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病人“温药和之”与冠心病临证辨析

2022-12-08 04:49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20期
关键词:胸痹津液阳气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9》统计,我国心血管疾病病人高达3.3亿例,冠心病是头号杀手[1]。由于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改变,肥胖和超重人数逐年增加,且病人多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高尿酸血症等疾病[2],导致发生冠心病危险系数增加。中医学认为“肥人多湿多痰”,故痰饮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中医药防治冠心病具有优势,“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中提出的观点,对冠心病的临证辨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辨析

痰饮为阴邪,遇寒则聚,遇阳则行,得温则化。饮邪质地清稀,易于停留人体局部,轻则阻遏气机,重则伤人阳气。阳气被伤,则寒饮难于运行;反之,阳气不虚,温运正常,饮亦自除。赵以德《金匮方论衍义》中记载:“痰饮由水停也,得寒则聚,得温则行;况水性从乎气,温药能发越阳气,开腠理,通水道也。”

1.1 辨“痰饮之生成” 关于痰饮的生成,《素问·经脉别论篇》记载:“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以五脏论之,人体津液代谢主要责之于肺、脾、肾三脏的功能。肺居上焦,主气,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脾居中州,主运化,运输水谷精微;肾处下焦,主水,蒸腾气化。三脏之中,因脾为水液运行之枢纽,脾阳不足,则上不能输布精微于肺,下不能助肾以制水,由此导致水液内停中焦,流溢各处,波及五脏。三焦为“决渎之官”,司气化,为水液运行之通道。《圣济总录·痰饮统论》记载:“三焦气涩,脉道闭塞,则水饮停滞为饮,不得宣行,聚成痰饮”。可见,肺、脾(胃)、肾(膀胱)及三焦任何一个脏腑出现失常,均致水饮停积为患。

1.2 辨“温药” “温药”包含甘温、苦温、辛温之品。甘温能补、能缓、能和;苦温能燥湿化湿、助阳;辛温药物,能行、能散,行散水湿。治疗痰饮需借助“温药”以振奋阳气,使阳气得布,开发腠理,通调水道。阳气振奋,既可温化饮邪,又可绝痰饮滋生之源;开发腠理,通调水道是疏通祛邪之要,阳气使肺的通调、脾的转输、肾的蒸化功能恢复正常,从而饮邪从表从下分消而去,故吴鞠通记载:“盖饮为阴邪,非温不化”。

《金匮要略》治疗痰饮病的代表方有苓桂术甘汤、肾气丸、五苓散、小青龙汤和小半夏汤等,方药组成主要包含茯苓、桂枝、半夏、细辛、生姜等一类助少火、复阳气的药物,以茯苓、桂枝为核心用药,尤以苓桂术甘汤最具代表性[3]。味甘、淡之茯苓,甘可健脾,从而输布痰饮,淡可利水渗湿,使痰饮之邪下行;桂枝辛散温通,味辛可振奋阳气,行散水邪,性温可温煦脏腑,舒展阳气,抑制水饮之阴邪内生,以达到温阳化饮之效。茯苓、桂枝相合,脾虚得健,水湿得利,阳气得助,痰饮得温药始开,温药和则饮邪化[4]。

1.3 辨“和之” 《说文解字》记载:“和,相应也,从口,禾声。”《广雅》记载:“和,谐也。”可见,“和”为一种阴阳相合、阴平阳秘的状态[5]。“和之”作为张仲景论治痰饮病的原则,应“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根据发病特点、病情缓急等因素,采取综合治疗方式,使机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各脏器功能恢复正常。首先,用温药不可太过,以和为度。温药多属温燥之品,若用之适度,其温和之气则能温补脾肾真阳,若过于刚燥,则恐耗气伤精。不可专事温补,以防碍邪,在温补之中酌加行、消、开、导之品,遵《金匮要略方论本义》:“言和之,则不可专事温补,即有行消之品……盖痰饮之邪,因虚而成,而痰亦实物,必可有开导,总不出温药和之四字,其法尽矣”之意,行其气,消其痰,开其阳,导饮邪从大小便出也,以达到温补助阳,行水蠲饮[6]的治疗目的。总之“温”为求本之治,“和”为治本之法[7]。

