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振华
(中共青岛市委组织部,山东 青岛 266071)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达成需要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第一位,贯穿于全过程。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在高校中的落实与巩固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1]2020年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更是明确指出要将统一战线知识纳入国民教育内容。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于牢记历史、不忘初心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将新时代统一战线知识纳入高校思政课,生成逻辑通畅、时代价值鲜明、具有实践性的可行路径,有助于当代青年学生把握基本政治历史逻辑,增强党的感召力,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1.新时代大统战思想表现出较高的广泛性。[2]此维度立足于“大”,将统一战线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有效拓宽,表现出更高的包容性与灵活度。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包括但不限于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力量。对于高校思政课而言,统一战线思想的融入需要在内容设计以及开展形式等方面加以探讨,同时还应考虑留学及交流访问师生、不同党派人士、无党派人士等群体。
2.新时代大统战思想还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一致性更倾向于落脚至统一战线的“统一”这一根本维度。一致性决定了统一战线的基本锚点,是“圆心”所在。统一战线思想的一致性是围绕爱国主义展开的,在新时代背景下,具体表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持以及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追求。剥离了这一一致性前提,统一战线将不复存在。这与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核心相吻合,无论高校思政课以何种形式开展,其根本目标都是为了培养爱国有志青年。由此,两者在一致性的理论逻辑维度上达到自洽。
3.新时代大统战思想还具有深刻的科学性,这也是统一战线思想能够融合于思政课的底层逻辑。科学性表现为统一战线思想并非盲目的接纳,而是通过辩证性的逻辑对不同的群体有清晰的划分。同时,科学性还表现为统一战线思想及其理论部署的系统性和框架性。统一战线思想及理论的研究已实现专业化发展,有具体对应的学科与分支方向,也培养了一批专业研究人员,在高校内还有统战部等隶属于党委的专职部门负责相应工作。在此基础上,统一战线思想融入思政课事半功倍。
统一战线思想的继承性体现在其内涵的精髓中。统一战线思想本身即是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与中国特色国情相融合的结晶,其归根结底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中从无产阶级出发的立场。相较于具体的利益置换型战略,统一战线思想中的大团结体现出更高的无产阶级集体主义精神,将个人融入社会,实现“大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求更大范围内的共赢。[3]统一战线思想具有较强的创新性,表现为因时制宜、因势而异的动态发展与灵活转变。[4]不同时期统一战线的对象与主体各有不同,随着世界格局的发展演变,新时代面临的挑战更为丰富多元,竞争不仅是军事力量或经济力量的博弈,而是更多以囊括软实力和硬实力的综合国力为落脚点。因此,创新性体现为在继承“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统一战线思想精髓基础上表现出更高的韧性与包容。统一战线思想中,继承性为“体”,创新性为“用”,体用结合,由表及里、由形至实构成了严密的历史逻辑,使其在新时代的高校立德树人与思政课建设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1.统一战线知识纳入高校思政课符合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内涵上即指明了立德是树人的前提与保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涵决定了其具有长效性与持久性,而统一战线的历史脉络也从现实的角度回答了落实这一战略性的育人任务离不开统一战线的共识。[5]
2.统一战线理论知识从实践的具体层面为高校立德树人提供了启发。一方面,立德树人不应只停留在形式化的口号,也不应仅仅是高校管理层面以及教师层面单向自上而下的工作。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达成应是高校全体师生及工作人员众志成城、有机参与的互动结果。统一战线知识对团结合作的内在要求即从实践的角度强调了互动与合作的重要性,这与立德树人要求是一致的。另一方面,立德树人的持久性决定了其需要达成共识,而统一战线理论知识正是这一共识的具体指南。立德树人的共识包括培养学生优秀的品德与高远的志向,从统一战线知识的角度切入,优秀的品德即是团结一致、互相帮助、顾全大局的精神,高远的志向即是不畏困难争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
3.高校思政课是统一战线知识理论在高校立德树人中有效融入与实践不可多得的纽带。思政课能够通过课堂互动增进师生交流、启发思考,还能通过课后作业和社会实践等形式联动热点、增进讨论。如此既保证了统一战线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也能提升统一战线理论知识的通俗性与实用度,促进师生在现实中领悟践行统一战线知识,进而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统战理论知识在思政课中的融入,为新时代新青年智慧和力量的充分凝聚提供了动能。[6]统战理论知识是有关统一战线为什么要建立、如何建立等问题的理论探索,能从根本上提升青年一代践行统一战线的能力。
