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健
(华中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武汉 430079)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强调“教学、训练、竞赛”一体化的普遍建立。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客观存在着“三元一体”机制的构建问题,比如管办评、家校社、产学研、放管服、教训赛等一体化机制。当前,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相关领域的“十四五”战略发展规划提上建设日程,探讨高校体育之“三元一体”机制所面临的实施困境与改善策略较有意义,为我国高等教育获取战略优势提供理论参考。
“三元”泛指的是“某三种相互关联,又意义重大的事物”。[1]在哲学上,庞朴认为,三元、一分为三或三元一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密码[2],蕴涵了“执两用中”这一中庸之道。那么从庞朴的三元一体或一分为三论,在词源层面,该如何理解我国高校体育所客观存在着的诸多的“三元一体”机制?可理解为下述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客观事实。高校体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着一分为三、三位一体、三分法、三维观等三元一体的多种表达形式。如:高校体育的大中小学一体化、高校体育的家校社合作、高校体育的管办评改革等高校体育的“三元一体”机制。
第二层次,复杂系统。高校体育是一个多元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无限分化的建构策略,往往会造成不确定性和冗余性的认知困扰。而庞朴提出的三分法(或三元一体)特点是关于二元对立思维的完善化,是对多元分化结构的简约化。诸如大中小一体化、家校社一体化等高校体育的“三元一体”机制具有一定程度上完善化和简约化的特点。因此,基于三分法,生成一体化的“三元一体”机制,能较为完善和简约地统摄高校体育复杂系统。
第三层次,中国智慧。大中小、放管服等诸多高校体育“三元一体”机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三”一脉相承,其思想基础可追溯为《道德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家思想,“身、心、灵”整体健康的儒释道思想,“德全、形全、神全”的庄子思想等所蕴涵着的体育、教育、健康的中国智慧。
高校体育存在着学训、教训赛、教训赛研等二元、三元、多元的一体化机制的构建。这些一体化机制所蕴含的“一”“二”“多”与“三”之间,是何关系?这需要诉诸系统辩证思维加以理清。否则,人们极易受困于数字上的“三”,把“三元”与其他数字割裂开,被禁锢在一种非此即彼思维里难以自拔,无法用系统辩证思维来看待高校体育的“三元一体”机制。
1.基于“三元一体”视角,实质上运用了“三”与“一”的辩证关系构建的诸多高校体育“三元一体”机制。崔树林和张波提出了体育教学、体育社团、竞技俱乐部“三元一体”的大学体育课程发展模式。[3]该模式是将体育教学、体育社团、竞技俱乐部的“三元”看作统一体的机制构建,实质呈现了一种“三”与“一”的辩证关系。
2.基于“三元互动”视角,实质上运用了“三”“二”与“一”的辩证关系,构建的诸多高校体育“三元一体”机制。梁龙发[4]提出的“知识、能力、人格”三元互动统一体,是通过三个元素间的两两互动构成了促进体育院校教学改革的统一运作体系。许剑[5]提出了体育教学的“结构、过程、方法”三元运行机制,通过“结构-过程”“过程-方法”“方法-结构”的相互缠绕,构成独特的认识体系。此类三元互动一体机制,合理运用了“三”“二”与“一”的辩证关系。
3.基于“三元多维”视角,实质是运用了“三”“多”与“一”的辩证关系,构建的诸多高校体育“三元一体”机制。王东博等[6]提出解决城乡校园足球“二元对立”问题的运行、制度、资源三元多维模式,包括一体化下的教学、训练、竞赛运行模式,组织、监督、评价制度模式,人力、资本资源模式。这种关于高校体育的三元多维一体机制,是基于“三”“多”与“一”的辩证关系构建的系统整体。
