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吉林省高教科研项目“新文科视域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GJX2022D601);吉林省青少年发展研究计划项目“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及成因研究”(项目编号:2022jqy-202)。
作者简介:王书琪(1995-),女,满族,辽宁丹东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动作记忆。
摘要:由于地域、语言、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差异,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以汉族大学生为主的高校就读时会遇到文化难以适应及人际信任问题,进而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不适,影响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该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文化适应、人际信任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人际信任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其中,人际信任在文化适应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过程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具体来说,文化适应的不同维度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的方式不同:汉文化适应通过人际信任间接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而本民族文化适应直接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主观幸福感;人际信任;中介效应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3)02(c)-0185-04
The Influence of Acculturation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Ethnic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Interpersonal Trust
WANG Shuqi
(Changchun Guanghua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33, China)
Abstract: Due to differences in regions, languages, customs, and other aspects, ethnic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may encounter cultural difficulties and interpersonal trust issues when attending universities dominated by Han students, which can lead to psychological discomfort such a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nd affect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ethnic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acculturation and interpersonal trust on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ethnic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results show that acculturation and interpersonal trust have positive predictive effects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ethnic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Among them, interpersonal trust has a partial mediating effect on the influence of acculturation on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Specifically,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acculturation have different ways of influencing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Han acculturation indirectly affects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ough interpersonal trust, while ethnic acculturation directly affects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Key words: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Acculturation; Subjective well-being; Interpersonal trust; The mediating effect
對于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的探究最开始属于人类学研究的领域。随后,美国人类学家Redfield (1934)提出,文化适应是指生活在两类具有差异的文化背景的群体在接连的彼此接触的进程中,一方或两方原有文化类型产生的变革。国内学者万明钢(1996)将文化适应界定为个体从原文化转化到与其原本生活的文化截然不同的异质文化中后,个体依据对两种文化的独特认识和情感依赖所做出的有意的、有方向性的行为调适。
对于主观幸福感概念的界定与定义,不同的心理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国内学者段建华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一种根据愿望、需要等心理状态是否得到满足来判断或评价自身快乐与否的主观情感体验[1]。洪好(2011)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其愿望、需求等心理状态能否获得满足来判断或评价自身欢愉与否的情感体验。本文对主观幸福感的探讨采用的是段建华对主观幸福感的界定。人际信任的概念最早是由Rotter (1966)提出的,他认为人际信任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人际交往对象的言辞及其书面或口头陈述的可靠程度的一种概括化期望。心理学家Weber和Linda (2011)认为信任可以分为特殊信任(particularistictrust)和普遍信任(universalistictrust)。特殊信任的对象只包括有血缘或裙带关系的人,而普遍信任的对象则拓宽至有相同信仰的所有人。人际信任具有社会性、复杂性、相互依赖性等特点,在人际和谐及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有关人际信任的研究一向受到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1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相关研究
目前,我国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水平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周末等人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只有中等程度的主观幸福感和正性情感、较低的生活满意度及较高的负性情感[2]。白亮分析了文化适应对少数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响[3]。黄彩文、于爱华通过对云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与民族认同的调查分析,提出了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加强民族认同的对策[4]。何志华、叶宏从教育人类学角度探讨了彝族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现状、问题及对策[5]。而在人际信任方面,国内外学者主要通过量表来研究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如Ying, Wang 等人采用 Rotter 的《人际信任量表》对大学生人际信任度进行测量,发现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在性别和年级上均无显著差异,但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低于平均数。蔡文芳(2014)用人际信任量表(IT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调查大连地区的 600 名普通大学生。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仅为中等。同样,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调查也通过量表进行测评。综上所述,我国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相关研究较少。
2 提出问题
