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第二实验小学 饶妍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意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优秀的思维品质来源于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课堂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手段,课堂问答是师生互动的主要途径,有效的巧问能让师生进行良性互动,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若能进行有效的“追问”,可以在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同时,挖掘数学课堂学习的深度,拓宽学生数学思维的广度,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效度,使数学课堂在“问题”的引领下绽放光彩。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即使在课堂上有了疑问,也不敢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究其原因是缺乏敢问的课堂气氛,以及学生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没有数学价值,而被同学讥笑甚至被教师批评。所以,教师与学生之间先要建立良好、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日常的学习、课间的交流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眼神、手势与学生沟通交流。教师的信任、同学的鼓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积极猜想、敢于实践、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真正做到“敢问”。
没有充分的数学情境,问题就不准确,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是因为没有适合的课堂情境。游戏活动、错例反证、实验探究等都能创设出需要的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思考并创设充分、准确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课堂需要的情境中产生认知的冲突,进而产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在准确的情境中学会提问。
例如,在小学数学“商不变的规律”这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进入游戏情境之中,引导学生精准且有效地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创设“小灰兔的白菜”游戏情境:安排3 名学生分别扮演白兔妈妈、黑兔爸爸、小灰兔,其他学生当点评员,点评其中的数学道理。
课堂情境:白兔妈妈:“我这共有6 颗白菜,小灰你来平均分给你最好的3 只小兔朋友。”小灰兔一听,皱起眉头说:“这怎么可以!我们每只兔子才分到2 颗白菜,少了点,能不能加一点?”黑兔爸爸笑着说:“我加54 颗,一共给你60 颗白菜,你去平均分给全班30 只小兔子同学,这样可以了吧。”小灰兔心里想:才喊一下就多了10倍的量,于是试探地问:“请爸爸、妈妈再开开恩,多给我一些吧?”这时白兔妈妈也非常慷慨地说:“我再给你加540 颗,一共600颗白菜,你去平均分给全校300 只小兔子同学,这样可以吗?”小灰兔非常开心,白兔妈妈、黑兔爸爸却偷偷地笑了。
在课堂上开展简单的游戏活动,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迫切想知道游戏情境中小灰兔非常开心,白兔妈妈、黑兔爸爸却偷偷地笑了,是由什么引起的。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而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学会提问,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
善问是指善于准确提出适当的、准确的、有效的问题,如果没有分析、没有思考是问不到点上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整理,找到探究的方向,帮助学生有效地质疑并提问。
1.分析综合法
一是从问题出发,找出必须知道的条件。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知道哪些信息?若需具备的两个信息都已知,这个问题就能解决;若有一个信息未知,就转化成新的问题,找出还需要什么信息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层层推进,追溯至解决问题。
二是从条件出发,逐步推导出结论。根据这些条件,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思考根据已知的两个信息,能解决最终问题吗?倘若不能,又能解决怎样的问题?已解决的问题结合其他信息,是否可以解决最终问题,层层挖掘,直至解决最终问题。
2.仔细观察法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并在观察中产生疑问,找到思考的方向,朝着思考的方向开始探究。如钟表时针长15cm,它刚好走了12 小时,请问时针扫过的面积有多少平方厘米。引导学生读题后进行讨论:“钟表时针的长度有什么用处?它能代表什么?时针走12 小时有什么意思?要求的面积是什么图形的面积?”在讨论中仔细观察,发现题中隐藏的条件及要求。
3.寻找问题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不清楚、不理解之处寻找问题,找到问题就能找到堵塞点,这是很重要的。如教学“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时会出现“存活率”“优秀率”“合格率”等用词,可以问“什么是存活率?”“什么是合格率?”“什么是优秀率?”等,引导学生通过寻找量的对比、比例等,寻找并尝试解决问题。
数学教学也要像语文等文科一样多交流,建立良好、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提问;创设准确、充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懂得提问;辅以适当、有效的分析引导,让学生善于提问。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就有可能做到敢问、懂问、善问。
