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创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的重构与变革

2022-12-22 14:38董慧
职教论坛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专创专创融合院校

□董慧

一、引言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强国之策,是稳增长、扩就业、激发青年毕业生和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2019 年,教育部办公厅出台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9 年度建设工作的通知》,在文件中就要求“建设‘专创融合’特殊示范课程”[1],从全局层面将“专创融合”提高到一个全新战略高度。“专创融合”的提出为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专业的创新都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学界普遍认为“专创融合”就是将专业和创新创业进行融合,进而能够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2-3]。高职院校“专创融合” 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教学的现实困境问题上,但尚未形成统一的研究范式。尽管我国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有10 余年,但其质量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尚未建立健全覆盖全民、服务终身、与专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绝大部分民众仍将创业作为找不到工作的“无奈选择”,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传统的“就业教育”,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处于边缘化地位。建设新时代“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当下高职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实然困境: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现实难点

近年来,各级政府和高校以及社会其他层面都非常重视高职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将学生创新能力高低作为衡量高职院校育人成果的重要标准。创新创业课程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各相关高职院校都希望在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指引下,各级政府推出的相应政策扶持下,来开展自身的创业教育,以“专创融合”为契机,通过推动课程改革、举办实践比赛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然而,现实情况是创新创业课程目标依然不够明确、创新创业课程资源比较匮乏、创新创业课程与其他相关专业课程之间有效衔接还存在问题,这些是当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重构必须破解的实然困境。

(一)“专创融合”视域下的创新创业课程缺乏体系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缺乏体系化设计,开设主体单一,‘专创融合’课程开设率不足[4],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创新创业课程差异化未得到体现。高职院校在尝试将专业和创业进行结合,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时,多以创新创业通识课程的方式来开设,面向全体学生为对象,不分专业,无差别地进行课程讲授。课程的区分性和层次性均有不足,不同专业的创新创业需求无法得到差异化的体现。高职院校部分“专业培养方案、专业教学内容与模式、专业与课程建设等培养体系缺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要素,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脱节”[5]现象较为普遍。

第二,创新创业课程尚未贯通专业知识与技能。多数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归属通识课程层面,尚未打通不同专业之间的壁垒,无法建立各专业之间的联系。创新创业课程未能将专业知识有机融入自身课程体系,富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难以彰显。导致不同专业不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亦大同小异,专业特色和院校特色难以区分。

第三,创新创业课程未贯彻“双创”教学理念。在日常的创新创业课程中,部分授课教师意识到需要将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知识进行嫁接,但是在融通的程度、角度及深度方面还有待提高。

(二)“专创融合”视域下的创新创业课程目标不尽明确

课程目标是开设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检验课程成果实施效果的重要考虑因素。调查发现,各地方高校多将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确定为:使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知识,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可以看出,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目标均围绕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目标确定。而“专创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的目标尚未明晰,导向不够清楚。从实践效果看,高职院校在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时并没能抓住课程的核心目标。按照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创新创业课程目标应体现“推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等内容要求。虽然高职院校在关于“创新创业的核心素养的‘知识—能力—素质’”[6]等方面做了较多努力,但效果仍不明显。相关数据显示,大学生创业意愿更趋于理性,创业动机持续表现为机会型动机[7],如在我国积极推进“新个体经济”和共享经济的现实背景下,地方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目标理应进行调整。

(三)“专创融合”视域下的创新创业课程资源较为匮乏

创新创业课程资源的匮乏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其资源匮乏主要包括课程资源种类较少、创新创业课程教材滞后、课程教学专职教师较少、创新创业课程平台建设缺少内涵。

第一,创新创业课程配套资源匮乏。从课程资源看,各高职院校相继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在数量层面满足了学生们的上课需求,但在种类方面却较为单一,课程资源陈旧。除了教材以外,教学音视频、动画、图片资料等资源不足,质量不高,可供学生实际选择的创新创业课程配套学习资源极其有限。

第二,创新创业课程配套教材滞后。进入21 世纪,知识的更新周期已经缩短至2—3 年,相关调查发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大学生创业基础知能训练教程》为多所学校的常用教材。但教材的选用相对滞后,缺乏统一规定,有的学校选用省教育厅统一采购教材,有的学校则选择校本教材。总体来说,教材的种类不丰富且不能保证近三年出版。“教材内容在贴近实际、贴近实用、贴近学生等方面”[8]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第三,专职创新创业课程教师较少。近几年,响应国家号召,高职院校普遍实现了扩招,在招生规模和招生数量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学生数量短期内可以实现扩增,但是教师的数量却无法同步增加。创新创业教育授课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无法满足学生的授课需求,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供需矛盾。同时,多数授课教师还要兼职行政事务,无法做到专职授课,而教师兼任行政必然导致精力分散,授课质量下降,使得本就数量不够的专职教师更加捉襟见肘。由于缺乏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导致部分专业教师不愿意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9]。

