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项目化学习作为当前教学变革的主流形态,为“学科逻辑”走向“学习逻辑”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实践范式,需要每个学生拥有这种深刻的学习体验。欲使项目化学习从部分走向全员,需要供给侧的管理者与教学者打破原有的观念,改变惯用的行为,摆脱传统的束缚,实现专业结构性改良。改良认识结构——从模糊走向清晰,明白是什么,走出迷茫;改良行事结构——从单干走向合作,结盟合伙人,走出孤独;改良程式结构——从断片走向续集,重构新时空,走出局限;改良核心结构——从肤浅走向深入,扣准真学习,走出平庸。只有少了从上到下、从外到内的裹挟,多了至下而上、由内及外的扶持,项目化学习方能从“一隅风光”走向“万顷春色”。
关 键 词 项目化学习 供给侧 结构改良
引用格式 潘照团.全员项目化学习亟须供给侧结构改良[J].教学与管理,2023(05):4-7.
项目化学习作为新时代基础教育的风向标,它指向学习的本质,为从“学科逻辑”走向“学习逻辑”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实践范式。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从真实中来,到真实中去;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持续对焦核心知识的探究,让项目化学习不是为了当前已知的识记,而是为了将来未知的应对。新型的学习方式需要每个学生在每个学期都有深刻的学习体验。使项目化学习从部分走向全员是个思想的革命,也是行为的转型发展,需要学校供给侧——管理者与教学者打破原有的观念,改变惯用的行为,摆脱传统的束缚,带领全体学生入项、探项、出项。
一、改良认识结构——从模糊走向清晰,明白是什么,走出迷茫
对于项目化学习,很多人一知半解,在实践层面存有困惑是常有的事,也是大多数人的事。试看两组驱动性问题,项目为《一米高度,友好校园》。
表述1:“什么是儿童友好?儿童友好就是建立一个完善、安全的城市环境,为儿童成长发展提供适宜的条件、环境和服务。在温州努力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背景下,我们学校一年级的孩子们也在行动着。什么样的校园是对孩子们友好的?孩子们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开启了以‘一米阳光,友好校园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之旅。孩子们通过自身的观察和思考,以一米的视角去发现和感受校园中的友好。”
表述2:“今年2月,温州正式出台《温州市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这是对我们儿童的关爱,现在学校想借你们的‘一米高度,通过你们的眼睛去发现并改建我们的校园,让我们的校园变得更漂亮、更友好,更方便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和办法吗?”
前者纯属教师话语模式的背景介绍,语言充满了说教和指使;后者站在学生的角度与学生平等交流,表述亲切,直指问题根本,激发探究的热情。比较前后差异得出:在无引领的情形下,大多教师对项目化学习还是比较迷茫的。
使教师脱困是实施全员项目化学习的关键。首先教师要明白项目化学习是什么。除了让教师阅读相关主题的专著与论文,更重要的是请专家上门,注意理论结合实践。理论性的知识能给出最核心、最简明的概念,不让人偏离本质;实践性的操作能给出最经验、最直接的方式,不让人迷失形态。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经验的习得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学校在邀请专家的时候要重点关注先行学校的实践者,尤其是他们的教务主任和骨干教师。这批人紧邻大多数教师的“最近发展区”,最能唤起共鸣、带来启迪。把实践主题的专家限定为具体职能科室的负责人与一线操作者,不仅在方式方法上帮助后来者脱困,还要帮他们在心理感受上脱困——其他学校也这么做,不是自己所在学校的特立独行。有了零落差的实践引领,反过来会为理论学习增添一份反刍的能力,理论学习也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充电。
