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创造业绩,必须解决好为谁创造业绩、创造什么样的业绩、怎样创造业绩的问题,也就是要解决好政绩观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政绩观“三问”是面镜子,映照着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责任担当和纪律作风,对如何执政、如何施政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党员干部要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三力”,把为党尽忠、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以实践实干实效回答好政绩观“三问”。
要坚定无我、忘我、舍我的境界,以坚强的党性回答好“为谁创造业绩”的问题。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性。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只有党性坚强、摒弃私心杂念,才能保证政绩观不出偏差。我们必须明白,真正的政绩应该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现在,有的同志追求政绩的出发点不是为了造福社会,而是为了给自己留名、给自己树碑、为自己邀官;不是为了群众满意,而是为了引起领导注意。这就从根本上背离了党的性质宗旨。古人讲:“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党员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就要有大格局、大情怀。纵览千秋史、惯看天下事,凡事都要站得高、看得远、谋得深、想得实,不能只顾眼前不计长远、只想局部不讲全局、只讲“自我”不顾“大我”。要看淡个人得失、看开功名利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始终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真正把心思和精力放在为党和人民干事创业上。
要坚持实践、人民、历史的标准,以强烈的担当回答好“创造什么样的业绩”的问题。党委政府的很多工作是慢功夫、良心活,有些工作不去做,一时不一定出问题,做了也不一定立即出成绩。正因如此,有的同志乐而不忧,中央强调无小事,省市认为无大事,基层认为没有事,习惯把说了当做了,把做了当做好了。有的同志视而不见,缺乏忧患意识、底线思维,发现问题难办就一拖了之、击鼓传花,将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有的忙而不实,热衷干“立竿见影”“显山露水”事,甚至认为发展就是上项目、搞投资、扩规模,把“两高”项目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如此等等。党员干部要对实践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砥砺“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坚定“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既不能为了出政绩脱离实际乱作为,也不能为了应付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作为。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地做好自己的事情,以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决不能乱铺摊子、乱上项目,造成“一代人的政绩,几代人的包袱”。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通过日日做功实现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胜,图近功至恒远。对迫在眉睫的工作,不等不拖、马上就办;对打基础、利长远、管根本的工作,思想上也要有燃眉之急,不能总说从长计议,这类工作不要求年年算账,但工作措施必须年年有安排、有进展。
要坚守规律、规矩、纪律的底线,以务实的作风回答好“怎样创造业绩”的问题。按规律办事、按规矩办事、按纪律办事,是党员干部必须坚守的原则。现实中,有的干部干事热情很高,提出的措施听上去看上去也很好,但缺乏科学精神,操作中不符合党的方针政策,结果不仅没有出政绩,反而跑偏了方向、带来了问题。比如,提出“审慎监管”,结果有的地方放任资本野蛮生长、无序扩张;提出“简政放权”,结果有的地方干脆一放了之,缺乏监管;提出保市场主体,结果在一些人那里成了对违法违规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结果搞成了“碳冲锋”、大面积“拉闸限电”。党员干部谋划和推进工作,必须增强看齐意识,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决不能搞变通、打折扣。这是一条严肃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必须严格遵守。要坚持稳中求进,想问题、做决策都要秉持慎重的态度、系统的思维,尊重客观实际,充分考虑工作的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和可能后果,遵循规律谋定后动,决不能干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出了事拍屁股走人的蠢事、丑事。要强化精准思维,坚持“致广大而精微”,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微精当,以绣花功夫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顶呱呱的政绩,源自响当当的实干。在新的伟大征程上,各级党员干部要擦亮政绩观这面镜子,把“中央看什么”“群众要什么”和“自己做什么”结合起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