第四,创新创业课程高质量平台匮乏。平台匮乏主要体现在与政府、企业等建立的政校、校企高质量课程实践平台数量不足,特别是课程共享资源库建设亟待加强。可以发现,部分高职院校热衷于建立各种合作实践平台,签署合作协议、挂牌,但在后续课程实践平台的维护、创新创业人才的联合培养方面,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持续提升其内涵建设。

(四)“专创融合”视域下的创新创业课程衔接性较弱

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课程数量较多,这能够为学生学习提供多种选择,但存在“课程以传播专业就业知识为主,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结合度偏低,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与专业实训平台互相分离”[10]现象。“专创融合”下的创新创业课程衔接性较弱体现在:

第一,创新创业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好。高职院校着力推进“专创融合”,并以此来推动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但忽略了“专创融合”下创新创业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创新创业课程的重点在于讲授创新思维和创业的一些必备技能,其他的相关专业课程则各有侧重点,满足学生不同的求知需求。在实际授课中,创新创业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主要存在“两张皮”情况,创新创业教育未能凸显创新创业在专业上的落脚点,而专业课也未能凸显在专业领域存在的创新创业可能。因此,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还未能做到有效衔接。

第二,创新创业课程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衔接性不强。在学生实际的创新创业实践中,学生多数会选择自己感兴趣或熟悉的领域进行创业。主要因为对于本领域的相关环节比较熟悉,创新创业的信心足、勇气佳;事实上,在多数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中,部分课程开发理念不符合实际,课程提倡的创新潜在点与实际需求有差距,课堂上识别的创业机会缺乏调研支撑,不能真正解决市场痛点。在创新创业课程和实际操作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鸿沟,二者的衔接性有待加强。

第三,创新创业课程的内部体系不够完善。“专创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开发更应该是一个系统化、专业化、长久化的重大建设工程。不少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不成体系,通常只设置一两门创新创业类课程就等同于双创教育,缺乏系统性、前瞻性规划。部分高职院校虽从学生入学伊始到毕业整个培养过程都持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在课程教材选配、师资队伍、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还存在各自为政现象,缺乏统筹与协同。

三、应然选择: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重构

从实然困境看,以“专创融合”为视域来开展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改革还面临着观念和实践方面的问题,要突破这些障碍,实现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重构,从“专创融合”入手,做到以下几点:找准课程的核心目标;加大资源供给力度;提供精准课程;不断丰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密切专业和创业之间的联系;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的衔接。

(一)以“专创融合”为基准点,重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灵魂。只有做好了顶层课程体系设计,才能进行课程定位以及开发不同层次、类别的课程。高职院校应以“专创融合”为基准点,重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

首先,强化创新创业通识课建设。创新创业课程是面向所有学生、所有专业,无差别开设的课程,旨在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创新创业常识。高职院校可在每年新生入学之时向学生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让学生在入学之初就对创新创业的相关常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他们的内心建构出属于自己的创新创业蓝图,让学生形成创新创业启蒙。如无锡商职院为全体新生设计一堂“走进大创园”的通识课,针对不同二级学院,提供与之相关的创业项目,供新生观摩学习,用创业者实际案例启发本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其次,开展“专创融合”示范课建设。“专创融合”示范课就是在全校范围内,面向所有专业,通过公开考核的方式遴选相应的专业,打造“专创融合”金课。“专创融合”示范课能打通专业之间的壁垒,有区别、有梯度地为不同专业开设“专创融合”课程。“专创融合”示范课内在的要求必须有专业为支撑,也体现了创新创业课程的特异性。如创新创业课程与商科专业结合,就着重训练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从宏观层面来擘画学生的创新创业蓝图,强调学生的思维创新性。无锡商职院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互联网思维与电子商务》被列为“专创融合”示范课,是创新创业课程与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专业的结合,需突出产教融合,以电商专业自身特点为创业出发点,在课程中引导学生学习国内电商、跨境电商、直播电商等创业路径。

