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初中语文课堂融合传统文化的探究

2023-02-07 10:03蒋宝燕
当代家庭教育 2023年20期
关键词:融合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减

蒋宝燕

摘 要: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有效的教学,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基本技能的指导,减少他们课外作业的压力,建立一个高效率的课堂。初中语文教师应在课堂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教学,积极推动语文课程改革,构建有效课堂。本文着重对“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及面临的困难进行剖析,并就如何建构有效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双减;初中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20-0209-03

在新时代背景下,很多学生对新事物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却有所不足。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着多元化教学的需求,不仅需要实现教学的减负增效,减少课后作业,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同时需要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保障课程教学的总体成效。因此,在初中教学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是相当有必要,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直接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初中语文课堂,既能提升教师的整体素养,又能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一、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除了要对学生进行文化基础教学外,更要注重对其进行必要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培养,从而达到初中学习语文的目的。“双减”政策的实施更加需要教师运用多元化教学形式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由此提升教学质量,并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在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长河中,悠久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做出贡献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底蕴的民族。教师要带领学生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例如,在端午节品尝粽子、参加龙舟比赛。在高速发展的新时代,教师既要发扬先进文化,又要牢记“根”与“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的社会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学校教育又是我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因此,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促进文化复兴的同时,建立文化自信。

(二)对解决当今学生实际问题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由于初中生的身体和心理发育还处于发展期,需要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现在的初中生思想很容易受别人影响,特别是现在网络发达,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消息。从这一点上讲,学生可以通过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清晰地认识自身状况以及对将来有一个清晰的方向,增强自信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导入语文教育中,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促进其健康发展。例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历史的认同感,增强其识别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的意识。

(三)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建立起一种文化上的自信,它需要根植于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之中。在语文课上,通过对我国古代诗歌等民族文化的渗透,使初中生认识到即使在艰难困苦时也要激发爱国情怀,要坚定地保卫自己的祖国。在信息化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了不同的冲击。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可以激发初中生对民族文化的学习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构建学生崇高的精神世界

文化是民族之魂,是一种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也是一种行为准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我国民族精神的标志,又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业与人生规划,构建学生崇高的精神世界。

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难题

受当下流行文化、外来文化等多个因素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渐下降。在现行的教学制度下,部分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专项传统文化的教学。另外,由于缺乏对民族文化的专门训练,部分教师难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在教学实践中,只有少部分有经验的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效率低

近年来,虽然我国不断在提倡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初中语文教学融合在一起這方面的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部分学校及有关管理部门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认知程度较低,宣传力度不够,部分语文教师对这方面的研究也不深,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内容中的比重较低。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初中语文教学的弱黏性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语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语文教师在这方面的教学都是通过文字,词汇和图片来表达的。但是,这样以文字、图片中所展现的传统习俗,却无法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停留表面的图片和文字上,缺少合适的教学资源和相关的知识,很少深入民俗活动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外,有的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不够,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也不熟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积极研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了解其精华,并对其始终保有一份热爱,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亲自感受到这种文化的气氛,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与内涵。

(三)部分语文教师的引导作用不明确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风俗习惯占了很大一部分,若学生不愿学,最终就会失去传承性。部分语文教师虽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解,但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不愿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方面花费太多的时间,对于如何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推广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对其在教学中所起到的重大意义也没有形成充分认识。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大力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浓厚的兴趣时,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提高;就算是那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了解的学生,也会愿意去学。为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学相结合,将学习的乐趣传递到学生身上。文言文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圣贤的思想文化,了解文言文的内涵和优美,而文化方面的知识则可以让他们了解历史、人文风俗以及习俗等。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课本所选的文言文、古诗词均由专家审定选定,这些文章和诗词是古人的心血结晶。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发现古代诗歌的美,唤起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古代圣人的思想精髓。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与理解能力,并能有效地培养其了解民族文化的兴趣。

以《岳阳楼记》为例,教师要明确作者心怀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感表现。作为一名中学生,由于其自身的社会阅历和认知水平有所不足,要想真正把握住作者的情感是非常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更好地感受文言文中的景物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作者在文中写道“衔远山,吞长江”,只是对岳阳楼、洞庭湖的秀丽风光进行了整体的描写;但到了后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进亦忧,退亦忧”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乐观精神与济世情怀。最后透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学生体会到作品所传递的思想境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如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社会背景等,使他们对所学的内容形成强烈的兴趣。

(二)发挥多媒体教学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越性

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各种先进的科技手段可以运用到语文课堂上。既能提升语文课堂效率,又能通过音像把文本的相关知识再现出来,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继承。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将图像、视频、音频等多种格式结合在一起,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提高学习效率。“双减”政策的推行,需要教师用各种方法建设高效的语文课堂,以此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如此,既可以巩固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又可以有效地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达到“减负提质”的教育目的。运用多媒体教学,能让教师对教材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挖掘其中的精华,让它成为学生终生学习的“养分”。

比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剪辑、录像等多种形式,把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情景再現出来,让学生了解鲁迅小时候的学习和生活,激发学生探究自然、探究生命、发现新东西的兴趣,从而加深对文本蕴含内容的理解。这样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深化了对课文的认识,增进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另外,随着科技的进步,文学作者和学生在时空上的差距也越来越小,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让学生很好地体会到作者创作时的情绪与想法,以此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三)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的引导

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现行教材中的文言文和古诗文大都能很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读书则是获取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方式,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有益的传承方式。在读书过程中,除了要获取更多的信息,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且要学习如何按照自己的兴趣来挑选图书。通过对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文本阅读,可以逐步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改变,从而加深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提倡、多阅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这也是语文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透过各种方式的读书,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与内涵。

比如,初中语文课本《智取生辰纲》就是名著《水浒传》的节选片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智取生辰纲》的背景、起因、过程、结果等进行讨论探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当时社会的矛盾提出不同看法,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

(四)以多种方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实践体验

要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方法就是实践。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外实践,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其神奇的魅力,培养民族自豪感。通过这些实践体验,学生能够感受、参与到互动之中,在良好的情境和文化的熏陶下,传承和滋养中国人的根。比如,每逢中秋节、重阳节,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养老院,给贫困老年人带来温暖。端午节,通过包粽子、赛龙舟等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探究、体会传统文化。同时,本土文化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内容,也是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一个方法,它可以帮助教师找到正确的语文教学方向,从而更好地打造出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班级。另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穿汉服参加学校作用的活动;让学生根据文本的内容装扮成古代的人物,在教室里讲解古文。例如,在教学《出师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使学生亲身体会到作品中所蕴含的感情,加深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思想的认识,加深对民族文化的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既贴近生活,又贴近学生,既活跃了教学的气氛,又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结语

总之,把我国数千年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厚的思想内涵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把先进的教育方式和民族的文化底蕴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一定会让学生在学习中留下美好的记忆。在初中阶段,教师要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整合,并对教学活动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语文的整体发展。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一种标语,这需要教师将其运用于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从而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充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多用实例,多用一些真实的历史人物或事,让学生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赖正平.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教学融合传统文化构建高效课堂的路径探讨[J].语文课内外,2022(25).

[2]何婧莹.“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融合传统文化构建高效课堂的路径[J].文化产业,2022(04).

猜你喜欢
融合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不同计算机语言融合教学方法的探索与体会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融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