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文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新关小学,甘肃武威 733000)
小学数学和同学段其他科目相比,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广泛的应用性等显著特点,由于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很多数学知识点的应用和巩固都离不开习题练习,这就导致大部分教师采取“题海战术”作为复习和巩固的手段,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学习负担和学习压力。因此,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如何实现课堂的“减负增效”成为广大教师探讨的重要课题。据此,笔者将根据自己的有关教学经验和一系列研究成果,依托文献查阅、案例分析等方法,围绕“双减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一题撰文,并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提出一些看法和策略性建议,希望能够对诸位的工作改良带来些许裨益。
“双减”政策所提倡的理念分为“减负”和“增效”两部分内容,这就意味着“双减”绝不是对学生学习任务的机械削减,而是在减轻其学习负担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基于这一认识,小学数学教师在依托“双减”思维调整和制订教学计划时,就要体现出对小学生群体特点和数学学科特征更深层面的认知和把握,让数学教学活动变得更加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具体来说,应当遵循以下几方面原则。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新奇、有趣的事物有天然的向往。如果学生对学习不能产生足够的兴趣,就会导致学习状态不佳,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尤其是数学学科抽象性的特点会使学生理解起来感到吃力,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践行“双减”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将增强课堂趣味性放在工作的第一位,结合小学生普遍的“兴趣点”探索和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帮助他们获得轻松的课堂体验,从而为“减负增效”目标的达成奠定第一基础。
“十家锅灶九不同”,每个小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由于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和教育背景使得学生之间存在着各不相同的学习条件和思维认知。而很多小学数学教师由于缺乏分层教学的理念,在教学中过度强调课堂教学的“整齐划一”,这就使得学生普遍存在“早听懂了耐着性子听”或者“根本听不懂硬着头皮听”的问题,导致学生因“吃不饱”失去深度学习兴趣或因“吃不了”出现学习压力过大的不良情况,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因此,在践行“双减”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因材施教”这一教学理念融入实际工作当中,尊重并利用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量身定制”教学引导计划,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辅导,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以“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方式实现班级整体学习成果的共同优化。
学生是学习行为的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过去,相当一部分教师出于对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的考量,刻板地按照既定的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推进教学,让学生跟着自己的脚步“亦步亦趋”,不但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状态,还剥夺了学生自主思考的权利,容易出现学生因跟不上教师的节奏而放弃听讲的现象,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践行“双减”的过程中,教师要遵循生本性的原则,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做好充分的课前预设,关注学生学习的动态反应,给学生“犯错”的权利,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教师还要给学生提供一些探讨问题、交流经验的平台,丰富学生深化知识吸收和技能理解的渠道,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笔者认为,“双减”理念的践行重点在于调和小学数学课程“抽象性”和小学生“感性化”之间的矛盾,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矛盾中的平衡点来增加教学活动的开展支点和载体。这些目标的达成应以下列几点作为主要抓手:
1.凸显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价值。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初级阶段,其对于新奇有趣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和学习的欲望,如果使用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容易造成学生的反感,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技术所具有的信息呈现多元化、动态化、趣味化的优势,以图片、视频等更能激发感官共同参与的方式来呈现数学知识,如此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加教学容量,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缩短学生理解、吸收数学知识的思维路径,从而起到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
例如,对于《1~5 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将“1”到“5”这5 个数字以卡通化的形象呈现在电子屏幕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通过这些角色的自我介绍以及彼此之间所发生的“比个头”“论关系”“找朋友”等故事情节来快速记住这些数字的名字,并掌握写法和简单的加减计算的方法。
2.凸显趣味游戏活动的应用价值。小学生有着活泼、好动、爱玩的天性,任何游戏活动都能够对他们形成很强的吸引力,同时还可以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和认知灵感。教师要积极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性,将游戏作为组织教学活动的有机载体,根据课程内容、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进度和主观兴趣,设计、组织一些富有趣味性、参与感和发展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边玩边学”的状态下完成对知识内容的有机应用和深度吸收,从而起到“寓教于乐”的良好功效。教师在组织游戏时应当注意教学秩序,要明确游戏的目的,将游戏规则与教学任务有机结合起来;游戏结束后还要结合学生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及时的评价。例如,为了锻炼学生的四则运算能力,教师可以将学生按照“强弱结合”的原则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依次派出一名代表参赛,教师准备一些写有“1”到“13”数字的卡片并随机从中抽出四张展示给几位代表,要求代表在最短的时间内利用这些数字以及加减乘除和括号设计出一道算式,算式的计算结果必须为“24”;结果正确且用时最短的代表可为本组积1 分,最后积分最高的一组便为获胜方。