1.青年学生能从统战理论知识中厘清历史政治基本逻辑,领悟当下生活的来之不易。统战理论知识在思政课程的近现代史纲要部分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有较多的体现。前者遵循历史逻辑脉络,梳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十八大以来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展现了攻坚克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力量的统战理论思想。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国家治理与民族振兴的宏观政治逻辑,梳理了不同阶段统一战线的具体实践思路,从理论根本上回应了“是何”“为何”等问题。在思政课上将统一战线理论知识讲深讲透,有助于青年学生发自内心认同统一战线理论,并投身其中。
2.青年学生能从统战理论知识中汲取养分,获得启发,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目标。一方面,统一战线理论是原则性的理论,从方法论的层面为青年学生指明方向。统一战线理论不回答具体如何操作的问题,其思想核心中对可团结对象的划分以及团结力度的掌握等具体执行层面均有较大灵活空间。究其原因,不同时期、不同矛盾和不同格局下统一战线的践行均存在差异,这也是统一战线理论思想精髓能够永葆活力和具有较强时代借鉴意义的原因。深入学习理解统一战线理论,青年学生能够以更团结包容的思路体悟新时代发展。另一方面,统一战线理论是时代格局的印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统一战线的推行都被证明是可行的思路,都能最大程度解决了当时面临的困境,并将发展推向新高度。
3.青年学生能从统战理论知识中形成团结的力量。信息技术与网络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得一些青年学生喜欢“宅”,局限于个体的生活习惯和兴趣偏好,思想高度不够,团结凝聚力不足。统战理论知识的融入能够从根本上打开青年学生的格局视野,使青年学生突破表层偏好,求同存异,以更包容的心态实现合作共赢,谋求个人发展与社会共同进步。
统战理论知识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为和谐高校校园文化的创设提供了保障。统战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与实践,能够帮助青年学生放大自身格局,摒弃短视思维,从根本上分清是非,对所作所为的长远影响作出系统考量与抉择。从统一战线的理论逻辑与原则上看,青年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能与世界建立更长远的联结,有更多可合作共赢发展的空间,他们的团结统一意义深远。
新时代下,统一战线更为广泛,其对象囊括了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以及高校工作人员等群体。而个别人可能受到统一战线以外别有用心力量的蛊惑,放松了对敌对势力渗透的警惕。统一战线理论知识的传授,能够使青年学生提高警惕,既提升甄别能力、树立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又团结影响更多摇摆派,从而为统一战线争取更多坚定的力量。另一方面,将统一战线理论根植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是意识形态的保障。高校思政课堂是能够深入讲解、系统阐释统一战线理论知识的平台,可以使统一战线理论知识落地性更强,意识形态工作也能得以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开展。
1.高校教师是教学资源“素材库”建设的主要力量。一方面,思政专业教师有较高的政治素养,接受过系统专业的政治理论培养,对统一战线知识有更深入的领悟与研究。思政专业教师可通过自身敏锐的统一战线嗅觉,运用严谨的学术理论思维,挖掘统一战线教育素材。另一方面,根据大思政课理念,统一战线知识除了纳入专业思政课外,还应融入其他课程,实现广义的大思政教育。由此,高校其他专业任课教师也应从实际出发,结合专业故事,提炼挖掘统一战线知识素材。
2.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政课的主体,是“素材库”搭建的重要力量。思政课的教育对象是青年学生,以他们为出发点挖掘素材和传授统一战线知识更能提升思政课的效率与效果。可从社会热点入手,以青年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展现时政内容,以统一战线的思想解读并提出解决方向,为青年学生践行统一战线知识提供指导。
3.统一战线力量发挥的案例是活素材。一方面,统一战线力量在新时代发挥积极作用的素材屡见不鲜,甚至在高校校园中,就有有识之士通过国际班等形式融入到统一战线中。此类身边的活素材为统一战线知识纳入思政课提供了更为生动的素材与更积极正面的引导。另一方面,反面素材也进一步印证了学深学透统一战线知识的必要性。可将在诱惑下脱离统一战线最终误入歧途的案例作为反面素材,进一步突出利用统一战线知识积极斗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性。
1.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加快涵盖统战知识的思政课程建设,促使统一战线知识与思政课堂的无缝对接。一方面,对已有的框架相对清晰的包含统一战线知识的思政课程,如近代史纲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需进一步凸显统一战线知识的价值,明确由浅入深的讲解思路与框架,以体现统一战线思路的故事入手,以历史名人为标杆榜样,渗透对统一战线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另一方面,对于能够体现统一战线知识但灵活度较高的相关课程,如形势与政策等,要与时俱进,启发学生更深的思考,构建由问题引入、案例素材支撑、讨论互动激活、作业反馈深入的教学体系。
