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第九小学 田贵高
长期以来,课外阅读一直都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有关“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相关论述,强调小学生应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语言构建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的素养。这四个方面的素养每一个都与参与课外阅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做的事情。
教师主导是“生本理念”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相对应的是教师主讲。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学生怎么学、学习什么都完全由教师支配,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学习变得十分被动。
教师主导理念下的工作内容主要有以下几部分:第一,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通过提供各种趣味学习内容,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第二,引导学生探索更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有很多,不同方法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好坏之分。学生只有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实现自身能力提升。第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敢于思考、敢于反思的素养,进而让学生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第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学习过程中创新学习方法、优化解题思路、转变学习认知,从而开展更多创新性的实践活动。
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在课外开展的、能力拓展和知识素养积累的重要活动。小学生本身掌握的字词并不多,生活经验的积累也并不丰富,因此,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从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尽管很多教师开始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小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小学生课外阅读学习来说,阅读兴趣自然是提升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关键。然而,从目前小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现状来看,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不大,不少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且对教师安排的阅读任务持应付心理,不能全身心地投入阅读,实际阅读效果并不理想。
此外,小学生对不同书籍的阅读兴趣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调研发现,很多小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主题,如动漫游戏主题、小学生活主题等,有较强的阅读兴趣,阅读过程中能很好地投入其中,但对其他主题的课外阅读书籍则没有表现出太强烈的阅读兴趣。
对小学生来说,课外阅读活动往往是由自己独自完成的,因为没有教师的讲解,学生阅读质量的高低几乎完全取决于自身阅读过程的方法、质量和投入程度。因此,目前课外阅读活动中,很多小学生的阅读质量并不高,甚至是“为了阅读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小学生没有记录各种精彩瞬间的意识,阅读结束后,没有回味故事中具体细节的想法,这严重影响了小学生课外阅读质量。
通常情况下,课外阅读的内容可以是除语文课本之外的所有文章。换句话说,小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内容应该是比较随意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些书籍进行阅读。然而,从目前教学现状来看,很多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过程中,会指定学生阅读某篇文章或某本书籍,且不少文章或书籍都不是小学生会感兴趣的内容,这也会给小学生的阅读效果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尽管这种指定阅读对象的行为是出于防止小学生阅读一些不健康、无实际效果的文章的目的,但相对固定的阅读内容并不利于小学生课外阅读综合素养的提升。
课外阅读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其包含阅读引入、自主阅读、阅读交流、实践活动几部分内容。其中,实践活动是课外阅读教学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却又很容易被教师忽略的环节。
第一,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布置完课外阅读任务后就很少再开展后续的教学干预,更多情况下,教师会让家长参与阅读打卡,对学生阅读质量的高低并没有太关心。第二,很多教师没有组织学生参与各种阅读实践活动,学生无法在既定的阅读活动后参与更多精彩的实践活动,阅读后的能力提升也就很难实现。
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问题的出现,与课外阅读教学过程中缺乏教师引导或干预有很大的关系。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必须在遵守一些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挥主导作用,以便更好地提升学生课外阅读质量。
生本性原则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关键。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充分发挥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对应的教学引导工作,让更多学生在教师的引导过程中增强课外阅读兴趣,提升自身阅读动力,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自身特点,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教学引导,让更多学生能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提升阅读质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层次性原则是指教师应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分析不同学生的特点,并将学生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阅读活动,让更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一方面,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对应的阅读书籍,让更多学生提升对书籍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应针对不同阅读能力的学生,布置不同的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实现能力的提升。