追问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对问题的深入、扩展、精准方面的“再次或多次提问”,这样多次系统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思维广度,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度探索。高效的教学很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但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有限,思考问题比较浅显,探究合作常会有疏漏的地方,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联想、精准挖掘,而教师落实好追问,可以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师生课堂问答是教学的智慧碰撞,好的问题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精心设计的追问更是要鼓励学生进一步求真探索,深入挖掘数学原理。
1.追问要有逻辑原理
小学生的年龄小、认知能力不足,思考的层面经常只在“记忆”“理解”上,需要教师引导他们进行逻辑原理的深入思考。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要有意识地结合逻辑原理进行深入的追问,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数学逻辑,让数学知识的深层次原理显现出来。
如在“找次品”教学时,学生初步操作得出结论“要保证用最少次数就能找出次品,应尽可能把要测试的物品平均分成三等份”。这时候学生大多数只是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只是知道均分三份。
这时,教师可以继续追问:“为什么把测试的物品平均分成三等份就可以用最少次数找出测试物品的次品呢?”用问题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激发学生更积极地学习,在深入思考与积极探索中发现“只有把要测试的物品平均分成三等份时,次品才能被锁定在最小的范围,才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找出次品”。这样有逻辑原理的追问,能让学生深度思考,有助于提升学生思维,挖掘数学课堂深度。
2.追问要有目标导向
有目标导向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正确地思考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针对重、难点知识有目的地展开追问,能准确突出重点,及时突破难点。在数学知识的转折处有效展开追问,让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迁移,促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例如,在“积的变化规律”教学中,有这样的一道题目:“两个因数的积是8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5,积是多少?(81×5=405)。”这时候可以继续追问:“两个因数的积是8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9,积又是多少?(81÷9=9)”还可再追问“两个因数的积是81,如果一个因数乘3,另一个因数乘2,积 是 多 少?(81×3×2=486)”接着还可以追问:“两个因数的积 是81, 如 果 一 个 因 数 乘6,另一个因数除以3,积是多少?(81×6/3=162)”还可以追问:“两个因数的积是81,如果一个因数除以2,另一个因数乘8,积是多少?(81/2×8=324)”在层层推进的系列问题追问引导下,学生会一次又一次深入思考,剖析问题的本质,推敲数学的原理,突破学科的难点。
3.追问要有创新意识
课堂是动态的、生动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可能用同一套路追问学生。教师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面对教学突发事件时,要积极并创新地处理突发事件,及时化危为机。如在六年级“圆柱的侧面积”教学中,学生受书本例题的影响,大多选择沿着侧面的高剪开圆柱,剪完后展开就是一个长(正)方形,然后在展开图形中寻找长、宽与圆柱底面周长、高的关系,在讨论探究中得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时,一名学生提出了质疑:“一定要沿圆柱的高剪,才能正确得出圆柱侧面积的公式吗?”于是教师追问:“那么你认为还可以怎样剪圆柱的侧面?”“不沿高剪出来的圆柱,展开可能是什么图形?”“这样的图形如何推算出圆柱侧面积?”“这样剪出的图形和沿高剪出的图形,得到的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一样吗?”在层层创新追问引导下,学生找到了不同的剪法,通过斜着剪、不规则剪分别剪出了平行四边形、不规则的图形,学生认真观察、积极讨论,发现展开图是平行四边形的情况与圆柱侧面是长方形的情况,得到的圆柱侧面积公式是一样的;发现展开图是不规则图形时,可以通过多次平移转化成长方形推算得出圆柱侧面积公式,最后都能得出结论:圆柱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以高。
年龄特点决定了小学生无法长时间地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同一件事上。所以,教师追问时要尽可能有新意,有一定的拓展面,在方式上、内容上都应该尽可能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好奇心是最好的动力,寻根挖底式的跟踪追问可以培养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探究习惯,引导学生不断探究他们想知道的事物。
纵横交错的因果追问可以充分考查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对数学原理的理解,帮助学生培养立体化的思考方向,培养多维度的立体思维。光芒四射的发散追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逆水行舟的反向追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及逆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逆向思考,构建知识系统。
推进课堂追问,要精准捕捉良机。教师应选择适当的追问方式,把握有效的追问内容,精准落实追问。教学实践中,学生虽然会追问想要的答案,但却并没有掌握解题思路,这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的想法,让学生补充自己的看法,通过追问深究问题本质、解题依据,思考数学原理,创新提问智慧,寻找适合的追问点,并进行精准追问,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解决下一个问题。
从日常教学中可以发现,学生的“有效巧问、精准追问”能进一步促成数学高效课堂,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引导学生敢于“巧问、追问”,适时精准激发学生懂得“巧问、追问”,积极评价促进学生善于“巧问、追问”,在“有效巧问、精准追问”中挖掘数学课堂的深度,拓宽数学课堂的广度,最终让师生在教学中良好互动,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