2.大力推进实践教学,引导大学生在“现场”感受统一战线的内涵和精神。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运用纪念场馆、重大仪式等“第二课堂”开展示范教学,引导当代青年大学生反观自我、提升政治觉悟,并身体力行担当参与统战工作的重任。
3.立足高校优势教育资源,将优势学科、科研力量、重点研究基地加以联动,共同致力于统一战线教育教学研究。重点组织高校思政教师编纂我国民族关系、宗教关系、政党关系、阶层关系等方面的教材,精准地把握当前统战工作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走向,并以微课、直播课等方式呈现出来,让大学生在喜闻乐见的精品课程学习中近距离把握统一战线知识的内容。
1.注重教育内容的专题化设置,打造系统全面的“活范本”。在把握统一战线知识教育“基本盘”的基础之上,为了更进一步发挥统战知识纳入高校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还应对教育内容进行梳理和整合,使之以专题化的方式呈现,从而打造系统全面的“活范本”。一方面,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统战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立足新时代统战工作的改革部署,借助于多样化的载体对新型政党关系、宗教工作、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新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等内容进行全面介绍,促使学生对统战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应以历史为主线,对统战知识教育内容进行梳理,让大学生了解统战工作在中国革命建设不同时期的历史变迁、内容嬗递及演进过程,从而更好地筑牢历史记忆,重塑文化自信。特别是在当今复杂严峻的时代背景下,肩负历史重任的青年大学生应自觉学习统战知识,将之与国情结合起来,把所学的统战理论知识转化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磅礴力量。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注重自身系统思维和整合能力的锻造,帮助学生从更高层次全面了解统一战线理论知识,从而实现高校思政课与统战知识的共建互促。
2.注重教育模式的改良及突破,打造新颖生动的“活范本”。一方面,在传统的思政课模式上,可进行一定的改良创新。传统的思政课模式以达成基础政治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为主要目标,但对学生的认同度、参与度以及转化应用等方面的重视相对不足。据此,可打造动态教学、翻转课堂等模式,通过知识地图、思维导图等形式,构建更清晰立体的统一战线知识理论记忆部分逻辑路线,同时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形式带动学生的情感共鸣与主动参与。另一方面,可尝试突破性创新的模式。统一战线知识纳入思政课应置于高校教育的宏观框架下,以长远性、持久性的目标进行考量。因此,创新教学模式应突破以阶段性分数为考量的制约,可通过项目制、以赛促学等形式提升统一战线知识的教学效果。
1.打通“资源整合、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教学评价”的横向实践循环。提升统一战线知识纳入高校思政课的实际效果,需要通过形成性的评价来实现。横向实践循环促进了资源、教学、实践、评价以阶段性闭环的形式呈现,是立竿见影的可行思路。一方面,横向评价需要侧重多维性。评价应充分考虑各个环节的有效性,丰富评价主体对于保证评价的多元化及全面性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学生、思政课教师乃至思政实践中接触的对象提供的反馈均可作为评价的重要参考。另一方面,横向评价需确保即时性。横向评价落脚于阶段性的教学评估,应遵循小而精、巧而快的思路,可通过课堂即时提问、举手调查、观点比对等形式,考察阶段性的统一战线知识学习前后学生的态度变化以及行动倾向。
2.打通“教学过程”与“成果评价”耦合共促、反哺共进的纵向逻辑循环。统一战线知识在思政课中的持续渗透以及长效发挥仍需要立足长远的纵向评价作为保障。一方面,过程性评价不可忽视。过程性评价体现的是对学习态度以及方法的重视,这与本身即立足于端正的态度与爱国主义情怀的统一战线知识思想精髓是一致的。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过程性评价见微知著,及时调整成果输出的思路,促进统一战线知识纳入思政课的有效落地。另一方面,也要正确认识结果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并非为了简单地论定统一战线知识纳入思政课可行及有效与否,而是为了整合理论与实践成果,使其以更系统、更立体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反哺促进下一阶段的教学过程。
坚持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将统一战线知识纳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更是涵养青年大学生爱国情怀及思想政治素质、巩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必要手段。统一战线知识纳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要进行全面的顶层设计及系统谋划。本文基于对二者融合的生成逻辑和时代价值的阐释,着重从教学资源、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四个维度展开全面分析,进而探寻了有效的实践路径。统一战线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没有现成路径可循,未来在融入路径探索与效果评价方面需结合融入实践做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