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妍虹
*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 年度一般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名称:《疫情背景下青少年网络德育心理教育模式的实效性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2]GHB0091
摘 要:小学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身心发展和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塑造需要家庭和小学双方共同努力。本文分析了家校共育的重要性,从有效沟通实现教育观念上的统一、设立家长委员会强化家长教育作用、組织亲子活动促进亲子关系、构建家校共育资源库促进教育生态的良性循环等方面对小学家校共育的实施策略展开了探讨,旨在为促进小学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小学教育;家校共育;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20-0019-03
家校共育的核心,是家庭和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在教育观念、思想和行为上达到共识。既要发挥出小学的主导作用,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发挥家庭的重要教育价值,放大“家”的教育作用,为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
一、家校共育的现状和重要性
目前我国家校合作整体状况在不断进步,家校双方都认识到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部分家长在参与学校教育工作方面也进入更深的层次。但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现阶段,部分中小学家校联系的频率不高,通过采访部分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了解到部分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效果仍不尽如人意。这说明部分家长在参与学校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家校共育的整体效果。
(一)家校共育使小学教育体系得到完善
小学生处在思想启蒙时期,对周围事物的认知不全面,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较弱,需要家长与学校共同为他们营造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小学阶段的教育时间较长,在小学生思想教育、情感教育、行为教育过程中不断与家庭教育进行有效融合,推进家校协作,加强家长与小学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联系,帮助教师通过家长更加全面、细致地了解小学生的性格、兴趣,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并在实践中中对教学方案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有助于构建完善的小学教育体系。
(二)家校共育使家长教育水平得到提升
家庭和小学是小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发挥着同等重要的教育作用。小学为全体学生提供相同的教育资源和环境,但是受家长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和教育理念的差异影响,小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个体差异,从家长的角度来看,构建家校共育体系,能加强家长和小学教师的有效沟通协作,可以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
通常情况下,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先进,对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把握也更准确,更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需求。
因此,通过与教师保持紧密的联系,在小学教育中加强家校合作,可以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让家长及时发现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家长调整自身的教育理念。总而言之,完善家校共育体系,对于提升小学教育水平和家庭教育质量都有积极作用。
二、家校合作共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沟通不畅
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不畅是常见的问题。双方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沟通渠道不畅或语言障碍等情况,导致有效的信息交流和合作受阻。这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理解和参与度。
(二)教育理念不一致
家长和学校在教育理念上存在差异也是一个潜在问题。家长对于教育的期望可能与学校不一致,这可能导致双方在教育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分歧,影响合作的顺利进行。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过程中,很多人只注重形式上的沟通交流,忽视了家长真正的需求以及其角色定位。同时,部分学校没有制定明确的“家校共育”目标,导致家校之间缺乏统一的思想基础。
(三)“家校共育”制度建设不完善
虽然国家已经颁布了多项文件指导开展家校合作工作,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家校合作评价标准不明确等等,这些因素直接制约了家校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使得家校合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四)“家校共育”专业队伍建设落后
家校合作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团队作为支撑。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大部分从事家校合作的工作者并未经过全面系统的培训,或仅接受过简单的岗前培训就投入到工作中,此外,还有部分兼职工作者参与家校共育,这样很难保证家校共育工作质量
三、小学家校共育的有效路径探讨
(一)有效沟通,实现教育观念上的统一
构建家长和教师平等对话和交流的平台,是落实家校共育方案的第一步,以对话平台为载体,从多个角度全方位了解小学生在身心成长和发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构建平等对话平台的方法比较多,小学管理层人员首先要根据以往的育儿模式和教育体系,分析小学教育中“不平等”的地方。例如,在举行亲子活动、家长会时,按照以往模式,一般以小学为中心,活动形式、内容的确定都是由小学主导,并未与家长建立沟通,没有征求家长意见。小学生家长来自各个行业,从事的工作不同,受教育程度与个性也不同,他们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也不同。再者,在以往教育过程中,家长只是与教师建立沟通,一个教师往往要面对多位家长,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只能以大部分小学生的基本情况为参照指出教育的侧重点,这就导致小学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降低。
