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晓敏
[摘 要]审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之一,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重“实用”轻“审美”。为此,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红楼春趣》一课时,教师可基于学生的审美心理,通过启美阶段、探美阶段、鉴美阶段和创美阶段的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这篇文章的语言之美、人物形象之美、风筝意象之美,同时开启学生探究原著《红楼梦》之美的阅读之旅。这样,由一篇文章到整本书阅读,从课内到课外进行探究,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审美创造;审美阅读;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34-0008-03
审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之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指出:“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養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纵观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重“实用”轻“审美”的现象较为普遍。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从审美的角度入手,通过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具化审美教学目标、细化审美教学过程,有效促进审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的落地呢?笔者以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红楼春趣》一课的教学为例,基于审美的心理规律,从启美、探美、鉴美和创美四个阶段引导学生展开阅读探究,促进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发展。
一、启美阶段:疏疑解难,感受时代语言之美
感受是审美的起点,也是审美阅读的起点。学生每次阅读文字的过程,其实就是感受和欣赏美的过程,同时也是审美创造形成的过程。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品读精言妙语,体味语言文字之美。《红楼春趣》是一篇古代白话文学作品,编者以原文直接呈现,使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原著的语言艺术;同时也增加了阅读理解的难度,使初识白话文的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沉入文本,触摸语言,感知文字,这是培养审美素养的基础;再聚焦特征明显的字眼、语句,理解其中蕴含的美学价值和艺术。
(一)聚焦导语,任务驱动
师:略读提示中提到“大致读懂”,为什么这篇课文大致读懂就可以了?
生:因为白话文和现在的表达方式不太一样,白话文是作者那个时代的口头语言,所以大致读懂就可以了。
(二)多法并用,读懂故事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把理解有难度的词句画出来。
(学生到大屏幕上画出难理解的词句)
第一句:“紫鹃也太小器,你们一般有的,这会子拾人走了的,也不嫌个忌讳?”
师:知道什么是“忌讳”吗?
生1:不能做,非常不吉利的意思。
师:这个同学是根据他的阅读经验来理解的。接下来,让我们联系上下文,探究探春提到的“忌讳”究竟意味着什么?
生2:把别人丢掉的风筝捡回来自己放。
师:看,有的同学是结合上下文来理解,有的是结合注释来理解,还有的是结合自身的阅读经验来理解。(板书:多结合)
第二句:“丫头们搬高墩,捆剪子股儿,一面拨起籰子来。”
师:这个句子很短,却藏着一大堆陌生词。“剪子股儿”“籰子”都是什么?
生:我觉得都是放风筝的工具。
师:在面对这些难以理解,且不常见的词汇时,我们不需要细究,大致猜测其意思就行。(板书:少细究)
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注释、结合生活体验等方法,明白了难理解的词句的意思,并逐步提升了阅读古典名著的能力,初步感受到文章之美。
二、探美阶段:双线交叉,探析人物形象之美
理解是审美的关键。审美观照是指人对审美对象的特性进行观察、体验、审视等特有的心理活动,通过对语言文字及作品的审美感受和理解,形成直接的审美经验。《红楼梦》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具有极高的地位,主要原因在于作者对众多人物的独特性格进行了精心刻画。据统计,全书共塑造了975个角色,其中700多个有名有姓。《红楼春趣》这篇课文前后共有12人出场,数量也相当可观。但作者的描写有先有后、有主有次,对宝玉、紫鹃、黛玉的描写最为丰富。在引导学生感受主人公宝玉的性格时,笔者尝试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渗透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
(一)通览全文,认识宝玉
师:阅读古典名著有一个极好的妙招——那就是“穿越”。闭上眼想象,你置身红楼,步入那园,观赏那景,和故事里的人物比肩而行,或许还能把酒言欢呢。现在,让我们进入第二个学习活动——印象宝玉。
(学生交流感受,并将关键词写在黑板上)
第一句:“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喜……”
生:我觉得宝玉是一个好脾气的贵公子。虽然丫鬟并未与他交代,便将他的风筝放飞,甚至将其赠予别人,但他并未生气。
师:(出示:“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选自《红楼梦》第二回)这里的“女儿”指的是青春少女,要知道当时女子的社会地位是很低的,然而宝玉却说:“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事实上,他不光这样说,也这样做。无论是对待嫣红、袭人还是晴雯,他都表现出如此的包容,就连一个美人风筝也让他如此欣赏。
第二句:“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
……
(二)关联“红楼”,再识宝玉
(出示与贾宝玉相关的内容)
师:宝玉是《红楼梦》中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书中讲了很多他的故事。快速浏览上面文字,说说你对宝玉又有了怎样的了解呢?
