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点·误点·盲点:道德与法治思辨课堂的初步探索

2023-02-19 05:29徐广凯
求知导刊 2023年34期
关键词:教学情境道德与法治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思辨课堂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主要阵地,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有效的思辨情境,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质疑批判、深入多维地明辨问题的能力。文章提出应通过链接学生真实生活,创设“以趣促思”“辨误明理”“悟中生情”的思辨教学情境,着力培养学生思辨性思维,有效提升道德与法治思辨课堂的实效性。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思辨课堂;教学情境

作者简介:徐广凯(1990—),男,江苏省南京市东山小学。

道德与法治思辨课堂以创设思辨式情境活动为媒介,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点、误点和盲点,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质疑批判、明辨问题的思辨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是以培养思辨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深度探索道德与法治思辨课堂,选取社会真实案例作为思辨情境原材料,创设“趣思、辨误、悟情”的情境,有助于点燃学生思辨思维的火花。

一、“以趣促思”——播下明辨的种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基础是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为此,教师应重视“以趣促思”,通过选取学生生活中的真实事例,挖掘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思辨点,在课堂导入、情境承转等环节创设悬疑性问题或者思辨性话题,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一)设疑导学

在课堂伊始,链接学生生活,以疑代叙创设悬疑情境,可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让思考自然而然发生。为此,教师应重视在课堂导入环节设疑。接下来以教学“我们受特殊保护”第一课时“童童的困惑”为例。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他叫童童,他最近遇到了几件不开心的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是怎么回事。

困惑一:20岁的哥哥让我帮他去买包香烟,可是老板不卖给我,哥哥一去就买到了。为什么我不能买而哥哥能买?

困惑二:我想去游泳馆游泳,却在门口被保安拦住了,他说小朋友得有成年人陪同才能进去。为什么必须要成年人陪同我才能进去?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童童解决这两个问题吗?

笔者以问题情境导入,教学效果显著。一方面,再现学生真实生活的场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能使学生快速回顾自己的真实生活,专注倾听且积极思考,主动探求问题的本质[1]。另一方面,有效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虽然教学情境取材于学生生活体验,但部分学生在真实经历中会忽视对相关现象背后所蕴藏的问题本质的思考与探索。从根本上看,这是由于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同时有些学生缺乏逻辑思维能力,因此不能深入剖析问题本质。而笔者通过引领学生分析社会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帮助学生增强关注社会现象的意识,使其遵循由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思路,有助于其形成理性和科学的学科逻辑思维。

(二)趣问促思

在进行情境教学时,挖掘事件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思辨话题,通过趣味性的情境问题,辅之以生动、真实的图片、录音等,让道德与法治课堂与信息技术充分融合,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明辨性思维。以“我们受特殊保护”课堂导入环节情境中“童童的困惑三”为例。

困惑三:哥哥暑假发传单挣零花钱,我觉得这个活我也能干,可是为什么老板不让?

生1:未成年人保護法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所以童童不能去打工挣钱。

师:你的法治意识很强,懂得寻找法律依据来劝说他人。

生2:童童是未成年人,之前我们分析到未成年人有很多特殊的地方,他缺乏社会经验,去打工可能会被坏人欺骗。

生3:马路上人多、车多,在马路上发传单很危险,童童对于危险的判断能力比较弱,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容易发生危险。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到位,童童听了你们的分析后可开心了。

教师出示漫画课件并播放录音。

童童:原来只有到16周岁我才能劳动,那以后我妈妈让我打扫卫生,我就有充分的理由拒绝她啦!老师让我去帮他搬书的时候我就可以告诉他这是在非法使用童工!

学生边听边笑。

师:你们怎么看待童童的想法?

这一思辨话题来源于情境的自然发展,思考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地发生,环节间无缝衔接,从而实现教学的整体化与系统化。同时,借助多媒体技术从视听角度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具有趣味性,还具有转折性,能时时刻刻牵引学生的思维[2]。“以趣促思”的核心部分是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兴趣,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明辨性思维打下基础。

二、“辨误明理”——让理性消除思想的误区

“辨误明理”实质上是从学生在思考某些问题时存在的误区出发,创设具有一定争议性的思辨情境,引导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从所学知识出发对思辨话题进行深度剖析和理性思考。在这样的“辨误明理”环节,笔者努力引导每个学生融入话题、自主思考、辨析讨论、阐明观点、明辨误区[3]。仍以“我们受特殊保护”为例。

困惑四:我今年10岁,过年时我偷偷拿3000元压岁钱买了一部智能手机和一支钢笔,妈妈发现后找到商家,要求退货退款,妈妈能把这个钱要回来吗?

(播放专业律师解答此问题的视频)

师:听了律师的解释,你觉得童童买手机的钱可以追回吗?买钢笔能退吗?

生1:可以把买手机的钱追回来,买钢笔的钱不能退。

师:当我们不小心犯了错,法律依然会保护我们。此时你感受到什么?

生2:法律给予我们未成年人特殊保护。

师:是啊,法律对未成年人充满温情,它是有温度的。

(播放录音)

童童:我现在是未成年人,犯点小错,法律依然帮我摆平了,所以我就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反正法律始终会给予我特殊保护!

师:你们赞同他的想法吗?

生3:我不赞同他的想法,我们做了错事还是会受到惩罚的。

生4:我不同意他的观点,因为如果我们随心所欲,很可能会侵犯别人的权利甚至伤害别人。

(出示新闻案例)

师:案例中,小勇抢劫了同学,法院是如何惩罚他的?