脱困,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它要伴随着全员项目化学习的全过程,在不同阶段的关键节点处发挥示范引领与促进反刍的作用。某种意义上,过程中的专家引领更为重要,它能进一步促发教师内外经验的激活。项目化学习不是运动式的一时热闹,而是“真学习”的一种新型样态,是一种发展中的学习生命,需要不断地创新、适应与发展。“困”是常有的事,不论是“旧困”还是“新困”,抑或是新旧交替的“混困”,都需要引进专家与先行者,以理论和经验为后继者补给能量,不断“解困”。
二、改良行事结构——从单干走向合作,结盟合伙人,走出孤独
合作是项目化学习的运行模态。不让一个人落单是项目化学习的道德情操。不论是学理,还是情理,都指向合伙。
合伙讲究异质组合,不同层次的对象互补共生,师生皆是。因学习任务范围群的差异,合伙的形式会有所变化,如全校性项目——可跨层合伙;全段性项目——可跨班合伙;全班性项目——就在班级里不同层次合伙。对于教师而言,学习任务的不同,还会带来合伙形式的差异。如单学科的项目化学习、多学科的项目化学习、超学科的项目化学习,合伙对象就从本学科到跨学科再到学科外扩展,遇上超学科,社会百工皆是合伙人。当然,全員项目化启动阶段,合伙以班级为主,因为熟悉的群体易于学业调配和彼此间沟通交流。随着师生项目化学习逐步成为一种习惯,可以根据能力级别和学习任务需要跨班、跨段,甚至跨校合伙。
合伙人不仅是项目化学习的需要,更是力量的支撑、心理的满足与精神的感召。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任何一项新的变革的时候,给出支持比活动的专业性更为重要。全员项目化学习的最初尝试阶段必然会出现项目带头人的匮乏,对于农村学校来说更是如此。刚开始,分担开发学习任务的教师会忠实履职,但在讨论方案的过程中会被诸多的学习任务和现实问题所困扰,于是或多或少会萌生畏难情绪。要破解这个问题,就需要稳定军心,鼓励教师迎难而上。
策略一:倒逼中层履职合伙。中层干部离校长最近,最能理解与消化学校的文化与创举,信念也最为坚定。把他们分配到各个项目组,就是给各组输送“定心丸”。为了避免行政出工不出力,要在每周的行政会上组织项目化学习听证会,由行政负责各自年段的项目化学习方案报告,倒逼行政当好称职的合伙人。
策略二:倡导校长领衔合伙。在全员项目化学习的进程中,校长不是发号施令者,而是行动同行者,更是领衔示范者。校长要积极参与各项目组的方案论证会,把好方向,找准定位。校长更要主动参与项目化学习活动,成为某个项目的导师。只有深入一线,切实体验,才能真正地与师生站在一起,充分发挥校长的专业领导力。
策略三:巧借家长赞助合伙。家长是学校最大的同盟,只要需要,只要有能力,只要时机合适,只要氛围融洽,没有家长不乐于参与学校的育人活动。家长群体是跨界的集合,是项目化学习最大的外援。如《寻味温州名小吃》的项目化学习,营养学会的家长可以讲营养,了解“非遗文化”的家长可以讲文化,更重要的是擅长烹饪的家长可以现场带学徒,并选个周末带着学徒走进市井开展名小吃实体店访谈……家长参与进来了,学生学得也就更为投入。
相对于学科教学,项目化学习的资源相对匮乏,学校要帮助教师在全员项目化学习中脱单、脱贫,帮助各教研组引进资源,全方位助力项目化学习。
三、改良程式结构——从断片走向续集,重构新时空,走出局限
现有的课程多以学科逻辑建构,有系统的知识体系、分解目标,分节实施,一天几节课、一节多长时间、每节课讲什么内容,基本都有统一的程式,课程体现出一定的穿插性。项目化学习是按“学习逻辑”建构的,以学习的真实发生为支柱,是产品导向下的任务攻关,课时建立在“学习块”的综合协作、问题解决上,课时为真实的学习服务,强调一定的连贯性。用传统的课程做项目化学习是一种束缚和局限。我们必须突破原有的学习时空,少做断片,多做续集。