针对上述情况,在亲子活动和家长会组织和开展之前,可邀请有意愿的家长参与,可制定多种亲子活动和家长会的方案,在活动开展之前请家长根据自身能力和兴趣选择相应的活动方案,通过这种方式能实现小学与家长之间的“平等对话”,既能提高家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能发挥出亲子活动和家长会的重要作用。此外,在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电话沟通的方式收集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在活动中围绕相关的问题展开讨论。由于家长之间的共同话题比较多,还可通过组织座谈会的、茶话会、家长沙龙、经验分享会等,拉进家长与家长之间的距离,加强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合作和交流,让他们在交流座谈会中分享教育经验,,不断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能力,缓解教师因时间、精力限制而无法一对一解决小学生教育问题的困境。
(二)设立家长委员会,强化家长教育作用
大部分家长对小学生的教育还是特别重视的,家长和小学教师在教育方面有着一致的教育目标,小学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家长参与小学教育的意愿及期望,通过宣传强调组建家长委员会的重要性,请家长深度参与小学教育工作,共同提高小学整体教育水平。
在组建家长委员会的同时,可采用家长助教体系,让家长以“教师”的身份直接参与小学的教育活动。例如,“用爱点亮生命成长”的教育主题活动,可以家长委员会为主导,邀请助教家长围绕小学基础性课程中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教育主题,通过课堂教学、运动、互动游戏等教学方法组织和开展相关活动。在家长助教完成活动之后,将相关活动的照片、视频分享到班级群中。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助教活动要充分尊重家长的意愿,采取家校沟通、平等对话的方式,根据家长的兴趣和时间安排确定助教活动的开展时间和形式,切忌沟通不畅、强制参与,导致部分家长产生排斥和厌烦情绪。
(三)组织亲子活动,开展主题教育
小学生教育包含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多个方面,亲子活动是结合家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有效载体。小学可以围绕本校课程体系、各种节庆或地方民俗风情特点来开展相应主题的亲子活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长期任务,小学生处在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以亲子活动为载体,可以将家庭教育和小学教育有机结合。在具体活动设计中,可以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来实现语言、社会、艺术教育目标。
在语言教育方面,可以举行演讲活动,围绕传统文化主题,开展与古诗词,古代名人轶事,典故相关的演讲、朗诵、故事情境演绎等活动,以此提高小学生的表达能力、语言应用能力,鼓励小学生勇敢展现自我。
在健康教育方面,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进行创新,以往的亲子活动往往在小学内展开,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现在可以通过视频拍摄或直播的方式开展亲子活动。例如,围绕健康教育主题,家长与学生可以自行设计或在网络上搜索相关的剧本,进行情景演绎、角色扮演活动,用手机拍摄视频记录活动过程。这种创新的亲子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长了家长和学生相处的时间,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为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营造多元化的外部环境。
(四)构建家校共育资源库,促进教育生态良性发展
为提高小学教育的针对性、全面性和有效性,在设计教育课程、确定教育内容、开展教育活动之前,需要多角度、全方位对小学生深入了解。构建家校共育资源库可以使家长和教师更为全面、细致地了解教育侧重点和小学生教育过程面临的主要问题。家校共育资源库的建立和完善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推进,需要家庭和学校在日常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动态调整和补充家校共育资源库的内容。
家校共育资源库中应该包括家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等内容,同时应结合实际教育情况,分析未能完成教育目标的主要原因,总结教育任务完成度较高的成熟经验,为实现家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促进小学教育生态的良性循环。
1.健全制度体系,提供保障支撑
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确保各项措施有效落地。例如,制定《家长委员会章程》《家长接待日实施方案》等文件,规范家长参会流程;设立家长督学岗位,由专人负责对学校各项工作进行督查评估,协助学校优化工作流程。此外,学校还可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激励优秀家长代表、表彰先进个人等,为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提供物质保障。
2.搭建成长平台,助力师生成长
学校可以邀请优秀家长代表进校园分享成功经验,介绍家教心得,传授教子技巧,激励其他家长自我提升;组建家长讲师团,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共同研究改进教学模式;组织家长志愿队,走进社区关爱特殊群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这些举措既能满足不同家长的需求,又有助于推动学校学校德育工作建设,实现协同发展。
3.深化家校合作,凝聚共识合力
学校要重视家长委员会、家长代表大会的建议,畅通家长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渠道,广泛征求家长意见和建议,增进家校之间的理解信任和沟通互动,汇聚各方力量推进学校改革发展。此外,学校还可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交互平台,便于家长随时随地反馈意见,增强家校联系实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家庭和学校要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需求,积极探索开展家校共育的有效措施,发挥家庭教育对小学教育的重要补充作用,并根据教育活动的实际开展情况对家校共育体系进行动态调整和完善,通过家校协同共育,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竞翔,祝莉.小学课程建设促进家校共育的实践研究[J].亞太教育,2023(01):110-113.
[2]陈媛媛,子华明.男性家长参与家校共育的现状及策略研究[J].教育观察,2022,11(18):85-88.
[3]吴坚.开展小学家校共育工作的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2):209.
[4]陈琨.浅谈家校共育中小学生良好饮食、运动习惯的培养[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3(04):95-96.
[5]吴旻烨.家校共育视角下幼小衔接教育策略探究[J].华夏教师,2022(35):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