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晶
[摘 要]《墨梅》是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诗歌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墨梅画卷, 蕴含着语象之美、思辨之美、志趣之美。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单元语文要素,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尤其是审美创造素养的目标要求,采取“联结实虚感语象”“联结真谬行思辨”“联结诗史悟志趣”等策略,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由文字走向意象、走向思辨、走向诗人,深刻理解诗歌的内涵,获得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审美创造;联结策略;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34-0005-03
《墨梅》是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墨梅画卷,语言精巧凝练,勾勒出墨梅的环境之美、花色之美、清香之美,同时尽显诗歌的语象之美。诗人写梅实则写己。基于单元学习要求,结合本诗意蕴内涵,教学时不仅要教授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方法,还要引导学生品味诗意、了解志趣、感受品质。
一、联结实虚,想象中感受语象之美
王冕写诗,由物生情,“情动而辞发”;学生品诗,复现物象,“披文以入情”。对语象之美的感知是体悟诗歌情意美的基础。在教学中,笔者着力复现生活,引导学生联想想象,帮助学生将含蓄的语言外化为立体的画面。
(一)用直观表象映射静态幽雅梅景
王冕诗中描绘了墨梅绽放的美妙画面——梅花屋旁、洗砚池头,一树墨梅花开,缕缕清气香满乾坤。教师引导学生将零散的表象串联成整体的图景是教学的第一步。
【情境再现】
情境一:赏梅照,唤醒美的记忆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带同学们一起赏赏梅花。在我们这儿有一个赏梅胜地叫“新建”。每年二月左右,漫山遍野都开满了梅花(出示新建的梅花照片:颜色粉红,枝干屈曲,漫山绽放,游人如织)。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梅花很鲜艳,粉红粉红的,很美丽。梅花的姿态很优雅。
……
师:梅花是我们中国人非常喜爱的一种花,很多人、很多地方都会种梅花。你们看!(依次出示无锡梅园、南京梅花山、上海淀山湖梅林等其他赏梅胜地的梅花)漫步在这些赏梅胜地,欣赏这样的梅花,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学生说)
情境二:读古诗,串联美的图景
师:读着古诗,你们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去王冕的梅花屋看看吧。
(出示学习活动要求)
[1.圈一圈描写梅花的关键词。
2.边读边想象画面,同桌交流。 ]
师:你们想象出画面了吗?有个小朋友读着诗句,眼前便浮现出当时的画面。我们一起来听听他是怎么说的。
(出示微课内容)
[小伙伴们,学习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可真有意思。比如,当读到“我家洗砚池头树”这一句诗时,我仿佛看到了洗砚池头有一株梅花树,梅花已经绽放,花儿的颜色好像被洗砚池水染黑了,朵朵墨梅,幽幽清香。小伙伴们,边读边想象画面,你也试一试吧! ]
师:你们也能像他一样,根据关键词来说说自己看到的画面吗?
生1:“朵朵”这个词让我看到花开得很多,一朵挨着一朵,非常茂密。
生2:“只留清气满乾坤”这句诗让我闻到香气飘荡在天地之间。
【教学分析】
开课环节,以熟悉的生活场景来联结静态的幽雅梅景,能唤醒学生的原始感知,并与诗中的含蓄物象形成对接。这样,学生就能在元认知的基础上调动各种感官去感受梅花的色彩各异、姿态不一、香气扑鼻。唤醒学生的已有认知,为学生体会墨梅的形象美打下了基础。
(二)用生活推想复现动态娴雅场景
学生由文字想象画面,往往只是静态的复现。静态的美固然是一种美,但诗歌的语象是鲜活的。要把静态的画面想象成动态的场景,需要教师的引导,将学生的情感体验、生活经历与古诗词真正联结起来。
【情境再现】
师:读着诗,我们看到了一幅美妙的画面。我们继续往下想,在这样的洗砚池头,在这样的墨梅树下,在这样的清香之中,王冕会做些什么呢?
