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体育课后服务的挑战与推进

2023-02-03 12:42何执渝李爽徐才燎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双减体育课体育

何执渝 李爽 徐才燎

摘 要 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推进,参与体育课后服务的学生人数逐渐增加。当前的小学体育课后服务存在在校时间过长,师生负担过重;相关法律法规缺位,权利难以保障;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影响教学效果;定位模糊,发展空间受限等问题。采用进一步落实教师弹性工作制,提高教师积极性;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给予法律保障;建立评价机制,促进师生发展;引进专业教练员、扩大相关场地、丰富课程内容等手段,可以促进小学体育课后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关  键  词 “双减” 课后服务 体育

引用格式 何执渝,李爽,徐才燎.“双减”背景下小学体育课后服务的挑战与推进[J].教学与管理,2023(05):15-18.

曾几何时,小学生放学早、家长下班晚的矛盾非常突出。2017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随后各地中小学开始实践探索。根据相关研究调查发现,我国课后服务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其主要目的是解决放学后学生无人监护的问题[1]。目前全国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覆盖率已超过95%,课后服务内容形式多样[2]。2021年7月后,随着”双减“政策的不断推进,学科类培训受到限制,参与体育课后服务逐渐受到学生与家长的喜爱。体育课后服务可以定义为:以学校为主体,在放学后为学生提供体育锻炼与辅导,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作為课后服务的重点内容之一,其服务质量至关重要。为促进体育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应认真研究分析目前体育课后服务存在的困境,并提供相应解决对策。

一、体育课后服务的属性及价值

1.体育课后服务的属性

课后服务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全体学生。《意见》指出,课后服务可以在学校与相关教育部门的指导与监督下,引进校外培训机构、社会体育组织等参与提供服务。经费则由政府补贴与学校适当收取课后服务费相结合,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同时《意见》强调,应当给予家长与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

2.体育课后服务的价值

(1)立德树人,以体育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以往的教育往往过多重视体育的健身价值而忽视其育人价值。体育品德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学校体育教学,多数体育课后服务项目具有竞赛属性,因此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建立正确的比赛输赢观尤为重要,要发挥以体育人的作用,培养学生不断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

(2)培养兴趣,主动参与

体育兴趣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内生动力已经成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学生自主选择体育项目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阻碍。其实,体育课后服务中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运动项目,弥补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不足,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学生通过体育课后服务,可以进一步提高对该体育项目的兴趣,并能够自主参与该体育项目,真正做到参与体育运动、热爱体育运动,养成终身体育意识。

(3)增强体质,放松身心

“双减”政策颁布后,各地区开展了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活动,学生参与校外学科培训的时间急剧减少,学业负担也进一步减轻,为他们参与体育活动提供了契机。体育具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小学生在学习一天后,参与体育课后服务可以减轻静坐少动给身体带来的危害,增加心肺功能;心理上,运动产生的多巴胺可以使学生产生愉悦感,消除学习带来的疲劳。

二、“双减”政策下体育课后服务的困境

1.师生负担问题

《意见》要求我国的课后服务为“5+2”模式,即周一至周五共5天,每天至少2小时的课后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我国实行每天平均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3]。以浙江省多数小学教师为例,他们上班时间为8:00,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后下班时间延迟至5:30,从法律层面出发,课后服务的实施可能会超过法定工作时间。以杭州市为例,“双减”政策背景下,杭州推出“1+X”模式作为课后服务总模式,即基本服务+拓展服务。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全杭州市有82.9%的学生报名参与课后服务。按照政策要求,学生与老师数量比为30:1,学校教师是参与课后服务的主力军,需要轮流值岗,因此他们极易产生职业倦怠。学生负担同样是课后服务存在的难题,目前体育大课间相关政策要求水平一阶段学生每周4节体育课,水平二、三阶段学生每周3节体育课。由于每天在校运动量较大,学生很容易在傍晚产生能量供应不足的情况,即感到饥饿。然而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允许学生带点心进校园,因此在实践中常发现学生偷吃食物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学生在校时间超长,供能不足。