生1:宝玉自幼深受贾母疼爱,但是缺少阳刚之气。
生2:宝玉出身名门,但是他却没有丝毫优越感,反而觉得自己的出身背景為自己带来了一种无形的压力,不仅是一种束缚,更是一种耻辱。
生3:宝钗送他一个雅号——“富贵闲人”,暗喻他“无事可忙”。
……
在优秀的小说作品中,人物性格并不是单一的,它具有发展性和多面性的特点。教学时,教师应该以人物形象的解读为核心,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如这环节的教学,先引导学生联结自身生活经验,通过课文,初步认识贾宝玉,在鉴赏中把握红楼人物的性格;再出示《红楼梦》中与宝玉相关的原文内容,为学生深入理解宝玉这一人物形象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这样,学生的审美体验就走向了深入。
三、鉴美阶段:闲谈名物,品味风筝意象之美
审美过程的第三个阶段即鉴美阶段,是对审美对象的理性鉴赏与认识,并产生持续的审美欲望。“风筝”是本课的第一个重要意象,它作为一种传统的游乐工具,历史悠久、知名度广。在本课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文本所写的风筝数量多、名称美、色彩艳及放风筝的自由快乐,还要通过文字、画面、音乐,让学生深入感受风筝这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要深入延展,让学生走进整本书,了解风筝在原著中的含义。这样,让学生逐步理解审美意象,学会鉴赏文本语言,从而丰富审美体验,激活审美情感。
(一)再读文本,一人一筝相对应
师:作者曹雪芹心思细腻,他给每个人都配了一款不同的风筝。在这篇短短的选文中,每个人都在曹雪芹的精心安排下,背着一个小风筝回家了。
(学生交流汇总:蝴蝶风筝——嫣红,凤凰风筝——探春,大鱼风筝——晴雯,螃蟹风筝——贾环,蝙蝠风筝——宝琴,大雁风筝——宝钗,美人风筝——宝玉、黛玉。)
(二)引经据典,一物一象任逍遥
师:我们来看蝴蝶风筝,一起读。
生:(齐读)“一个大蝴蝶风筝,挂在竹梢上了。”
师:蝴蝶,中国人太喜欢了。中国人对蝴蝶特别眷恋,其中有一位古人与蝴蝶的故事特别有名,流传至今。你们猜猜是谁呢?
生1:庄周。(学生讲述“庄周梦蝶”的故事。)
师:两千多年前一个中国人做的蝴蝶梦,引发了后世无数中国人的蝴蝶情。同学们看,这是杜牧笔下的蝴蝶,读——(大屏幕出示)
生:(齐读)“兰径飞蝴蝶。”
师:这是李贺笔下的蝴蝶,读——(大屏幕出示)
生:(齐读)“东家蝴蝶西家飞。”
师:这是辛弃疾笔下的蝴蝶,读——(大屏幕出示)
生:(齐读)“蝴蝶花间自在飞。”
师:这是曹雪芹笔下的其他蝴蝶,谁来读?(大屏幕出示)
生:(齐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
师:这双蝴蝶背后其实有一个女孩子,同学们知道她是谁吗?这是《红楼梦》里一个非常美丽而有名的画面——“宝钗扑蝶”。这个画面还没有写完,谁来继续读?(大屏幕出示)
生2:“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
……
师:中国人喜欢蝴蝶,除了用文字记载,还用音乐记载。有一首著名的音乐作品《梁祝》,讲述的就是一对有情人“化蝶”的故事。 有红学家说,《红楼春趣》中每个风筝都有不同的寓意,人物命运暗含其中。本是众姐妹玩乐的欢愉场面,却因暗示的含义透露出种种悲凉的意味。宝玉放的是美人风筝,最终失去了林黛玉;宝钗放的是“七个大雁”风筝,她一生的孤独无人能懂。
朱光潜先生认为,美实在于意象,美感的世界便是意象的世界。教学中,聚焦作品中的审美意象,能有效引导学生欣赏美、理解美,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这一环节,教师先从“风筝”一物出发,让学生经历“放风筝”的过程,感知风筝之美、风筝之趣;再由物到意,拓展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的审美创造成果,探寻风筝之美、风筝之味;最终回归文本,让学生理解意象背后蕴含的意义、情感,体验由实到虚的审美过程。
四、创美阶段:综合学习,开掘红楼文本之美
外化阶段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美、创造美的阶段。感受美、发现美是表现美、创造美的基础;表现美、创造美是感受美、发现美的发展。审美创造离不开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即在发现美的基础上评价美、创造美,提升审美素养。《红楼梦》蕴藏着深厚的美学意蕴。教学时,教师以这篇《红楼春趣》为引子,让学生自主选择主题任务走进整本书,用学习到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慢慢触摸红学,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开掘学生的审美潜力,激活学生的审美创造。
主题1:绘制人物卡片集,品形象之美(单人挑战任务)
要求:《红楼梦》涉及的主要人物有一百多位,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如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精明能干的王熙凤、豪爽风流的史湘云、率真纯朴的刘姥姥等。课后,认真阅读《红楼梦》中的相关片段,为喜欢的人物制作名片卡。
主题2:编制名物文化史,感意象之美(小组挑战任务)
要求: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在《红楼梦》中,一些事物起到了很好的艺术装点作用,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如莲、石、镜子等。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定《红楼梦》中反复出现的一样事物,从诗词、音乐、美术等多角度展开研究,由物到象,归纳总结出这一意象的文化内涵。
主题3:定制专题研究线,悟艺术之美(自主组队任务)
要求:在《红楼梦》中,有很多文化艺术贯穿始终,如美食、建筑、服饰、诗词等。你可以选择一个主题,邀请同样感兴趣的同学一起组队,深入阅读文本,可摘抄相关语段,可绘制发展历程,可查找资料补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这一文化艺术专题的研究,并将成果集中成册。
以上主题任务均源自单篇课文的教学,同时也是在此基础上的拓展延伸。学生从《红楼春趣》中感受时代语言之美、人物形象之美和风筝意象之美,进一步走进《红楼梦》整本书中去品味文本之美。这样的赏读,主题多元、形式多样,从一篇延伸至一本、从课堂走向课外,促进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
阅读就是一场品美之旅。经典名著阅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审美情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启蒙学生的思想,更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反省与成长,完善学生的人格素养。教师要致力于探究文本内外之美和深层美的交织与结合,促进学生审美价值体系的建构,让学生明辨是非、分清美丑,提高审美修养,形成高层次、高品位的审美追求,以实现丰富自己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的理想目标。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