生1:王冕会邀请自己的好朋友来梅花屋一起赏梅吟诗。
生2:他一定会在洗砚池旁书写自己的诗作,画梅花图。
师:我发现同学们读着诗,仿佛也变成了王冕,走进了王冕的生活,刚才的那幅画动起来了,活起来了。让我们想象着这样的场景,感受着王冕的心境,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教学分析】
本环节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设想“王冕会做些什么”,由诗中的景象展开联想,将静态的环境与动态的生活联系起来。在想象过程中,学生挣脱文字的束缚,通過接近联想、相似联想等方式打破时空界限,实现了思维的“穿越”。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能约友赏花,王冕也可以约友吟诗;人们能花下拍照,王冕也可以花下作画。这个审美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与诗人共情的过程。在这一刻,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古诗的画面变得鲜活,这为体会诗人的心境打下了基础。
(三)用凝练画面感知诗中淡雅画意
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词不仅有和谐的音韵之美,还有含蓄隽永的意境之美。《墨梅》是一首题画诗。题画诗就是在传统中国画的空白处,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写的诗歌,与画相得益彰。由于感知和理解能力有限,学生很难真切体会到诗歌的意境之美。因此,教学中不仅要引领学生感受诗境之美,还要引领学生体悟诗意之美。
【情境再现】
师:这首诗其实是一首题画诗,同学们知道什么是题画诗吗?瞧,这幅墨梅图(出示《墨梅图》),这首诗就题在这幅图的上方。《墨梅图》中的梅花和你在生活中见到的梅花有什么区别呢?
生1:生活中的梅花有很多种颜色,《墨梅图》里的梅花是墨色的。
师:课前我们赏过梅花,知道梅花有各种颜色。然而王冕的《墨梅图》却只有墨色,看来他在意的不是梅花的颜色,而是——
生:(齐读)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师:课前我们赏过梅花,知道梅花的枝干屈曲盘旋,那王冕《墨梅图》中梅花的枝干又是怎样的呢?
生2:他画里梅花的枝干是笔直的。
师:是的,王冕喜欢画野梅。野梅没有经过人工雕琢,自由生长,没有虬枝。看来他在意的不是____,而是____。
(出示填空题:不要人夸好_?_____,只留清气满乾坤)
师:看着这幅画,对比这首诗,你们体会到王冕心里想说的话了吗?
(学生先各自说,然后齐读《墨梅》)
【教学分析】
诗歌审美重在抓“诗眼”。《墨梅》的诗眼为“清气”,引导学生关注“清气”,体会它的深刻内涵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本环节以“赏评《墨梅图》”为媒介,将学生的赏梅经验与图景再现建立联结,引导学生质疑,使学生对诗中内隐的梅香之雅有了深入的感受。同时,在复现、对比中,教师以复沓的方式引领学生反复体会诗人内心的想法,旨在将画面的复现上升为对诗情的体悟。此时,学生的审美活动得到升華,不再停留于文字表象,而是走向文字的内涵。
二、联结真谬,质疑中发现思辨之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审美教学不仅要物化形象,使学生体验美,还要关注审美思维的培植,使学生感受到思辨之美。古诗内涵丰富,有很多空白点,为读者理解、品味古诗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不同解读的可能。《墨梅》的“梅”是否真的存在历来说法不一。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资料展开辩论,从而触发学生由读到悟的思维发展。
【情境再现】
师:刚上课时,有的同学说墨梅是黑色的梅花,也有的同学怀疑黑色的梅花是不是真的存在。老师也跟同学们一样好奇,接下来就让我们借助资料交流一下吧。
(出示学习活动要求)
[1.对比资料再读诗句,你认为有墨色的梅花吗?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表达看法。 ]
(教师提供相关辅助资料,小组交流看法)
[资料一:淡墨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
资料二:记得邓园有两株黑梅树,它的树干、树枝是棕榈色,开出的花朵朵皆是黑色。(“邓园墨梅”新闻稿大意)
资料三:植物学家说,至今没有发现过墨色的梅花。 ]
(结合资料,学生再读《墨梅》诗句,展开辩论)
