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愚愚 尹 洲 刘 霞
(1.成都大学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2.成都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四川 成都 610081)
德育教育在全国推广,学界也掀起了德育教育研究热潮。“德育教育”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其基本含义是:大学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观念教育的双重功能,承载着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近年来,“挖掘思想元素、实现价值引领”成为高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广泛共识[1]。作为教师,在授课中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有意识地将德育教育融入专业知识中,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其成为一名有高尚理想和道德情操的高素质人才,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2]。本文结合教师的教学实践和体悟,就“德育教育”如何融入五官科的教学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五官是指眼、耳、鼻、咽喉和口腔,五官科各器官组织结构精细,洞腔狭小,功能特殊,故其诊断、治疗和护理都具有特殊性。五官科的疾病常常会影响人的感觉,如视觉、嗅觉、听觉、味觉等,对病人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不便。五官科虽为小科室,但临床发病率并不低。通过对五官科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五官科常见疾病的诊治方法和临床基本技能,能对五官科常见急诊病人进行应急处理。该课程也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及医德的培养,学生应能关心五官科患者的病痛,仔细观察,注意鉴别,并在学习和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学习、工作态度。
“德育教育”的教学设计,应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其中,前者指的是教师组织实施的,直接对学生进行公开的道德教育的正规工作方式的总和。后者指的是引导学生在教育性环境中,直接体现和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及过程。“德育教育”是因为其隐性的思想观念教育特质而被推广,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怎样做到含蓄、隐蔽,是需要进行规划的系统工程[3]。通过隐性融入、寓道德教育于各门专业课程之中,通过滴水穿石的方式,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德育教育”不是要改变专业课程原本的属性,更不是要把专业课改造成德育课模式或者将所有课程都当作德育课程,而是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
医学是以人为载体的科学,没有人文情怀的医学是残缺的医学。医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帮助同情的人道主义关怀。医学,不是单纯只有科学性,还应该具备社会性与人文性。医学,直面的是人,应该是“人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关注“真与善”。因此,在五官科教学中应将人文关怀,有效医患沟通贯穿始终。例如,根据不同病人的气质和性格特征采取有一定差别的沟通方式,理解A型行为特征的特点,理解A型行为病人在求医过程中的紧迫感、急切感,理解A型行为和青光眼发病的关系,在和青光眼病人沟通时,应更加有耐心,并注意讲话时的表情、语速、语调、身体语言等。在眼科病房应注意强调药物按一定规范放在病床旁的固定位置,方便视力障碍的病人取用。又如,与耳鼻喉失语病人交流时应特别注意不要下意识地大声和病人讲话,理解病人是听得见,讲不出的状态,以免大声讲活使病人感到不被尊重等。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中医眼科学和中医耳鼻喉科学积累了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同五官科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中医五官科学在漫长的发展中有兴盛也有衰落,虽然目前一些外用药和手术方式相对滞后,但中医五官科学的经典内治用药在当今依然有效,并且可以减少西医抗生素、激素使用过多的情况。尤其是对眼前节的一些治疗,中医五官科有独特而有效的方法。如针眼(睑腺炎)西医只能采用抗生素或手术,中医可以使用疏风清热的银翘散,再配合热敷效果会比较好。中医在治疗葡萄膜炎、眼底出血性和缺血性疾病、过敏性鼻炎、咽炎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可以大大减少激素的使用。
同时在现行西医学教材中,也有很多病名来源于中医,如:浓漏眼、翼状胬肉、青光眼、内障等说法都来源于中医,可以从中医角度进行适当讲解,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
我国的第一个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也是中医研究者,她在阅读古书时受到启发,并采用现代医学方法分离出了青蒿素。在教学中适当加入中医元素,可以增强民族自信,有利于同学们有意识地关注一些中医知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激励同学们继续探究。有兴趣的同学可寻根问底,多问几个为什么,或许能找到一些创新点和突破口。或者用西医的经典的实验方法来论证在中医临床中治疗有效的方法和药物,以求得中药为何有效,是那一部分干预有效,这不仅是一种科研思路,也是使中医在世界范围内更加被理解,更加被认可的方法。不管结果如何,培养这种科研敏感性和创新意识是很重要的。
有的教师在设置教学专题时,并未完全遵循教材内容的内在逻辑和教学大纲的规定要求,往往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授课的方便。对教学时间的总体掌控和分配较为随意。对自己熟悉和擅长的内容多讲详讲,对自己不熟悉或是敏感的内容少讲略讲、甚至不讲,导致授课内容的失衡,一些重要内容甚至被忽略[4]。这样会导致知识体系不够系统完整和协调,是很不可取的。