2 心病从痰饮证治源流

中医对心病与痰饮关系的认识,早在《黄帝内经》中便有记载。《素问·脉解篇》记载:“所谓胸痛少气者,水气在脏腑也。水者,阴气也。阴气在中,故胸痛少气也。”水乃阴寒之物,水聚则阴盛,阴盛导致胸阳不振,从而引发胸痛。《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民病饮积心痛”,《内经》已认识到痰饮是胸痹心痛的重要病因。张仲景《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中记载:“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首次明确提出“阳微阴弦”概其病机。阳微即寸脉微,反映上焦阳气虚衰,心阳不足。阴弦即尺脉弦,表示寒痰等邪气上乘于胸,而成痹,发生心痛。《类证治裁·胸痹》中记载:“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心为阳中之阳,任应秋先生提出:“心的功能首先是主阳气,其次是主血脉。”心之病变,首为阳气亏虚,次乃血脉受损。心属火,居于阳位,内藏君火,上可助肺主气行水,助脾输布津液,下能温肾阳主水,同时温通三焦化气行水[8]。若心阳虚弱,无以温煦、运行津液,则湿聚化饮成痰,致痰饮停聚于心,痹阻心脉。现代医家路志正等[9]从脾胃论治心病,提出“持中央、运四旁”的学术观点,以调理脾胃运化痰饮、消除瘀滞,即从痰饮论治冠心病,为冠心病的治疗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3 法随证变,提倡从痰饮论治冠心病

3.1 “温药和之”为基本治法 冠心病病机总属本虚标实,痰饮为冠心病之标,其本在于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失调,因此,从痰饮论治冠心病须首先掌握标本虚实,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3.1.1 急性期之辨治 冠心病早期发病常见胸痛,正不甚虚,邪亦不著。此时上焦受邪,心肺气虚,“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为胸痹主症,治疗以辛温通阳为法,方用瓜蒌薤白白酒汤,方证相符使痰饮除、正气复。若以气短胸闷轻症为主,病机为微饮内停,阻滞气机,遵张仲景《金匮要略》所言:“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饮邪从小便去而气机通畅,则病自愈。亦可用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运化水湿,杏仁降气且助茯苓利水,甘草缓急,调和诸药,以达甘淡祛水之效。若胸痹以心下痞满为主,偏于实证者治以枳实薤白桂枝汤,偏于中阳不足则予以人参汤消痞散结。若胸痹以剧痛为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乃胸中痰饮蓄积,溢于背部,故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半夏祛痰饮之痹通。“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此为极寒入阴之重症,予乌头赤石脂丸主之,以乌头、附子、干姜之大辛温药祛除阴寒,并佐赤石脂以收敛,以防发散太过。

若饮邪迫于上或停于胸者,可用小青龙汤温肺化饮或十枣汤攻逐悬饮;饮邪偏于下焦,可用五苓散温阳利水或己椒苈黄丸利水通便。若饮邪停阻于内,则用甘遂半夏汤逐水祛痰;若饮邪停阻于外,则用小青龙汤,化热则予大青龙汤。

3.1.2 缓解期之辨治 缓解期,因脾、肾之偏重采用不同的治法。温脾阳,使水气得以布散。脾居中枢,可将水液上蒸下达于肺肾,从肌腠孔窍或随汗液、尿液排出体外。临床多以干姜、白术为温补脾阳的药对。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白术、干姜可增强机体免疫[10-11],二者合用,共奏温补脾阳之效。温肾阳,扶养全身诸阳。肾主藏精,肾中精气化生肾阴、肾阳,肾阳主一身之阳气,对五脏六腑起到温煦和推动的作用,同时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化津液为气,促进能量化生。常用肾气丸化裁加减,治以补肾助阳。附子大辛大热,为温阳药之首;桂枝辛甘而温,为温通阳气之要药,二药相合,补肾阳之虚,复助气化,加以茯苓化饮利水,泽泻利水渗湿,丹皮可调血分之滞,诸药合用,助阳之弱且化饮之邪。

3.1.3 失治误治之辨治 若失治误治,导致病情急剧进展,波及中下二焦,心阳虚衰,导致脾肾阳虚,津液失于转运与气化,内生痰饮。痰饮阻于脾胃出现呕恶、纳差;水饮泛滥肌肤则下肢水肿,甚则全身浮肿。若发展为心力衰竭,则心阳虚衰,不能下温肾阳,肾阳虚损,不能温化水液,阳虚水泛,形寒肢冷,水饮凌心射肺则喘促咳嗽加重。治以温阳利水,方用真武汤、五苓散[12]等。