师:这是一个解不开的公案,答案并不重要。我们在读诗的过程中产生疑问,再借助资料做出自己的解读,这才是最有价值的。
【教学分析】
这个环节,学生借助资料发表自己的看法,将审美与思辨建立了联系。资料与诗文的互证与互斥,触发了学生的思维神经;而结合资料展开辩论,则让学生感悟到诗歌的魅力,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此外,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读诗、悟诗,还明白了思辨能更深入地发掘诗中潜藏的含蓄之美的道理。这为学生进一步体会“清气”中蕴含的志趣之美做好了铺垫。
三、联结诗史,比读中感悟志趣之美
叶嘉莹先生曾说,真正伟大的诗人,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写作诗篇的,都是在用自己的生活来实践自己的诗篇的,这些诗篇中积蓄了这些伟大诗人的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进一步联结资料,引导学生由诗歌的语象思辨之美去感悟诗人的志趣之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情境再现】
师:王冕是一个爱梅之人,自号梅花屋主。他不仅写过《墨梅》,还写了其他许多歌咏梅花的诗,比如——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白梅》
清苦良自持,忘言养高洁。——《梅花(其二)》
独此冰玉姿,照影清溪月。——《梅花(其三)》
独鹤高飞雪气浓,梅烟清浅月朦胧。——《素梅·五十四》 ]
师:同学们,当把王冕的这些诗句放在一起,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诗中的共同点?
生:都有一个“清”字。
师:王冕为什么那么喜欢用“清”字?他想表达什么呢?要读懂其中的原因,我们可以借助资料进一步了解。
(出示学习活动要求)
[1.结合资料小组讨论,由记录员用关键词写下组员对“清气”的体会。
2.每组选派一位代表,板贴词卡并交流。 ]
(出示资料)
[资料一:王冕生活在蒙古人统治的元朝,目睹统治者残酷剥削汉族同胞,他无比愤慨,于是借写诗来表达内心情感。他曾作诗“冰花个个圆如玉,羌笛吹它不下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其中,“冰花”就是梅花,“羌笛”暗喻元朝统治者。
资料二:王冕做山农后,白天参加体力劳动,晚上作画,在他的梅花屋过着“淡泊明志”的朴素生活。朋友多次举荐他为官,他拒绝了;元朝的达官贵人用千金向他求画,他也拒绝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想重用他,他还是拒绝了。 ]
(小组讨论后,学生代表板贴词卡:高洁、高尚、纯洁、反抗、素雅、淡泊名利、清高自爱、清雅高洁……教师再次链接相关诗文,引导学生感受梅花所寄寓的“志趣之美”和“民族情怀” )
[资料一:历代咏梅诗词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唐]齐己《早梅》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山园小梅二首》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宋]陆游《卜算子·咏梅》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
资料二:相关梅花文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陈慧瑛《梅花魂》 ]
【教学分析】
本环节先链接王冕其他写梅花的诗句,旨在类比中聚焦,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诗的共同点,感悟诗人的高尚品格;然后,链接王冕的生平资料、时代背景,让学生全方位地感受王冕的人生清气,体悟到诗人内心的志趣之美;最后,链接历朝诗人咏梅之作和《梅花魂》语段,意在拓展中进一步印证:梅花不独在王冕诗中是清雅高洁的象征,更是我国的不朽民族魂。资料的多层次呈现,使学生由赏梅知美走向了识人共情、由识人共情走向论世求同。这是审美活动由审美语象感知审美价值、形成审美观念的基本过程。
总之,教师通过“联结实虚感语象”“联结真谬行思辨”“联结诗史悟志趣”三个环节,帮助学生打开了古诗审美的入口,使学生对《墨梅》一诗的理解由文字走向了文化。这样教学,关注古诗词的特征,强化多元联结,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古诗词审美能力,有效发展学生的审美创造素养。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