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学文 周少霞 翟李红
摘 要 面对乡村学校家校协同育人工作的困境,可以尝试探索依托主题活动搭建家校协同育人平台的做法。一是主题式家长会活动,搭建互助研讨平台,开发“衔接”“习惯培养”“陪伴”三个系列的主题式活动;二是沉浸式指导活动,搭建学习共同体平台,开发“讲座+自评”反思式、“专题+咨询”解答式、“共读书”学习的指导活动;三是体验式实践活动,搭建协同育人管理平台,建立高架立交的研究机构,建设常态化体验式活动课程,开展家长共享式评选活动。
关 键 词 主题活动 乡村学校 协同育人
引用格式 林学文,周少霞,翟李红.依托主题活动搭建乡村家校协同育人平台[J].教学与管理,2023(05):12-14.
面对新时代的孩子们,不仅家长感受到了压力,老师同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矛盾与困惑。乡村学校面临着普遍层面上的家长不重视家庭教育、不愿意配合学校等情况。家校协同育人是国家“双减”政策的要求,其中广大乡村学校要给予家长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构建家校协同育人机制,依托主题活动搭建起家校协同育人平台。
一、主题式家长会活动,搭建互助研讨平台
家长会是学校每个学期都有的例行活动,学校可在调研的基础上提炼出乡村学校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共性问题,共同商讨确立不同年级的家长会主题,使不同系列的主题家长会的设计、开展成为家校共同学习、互助研讨的过程[1]。
1.“衔接”系列主题活动
“衔接”系列的主题活动是针对幼小或小初、初高衔接年级的家长而进行的,主要是家校共同探讨各学段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及不同学段学生教育的观念转变等。一般有“智慧家长论坛”和“家长研讨会”两个活动。“智慧家长论坛”一般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周组织新生家长进行,主要意图是了解与学习新学段家校协同育人工作、家庭教育工作,进行“家长”的角色定位。论坛活动分为三个环节:一是智慧家長经验分享,由“老生”家长现身说法,分享家教经验;二是学校做家校协同工作解读,如学校介绍、学校关于协同育人工作的制度要求、家长学校建设介绍、“智慧家长”标准及评选办法等;三是分组研讨,以学科教师为组长,带领小组内的家长就入学以来家庭教育面临的问题进行研讨,寻求解决策略。
“家长研讨会”活动一般是在学期中进行,因为经过半个学期的适应,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各种情况已比较熟悉,此时开展的研讨直接指向学生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习适应等普遍性问题,由班主任牵头组织,各任课教师与家长面对面,以讨论的方式针对普遍性的系列问题逐一进行交流、剖析与指导,既要有优秀做法的展示,又要有问题的分析,以及教师给予家长家教行为的指导。同时,完成班级家校协同公约制定、家委会选举等工作,将家长与学校联结为一体,让家长全面投入到家校协同育人工作中。
2.“习惯培养”系列主题活动
“习惯培养”是家校协同育人的主要内容,习惯包括生活、学习、行为习惯,这些习惯之间互相影响。“习惯培养”系列主题活动包括协同标准、共同训练两个方面。协同标准是指共同制定孩子习惯养成的内容标准。学校开发针对不同年级的习惯培养序列化内容标准,在此基础上协同家长按年级组织“习惯培养议事会”,根据《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习惯培养“序列化”内容要求,共同补充研制家庭习惯培养的“序列化”内容要求,并形成级部学生的《习惯养成评价标准》,从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纪律习惯、文明礼仪习惯等方面,以文明、乐学、洁美、运动、特色、实践六个评价角度,通过教师和家长共同训练的形式,全方位对学生进行序列化的习惯养成教育。