滚筒上均匀布有细槽,供滑板在其内滑动。滚筒细槽数量取决于对应穴盘结构参数。当滚筒直径一定时表面积是一定的,因此细槽数有限。细槽数过少滑板间基质填充不均,且当滑板缩回滚筒时基质容易大面积掉落,造成落料不均。综合考虑落料性能和生产率,取细槽数为12。
总之,基于三元一体、三元互动、三元多维等视角,上述有关高校体育“三元一体”机制的构建,是将“一”“二”“多”与“三”,作为一种系统辩证的关系,而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是和谐、共生、统一于解决高校体育实践问题之中。这种系统科学辩证的“诸元”机制方案之内在逻辑关系,奠定了高校体育“三元一体”机制的科学内涵,给“非此即彼”“二元对立”思维所酿成的“三元”机制困境提供了转化策略的前提和基础。
高校体育“三元一体”机制,起着怎样作用?是如何运行的?概览高校体育“三元一体”机制的主要特征,对我国高校体育的机制构建有重要意义。
1.协作共生的“过程”。高校体育采用三元一体的策略,可构成一系列相互关联、协作共生的过程。许斌[7]主张“教学、锻炼、养护”有机结合的周期性体育教学过程。贾齐、李百炼、杨俊茹[8]认为“身体动作、运动条件、关注点”是一个“已经获得、已知到未知桥梁、身体认知欠缺”的身体练习过程。这些过程,可更为低耗地改良学生学习周期,改善身体练习。
2.突破限制的“作用”。雍世仁、黄生勇[9]认为互相交叉互为基础的“教学、健身、养成体育习惯”三元和协统一,体现了学校体育过程的时空性特征。贾丽娟、吴鲲[10]提出体育院校教师“教学、科研、集体工作”行为的三元激励机制,要根据国家、学校、课程发展,及时调整灵活运转,争取发挥激励作用。可见,这些有关高校体育的“三元一体”机制,是用三个元素来系统构建的策略,突破了学校体育时空限制,是对原有要素的交叉整合和灵活调节,以利于发挥更好作用。
3.螺旋上升的“循环”。用三个元素一体化的机制构建,推动高校体育发展,可生成螺旋上升式的循环发展运动轨迹。任保国[11]认为,我国高校体育产业转为“政府、社会力量、国际力量”三元主体结构,能良性循环配置国际化资源。马先英[12]主张大学生体育素质“结构元、内化元、外化元”三元循环运动发展,能形成一个承前启后、螺旋发展的循环过程。这种循环,常伴有跨领域的特点。
总的来说,高校体育“三元一体”机制表现出了协作共生、突破限制、螺旋上升等主要特征。这些特征颇具庞朴提出的一分为三、三元、三位一体的中国智慧。然而,概览已有研究,存在着教训赛、家校社、放管服、管办评、大中小、产学研等高校体育“三元一体”机制的多种构建方案,而任何一次探讨都不可能尽揽“三元一体”机制的所有方案。所以,我们试图通过聚焦高校体育中的教训赛、城镇乡、管办评等“三元一体”机制所面临的实施困境进行探讨,以期一斑窥豹之效用。
新时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校体育,离不开中国智慧的力量彰显,必然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支撑来构建运行机制。而中庸之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居于重要地位,是中国传统的基本思维方式。[13]中庸之道,蕴涵着一分为三或三元一体的智慧结晶,对高校体育“三元一体”机制起到了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理支撑作用。
另外,老子创立了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从生成论看,老子认为,万物由“三”生成,“三”经“二”源自“一”。就高校体育的多元系统而言,需经“二”至“三”,即由二元困境到三元一体,整体演化生生不息。这为高校体育“三元一体”机制的产生,带来了生成论上的学理支撑。具体讲:第一,“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司马迁《史记·律书》),高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不能限于课堂教学与课余训练,还应有课外体育竞赛活动,达致更全面地建设高校大学生体育教育。第二,“究竟统在泯随中,泯在随中。三即一,一即三”(方以智《东西均·三征》),高校体育育人,既应“随”,顺应体育课程教学和训练的常规,接受学训矛盾冲突的现实状况,又应“泯”,尽力消除不公平、不平等、不平衡的大学生体育难解问题,缓解学训对立的局面,还要“统”,将矛盾问题与破解过程贯通于高校学生的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之中。
