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童卫
初中时期是人生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探索欲望,而且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和信息辨别意识,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良好道德修养是培养各方面素质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德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泛,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且信息内容良莠不齐,对学校的道德教育带来不利影响。[1]所以教师要分析新媒体背景下促进中学生德育质量的措施,创设出积极向上的德育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中学生正处于叛逆期,喜欢接触新事物,以网络为支撑的新媒体内容丰富应有尽有,能够广泛吸引中学生,因此中学生成为数字时代的“原宿民”,由于中学生心智不成熟,叛逆心理较强且容易冲动,极其容易受到负面影响,并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经常长时间玩游戏或者聊天,严重的还有网恋,导致学生荒废学业,成绩一落千丈。初中教师年纪比学生都大,而且思想成熟、经验丰富、情感细腻,与学生之间存在代沟,导致教师不了解学生心理,往往只是苦口婆心给学生讲大道理,或者过多强调纪律,而学生对这些内容往往会感到厌烦,这一呆板的方法不仅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抗心理,并拒绝听教师强调这些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2]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的思想观念没有及时更新,在教学方面通常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只注重怎样将知识讲给学生听却忽视了学生是否会学会,尤其是道德教育知识,过多的理论极少的实例很难让学生听进,面对枯燥的教学活动,学生更容易被手机吸引,依赖手机并沉迷网络。对于成绩差的学生,教师更是感觉这些学生无药可救,并采取自动屏蔽的方式忽略那些学生,只关注成绩好的学生。[3]针对新媒体不断兴起这一背景,向学生强调手机的坏处并强制学生不要玩手机的方法已经行不通。有的学生家长不在身边,手机成了彼此唯一的联系方式,学生在没有父母的陪伴情况下,手机成了打发时间的主要手段,教师对于新媒体的了解少于学生,也很少接触新媒体,在思想上和观念上与学生产生隔阂,这也是师生之间沟通效果欠佳的原因。
初中枯燥单一的德育方法不能引起学生兴趣,导致学生对德育产生厌恶心理。在新媒体背景下,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喜好,并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德育教育的方法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对道德教育的兴趣。教师在开展德育时结合学生兴趣,利用多媒体展示与德育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等,或者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关的新闻和典型案例,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根据内容进行思考讨论,并积极发表自己的德育观点。比如对于不怀好意的老人“碰瓷”行为,教师让学生思考这些事件,并具体分析当事人违反了哪些道德行为和法律法规,再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思考有利于学生意识到这样的行为是违背道德甚至违反法律法规的,并提示自己不要违背道德、不要触犯法律,以此提升德育的丰富性和时效性。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微课教学构建具有真实性的教学情境,通过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德育的积极性,形成生动活泼的德育氛围。比如在开展“生命教育”这一内容的教学时,为了增强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懂得珍爱生命,教师可以借助种子成长、蚂蚁搬食物、大鸟哺育小鸟等视频,让学生了解到自己身边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都是有生命的,它们通过自己的方式成长着,面对风雨也不会屈服,风雨过后依然奋力生长,从这些视频中学生也能更深刻明白对自然界的一切生命都要心怀感恩和敬畏,增强自己的生命意识。新媒体的发展,促进了内涵丰富且具有实际价值的视频和图片的产生并传播,利用新媒体的多元化将这些内容传递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德育的认识。
新媒体行业的发展促进媒体传播的速度,同时也扩大了传播途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不良信息也在滋生并且不断扩散。初中生心智发展不成熟,对新媒体信息没有正确的判断能力,更不能做到理智对待,很容易受到负面信息影响,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育。对于此,教师需要认清新媒体的弊端和作用,采用正确的认知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明辨是非,减少受到网络负面影响,让学生健康成长。新媒体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且传播范围比较广泛,由于学生自制能力不强,极其容易受到影响,教师对新媒体行业了解较少,导致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沟通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分歧,造成了学生对德育工作比较排斥。为了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减少学生受到新媒体环境的影响,教师必须加强学生们自身素质,通过接受新媒体环境了解它的利弊,为正确引导学生认知新媒体提供参考。新媒体上的不良思想有很多,比如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以及颓废思想等等,这些内容在新媒体平台上展示,被学生们看到后很容易将学生的思想带入歧路。为了减少这些新媒体内容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可以将其应用到课堂上,与积极向上的内容做比较,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哪些内容会对思想带来不利影响,正确引导学生,加强道德教育。例如新媒体平台上的崇洋媚外思想的内容,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上的爱国思想内容进行讲述,并引用历史故事,来抨击崇洋媚外思想,让学生崇尚爱国,摒弃崇洋媚外思想。正确认识新媒体环境,有助于帮助学生加强自身素质,通过对反面教材的抨击,提高学生的判断力,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
传统的道德教育缺乏开放性,阻碍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因此需要创新道德教育的方法。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中进行,更要走向社会,走到生活中。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道德教育之后鼓励学生积极将其应用到社会实践中,让学生有丰富的社会体验感悟道德意义,比如感恩教育,教师在课堂上讲述感恩的内容,学生只是听却无法理解其中的真正意义,如果学生在家庭生活中通过为父母分担家务感知父母的不易,责任感很容易激发出来,也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学会理解父母,孝顺父母。另外教师还应该将德育与网络相融合,借助网络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喜欢的网络形式对其进行道德教育,并向学生灌输正确使用新媒体的观念还有培养网络道德。比如教师可以了解新媒体内容的制作方法,并自主学习脱口秀、辩论、演讲等内容,将德育的知识通过脱口秀辩论以及演讲等形式进行视频录制,发到班群里,提高德育的丰富性。在开展“劳动教育”的培育工作时,要结合理论和实践,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并不容易达到理想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一内容的教育工作设置在学生自由时间比较多的周末,教师自制“劳动内容”的脱口秀视频,将其发到班群里,学生看了会觉得幽默也会得到德育内容的教化,再加上家庭劳动的实践,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素质发挥有效作用。借助新媒体创新教育方法,以学生喜爱的形式教育学生,促进了德育的有效性。
传统的德育工作主要依靠政治、班会以及语文等学科课堂进行,而德育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单纯依靠课堂教学并不能向学生灌输完整的德育内容。再加上教材里思想道德观念与现实生活存在一定差距,学生只知道教材内容,并不能将其应用到生活中,更难引起学生的共鸣。仅仅依靠这种空洞的说教向学生开展德育,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并不能真正吸收道德知识,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道德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去发现德育的意义,意识到道德的重要性,往往比课堂灌输的方式更加有效。新媒体的发展给老师带来了大量的德育资源,而学生接触新媒体的机会比较多,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收集与德育相关的动画、视频、音频、图片,通过鲜明的事例刺激学生对道德的感知,自觉形成道德意识。在新媒体发展的时代,微信群或者QQ 群既方便师生联系,又促进了家校联系,实现师生合力和家校合力共同促进班级管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也要关注与德育相关的网络信息,认为具有德育价值的,就可以将其分享给学生,增强学生对德育的关注程度。新媒体的发展促进了各种思想信息的传播,在新媒体中挖掘德育资源、获取有益的道德知识,会让学生逐渐意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不断注重自身的修养。
学校要以德育为先完善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体系水平,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虽然对初中生开展德育工作存在一定难度,但是教育工作者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利用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影响学生,将德育工作贯彻到底,迎难而上,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德育工作难题,提高德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