再次,推动“专创融通”的专业群建设。“专创融通”的专业群可以培育学生“专业群”视野,了解并熟悉上下游产业链,扩大创业机会与范畴。另外,还可构建专创融合的专业群平台课程,如在专业限选课中开设跨专业的交叉课程、技术前沿课程,充分赋能学生创业所需的复合型知识和技能。如无锡商职院国家双高计划“市场营销”专业群由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数字营销、数媒技术等专业组成,通过打造《锡商文化》《新媒体创新创业》《文创产品设计》《直播营销综合实训》《风险管理》 等专业群平台金课,促进了更多学生利用数媒技术,运用营销技能,实现了新媒体、直播电商等方面的创业。

(二)以“专创融合”为发力点,明确创新创业课程目标

在创新创业课程目标方面,高职院校应该处理好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的关系,致力于建立一个“创新创业知识为基础、能力为中心、素质为归宿相融合一体的三维目标模型和关系框架”[6],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者良性互动。

第一,“明暗交替”实现横向融合专创知识。专创知识是学生能力提高、素质提升的源动力和持久活力。创新创业系列课程应以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定位,不仅要考虑创新创业知识和专业知识的逻辑性、课程内容的衔接,还要兼顾经济市场、创业环境变化、学生需求多样化等多重因素,在创新创业知识基础上重点融入专业岗位要求、行业变革、产业趋势等要素。例如在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教育中,创新创业知识是“明线”,专业知识是“暗线”,而到了专业课阶段则以专业知识为“明线”,创新创业知识为“暗线”,明暗两条线不断交替,最后到实践阶段,“明线”“暗线”两条线合二为一。只有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在“横向”深度融合,才能做到“专创融合”贯彻于人才培养始终。

第二,“递进交织”实现纵向贯通“专创”能力。“专创” 能力是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核心,在打好专创知识基础上,着力提高学生的专创能力,勇于突破传统课堂单向度传授知识的桎梏,建构一个科学的“专创”能力框架,以知识带动能力的提升。这就需要明确人才培养每个阶段学生应达到的创新创业能力和专业技术技能,不同阶段的双创能力和专业能力在递进的同时兼顾能力交织,实现“纵向”专创能力贯通,并通过实训实践、考核评价等检验学生能力达成度。如无锡商职院烹饪专业创新创业课程通过搭建“小餮美食”创新工坊,学生在专创融合直播间内大胆尝试新品研发,依托专业课程改革,实现了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全面提升。

第三,“并行交融” 实现立体化提升专创素质。专创素质就是要求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的环境适应能力、社交能力、承受不断失败的心理素质、为社会做力所能及的贡献理念等综合素质。不同专业要求的专业素质侧重点不同,比如会计专业培养将讲诚信、不做假账作为专业素质要求,将创新迭代坚持不懈作为创新创业综合素质要求。两种素质始终坚持立体化的并行交融,不管哪个专业学生创业,都会有自己的专业道德底线与发展潜能,并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创业底色。

(三)以“专创融合”为切入点,加大创新创业课程资源供给

高职院校应以“专创融合”为切入点,加大创新创业课程资源的供给,做到加减同步,必要时合并同类、控制总量。全面推行教材改革,做到普通与特色兼顾。

首先,“加减同步”实现课程资源高质量供给。一方面做减法,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总体教学大纲,制定本校年度创新创业课程数量,因生制宜,合并相类似的课程,削减不合时宜的旧课程。如工商管理专业中含有《创新思维与创业实务》《中小企业开办实务》《成功企业案例》等课程,存在部分相似的内容,需将课程进行合并,减少数量,开设精品课。另一方面做加法,除了开设创新创业类必修课程,将其纳入学分管理外,还可以增设金融、法律、营销、财务等内容的选修课作为有益补充。如无锡商职院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网络营销创业实践》《跨境电商创业实务》《合同法》等12 门、32 学分的个性化选修课程组合,并原创制作优秀校友“创客会见厅”“金牌背后的故事——创业项目纪实”等创新创业资源库供学生学习,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创新创业课程的积极性。

其次,“普特合奏”实现创新创业课程教材全面改革。配套教材是专创融合建设必不可少的硬件。要有针对性地解决教材使用过程中的乱、多等问题,规范各高职院校教材使用章程,明确使用的标准。一方面,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坚持借鉴国外,以我为主。创新创业的教材版本可以不同,但是内容知识、价值导向必须正确。在借鉴引进西方的教材,对其中的内容加以筛选,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将西方教材精华创造性转化为中国特色创新创业教材。另一方面,加大教材的特色创新力度。成熟的创新创业教材集合了各方面智慧,要积极推动各方形成合力,吸引政府、企业、学校三方的力量,编写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活页式、手册式教材。既要将最新理论研究成果融入进新教材,指导创新创业课程,又要将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形成的新认知及时上升为理论,促成二者良好的合奏。