面对社会转型发展新时期,高校体育肩负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教育任务。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制建构,是由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十二个价值范畴构成的系统整体。即三层面、十二维度、一体的价值系统,构成了三元(多维)一体机制。所以,高校学生体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需要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一体化推进。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元(多维)一体的建构逻辑,为高校体育“三元一体”机制的形成奠定了价值论上的学理支撑。
1.个人与国家、社会有紧密关联性。高校体育需明确的是,虽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构成了各自独立的价值子系统,但是三个子系统之间,不是割裂的关系,而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校体育在培育大学生正确价值观时,既要面向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要求,还要结合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价值要求,以及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价值要求,达成系统培育。
2.突破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等二元对立的认知局限。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精神境界便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执两用中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礼记·中庸》)。鉴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体育的“三元一体”机制,应既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又要“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即以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中心,国家、社会、学校分别发挥好管、评、办的高校体育教育职能,形成大学生体育的教育合力。
城镇乡三元结构理论提供的学理支撑。不同的三元结构理论,从各领域支撑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些理论蕴涵“三元一体”的结构,比如政府、社会、市场的三元结构、城镇乡的三元结构等。其中,城镇乡三元结构理论,对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势必会影响到我国高校体育的体制机制改革。陈吉元和胡必亮[14]等学者主张,城镇乡三元结构基于本土国情,是对城乡二元结构的突破,形成城镇乡三元结构的互动机制。而从事我国高校体育的教职工及其培养的大学生,来自于城镇乡,所以高校体育在师生的构成上,客观存在着城镇乡三元互动。正是我国经济社会城镇乡互动的三元结构,为高校体育“三元一体”机制增添了结构论上的学理支撑。此外还有,与高校体育教育相关的三元交互决定论、三螺旋理论等,也给高校体育“三元一体”机制提供了学理支撑。