“月筹周施”——準备一月,实施一周,是全员项目化学习的策略。一个学期腾出一周的时间实施项目化学习,把整块的时间交给师生开展学习活动,各个项目组可以根据任务需要重构学习时空,把“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充分化。各年段课时时长略有不同,低段、中段、高段分别以60分钟、70分钟、80分钟为宜。课型不同时长也有区别,学生为主的课堂,如动手操作、实境调查、分组规划之类学习时间要长;教师为主的课堂,如背景介绍、激趣启思、知识普及之类的学习则时间不宜太长。项目化,本身就是学本课堂,要让学生充分地学,教师的角色更多是同学中的首席,以点拨、引领为主。
在此,周课程表是重构新时空科学与否的一面镜子,课排得好不好,不仅仅是学习时长的问题,还关系到能否突破以下几个局限。
其一,突破学科本位的局限。在项目化学习的任务栏内,每个教师都是为实现学习的总任务而存在的,不存在单一的学科教学目标,只存在学科倾向或者优势表现的项目阶段性目标。教学者要明白自己不是学科教师,而是项目化导师。学校肯定是以项目学习需要和导师自身专长为依据来分派任务,有可能音乐教师上平面设计,体育老师上模型制作。只有打破学科束缚,学习新时空才会灵活生动,课程设置才能浑然一体,教师人力调配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
其二,突破萝卜填坑的局限。一周的课程表,学校给出一个总的时空安排,具体到每个半天、每天课时如何安排则由各项目组决定。项目负责人不能“一个萝卜一个坑”地机械布局,不是把所有周课时安排上教师、明确学习内容就可以,而是要根据项目的完成目标和学习对象精心考虑学习时空的安排。就如一、二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学习的适应期,知识储备与能力基础不足,我们不必要为了完整而强行排满五天的课程,否则,那就是虚度时光、挥霍资源,也是对教育的亵渎。全员项目化的起步阶段——低段可以视实际情况而定,内容不多就排2-3天。
其三,突破平均用力的局限。一个是项目化学习的基本流程均分学习量,入项、探项、出项的学习时长绝不一样,基本比例约为1:7:2,要突出探项,突出自主合作实践探究的过程。另一个是导学者平摊工作量,比如一周20节课,级段有10个教师,就平均每班每人负责2节课,如此容易导致课程花样多,产生不必要的软课程,也容易形成某项学习不深入、不深刻,产生浮在水面的糙课程。
其四,突破孕妇效应的局限。心理学上,孕妇效应也叫视网膜效应,是指当我们自己拥有一件东西或一项特征时,我们就会比平常人更多关注别人是否跟我们一样具备这种特征。项目化学习的时空设置也要防止仅对项目化学习感兴趣的单一倾向,要跳出项目化,从综合素养的视角看问题。比如在晨间、午后各安排一节大课间来调节学生单位时间内高强度精神投入的身心状态,也可在低段课堂里安排课中游戏……这都是为了他们更好地学。
为了确保项目化学习周的质效,还需要前置性重构时空——给足教师谋划的时间,开学初就让教师明确哪个星期是项目化学习周,并提前一个月筹划谋思、学生座谈、问卷调查、拟定方案……在这个月内,如无特殊工作,学校所有事务都要为项目化学习让路,尤其要利用好每周教师例会,这个时段是不同学科交流项目话题的最佳时间。没有束缚,师生会自然步入项目化主题时空,集中精神做项目。
四、改良核心结构——从肤浅走向深入,扣准真学习,走出平庸
项目化学习是主题式学习的升级版,其核心在于有主题的真实探究,重在学生全身心投入,而非满足于小组合作下的主题吸纳。选择后者就是选择平庸,落入俗套。
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一般分为入项、探项与出项。入项定乾坤,把的是方向,一旦选题浅俗,便会全局皆输,任务失真,易落病根;探项的路径要清晰,要基于任务分解的逻辑,是可知、可感、可研、可做、可测的;出项的成果要可见、可检、可展、可评,甚至是可流通的。
项目化学习不落俗套,要从入项开始。选题与任务驱动要贴近学生、贴近真实、贴近问题解决,才能带来项目化学习的真切需要、真实体验和真正获得。这是判断项目化学习俗不俗、浅不浅、虚不虚的标准。如我们学校一年级首次提出的项目化课题是《寻找童谣》,这类话题是带着教师部署的任务去完成学习,驱动性不强。改为《一米阳光,友好校园》后,选题创意来自温州创建儿童友好城市的大背景,是真生活,有大气候;正好学校也在创建儿童友好型校园,有小环境。项目生长的内外“温度”适宜,一年级借一米高度看校园,既显友好,又很应景。