(四)以“专创融合”为锚定点,加强创新创业课程衔接

加强创新创业课程的衔接要以“专创融合”为锚定点,使得课程更加具有协调性、系统性。要树立系统论观点,把创新创业课程和其他相关专业课程都看作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独立运行系统,并能发挥不同系统之间作用。

首先,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高职院校要清晰创新创业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显著区别,又能看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能将二者之间的共同点有效区别,加以剥离,在创新创业课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关于创新创业的基本观点、基本常识,相关专业课程就不需要反复出现。能理解二者之间的本与源的关系,专业课程是基础和内核,创新创业课程则是表象,学生的创新创业通常都是以专业知识为支撑来进行创新创业。

其次,加强创新创业课程理论知识和实践之间的衔接。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要突出时效,紧随时代发展和学生的创新创业步伐,在不同的学年、学期,甚至不同课程之间,都有递进式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设计,形成理论与实践渗透式融合。既可以依据二级学院特点与专长,鼓励打造符合自身专业特色的创客空间,也可以依托专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项目式竞赛活动,让学生做到从校园到职场的无缝转接。如无锡商职院提出“三递进、四融合”批量孵化跨境电商创新创业人才模式,“三递进” 即项目化教学+岗位化实践+市场化孵化,“四融合”即产教融合、产创融合、创教融合、创赛融合。真正解决了理论知识和实践运作之间的脱节问题。

再次,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内部的衔接,兼顾课程的“多”和“细”。做好“多”的工作就是要能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开设各种课程,为学生增长才干,提高能力做好铺垫。做好“细”的工作就是要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内部的衔接,要以“专创融合”为契机,做好学生学习生涯的长期课程规划工作,实施统一的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选配精干教师队伍开展创新创业课程的讲授。同时做好总结工作,及时纠正课程开设中的偏差。

(五)以“专创融合”为破冰点,建设“螺旋式”合作平台

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四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关系,呈螺旋式向上发展趋势,可考虑建立螺旋式的合作平台,将创新创业课程的“场域”进行扩展,把政府、行业和企业都纳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培养的体系中,发挥各方面积极作用。

首先,激发四方的积极主动性。高校是智力输出的源头,能发挥专业培养方面的优势,承担着为螺旋平台源源不断提供创新创业人才的重任,是平台能够存在的前提。行业、企业更多的是为创新创业人才发挥才智提供舞台,让智力产出成果,活跃市场经济,能发挥创业的优势。从政府属性看,政府执掌着创新创业课程的“总教鞭”,把控着课程的总体发展方向。四方合力协作,才有望以“专创融合”为破冰点来建设创新创业课程“螺旋式”合作平台。

其次,发挥四方交互功能。政府是占据主导地位的,能给予高职院校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出台帮扶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开设的主要研究方向、培养方向等是要和属地政府密切相关的,依据地域经济特色,培养满足属地用人要求的人才,这种人才需要反馈到高职院校就是反作用于创新创业课程。行业、企业是创新创业课程成果检验的阵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培养的人才能否满足市场需求,能否在市场大潮中站住脚,企业能够真实可靠给予反馈。另外,企业、政府还可以给高职院校提供人才的反哺,将经过市场洗礼的优秀人才,以兼职教师或导师的身份返聘到高职院校,担任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能够开阔学生视野,传授最新理论知识,破解高职院校教师短缺的困境。通过创新创业课程,高校、企业、政府都被有机地纳入到螺旋平台中,密切四者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合作,形成螺旋平台。

四、结语

“专创融合”是指引高职院校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高职院校办好创新创业课程的重要指引。以“专创融合”为切入点,是实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的重构的基础目标。进而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提高他们对“创业机会的识别力与把握能力”[11],这是中观目标。从更长远看,建成创新创业强国是宏伟的战略目标。为此,按照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高职院校为创新创业课程发展和“专创融合”加强了资金支持和平台保障。虽然在创新创业课程重构方面还面临部分的困境,但是只要扎实解决好融合问题、队伍问题,则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的重构可期可待。

猜你喜欢
专创专创融合院校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与实践体系建设研究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专创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专创”融合式教育的实践探索
专创融合视域下旅游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对策研究
浅析民办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