基于此,我们试图从教训赛、城镇乡、管办评等多个高校体育的“三元一体”机制切入,进一步探讨这些机制在高校体育中所面临的实施困境与改善策略,可为提升高校体育“三元一体”机制起到关键性的助推作用,无疑具有一定的探索性研究价值。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提质转型,国家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多种挑战。其中,体育与教育相结合的问题,备受关注。“体教关系”习惯被认为要么“重训轻学”,要么“因学误训”,体育与教育互为冲突,较为普遍地左右着大学生的竞技体育参与和发展。事实上,在高校体育实践活动中体教结合不够紧密,既困扰着追求运动成绩的大学生运动员,也影响着展现自我体魄的大学生体育社团,甚至因一些校园文体活动庆典还会波及到更多大学生。大学生运动员的学习与训练冲突,居于体教结合不够紧密的主要矛盾位置,更具有代表性,成了高校体育亟待解决的问题焦点。对这一焦点问题的系统审视离不开对招生、就业、评价等复杂交错的系统难题给予关注。第一,主体思维固化。虽然许多高校体育教师、教练员能够意识到大学生体育比赛及相关考评的结果导向作用,但仍难以突破体教结合的二元对立思维束缚,难以转变到大学生体育的“教训赛”一体化工作方式。主要表现为学训冲突的体教结合难题。第二,模式创新不足。有的高校体育管理者受到“要么学、要么训”思维的影响,缺乏从大学生体育运动的培育周期层面系统思考学习与训练矛盾的突破之法,缺少站在大学生日常受教育全过程中发生的身心“超量恢复”规律上的科学安排。高校相关的主管校长、主任、组长、教务、教练以及文化课教师“以生为本”的信息共享有待加强,遇到突发情况需重构“教训赛”平等竞争的工作机制时要灵活不固化的理解还不足,以致高校体教结合不畅阻碍“教训赛”机制实施的困境往往消解乏力。
城乡差异是目前高等教育研究和政策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城乡基础教育阶段的差异在大学将延续,城乡二元结构性困境难题,因城乡大学生的体育差异而隐含在高校体育之中。只从城市与农村两个“空间维度”来推进教育一体化是不够的。高校体育也不能仅从城与乡二元“空间维度”走向一体化的融合发展。但是,我国高校体育对城与乡之外的系统性认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即便是常常观察到“城与乡”之外的复杂系统结构,却终是难以解决城乡二分心智带来的更难解问题,总会习惯性地重归于或城或乡的问题之中,以便于减少突破二元思维定势的痛苦。这反而更加难以通过主体人,来改善高校体育的城与乡融合发展不力局面。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性困境,阻碍了高校体育“城镇乡”三元互动机制的作用发挥。第一,高校体育教育与经济社会在战略发展一致性上虽可有滞后,但不可割裂。然而,受城乡二元结构性思维的影响,高校体育与经济社会“城镇乡”转换机制未能及时达成同步发展。第二,城乡差异延续。由于受家庭经济、社会地位、地理环境的限制,城乡大学生的体育人口特征表现出“城优乡弱”的较大差异。中学体育的城乡差异,随着考入大学后,青少年时期人体快速发育的结束,势必会延续到高校大学生体育。第三,结构调整滞后。对于城与乡的中间结构,从体育领域来看,刘红建、孙庆祝等[15]认为我国城乡群众体育统筹的共生系统包括“城市群众体育、农村群众体育以及处于二者之间的小城镇群众体育等3个共生单元”。而有学者认为,我国“城乡体育一体化主要是指群众体育的城乡一体化”,之所以“把学校体育排除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的研究领域是因为学校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主要是归教育部门管辖的体育组成部分”[16]。如果据此,体育领域把中间结构看成是小城镇的情况下,将高校体育置于教育部门,那么城乡大学生体育的二元困境,就应突破城乡二元结构性思维困境,走向“城镇乡”三元结构相协调一致的融合发展。然而,高校体育仍未突破城乡二元思维的影响,城乡大学生体育还未完全达成融合发展。
康德在其著作《论教育学》中认为:“教育中最重大的问题之一是,人们怎样才能把服从于法则的强制和运用自由的能力结合起来。”相关学者们也对高校体育存在的强制与自由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讨论了与之相对应的“社会与个人”二元对垒范畴,以便于探寻高校体育中社会与学生需求不调的平衡点。其实,关于教育重大问题,概览康德的《论教育学》著作可知,他是通过系统思考“政府、社会、个人”三者的辩证关系来加以平衡的,这一辩证的系统思考,为调节高校体育中社会需求与学生个体需求之间的不协调问题,提供了突破思维局限的逻辑前提。