前一个课题的整个学习过程以文献查阅、笔记整理、朗诵吟唱为主。这是一种典型的接受吸纳学习,当主动性、协作性、探究性、过程性、综合性、应用性、审辨性、成果的原创性等被弱化的时候,就称不上严格意义上的项目化学习。后一个课题充分体现了项目化学习的几个基本特性。想让项目化学习不落俗套、入项对,还得探项正,“开好题”还要“开好路”。“一米阳光”不能局限在一米高度看物件,儿童友好不仅仅在“看”,还有“听”,听话语,听声音,一句话,一首歌,都值得一年级的学生去品味。还有“闻”,还有“摸”,就如闻到卫生间有异味。可以去对比各个年段的卫生间气味,是不是一年级学生不会冲水?是不是一年级学生对冲水按钮的按压力不足导致没有冲水?由闻到摸,都值得做项目研究。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活动”“游戏”“制度”“餐饮”等也是研究内容。方案经过多次论证修订,最终形成了“友好空间”“友好时间”“友好课间”“友好视听”“友好关系”“友好制度”的探索架构,并从“认识友好”“寻觅友好”“体悟友好”“遇见友好”“表现友好”“展示友好”的路径展开探究,学生用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量一量、画一画、做一做等方式沉浸项目,摆脱“为做项目而做项目”的俗味。项目化学习选题对了,还要深刻理解主旨,跳出思维平面,立体塑型。任何的逻辑架构都是立体的,它能让每个作品都丰满起来、生动起来。
出项要脱俗,关键看评估。缺少了最后对项目化过程与成果的评价与估量,项目化学习就难言真正落地。评估不是学科评价逻辑——分数、等第的结果认定,而是项目评价逻辑——过程、成果的增值认定。
其一,复盘式评估。核心特征是反思性回溯,重在基本阶段与关键要素的整体把握。不是面面俱到的复盘,而是凸显思辨力。如目标的确定与调整、行为的中断与坚守、过程的自主与合作。哪些是一直坚持下去的?哪些是中途作废的?哪些是新开始的?引导学生站在“做项目”的十字路口反观当时的抉择与行动,既是有凭借的自我反思(有着充分的实践经历支持),又是培育每个人适应未知世界的能力。
其二,谈话式评估。项目任务结束不等于项目化学习结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习真体验,组织座谈会,听听他们的意见。不仅班级教师要听学生说,学校校长也要腾出时间深入学生中间,分段召开各个项目组学生代表座谈会,可以了解各段各班的组织情况,可以了解项目的价值与不足,可以了解学生的困惑与收获,这些都能为下阶段开展项目化学习提供宝贵的经验。
其三,展示性评估。展示既是对学生的尊重,又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估。展示最好分三个层级:班级展示面向每个学生,以小组展示为主;年段展示面向班集体活动全过程,以各个班级内的精彩组合为主;学校展示面向优秀作品,以展厅布展解说为主。展示既不漠视平凡个体,也不雪藏优秀个体。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让每个学生看到自己,让每个小组亲近团队。
其四,轉化式评估。如果项目化学习成果能转化成“生活真态”,那就不是展品,而是成品。学校要让每个可能都转化为现实,可以借人物力量助推,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形成文案,向相关领导报告。如我校二年级《寻味温州名小吃》项目完成后学生形成《拯救温州“天一角”》的提案,疫情之下“天一角”餐饮店倒闭,为了保护“天一角”金名片,再现小吃一站式服务,学生向区政协主席递交提案,借助影响力实现项目转化。可以借公共资源助推,如把学校新建综合楼的新型学习空间托付给学生来设计,并积极予以采纳。可以拨专项经费助推,看到好的作品,便可以做同比例扩大的校园实体景观……
项目化学习是当前教学变革的主流形态,它不应满足于优秀生的代言,也不应得意于一两个项目的光鲜,而是应成为每位师生教与学的基本生态。这种生态需要长期的个体探索、团队合作,更需要全员项目化学习场的积极营造。让每个人都动起来,赋予每个个体项目化学习的权利,要自下而上、由内及外地予以扶持,只有在认知、行事、程式、核心处重构改良,项目化学习才能从“一隅风光”走向“万顷春色”。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