教师主导并不意味着完全释放,相反,教师应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学生阅读后的引导与实践活动的组织上,遵循实践性原则,让更多学生参与各种有趣的阅读交流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在阅读实践互动过程中,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最终实现共同进步。实践性原则还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到学生阅读活动中,通过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的各种活动设计与组织,让更多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品味文章内容,将自己的想法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从而提升阅读质量。
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说,要想更好地让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就需要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同时,采用不同策略开展对应的辅导工作,让更多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课外阅读活动的有效性。
导读是教师开展课外阅读辅导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最容易被教师忽略的一个环节。合理的导读不仅能很好地帮助小学生了解即将阅读的书籍的基本内容,还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兴趣,为后期提高学生阅读质量奠定一定的基础。
第一,在开展导读工作之前,教师应先对书籍内容进行阅读,掌握书籍的具体内容,并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找到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点,便于后期开展阅读辅导工作。第二,为了更好地开展阅读引导工作,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的问题,这些问题应具有悬念性、趣味性、生活性等特点,以更好地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辅导学生阅读《奔狼的故事——红雨靴》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下雨的时候你们喜欢穿雨靴吗?你们喜欢穿什么颜色的雨靴呢?”这一问题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紧密的联系,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充分参与到课堂中。然后,教师可以继续提出问题:“今天我们熟悉的奔狼因为一个红色的雨靴感到烦恼了,大家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引导学生参与到导读工作中。
通过这种方式开展导读工作,不仅能很好地将即将阅读的内容传递给学生,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计划的制订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前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不同学生的兴趣点不同,对待不同书籍的认真态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如果教师让学生阅读相同的书籍或相同的文章,那么不同学生的阅读质量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为此,教师应深入挖掘学生个性特点,制订具有针对性的阅读计划。
第一,根据教育部编写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课外阅读书目为学生确定的阅读范围,确保学生阅读书籍本身的科学性及内容的合理性。第二,将多本课外阅读书籍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挑选不同的书籍,在学生选择书籍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先阅读书籍“序言”再确定是否选择这本书籍进行阅读。第三,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制订详细的阅读计划,在制定最终阅读验收的基础上允许小学生自己制定每天的阅读量,让学生自主地开展阅读活动。
阅读问题的设计与提问是教师开展课外阅读辅导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突出教师主导地位的重要方式。为了更好地了解不同学生阅读的质量,教师可以安排多种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不同类型的阅读问题。
第一,细节类问题。教师可以从学生阅读文章中的某一段落(内容)中提取一段文字作为提问的出发点,设计对应的问题,让小学生通过反复阅读的方式提升其对文章的掌握程度。第二,开放式问题。根据不同文章的不同内容设计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这类问题本身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自由地回答教师的问题。同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回答的问题中了解其思维方式。
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我和小姐姐克拉拉》中的“猫狗大战”时,教师可以提出“你认为这个故事中最精彩的内容是什么”。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有的学生会说:“猫狗最终相互追逐的内容最精彩。”有的学生会说:“捡到猫时,他们讨论如何处置它的内容最精彩。”通过这种方式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掌握情况。
在学生完成基本的课外阅读活动后,教师不能放任学生做别的事情,或者直接引导学生阅读下一篇文章。相反,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与阅读内容相关的实践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在不断完成任务的同时提升阅读效果。
第一,教师可以开展读后感想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在交流会中将自己的想法与其他同学分享,鼓励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获取对方的想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第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特色阅读扮演活动,通过创设趣味情境的方式还原阅读文章中的情境,鼓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深入了解阅读故事中不同人物的形象及心理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技巧。第三,教师可以开展小组实践活动,将班级同学划分为几个小组,制定不同的小组任务,引导学生在相互帮助、互相协调的过程中完成阅读任务。任务内容不限于阅读内容的探讨,可以涉及美术、音乐、游戏等多个方面,真正实现寓教于乐,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对课外阅读内容的掌握情况。
总之,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辅导时往往采用“教师为主体”的方式开展工作。这种方式违背了“生本教育”的规律,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提升自身阅读质量。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坚持生本性、层次性、实践性原则的基础上,以学生兴趣爱好作为切入点开展导读工作,以学生个性特长作为切入点制订阅读计划,以文章具体内容作为切入点设计阅读问题,以小组实践任务作为切入点提升阅读效果,展开教学引导,更好地完成阅读辅导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