社会需求与学生需求之间的不协调,制约了高校体育“政府、社会、个人”共建共享的“管办评”机制建设。第一,高校体育也要突破社会需求与学生需求二元对立的抽象,既不应一味将社会对高校体育的需求看成强制体育,也不应一味把大学生体育需求当成自由体育。正如马克思对政治哲学进行新反思:只有超越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二元对立的抽象,才能据有更深刻的问题。要正确认识政府、社会与学生三者辩证关系,政府、社会、大学生劲往一处使,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身心健康,高校体育才能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第二,高校体育制度的变迁应将关注焦点放在“政府、社会、学生”各主体间的一致、互动和共同发展上,加强政府、社会和大学生发展意愿的融通,发挥三者合力的整体功能。第三,提高激励水平。高校体育的制度建设首要服务于大学生。如果大学生缺席高校体育制度的建设,就难以激励大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因此,高校体育需要加强“政府、社会、学生”主体协同,提升“管办评”机制水平,走出社会与大学生需求的对垒思维所酿成的高校体育改革困局,走出对大学生健康成长不和谐的困境。
1.促进体教融合,筑基体育人才储备。体教融合必然会通过将竞技体育的训练和竞赛培养方式融入体育教育的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提高在校大学生体育综合素质,增强高校体育的人才培养能力,为国家社会储备优秀体育人才。同时,平等和竞争作为竞技体育精神的内核,也必然会融入高校体育的“教训赛”之中,进一步优化体育人才孕育的动力循环系统。这一动力系统,应慎用“末位淘汰制”,避免将高校体育工作推向短期行为甚至恶性竞争的处境。大学生在充满宽容和谐的高校体育“教训赛”氛围中,通过平等竞争会茁壮成长为祖国所需的学习型体育教师、专业化教练员、创新型体育科研人才、跨界性体育健康人才、复合型社会体育指导员、国际化体育管理人才等更加优秀的体育人才。基于“教训赛”一体化的高校体育推动国家体育人才的优化升级过程,必会带动体育人口整体素养的提升,促进更为优质体育人才环境的形成,优质的环境将会拉动高校体育发展,从而走向良性循环。
2.普及校园足球,畅通平等选拔渠道。在国家足球运动“教训赛”一体化建设中,高校校园足球的工作重点便是科学发现大学生校园足球运动优秀苗子,形成全程系统安排大学生校园足球的“教训赛”活动,畅通大学生校园足球人才选拔上升渠道。高校体育应通过以“教训赛”为主的育人方式,建立有足球运动天赋学生的全面培养档案、运动能力诊断模型、成材影响指标体系。在高校校园足球人才选拔输送的环节,高校体育应通过全员足球普及的体育课堂、锻造足球特长的课余体育的深层整合和全程测评,确保大学生校园足球人才的选拔成功率,建立“育、选、成”相结合平等竞争的校园足球发展模式,杜绝选拔输送暗箱操作行为,构建社会职业足球组织、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校长负责团队共同参与的校园足球平等竞争管理体制,推动足球试点高校、精英高校、特色高校的齐抓共管选拔体系的形成,为大学生校园足球人才选拔渠道的畅通保驾护航。
3.强化联赛设计,增加体育竞赛机会。高校体育的联赛设计应综合考虑到我国各地高校体育之间发展的差异性现状,始终将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放在联赛系统规划的中心位置。面向学生广泛收集第一手资料和组织科学论证,力求联赛的策划建立在充分体现大学生的体育参赛需求之上。编排留有调整空间、突出青春个性的赛事赛程,设立以统筹治理所有高校校园体育竞赛为职责的大学生体育联赛总会,设置以负责各单项、各区域、各学段的具体联赛工作为责任的学生体育联赛组织机构,建立包括联赛主席、活动筹备、赛事外联、人力资源、推广宣传、财务后勤等各项高校体育联赛的具体运营架构,广泛吸纳各大体育领域的互联网赞助商、实体制造商、独家运营商等社会机构的资金投入、技术支持、传播渠道,推动大学生体育联赛品牌化、社会化、科技化的可持续运作,给予在校青少年更为平等、优越、现代的体育运动竞赛机会。
1.关爱乡村学生体育,实行公平分配。要出台倾斜化的政策。国家体育局和教育部等高校体育相关主管部门共同推进关爱乡村大学生体育,关怀提升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运动兴趣爱好、健身活动技能,关心改善乡村大学生体育状况,要鼓励外驱型的资助。继续鼓励和支持政府以及全社会各界人士外驱输血式资助乡村大学生体育建设。合理利用社会力量所构成的外驱型高校体育教育资助,为乡村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发育助力;要促进内驱型的发展。充分利用乡村的体育环境资源优势,促进充满阳光气息的大学生校外体育的内驱型发展。大力开展乡村体育旅游活动,改善乡村校园体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创建别具一格的乡村户外体育教育新模式,邀请渴望体验空气良好、阳光明媚的城镇大学生共享乡村户外体育好环境。