2.缺乏法律法规保障

课后服务虽然已实行多年,但是关于课后服务的相关法律法规仍相对滞后。目前关于体育课后服务的法律法规仍处于空白,2022年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下简称《体育法》)中也未提及体育课后服务的相关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法律法规的缺位阻碍体育课后服务的发展。从学生的角度,小学阶段是学生意外伤害高发时期,体育活动又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不可避免会产生学生伤害事故。由于课后服务是义务教育的延伸服务,并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因此一旦学生在体育课后服务中受到意外伤害,相关权责问题认定便会产生矛盾[4]。从教师的角度,课后服务津贴没有相关法律制度的保障,少发、漏发等情况时有发生,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会受到一定打击。

3.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2022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办公厅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提升学校体育课后服务水平 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说明体育课后服务的质量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调查发现,课后服务的供给主体中本校教师占比较高,这意味着体育教师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后服务。体育教师自身的高水平运动基础是开展高质量课后服务的基础。但是现实中存在四点问题:第一,体育教师被迫开展课后服务,必然会对其课后服务的积极性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二,面对形式多样的体育课后服务内容,体育教师本身专业技能水平不高,甚至对此一无所知。为了教授学生需临时学习,不仅自身的技术受到阻碍,而且学生的学习质量也会大打折扣。第三,由于体育课后服务没有具体的评价指标,从学生层面出发,没有评价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没有评价体系会造成学生学习上的懈怠;从教师层面出发,没有评价与考核指标会导致教师在教学时没有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第四,体育课后服务需要专业的运动场地,由于学校体育场地与器材有限,体育项目难以开展的情况客观存在。

4.定位不清,发展受限

目前体育课后服务的定位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以体育兴趣为主体,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第二,以体育训练队为主体,学生通过课后服务,进一步提高运动水平;第三,以弥补不足为主体,学生通过课后服务弥补自身体育能力不足。“双减”政策颁布后,学生的文化课负担减轻了,可支配时间增加了,这对于体育课后服务既是契机又是挑战。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尽管体育学科的课时在所有学科中排名第三,但是依然无法改变多数家长对于体育的认知。家长是否会选择体育课后服务、体育课后服务的定位是什么、如何发挥体育的育人价值等都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难题。

三、“双减”背景下体育课后服务推进策略

1.弹性工作制

课后服务政策颁布后,各地开始逐步探索教师“弹性工作制”。2021年12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新闻发布会提出,中央相关文件已提出弹性工作制,要求学校统筹三点半前与三点半后教师的工作安排,此后各地纷纷开始实践探索。弹性工作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教师的工作时间,保障教师的法定工作时间,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在实际执行中坚持“多劳多休”的原则,即经常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在没有课后服务的时间段可以提前下班。目前关于弹性工作制没有具体明确的法律条例与规定,在实践中往往存在“上层动”“基层静”的情况[5],因此进一步贯彻落实弹性工作制是今后减轻教师负担的关键。

2.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科学合理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可以保障体育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加快明确相关体育课后服务的法律法规及其归属、性质与相关内容的规定是当务之急。首先,需要完善顶层设计,厘清体育课后服务的发展方向、目標、路径等内容。其次,学校及教育相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制定相关预案。最后,各地可以加快地方性法律法规的建设,为体育课后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3.建立评价机制

体育课后服务的评价机制对教师与学生都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积极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与教师的积极性。

(1)借助数字化评价

评价是为了对教学的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与量评工作,这就要求评价必须及时反馈。在实际的课后服务托管服务中,由于课后服务独特的属性特征,其并不计入教师的常规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只在学期末该课后服务结束时通过评语、奖励等形式进行反馈。此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滞后性,导致家长与学生对学习情况知晓不及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班级优化大师”等软件逐渐进入校园,教师可以借助小程序与APP等,及时更新学生课后托管评价,让家长及时清楚地知道学生的课后托管表现,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正确的评价引导,发挥“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作用。

(2)建立评价体系

根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学生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体育评价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级评价指标[6],分别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体育课后服务在此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同时,需要建立对体育教师课后服务的评价,改变以往“自上而下”的评价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纠正评价与管理模式混同的现象。

