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英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安排学生学习文言文,在总共安排的15篇文言文中,故事类的就有13篇,占了绝大多数。故事是小学生的最爱,学生在兴趣带动下学习文言文,就不会出现抵触情绪。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编者意图,认真探寻故事类文言文教学的有效路径。
在教学中,读被看作学习的基础。对文言文教学来说,没有读,文言文学习就会落空。因此,教师需要设置层级目标,训练学生读好故事类文言文。
一是以读准文本为基础。文言文学习的第一个难点就是句读,尽管教材中的文言文已经标上了标点符号,似乎解决了停顿问题。但是,学生读文言文时仅有标点符号还不够,还有句内停顿这一难点需要突破。考虑到文言文朗读上的难点,编者在第一篇文言故事《司马光》的学习中,安排了教师带读的训练。实际上这就是要求教师通过范读来指导学生读准文言文,尤其是在学生尚未理解文本内容时,学生跟读十分必要。在文言文学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准文本,读好文本中的长句子,训练学生读文言文时能够做到“声断气连”,才算是达到了读准的要求。
二是以读懂文言为重点。文言文是读懂的,尤其是故事类文言文,需要让学生先读懂故事,而不是逐字逐句进行翻译。因此,教师要向学生传授读懂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做到“授之以渔”。这就是充分运用此前积累的学习文言文的经验,通常是借助注释、借助插图、适当补充等,学生自主运用这些方法阅读文本,教师只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点拨。如教学《铁杵成针》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前面多篇文言文课文中学习的方法,再借助这些方法自主阅读,从故事表达的角度只要能够懂得句子的大致意思即可;之后,教师让学生互相交流各自读故事的情况,标记出难以读懂的词句;最后,教师重点指导学生读懂具有共性的难题,如“世传”“问之”等。
三是以读熟课文为目标。背诵课文是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目标,这一目标中自然包含着语言积累、内容把握、故事理解等多方面要求,而落实这一目标的基本路径就是熟读成诵。值得注意的是,熟读不是无休止地机械去读,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层次地去读。如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师可以选择与文本内容相关的一组漫画(共四幅),通过课件呈现,让学生懂得漫画表达的课文故事,找出文本中相关的语句,标在画下面;然后教师去掉标示的语句,让学生看漫画尝试读出相关句子;之后教师关闭课件,让学生想象画面,尝试背诵;最后学生快速诵读文言文,顺利达成熟读成诵的目标。
文言文的语言凝练,常常出现省略与跳跃的情形,给小学生理解文本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学生需要对文本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才能顺利理解文本的故事内容。
一是对空白画面进行补充。在故事类文言文课文中,人物形象往往通过画面感很强的语言来表现,这样的语言往往很精练,因而产生空白画面。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本的空白处,引导学生开展想象,适当补白画面,使故事显得完整,人物形象变得更丰富。如教学《精卫填海》,填海是最能体现人物品质的内容,但在课文故事中,只有“衔西山木石”“堙于东海”这样简单的语言表达。学生仅仅阅读这些有画面感的词语,难以理解精卫填海体现出来的精神品质,因而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精卫鸟在西山与东海之间飞来飞去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又是怎样解决这些困难的。学生想象在冬天大雪纷飞的日子里,精卫鸟的翅膀被冻得难以打开,它没有停下来等雪停之后再填海;在烈日炎炎的日子里,精卫鸟累得喉咙里冒火,它也顾不得停下来喝口水再填海。有了这些想象画面的补充,整个故事变得很精彩,精卫填海的精神自然就得以显现。
二是对言外之意进行补充。文言文的语言凝练,往往带有言外之意,使语言充满魅力和表现力。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咀嚼那些带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并进行适当补充,帮助学生顺利理解文本故事中隐含的内容。如《杨氏之子》是一篇充满智慧表达的课文,课文是在“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回答中戛然而止的,初看上去故事似乎没有完,实际上正是杨氏之子富有言外之意的回答,让故事的結束显示出智慧的魅力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这种言外之意补充出来,才能使隐含在话语中的智慧显现出来。首先,学生需要弄清楚杨氏之子为什么要这样回答,关键在于他听出了孔君平所说的话中有话,即把自己的姓“杨”与杨梅的“杨”混在一起。其次,学生要弄明白杨氏之子的回答的妙处所在:“未闻”所体现的婉转表达,没有让对方觉得难堪;把对方的姓“孔”与孔雀的“孔”混在一起,达到把球踢回去的效果。有了这样的补充,学生就感受到了杨氏之子的智慧。
三是对同类文本进行补充。小学生学习浅易的文言文,不必追求字字落实的翻译目标,能够大致理解文本意思即可,提倡多读多练,但教材的容量有限,不可能安排更多的文言文课文。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补充同类文本的文言文,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强化学生对故事的感知与把握。如学习《囊萤夜读》,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篇同样说古人发奋读书的文言文《凿壁偷光》。
小学生在读故事时也喜欢演故事,这是他们对故事着迷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样,文言文故事也适合学生来演一演。教师把表演引入故事类文言文课文学习,不仅能够为课堂增添活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是抓住关键细节演一演。入选统编教材的文言文尽管篇幅短小,但并不缺乏对关键细节的表达。对这样的关键细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演一演来把握其内涵,进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故事。如《杨氏之子》中有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孔君平是怎么指的,这个细节值得学生揣摩。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同桌的学生演一演孔君平是怎么“指”着说的,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样演,比一比谁的表演更到位。通过这样的演一演活动,学生弄明白了杨氏之子的回答是多么妙不可言。
二是抓住重点情节演一演。故事类文言文课文中通常都有重点情节,是值得学生推敲和品读的。如《司马光》中,“持石击瓮破之”就是全文的重点情节,学生初学文言文,采用演一演的方式来理解它,效果会更加明显。
总之,在小学故事类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故事具有可读性、连贯性、表演性等特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学习文言文,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