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华
(河北省邢台市任泽区教育局,河北邢台 054000)
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双减”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整个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基础工程[1]。“双减”的实质是减中有增、增中有提,“减”的是学生的学习负担,“增”的是教师的优质服务,“提”的是教学效果、质量。因此在“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积极探索能够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和方法。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提升素养的主阵地,高效课堂是指在既定教学时间内教学任务完成率、教学目标达成率、学生课堂参与度、教学效果满意度较高且师生双向都比较愉悦的课堂。高效课堂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较好地掌握学习内容,课后能够轻松完成各类作业,增加学生自主支配的课余时间。打造高效课堂是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真正做到“减负增效”的关键环节。根据高效课堂的标准,小学语文教学要想打造高效课堂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和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精准掌握教学目标,认真学习研读新的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明确每一节课课堂教学的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目标,严格按照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关键,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都要服务于教学内容,教师熟悉教学内容的程度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打造高效课堂必须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即知道自己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知道哪些教学内容是有价值的,是符合学生成长需要的。
精美的教学设计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有序安排各个教学要素,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分清教学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环节和步骤,合理分配讲解的时间和顺序,挑选符合小学生认知和实践水平的教学案例,选择好教学方式和方法等。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连接的桥梁和纽带,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学生为本创新教学模式,运用投影、视频、自制教具、现场教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坚持教师讲与学生说相结合的原则,控制好课堂节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素养的重要方式,也是诊断学生学习情况、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是“双减”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减少作业量并不是简单按比例机械性地减少,而是要减少机械、重复、惩罚性的低效率作业,要通过“减”优化作业的质量和结构,布置更高效、更有针对性、诊断性的作业,更好地辅助教学。高质量的作业可以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能力。
作业内容生活化是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的。从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来看,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侧重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语言的实践能力。任何语言均产生并广泛运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因此一定要格外重视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不能脱离社会实践和现实。从小学生的认识水平来看,小学阶段属于学生初步形成各种认知能力的阶段,这个阶段学生对主观现实的抽象知识反应度较低,而对客观现实的具象知识反应度较高。因此,教师布置作业时不能追求抽象、空洞、难度系数较高的作业,而要布置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切身生活的作业。
作业形式多元化是指教师不要布置形式单一、内容呆板、枯燥空洞的作业,而要布置形式多样、内容活泼、有趣生动的作业。如教师可以给小学低年级学生布置亲子互动类的游戏作业,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制作手工,这样既可以增进亲子关系,又能提升语文作业的趣味性。教师也可以尝试让学生在教师的统筹安排下有步骤、分层次地自己设计作业,针对教学难点、重点、知识易错点出题,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寻找学习的兴趣点,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业设计层次化是指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习情况设计不同层级的作业,必须因人而异,既要体现量的区别,又要反映质的差异。层次化作业的目标是让学困生有成功的愉悦体验,优秀学生有充分发展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从内心产生“我能做、我会做、我想做”的想法,从而产生喜欢和期待作业的感觉。层级化作业要确保作业真正为教学、为素质教育服务,让教育教学质量聚焦在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
学生评价是评判教师教育教学价值和效果的重要活动,是学生成长过程中认识、重塑、认同自我的重要环节。“双减”背景下的学生评价绝不能囿于传统的评价思维,不能强调功利主义、注重纸笔测验和终结性评价。“双减”要减的是对教育的急功近利之心[2],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质和特点,分析语文教学主客体及其相互作用,坚持“以生为本”的基本原则,完善和探索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过程性评价是指教师根据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修正偏差、调整教学和学习方法,提高教学的组织性和目的性,有效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结果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最终定性和定量地评价学生的结果,再找出与教学目标的差距,及时采取措施纠正偏差,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必须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