1.扩大对学生学情的搜集范围和渠道。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状况可谓是“一日一变”,并且在不同因素的作用下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向和态势,这些因素也会时刻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扩大对学生综合学情的搜集范围和路径,不仅要凭借考试和日常检测来获取相应的资讯,还要通过课堂提问、课下互动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性格、思维方式和学习风格,将这些全部归入到生本档案当中,为自己后续的教学提供更为翔实的参考。例如,教师可以把学生历次考试的卷子收集起来,根据他们在不同题型、难度和考查方向题目中的作答表现来判断他们的知识强项、弱项分布;在课堂上要扩大提问的范围,观察每个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状态和答案的质量,判断出他们的听课状态和学习态度;在课下多和学生做日常交流,了解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对教师教学方式的看法等等。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访谈学生家长全面了解学生的成长情况,增强学情分析的可信度。
2.完善对教学方案的差异化设计。在建立了学情档案后,教师便要根据这些信息制订更为详细的教学计划。具体而言,要遵循以下几方面原则:首先要“区别对待”,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制定在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评价标准上均有所不同的教学方案,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充分且适当的挑战;其次要“扬长补短”,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增加一些难度较大题目的比重,而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则要将精力更多地集中在对基础知识的补充和巩固上;最后还要体现出动态原则,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发展趋势,以便对自身的工作做出相应的调整。
比如,对于《时、分、秒》这一课的教学,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对“时”“分”“秒”这三个时间单位的概念解释和彼此之间的换算关系的引导上;而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则要加大与时间计算有关的应用题的“出镜率”,同时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加入一定的“陷阱教学”法等等。
1.在课程教学中做到“点到为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过去的“保姆”式思维,对知识点的讲解要做到“点到为止”,有意识地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能够依托自己已有的数学经验来思考、解决新的数学问题,并允许学生提出自己富有个性化的见解和解题思路、方法。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思考,才能产生“顿悟”,进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通过自身参与体验,也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例如,在完成了有关“相交线与平行线”这一方面的教学后,教师可以就“两条直线之间不是相交关系就是平行关系”这一论断的正确性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并可结合诸如教室的地板缝隙、吊灯等实例来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提示,让学生得出这句话需要以“处在同一平面内”作为前提,方能具有绝对的正确性。
2.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模式。萧伯纳曾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互相交换,每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然而,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那我们可能同时拥有两种思想。”学生之间正是因为有着巨大的个体差异,所以才能够在交流和讨论当中实现思维和灵感的碰撞,进而做到“集思广益”。因此,教师要积极应用这一理念,在课程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模式,依托上一点中提到的“点到为止”的策略来为每个小组设计出思考和讨论的话题,让学生围绕这些话题做进一步的沟通和交流,从而使学生之间形成正向的生本资源流通,助力课程教学效率的稳步提升。例如,在结束了《时、分、秒》的教学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围绕“为何时、分、秒之间不像其他数量单位那样是十进制,而是‘特立独行’的六十进制呢?”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同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学过的除法方面的知识去做思考,共同探究出“六十能被更多的数整除,方便人们计算时间”的正确结论。
“学以致用”是所有科目教学的核心理念,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师对于实践活动的设计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教师应结合核心素养的要求实现实践活动的创新,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解决一些实际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对数学知识的深度吸收和灵活运用,在客观上起到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从而使教学效率和质量再次实现攀升。例如,在完成了有关“面积”的教学后,教师可以在保证秩序和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走出教室,利用事先准备好的工具测量、计算一下花坛、操场、楼梯瓷砖等的面积,同时将自己的计算过程和有关数据整理成一份简单的记录。
总之,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绝对不是一种机械的灌输或者单方面的“牵引”,而是要让学生在自主、灵活地学会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价值,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小学数学教师要真正意识到这一点,并在教学当中大力践行,树立起鲜明的“减负增效”意识,围绕多元主题设计、执行系统性的策略,引导学生以更富有趣味感、参与性和自主性的方式开展数学学习,通过自主思考、讨论交流、探索实践完成对已有学习成果的应用,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数学、用好数学、爱上数学,继而为他们日后更高阶段的数学学习和综合素养的稳步提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