平台应明确定位,注重平台建设的框架建设。各类平台定位不同方向也有所不同,以高校党建类为主题的育人平台为例,设置平台定位时应加强党建思想引领,结合党建新闻热点、党建知识、党建活动建设等信息,并结合实际情况链接相关党政网站以带动更好地推广。坚持内容为先,坚持优质内容的供给,推送内容需要具备知识性、价值性、可读性,抓住“眼球”,才能进入受众视野,促进育人平台可持续性发展。
4.3 构建监管机制,营造晴朗的网络空间环境
为进一步提高微信公众平台的工作水平,提升平台内容的保障能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建设,需要立足学生构建一套系统的监管机制。第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监管机制和监测团队,加强统一指挥、协调,安排专人负责推送内容、数据的定期核验。在过程中把握好时、度、效三个维度。第二,要建立一支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的专业队伍,涵盖编辑、摄影、排版、校对等多项工作内容,确保传递信息具有真实性与可靠性,提升受众群体对平台的信任度;第三,要积极应对,高校需逐步构建高校舆情工作领导小组、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危机处理机制[11]、新媒体网络育人平台星级评定制度、高校—公安信息联动舆情处理机制等,进一步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强化网络舆论引导的推动力和协同力。
4.4 提升功能建设,注重与时俱进
目前大多数高校育人平台在功能上应加强建设,结合“Z世代”青年的新消费理念打造具有标志性的亮点,形式上采用目前较受欢迎的短视频等较为活泼的形式,采用时尚、幽默、动情的语言来传播,契合“Z世代”青年热衷的“晒文化”,使其兼具知识性、价值性和前沿性。同时也利用好微信公众号交互性的特点,为粉丝提供良好的互动交流平台,在关键字回复、留言评论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提高粉丝的参与积极性,及时收集整理并向上级反馈相关的意见,定期梳理,更新归档。完善模块建设,合理利用公众号话题标签的同类信息聚合能力,加强自定义菜单同用户的互动功能,将信息按体系进行推送,将受众群体化被动为主动形成规律化的阅读习惯,并解决难以检索查询的通病问题,增加与高校课堂内容与学生群体的日常活动的有机联系,从生活学习全方位打造新时代青年热衷的平台。
5 结语
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直接影响“Z世代”青年的思想动态,涉及社会的意识形态发展趋势与社会主义事业未来发展的稳定与根基。当前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已逐渐成为高校师生关注度最高的新媒体平台,信息往往在短时间容易形成舆论的焦点,且信息的传播容易成几何倍的传播。因此,必须充分意识到抢占意识形态斗争领域高地的迫切性。意识形态斗争领域的复杂性、严峻性和多变性要求要高度重视高校新媒体平台上呈现的新问题与舆情热点,结合“Z世代”青年网络使用特点,切实认清平台的重要性、传播影响力与隐性作用。通过研究“微时代”下高校新媒体网络育人平台的建设,有助于高校进一步把握舆情工作的“脉搏”,掌握利用平台管理与引导舆情工作的方法与本领。
参考文献
[1] 朱培丽.中国制度话语权的建构:挑戰与应对[J].江汉论坛,2022(6):39-45.
[2] 车晓宇,龚琛洁.青年角色沉浸的接受美学诠释与意义建构——以剧本杀青年玩家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22(9):27-35.
[3] 何裕,左芳舟.新媒体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重塑[J].北京教育(高教),2017(11):13-15.
[4] 王越.“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建设研究[J].新媒体研究,2022,8(12):32-35.
[5] 王晨,王海稳.基于WCI的浙江省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影响力评价与提升[J].评价与管理,2021,19(4):25-29.
[6] 张举,骆俊,黄丽伟.深度报道舆情传播和影响力分析[J].新闻战线,2021(1):33-36.
[7] 孙安.高校微信公众号传播路径及运营体系探索[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1(8):103-105.
[8] 胡元林.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逻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6):152-156.
[9] 金斐,徐仙君.全媒体时代基于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及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9(6):123-126.
[10]徐晓欣,刘瑶.新媒体环境下广安红色文化传播创新策略[J].新闻世界,2022(5):75-78.
[11]范银琛.基于大数据视角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及引导机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1,23(6):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