2.提升县镇高校体育,助推优质均衡城镇化。大力促进县镇高校体育教育的优质发展,给大城市所造成的高校优质体育教育的“增长极”困境找到新出路,给追逐优质体育资源的大学生创建更为广阔的体验空间,突破城与乡的二元格局。打造县镇的高校体育优质教育资源,是疏解高校体育在一定区域内优质发展不均衡、资源分配不公平等梗阻的整体性转换之法。以社会整体需求来拉动高校体育教育的优质均衡城镇化,消除乡村大学生受固化在生源属地限制而产生的体育运动参与不积极心理,顺应当地对高校体育教育资源的集约化优质提升之需求,拉动高校体育良性发展的多方共需。要站在去除城乡高校大学生体育二元发展的僵化认识之上,以大学生的校园优质体育教育供给为建设方向,消减代际流动阻隔,构筑向上迁移的乡村、县镇、城市平稳流动式阶梯,形成优质均衡的高校体育公平分配格局。
3.联通城市高校体育,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城乡高校体育教育一体化,实质是城市、县镇、乡村体育优势互补、高度协调、动态平衡的发展过程。推动这一过程走向深度融合发展,需要鼓励城市大学生走进村镇获得环境不同的课外体育切身体验。加快城镇乡统筹、一体化、融合的步伐,构建校际、县域、城乡大学生认同度的动态监测体系,真正扭转高校体育的城乡二元化思维的困局。建立城镇乡大学生体育活动参与的公平育才制度,对具有体育运动潜质的大学生,应统筹文化课与专业运动成绩,重点解决就业公平问题。用城镇乡大学生体育的互动来形成以县镇为桥梁的高校体育素质教育新格局,创建公平、和谐、互助的城镇乡大学生人际关系新气象。
1.加强顶层设计,健全依法督导施政。要以“管办评”分离不分割为发展理念,划边界、列权限、制清单,依法推进高校体育有关主管部门职能的转变。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改进、全面推广的施政步骤,科学规划高校体育“管办评”分离建设。根据《教育督导条例》有关法规规定,充分发挥高校体育相关政府部门教育督导的督政、督学、评估监测职能,健全高校体育的法治化、问责制、解忧型督导机构设置。
2.推进高校自主办学,铸造校园体育特色。要理性看待现阶段我国各区域高校体育发展所存在的较大差异,科学有效激发不同校情、校风、校貌下的大学生体育教育活力,实事求是地加强有中国特色的高校体育建设。正视高校体育实践中存在的弊端,强化高校体育行政单位的宏观监测、督导、激励能力;依据当地的体育师资、经费投入、特色文化等影响因素,对高校体育课程进行可行性评估与安排,整合本校自身优势,塑造特色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形成差异化大学生校园体育品牌新层次;构建能体现本校办学理念、目标、章程的高校体育制度体系,建立重点体育科研立项的专家论证制度,制定重大高校体育教学决定的集体决策制度,为孕育出有不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体验的大学生提供保障。
3.鼓励社会参与评价,打造专业评估机构。要以“专门不专有”为社会机构的治理准则,确立高校体育的社会评估机构合法地位,大力推动高校体育评估体系由封闭走向开放式发展。通过严格审查执业资质、从业人员素养、社会信誉水准,严把高校体育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准入关,确保校外评估的规范化运营。突破高校体育师资队伍传统评价思维,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为逻辑向度,介入可提供中国高校体育本土解决手段、方法、策略的专业型评估团队,分级评估与大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息息相关的校内外环境、体育师资现状、组织管理效能、师生满意度、社区舆情等具体状况。重点建设一批高校体育的科研院所型、公司企业型、公益组织型的社会评价机构,并与政府督导、高校自评相结合,逐步形成运作规范的高校体育监督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