3.2 兼顾痰、瘀、气,气血并治 痰饮致病,易困遏阳气,阻滞气机,使气血运行不畅,遂发血瘀。虞抟《医学正传》中提出“津液稠黏,为痰为引,积久渗于脉中,血为之浊”,阐明了痰浊导致瘀血。痰是津液的病变,瘀是血的病理产物,生理上津血同源,必然导致病理上痰瘀同病[13]。水液输布失调易引发痰饮内停,气血运行失常易致血瘀。痰饮阻滞可致血液运行不畅之血瘀证;瘀血停积阻滞脉道,影响津液输布又可致痰湿。故痰可生瘀,瘀亦可生痰,两者病理上存在的内在联系,即痰瘀互生。痰瘀皆为阴邪,易于黏滞搏结,交结难解,故痰瘀日久,胶固难化,蕴结络脉,而成痰瘀互结,痹阻心脉,而为胸痹。因此,在化痰散饮的同时,兼顾益气活血,使瘀血消散,助心行血,心阳得以舒展,脉道得以通畅,有助于心功能恢复。

《丹溪心法》记载:“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之而顺矣。”治痰饮时应注重补气[14]。“气能行津”,津液的输布、变化和排泄,有赖于气推动和气化作用,因此,气行水行,气停水聚。加以人参、黄芪、白术等甘温之品补气助阳,气足则痰自清。气、血、水三者并治,扶正祛邪,取得良好的效果。

4 冠心病与痰饮病机的现代医学证据

现代医学认为,水湿痰饮与冠心病危险因素关系密切,是引起代谢性疾病及血液流变学异常产生的病理产物。

4.1 与代谢障碍的相关性 痰湿体质常伴有血脂血糖代谢障碍,出现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升高及糖代谢失常,使脂肪生成过剩及消耗减少,从而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现代研究显示,痰湿是导致血脂异常的主要因素之一[15]。邓小敏等[16]研究表明,痰湿质组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平和质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平和质组,说明痰湿体质膏浊的形成和积聚,入于血脉,可增加血液黏稠度,血流缓慢,膏浊沉积于血管内膜下并造成损伤,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从而引发冠心病。有研究显示,高脂血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冠心病发病率呈正相关[17]。因此,痰湿质引发高脂血症,高脂血症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孙刚等[18]通过观察痰浊证、非痰浊证病人空腹血糖、血浆胰岛素及胰岛素敏感性指数的差异,结果显示,痰浊证病人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存在胰岛素抵抗。梅仙月[19]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痰湿质病人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性高于非痰湿体质病人,进一步说明痰湿质病人胰岛素抵抗与冠状动脉病变密切相关。

4.2 与血液流变学改变的相关性 有学者认为血液流变学异常可能是痰浊的本质之一[20]。痰湿质病人机体呈黏滞状态,这种状态进一步发展,增高血液黏稠度及凝固性,血液高凝状态易导致瘀血及血栓的形成,堵塞血管,诱发冠心病。多项研究证实,痰凝血瘀是冠心病的主要病理特征[21-22]。通过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随着造模时间的推移“痰瘀”演变规律,结果显示,正常组大鼠各模型周期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造模大鼠各模型周期血液流变学改变呈升高趋势,血行瘀滞不断加重。表明随着血中之痰浊(脂质代谢异常)不断积聚,导致“瘀”的形成,即痰浊产生导致脂质的代谢异常,进而影响血液流变学改变[23]。有研究证实,化痰活血通络方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及改善心脏血流动力学的作用,为冠心病从痰湿论治提供了客观理论依据[24]。

5 小 结

痰饮论治冠心病理论源远流长,张仲景创立“温药和之”的治疗大法,影响深远。五脏之心为阳中之太阳,主阳气,痰湿水饮之邪导致心阳不足,从而引发心脏疾病。痰饮易化热,则生变证。因此,温阳化饮法犹如离照当空,则阴霾得消矣,遵循“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方法,运用张仲景辨证思路,对提高心系疾病尤其是冠心病的诊疗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猜你喜欢
胸痹津液阳气
胸痹合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晚睡晚起“双杀”阳气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中医通法治疗胸痹的学术思想探析
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在痰瘀互阻型胸痹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
气血津液辨证
早上洗澡伤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