我国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有很多,但研究的对象大多为汉族群体,其中包括社会各个阶级层次,对于大学生群体的研究大多数是选取汉族大学生,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却不是很多。所以本研究旨在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并分析人际信任的中介作用,进一步为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提供支持。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被试为辽宁师范大学112名少数民族大学生,以及辽宁大学118名少数民族大学生,共计230名被试(调研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包括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蒙古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根据问卷数据,剔除掉无效被试33名(多选、漏选或者全部选择统一选项的被试即为无效被试),最终保留被试197名,问卷有效率为85.7%,其中男生51名(占25.9%),女生146名(占74.1%)。被试的年龄分布在20—24岁,年级分布在大一至大四。
3.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张劲梅、张庆林改编的文化适应问卷来考察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现状,该量表基于文化适应模型,参考现有的国内外的文化适应、文化认同、民族认同问卷,并结合开放式问卷进行编制,该问卷包括两个维度,汉文化适应维度和本民族文化适应维度,共36个题目,前19道题属于汉文化适应分问卷,后17道题属于本民族文化适应分问卷,该问卷采用0—4级五点量表评分法(0非常不符合,4非常符合),其中1,3,17,24,34题为反向计分题,问卷得分越高表明文化适应水平越高。各分量表的 a 系数在0.799—0.860 之间,分半信度在 0.698—0.793 之间,问卷整体内部一致性信度较好,所以本研究采用该问卷作为测量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情况的研究工具。
3.3 研究流程
研究的具体研究程序如下:根据查阅到的相关文献确定本研究所要采用的测量工具,之后进行问卷排版,确定合适的指导语,以及补充问卷中需要填写的人口学变量信息(如学校、性别、专业、民族、普通话水平等)。问卷由每个学校的教师协助发放,将问卷向每位被试者发放后,要求被试者详细阅读指导语,理解对问卷作答方式后再进行作答,以避免因作答方式不恰当而影响实验结果。被试者回答完毕后及时收回问卷。调研方对收回的问卷进行初步的数据整理,剔除无效被试的问卷数据(如漏题、全部题目选同一选项等),再将有效数据录入SPSS16.0统计软件中并进一步统计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各研究变量的年级与性别特点
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本民族文化适应、汉文化适应、特殊人际信任、普遍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的年级和性别特点进行探讨,采用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级和性别主效应,以及年级与性别的交互作用在这5个研究变量上都不显著,这说明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文化适应、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3方面的发展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
4.2 文化适应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人际信任的中介模型的建立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考察汉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本民族文化适应和汉文化适应)、人际信任(特殊信任和普遍信任)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根据研究假设建立中介模型,考察内地以汉族大学生为主的高校中,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本民族文化适应和汉文化适应)是否会通过人际信任(特殊信任和普遍信任)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文化适应、人际信任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的双中介作用模型
该模型拟合指数良好(χ2/df=7.07,SRMR=0.05,CFI=0.95,NFI=0.95,GFI=0.99),表明模型建构合理。
5 讨论
5.1 各研究变量年级与性别特点分析
5.1.1 本民族文化适应的年级与性别特点分析
研究表明,本民族文化适应的年级与性别的主效应差异不显著,年级与性别的交互作用差异不显著,这说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内地高校就读时,不论年级与性别差异,与汉族大学生相比,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适应水平不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性别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年级和性别变量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本民族文化适应水平是无效变量,少数民族大学生虽然生活在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不同的汉文化环境中,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水平。这可能是由于其长期生活在少数民族文化环境中,形成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固定认知模式[6]。
5.1.2 汉文化适应的年级与性别特点分析
研究表明,漢文化适应的年级与性别的主效应差异不显著,年级与性别的交互作用差异不显著,这说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汉文化的适应水平不随着年级的改变及性别的不同而有差异。也就是说在少数民族文化适应的过程中,因为少数民族大学生都生活在相同的汉文化环境中,他们对汉文化的认识和生活的圈子都相似,并且对汉文化的认识不会因年级的增加而轻易改变。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之间会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对汉文化的认识达成一致,所以他们的汉文化适应水平也相当。
5.1.3 普遍信任的年级与性别特点分析
研究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信任的年级与性别的主效应差异不显著,年级和性别的交互作用差异不显著,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男女平等的观念越来越得到有效践行,汉族和少数民族男女大学生的地位越来越平等,因此能够与异性进行正常的交往互动,所以普遍信任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5.2 人际信任在文化适应和主观幸福感关系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本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信任在文化适应与主观幸福感关系之间存在着部分中介作用。也就是说,文化适应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有一部分是通过人际信任产生作用的。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首先,本研究只采用了问卷法一种研究方法,问卷法虽然经过大量实证研究,已经证明了能有效研究文化适应、人际信任及主观幸福感现状,但使用一种方法毕竟有其局限性,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使用观察法来记录一些问卷无法收集的信息资料,以便能提高相关研究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其次,在被试者的选择方面,可以加大选择范围,提高被试群体异质性,使本研究的结果适用于不同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团体,提高本研究的外部效度。最后,本实验调查对象选择的数量较少,特别是少数民族的被试,另外,因许多被试者在回答问卷的过程中会出现错误作答方式或因其他原因使问卷失去效用,成为无效被试,所以 ,考虑到问卷的回收率,也应增加被试选择数量。
7 结语
(1)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人际信任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即文化适应、人际信任与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显著正相关。(2)人际信任在文化适应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过程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即有一部分文化适应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是通过影响人际信任表现的。(3)文化适应的不同维度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的方式不同,汉文化适应通过人际信任间接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而本民族文化适应会直接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 段建华. 主观幸福感概述[J].心理科学进展, 1996(1):46-51.
[2] 周末,毛荆利,杨鑫辉,等.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4):312-314.
[3] 白亮. 文化适应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民族教育研究, 2006, 17(3):4.
[4] 黄彩文,于爱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与民族认同——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24(7):47-57.
[5] 何志华,叶宏.教育人类学视阙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以成都某高校彝族学生为例[J].学术探索,2012(5):178-181.
[6] 冯媛媛,池丽萍.大学生自尊、人际信任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J].心理研究,2013,6(6):81-8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