共同训练,一方面是针对共同研制的“序列化”习惯培养的内容要求进行自觉的日常训练,时时提醒学生将习惯训练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另一方面是发挥评价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以家长为主,对学生的序列化习惯内容的各种表现进行评价,参照《习惯养成评价标准》,在学生的成长评价手册中专门列出习惯养成内容,并随时进行评价,学校每周反馈,班会每月总结,再利用学期主题家长会适时面向家长进行总结。
3.“陪伴”系列主题活动
根据农村家长与孩子普遍存在的缺乏陪伴及亲子沟通不畅等问题,创新主题家长会的形式,开展亲子陪伴活动,促进亲子关系,同时也促使家长融入到协同育人环境中。如:体育同练,用“力”陪伴活动,组织家长与孩子一起参加亲子趣味体育比赛,一起参加亲子跳绳比赛,一起完成日常和假期的亲子体育作业;同读共学,用“心”陪伴活动,组织家长与孩子同上一节课,共写一次作业,共同参加一次学科竞赛,开展师、生、家长和经典图书、图书馆、书店约会,开展领读者、亲子读书打卡、亲子阅读展示等系列活动;课堂同行,用“情”陪伴活动,把每月的第二周定为“亲情陪伴日”,每个年级一天,家长可以随时走进课堂,跟班听评课,参加教学研讨活动;实践同步,用“爱”陪伴活动,根据学校每月的德育主题,班级家委会组织家长陪孩子参与社会大课堂的体验。
二、沉浸式指导活动,搭建学习共同体平台
鉴于农村家长季节性农忙,以及疫情防护时期要求,还有不同家长的家庭教育需求,学校搭建线上线下双轨运行的平台为家长开展沉浸式指导活动,建立家校学习共同体。
1.“讲座+自评”反思式指导
利用线上网络平台,安排家庭教育指导师为家长进行主题讲座,讲座主题围绕时势需求安排,同时讲座前为家长布置学习“作业”,讲座后各班级线上围绕讲座中的“作业”进行反思交流,分享自评式感受体会,切实提高学习效果。交流由班主任组织,针对性地给予具体的家庭教育指导。
2.“专题+咨询”解答式指导
学校可举办家庭心理专题讲座,回应家长关切,可邀请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主讲,全校家长参与。讲座后安排“咨询”环节,既可以咨询班主任老师,又可以咨询主讲老师,实现“一对一”的解答式学习指导。这种学习方式以学校为单位,根据家长需求适时开展。
3.“共读书”学习指导活动
开启家庭教育指导师与家长共读家教书活动。采取“指导师导读—与家长共读—读书交流—家庭教育行为反思”的方式进行,即每周发布阅读计划、每周布置阅读任务、每周组织一次线上读书和家庭教育行为反思交流活动。家庭教育指导师在导读环节,结合家校沟通中存在的问题,领读书中相关的章节内容,引导家长去进一步细读,从书中寻找解决方法。在读书交流和行为反思环节,家长不仅谈读书的收获与体会,更要结合自身的家庭教育行为进行反思,以新的视角理解家校协同,学会正确的沟通方法。
三、体验式实践活动,搭建协同育人管理平台
将家长学校作为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载体,指导规范区域内家长学校科学管理,对机构组成、办学宗旨、目的、任务等各项管理内容提出明确的规范要求,巩固发展家长学校,规范化、常态化开展家校共育指导活动。指导家长学校制定相应的《家长学校章程》和教育教学课程体系,根据学校办学特点和需求,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开展家长学校课程教学,建立固定的家长开放日或家长接待日,定期开展体验式实践活动,搭建家校协同育人的管理平台[2]。
1.建立高架立交的研究机构
家长学校成立研究室,分层组建研究团队,构建高架立交式研究体系。聘请专家、家庭教育兼职研究员组成指导团队,高层次引领家长学校组织架构;选拔优秀教师和家长任家庭教育指导师和讲师,组成校级和班级研究团队,开展实践研究工作。
校级研究室。由校长和校级家委会主任为负责人,分管副校长和校级家委会副主任具体负责,选拔校级以上名师、名班主任和校级家委会成员组成校级研究团队,担任校级家庭教育指导师。通过组织团队成员定期观看家庭教育讲座,系统掌握家庭教育课程体系,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提供理论支持。
班级研究室。由班主任和班级家委会主任为负责人,学科教师和班级家委会成员具体负责,担任班级家庭教育讲师。通过班主任培训、班主任智慧论坛、家长智慧论坛等形式,引领班级研究团队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和家长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运用家庭教育知识,提高班级研究团队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为个性化家庭教育指导提供保障。