知识评价侧重教师完成教学目标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价值评价则侧重考查学生情感认同和迁移知识的能力。小学是学生形成知识体系的萌芽阶段,也是形成情感和价值观的初始阶段。评价小学语文教学既要关注学生理解、认同课程内容以及掌握相关知识的程度是否达到相关阶段的教学目标,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体验和态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努力程度,坚持知识性评价和价值评价有机统一。
自我评价主要是指学生自主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学生产生正确、客观的自我评价会给学习带来很大的收益,自我评价能够帮助学生准确判断自己理解了什么、什么地方仍需要学习、下一步的学习目标是什么等重要问题。学生互评是指教师及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学生互评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学生正面鼓励和肯定,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潜力,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
课后服务是指学校给学生提供的课后延时服务,基于孩子放学早、家长下班晚的情况,2017 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各个中小学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可以带领学生做作业、阅读、体育、艺术、游戏等,充分利用好放学后的时间。课后服务是“双减”的重要举措,是教师抢占教育阵地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家长后顾之忧、缓解家长焦虑的民生工程。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后服务,帮助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课后服务关键在于“服务”,首先,教师要明确服务的目的,开展课后服务主要是给学生和家长减负。课后服务不能延长学生正常上课的时间,而是增加学生课后做作业和自主学习的时间。很多学校把课后服务等同于正常上课,这样做不是给学生“减负”,反而是“增负”。教师开展课后服务要根据实际情况优先给基础差的学生专门安排作业辅导,确保学生基本能在校内高质量地完成作业,减轻家长的负担和精力。其次,要保证服务质量。课后服务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要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稳固的基础。学生的任课教师代替课外辅导和培训机构在课后服务时间辅导学生,他们更知悉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短板,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小学语文教师努力让学生在校内“吃饱”“吃好”,学有余力的可以“加餐”,学有不足的可以“进补”,以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的“双提质”推动落实课后作业。最后,要创新服务形式。小学语文教学涉及方方面面,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阅读、作文、朗读、背诵、说话等。教师要大胆创新服务形式,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的形式:为了引导学生阅读,可以采取朗读比赛、组建阅读社团等;为了让学生多识字,可以带领学生制作识字卡,让学生寻找校园中自己认识的汉字等。总之,教师要大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活动,统筹协调各类资源,精心做好课后服务工作,还学生一个快乐的童年。
家校共育是推动基础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家校共育的重要性显著提升。家庭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因素,家长只有正确认识减负的目的和意义,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焦虑和恐慌,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教师必须重视并积极做到家校共育,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减负、增效、提质的环境。
教师在推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一定要从思想上明确学校和家庭的育人职责。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其自身的边界,二者在育人的时间、空间、职责和功能上有很大的区别。学校教育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培育价值观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家庭教育在启迪学生的思维、养成行为规范和习惯等方面具有支持作用。而部分教师往往看不到二者育人职责和功能的不同,要么以学校教育为重,忽视家庭教育;要么以家庭教育为重,忽视学校教育。这两种错误的做法都是只认识到了二者之间的区别,而没有看到二者之间的联系。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不能一蹴而就,往往需要长期积累。因此,教师不仅要重视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还要重视家长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如何在家校共育的模式下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是每一位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与合作,在家长能力和时间允许的范围内寻求多元化的家校合作育人模式。如可以建立家校联系本,家校双方及时交流与沟通学生的各种表现和学习情况;可以布置亲子类型的作业,通过亲子手工、阅读、游戏等方式既能让家长帮助孩子复习、巩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又能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激发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创建家庭教育联盟、家长志愿服务队、驻校家长义工等,让更多家长参与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形成教育合力,实现教育共赢。
常态化家校合作机制是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同育人要长期化、固定化、制度化。常态化的家校合作机制是有效推动家校合作的重要保证。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观摩教师上课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定期举办各种沙龙活动,邀请积极配合、优秀的家长分享交流经验,通过优秀家长的典型示范作用引导更多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通过微信公众号、班级QQ 群、微信群等各种信息化手段全面升级家校沟通方式,第一时间传递学生的表现,大幅提升家校沟通的实效性。
在“双减”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想做到“减负”不“减效”,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布置作业、学生评价、课后服务、家校共育等五个方面下苦功。在“双减”政策的引导和教师的积极努力下,基础教育一定能回归初心,学生和家长一定能真正卸下包袱轻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