生:法院判处他5年有期徒刑。

(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

师:这么看来,法律对未成年的保护是有底线的,未成年人做了违法的事情,也会受到处罚,这是不是保护呢?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这样的社会热点话题进行辨析,对小学生来说难度很大,但是对于“是否可以为所欲为”和“处罚是不是一种保护”等思辨话题的探讨,学生的表现却大大超出预期。

(一)主动参与,大胆表达

话题是否具有吸引力是思辨活动能否高效开展的前提。此思辨话题涉及常见误区:未成年人受特殊保护,那么未成年人是否可以为所欲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热门社会性话题,和六年级学生息息相关。话题的现实性让学生不自觉地沉浸于其中,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引导学生参与分析与自身相关的社会热点话题,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明辨思维,也能为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奠定基础。

(二)思维碰撞,越辨越明

学生根据所学阐述观点,基本厘清“特殊保护”不是“特权保护”,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提升,并能在他人观点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思维在不断碰撞、交锋和互补的过程中从单一到多元,这样的思辨活动让他们体会到了所学知识的深刻内涵。

(三)举一反三,辨误明理

创设连环的思辨情境,推动学生用已学知识去思考未知问题,是促进学生迁移运用知识的主要途径,更是对他们主体思维的多重考验。“我们受特殊保护”教学内容以法治知识为基础,在整个思辨活动过程中,学生要迁移已学知识来分析问题,培养法治素养[4]。

“辨误明理”是思辨课堂的重要部分,教师需要敏锐挖掘学生存在的误区,创设具有思辨价值的问题情境,以激活学生思维,提升思辨课堂的实效性。教师应把握好思辨式问题情境的两个原则:一是贴近学生原则,做好课前的学情调查、分析;二是思辨话题应具有开放性,避免出现观点一面倒的现象,要让思维过程呈现多元性。

四、“悟中生情”——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的提高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堂价值追求。“悟中生情”旨在引领学生在探究思辨性话题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法治信仰,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5]。以“童童的困惑五”为例。

困惑五:我的弟弟五岁半了,想去上小学,可是校长不让他报名,这是为什么呢?

生1:义务教育法规定,年满6周岁的儿童才能上小学。

师:对于法律规定不能提前上学,大家有什么看法?

生2:法律在保护我们,为我们着想。

师小结:6周岁才能上小学,其实是依据未成年人的智力、各项能力和身心发育等特点来决定的。而有家长觉得,既然晚点上学更好,那就推迟到8周岁之后再去上小学。你觉得可以吗?

生3:不可以。适龄儿童应当按时入学并接受义务教育。

师总结:是的,法律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师布置作业:在本节课中,我相信同学们一定都有所收获。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请同学们担任“小小宣传员”,通过情景演绎、角色扮演等方式,宣传法治观念,让更多人了解法律,尊重法律,自觉遵守法律。

“悟中生情”需要创设能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情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态度与价值观。“提前上学不可以,推迟上学也不行,明明我们受特殊保护,这样的限制还是保护吗?”这样的思辨话题立足于学生认知盲点而设计,融情于境,让学生在思辨中深刻感悟法律从未成年人的特殊之处出发,给予未成年人充满温情的特殊保护,进而使学生在情感升华中树立法治信仰。

(一)自主质疑

道德与法治思辨课堂的构建,需要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探究的内驱力。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笔者借助生活情境,使学生带着“为什么校长不同意五岁半的童童弟弟入学?”等疑问进入课堂学习中,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考,主动寻找答案。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性,避免出现“止于知识”的学习状态。

(二)合作释疑

“法治思辨”课堂的构建,不仅要让学生形成主动质疑的意识,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释疑,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并且给出合理的解释。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笔者还组织了合作学习活动,即开展小组辩论赛,要求各个小组围绕“提前上学不可以,推迟上学也不行,明明我们受特殊保护,这样的限制还是保护吗?”的话题展开讨论。小组成员需要协商确定观点,并为了论证本组的观点搜集资料。在合作辩论中,学生经历不同的认知思想冲突,认识到不能片面地看待事物,而要辩证思考,提升了对法治的认同感。

(三)开阔视野

在以往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一些教师只是采取理论讲述的方式,未能将思辨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之中,这是限制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而道德与法治思辨课堂的构建,要求教师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理念,能够在学生理解知识、学会思辨的基础上,组织实践活动,避免学生出现机械记忆的问题,使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提升学习效果,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生成。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之后,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情境重现、角色扮演等活动,这些活动形式深受学生的喜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压力,引领学生在积极的、活跃的思维状态下完成实践性学习任务,获得独特的学习体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结语

总之,道德与法治思辨课堂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站在不同的视角解答问题,推动学生走向深度学习。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培养学生优良思辨能力的重要阵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构建思辨课堂模式,在潜移默化中助力学生提升思维品质,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小树立法治意识,做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邢秋红.浅谈在品德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J].山西青年,2017(22):118-119.

王福珍.品德教學应重视思辨能力的培养[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6(6):31-33.

林源启.疑·辨·悟:“思辨课堂”深度开发三维度[J].教学月刊:中学版,2020(7):50-53.

黄凌云.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J].求知导刊,2022(33):50-52.

张亚男.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在学生思辨力提升中的实践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3(6):142-145.

猜你喜欢
教学情境道德与法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微课助力,让小学语文教学大放光彩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刍议
小议初中英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