研究机构成员尤其是家长成员,不仅要负责研究与管理家长学校的运行,还要适时地参与到学校的工作中,尤其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学生活动中,力求较为全面地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与活动意义等,以结合学校实际,探索特色鲜明的家长学校管理和运行经验。如学校运动会上,家长志愿者担任裁判、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上学与放学期间,督导学生的路队秩序;家长参与“开学和毕业典礼”“少先队入队”等活动,协助教师做好学生列队、守纪、文明礼仪等行为习惯的落实与强化;悦读嘉年华活动中,请家长发挥聪明才智,参与活动的筹划与实施;研学旅行中,由家长委员会策划并全程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旅行活动;选修课程教学中,请有专长的家长志愿者进课堂担任指导老师,为孩子们讲解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的知识。
2.建设常态化体验式活动课程
家长学校可开发建设常态化的体验式课程。
每周开展一次“三微”家教课程。“三微”(微课堂、微视频、微电影)课程可由全市统一开发,在公众号推送,将此作为家长学校的必修课。“三微”家庭教育指导课程,开始的时候可由教师主导进行讲解,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实践,逐步转向家长为主体,让更多的家长再现真实场景,讲解与演绎自己的家教行为。更多家长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家教行为实实在在的效果,同时引领更多家长学习“别人的父母”,提高家庭教育能力。
每学期开展一次“家教行为”互助活动。学校应积极拓展家长学校的活动形式、主题家长会的新形式,如家庭教育论坛、“悦聊吧”、家长联盟活动等,每次实践性活动均确立有针对性的主题,通过情景表演的方式剖析其中的问题,并现场讨论,互相支招,模拟体验,亲身实践。
3.开展家长共享式评选活动
每学年开展两次针对家长层面的家校协同育人评价活动,分别是“我的家教故事”暨“智慧家长”评选活动和“寻家风、践家训”家庭教育实践活动。
“我的家教故事”暨“智慧家长”评选活动是总结身边优秀家长实用的家庭教育知识,挖掘特色。鼓励家长和子女共同撰写自己的家教好故事,既有书面材料,又配有家庭教育的典型案例视频,由学校逐级推荐。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评选,评选出的优秀材料和視频,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展播,并推荐参加地市级、省级相关的评选。
“寻家风、践家训”家庭教育实践活动贯穿整个学期,在学校全面展开,意在引领每一个家庭寻根优秀家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家庭和社会氛围。实践活动由学校和家委会共同发起,层层组织开展。每个家庭提供一个优秀的家庭德育案例,确立一个小的主题,拍摄成视频。每天固定的时间在班级群内上传分享展示一个案例,参加的家庭按照随机抽取的顺序进行上传。视频长度都在5分钟以内,风格讲求短平快,大家带着评价的任务观看。在展示一个月之后,对每一个家庭教育德育案例进行公开评价,确立等级,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研的目的。将共同评选出来的优秀家庭教育经验制作成“微电影”,在全校进行更为广泛的宣传、学习、分享,下一步再推送到全市进行展播。
参考文献
[1] 徐军杰,李波.主题化运作:让传统家长会更新迭代[J].中小学管理,2021(01):51-52.
[2] 林晓斌.学校要成为“家校社联盟”的引领者:关于家长课程、家长义工、片区家访、家长有约的新思路[J].人民教育,2019(Z3):97-99.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