同时,教师还应跟上本学科的发展,适时对大纲进行修改和完善。五官科发展日新月异,新的药物和手术不断涌现,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我国传统医学对眼前节疾病有较多的经验,但眼底病的发展主要依托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因此,近些年眼底病的发展比较迅速。眼底病主要包括视网膜、视盘、脉络膜和玻璃体的疾病,位置深入,药物和手术要求高,治疗方法更新快。为了清楚地检查眼底结构,临床有直接检眼镜、间接检眼镜、眼底照相,近几年欧堡眼底照相已经普及,一张照片就可以显示较完整的眼底结构。正所谓“眼底一张照,慢病早知道”[5]。目前的最新进展是AI也开始助力眼底病筛查,已经能对12种眼底病进行较为准确的识别,尤其是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病理性近视、特发性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等疾病有较多的研究。新的规范的眼底彩照的标准数据库也正在建立和完善中。眼底新生血管疾病也有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眼内注射抗血管增生药和眼内注射激素类药物等。由于国内高度近视人数越来越多,眼底病手术器械下一步也会进行改良。这些新进展都可以加入教学中,并且由于眼底病发病率逐年增加,教学大纲也做了调整,增加了眼底病的课时数。教师也在教学中分享一些新的诊疗技术是如何出现的内容,引导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实事求是,严谨细致,培养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
五官科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教学中需要综合与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提高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问题意识,从而使德育教育“润物细无声”[6]。
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特定目的和内容,在课堂上引入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某种特定的情境或者具体的临床实例中,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主动分析以及集体讨论和协作,最终通过学生小组讨论、提问、回答来达到教学的目的[7]。在医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更贴近实践,更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我们一般采用书本的经典案例引出常见的五官科疾病,学习完成后再采用附属医院眼科和耳鼻喉科的真实案例(已隐去姓名等隐私)进行抽丝剥茧地从诊断、鉴别诊断到治疗的讨论,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对课本上的疾病进行立体的、全方位了解,使疾病变得真实、生动、触手可及。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较好。
PBL教学法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 提出的一种课程模式,于1985年开始应用。该教学法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班级若干个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讨论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查阅相关问题的文献、内容,学习相关知识[8]。课前提出问题,同学们通过查阅文献、查找资料,形成答案,可请一两位同学做成条理清晰的PPT进行5分钟的课前讲解。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请同学们根据问题现场通过移动网络查找相关答案,畅所欲言,头脑风暴,同学们讨论后教师再进行总结。这一过程可以问题为指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专注性,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观看五官科临床教学视频后教师提出相关的几个开放性问题,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并形成书面答案。教师在评分时没有标准答案,而是根据同学们的观察能力、领悟能力和思考的深度进行评分。这种方法不同于以往主要关注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的过程,而是对诊断治疗等内容有领悟和思考。有利于同学们对观看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和加工,理解更深入,记忆更持久。
情景模拟教学法能够结合实际疾病设置符合临床诊疗思路的情景,组织学生进行演示模拟,活跃教学氛围,培养临床思维,锻炼临床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果[9]。在实训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一节课将五官课某个疾病的重要体征、角色扮演计划等以PPT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分配医疗活动中的角色,如医生、护士或患者,模拟诊断、治疗或护理的过程。课前给学生分组,每组选出一名学生扮演病人,让学生提前查阅资料,模拟表演,课前教师会进行指导。其他同学选出代表,扮演医生、护士,对“病人”学生进行临床观察及治疗。以白内障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病人具体因为什么原因看不到?”“主要的诊断依据有哪些”“在哪一个期就应该做手术,为什么?”并且可以请扮演不同疾病的同学分享作为病人的感受。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锻炼同学们的临床技能,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作为医生、护士的真实感受,该如何对待患者,如何沟通,怎样从面部表情、体语和言语表情三个方面进行调整,扮演患者的学生也能初步体会到作为患者的感受,希望医护人员怎样对待自己,从而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学生想病人之所想,使学生具备高尚的医德医风。现有五官科教学中眼科检查和耳鼻喉检查时均为相互检查,被检查者常常有一些诉求,我们在实训课时可加入病人的诉求,尽量模拟真实的情景,引导学生关心和理解病人。
高校为教师提供了各种平台来辅助教学,使教学的互动性更强,更有吸引力,师生互动更方便。我们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利用好网络教学平台。如在尔雅课程学习平台上完成点到、答疑、讨论、PPT和各种参考资料的发布、期中考试、实时监考等。
医学类课程中含有大量可挖掘的德育教育因素,结合专业课程的特点挖掘思德育教育元素,将德育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可以同时提高大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思想观念水平。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让学生对知识有多方位的体会,在学习和实践中提高专业素养和道德水平,才能真正做到“无心插柳柳成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