4.丰富课程内容

课后服务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突破教材与教法的束缚。《通知》明确指出,体育类课后服务是最基本、必备的形式之一。在项目的设置上应当开展三大球、体操、田径等最基本的体育项目,鼓励各校开展龙舟、舞龙、舞狮、五禽戏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有条件的学校可开展橄榄球、飞盘、手球等新兴项目。通过开设多种形式的课程项目,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

5.统筹资源,引进专业教师

目前体育教师课后服务的种类较少,内容较为简单,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体育教师本身的专业技能受限。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师范院校培养体育教师的方式为“一专多能”,但是这样培养出来的体育教师大多数仅仅能够掌握一项水平较高的技能,而对其余的运动技能最多算是粗略地掌握。由于自身运动水平受限,因此不利于其进行课后服务教学。《体育法》明确规定:“学校可以通过设立体育教练员岗位的方式,引进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教学。”三部委联合下发的《通知》也提出借助专业力量参与体育课后服务。

(1)培养教练员队伍

培养一支优秀的教练员队伍参与学校体育课后服务是解决目前体育课后服务内容较少、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的关键。教练员可以从优秀退役运动员、高水平教练员、高水平在校大学生等人才中选拔,通过“双向选择”签订相关协议,在学校的监督与管理下参与体育课后服务,同时通过第三方机构等提高对教练员的监督。

(2)公益组织进校园

由于课后服务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因此会存在经费不足、难以聘请到优秀教练员等问题。针对此问题,可以引入相关协会、组织与俱乐部,依托相关优质资源,为小学体育课后服务提供帮助。如浙江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通过“体育壮苗行动”进行体育公益助力共富的探索,将各类项目的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安排至落后地区进行体育授课。体育课后服务同样可以借鉴此模式,通过社会体育指导员进校园的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后服务,解决经费不足的难题。

(3)体校专业引领

地方少体校是培养体育人才的重要场所,通过引进少体校参与学生课后服务是提高课后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依托少体校的专业教练员与设备器材,为小学课余训练提供指导与帮助。如杭州市西湖区建立新型少体校模式,以“1+N”模式辐射全区,所有运动项目的训练均在学校进行,在方便学生参与训练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训练水平。

(4)健全监管机制

高质量的课后服务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监管机制,引进高水平教练员与社会组织时需要学校与教育局、体育局多部门共同监管,进一步明确收费标准,且兼顾课后服务的准公共产品属性,保证收费标准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同时教育局应当提高准入门槛,建立课后服务机构白名单,方便各校选择资源。要定期对课后服务进行巡视检查,动态调整课后服务组织与机构的星级评定。

6.扩大场地供给

《通知》要求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课后服务项目,因此场地问题必将成为一大难题。由于小学占地面积较小,体育场地严重不足,且扩建体育场地不具有普适性,因此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参与体育课后服务是解决场地供给不足的重要途径。发挥学校周边社会体育公共场地的作用,鼓励商业体育场馆以校企合作的方式保障学生的体育活动场地,为学生参与体育课后服务创造良好的条件。

“双减”背景下,体育课后服务的开展充满机遇与挑战,因此要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融入弹性工作制、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课后服务、统筹相关资源等途径,促进体育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践行“以体育人”的目标,提高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学东.“双减”背景下中小学体育教学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26):62-64.

[2] 张强峰,雷雨星,郭汝,等.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后服务的实施困境与突破路径[J].体育学刊,2022,29(03):113-118.

[3] 孙宇昊,宋萑,罗进.“双减”政策下体育课后服务机制与系统构建[J].中国教师,2022(02):46-49.

[4] 张丽峰,章碧玉,张学兵.“双减”政策下课后延时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问题与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22(05):104-110.

[5] 何执渝,李爽,邱晓忠,等.后疫情时代学校体育的价值、困境与实践进路[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20(11):58-61.

[6] 何执渝,李锦奇,李爽.“学、练、赛、评”一体化视角下体育教学策略探究[J].基础教育参考,2022(02):73-77.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双减体育课体育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体育课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