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探究

2022-12-04 16:19:28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石屯中心小学汤贵枝
青年心理 2022年14期
关键词:共育双减作业

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石屯中心小学 汤贵枝

常规课堂的作业设计,以教师策划为主,这是当前作业有效性降低的原因。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布置数学作业内容时,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体验,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可以在完成作业的时候,发挥自己潜在的能力,用适宜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其学科思维。

通过对作业设计进行重新规划,构建立体化的教学体系,可以形成课上课下的良好结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完成“控量减负,创新增效”的目标。

一、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设计要点

(一)围绕学生进行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首先要做的就是“控量减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对作业内容进行灵活调整,使其更加科学、有效。在以往的数学作业布置中,教师通常会根据自己的教学进度设计作业内容,不会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这种作业模式容易造成一部分学生觉得作业难度太大,厌烦写作业,形成严重的心理负担。而另一部分学习成绩比较好或者知识领悟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则会觉得作业太简单,做起来非常无趣。这种情况下,小学数学作业的教学意义很难得到充分的体现。

数学教师需要加强作业设计的针对性,设计不同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能够在数学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得到符合自己学习能力的锻炼,与此同时,学生通过作业的内容差别也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以及和其他同学的差异,刺激学生更加努力地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

(二)创新作业内容设计

国家出台双减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优化社会教育资源,实现“创新增效”,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实现个性化发展。不少数学教师对作业布置缺乏深度思考,将教学重点放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忽视了作业的价值。部分教师作业设计相对固定,将学生的学习范围锁定在课本上,模式也非常单调。殊不知,教育必须结合实际不断地创新,不然就面临着淘汰。

常规作业设计将重点放在日常学习和复习中,范围相对狭窄,学生也得不到更多锻炼的机会。且常规作业设计中,教学内容的深度和教学层次的变化也不足,不利于学生巩固相关知识,构建数学体系。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认真分析相关政策,对作业布置方式进行调整,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多元化的作业方式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促使其产生探析的欲望,思考数学解答的更多路径,还能促使学生愿意想方设法使用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分析,提升其应对千变万化的题目的能力,有效促进创新能力和数学素养的发展。

通过作业的创新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对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有重要作用。让学生在短暂的课后学习中充分复习,掌握重要的知识点,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必要方式。

(三)强化家校共育

在当前比较密集的教学节奏下,学生每天接受的知识量是非常庞大的,而且种类繁多,这需要学生不停地在不同科目进行思维切换。小学生在面对大量不同科目知识的涌入时,无论思想上还是头脑上都不能完全地掌握课堂知识,这会导致学习效率下降。所以,良好的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需要重点强化的地方。

小学数学教师应在家校共育的教学活动中,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把握相关数学知识的重点内容,融入一些基于生活性质的探析作业,导入更为广阔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指出思考的方向,帮助家长找到教学路径,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大致印象。这样学生可以较好地完成课下学习,在教师授课时迅速地将思维带入数学课堂中,紧紧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

此外,小学生回到家中后,还可以提高复习课堂知识的积极性,形成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以及课堂教学的质量,构建立体化的数学教学课堂。这也是家校共育教学模式带来的一大优势。

二、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设计策略

(一)根据学习成绩差异性进行作业设计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深度了解,利用充足的数据做支撑进行“控量减负,创新增效”的作业设计。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应当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需要思考和理解,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引导学生在作业练习中复习相关概念,并灵活地应用解析,使学生养成抓住重点的习惯,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学生需要合适的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教师可以整合教学资源,不断创新作业设计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务必做到科学性和合理性,教师应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紧紧抓住“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数学作业的布置和安排。因此,教师必须合理针对个体情况完成作业指导。

例如“多边形的面积”的作业设计中,对一些接受能力非常强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在课堂上快速地掌握了相关概念,因此,教师需要在分层作业设计中实现教学延展,给学生提供一些探索性的学习方向,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那些多边形的事物,并尝试将生活中的图形分解成各种已知的图形,推算不同多边形的面积等,提升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促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几何知识的实用价值。

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应着重加大对基础知识的强化练习,帮助学生尽可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知识,提高学习的质量。如可以让学生去做一些简单的拆分练习,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和对数学相关知识的理解。接着教师可以尝试进行分组任务式作业设计,帮助学生构建互动任务,针对图形分割、面积推算等问题构筑不同的讨论内容,以此丰富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布置学习任务给各个学习小组研究解决。学生在这种任务完成中能够相互讨论分析,不断展示各自的解题思路、使用方法、碰到的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等建模能力。在这样的讨论学习氛围中,学生能不断辩驳与吸收他人的相关观点,从而形成小组之间的最佳解决方案。所以,教师要端正对课后作业的重视态度,融入新颖的教学设计方式,结合分层式的作业指导方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在课后学习中完成二次学习。

(二)结合有效的作业评价指导

有效的作业评价是落实“控量减负,创新增效”的重要手段,统一的小学数学作业的布置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能让学生更加疲惫,不利于全方位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培养。

“双减”政策要求教师站在时代的前沿,与时俱进,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考虑新时代的教学需求以及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的真实目的,转变学生错误的观点,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的真实意义。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师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向。

例如,在“小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数学教师应推广多样性教学评价引导,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教学指导,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实践能力。教师在利用分层作业布置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厘清做题思路,同时,教师还需要正确地进行评价,减少问题出现的概率,保证评价符合学生学习需要。

同时,教师要将教育和评价激励结合起来,掌握实践,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使教学更具感染力。换言之,评价的内容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方面,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育效果,提高学生的作业练习效率。所以,教师应该注重优化评价的方式与方法,使其与教学过程形成完整的体系,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心理,不再畏惧数学学习和教师评价,甚至对数学学习和评价充满渴望。

数学千变万化,除了枯燥的数字外,还存在很多生动活泼的发掘点,如何从这些发掘点中提取出有用的知识,让学生深入探究,养成爱好学习数学的思想价值观,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分层作业评价机制。这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拥有较高的教学素质,才能结合所学知识积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最终成功提升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融入自身的思考,寻找自己不懂的问题或者展示自己新颖的思路。

评价可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帮助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并从“教学”和“作业设计”中进行针对性的优化和加强。与此同时,评价与日常教学过程中的活动和体验相结合,能够让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的目标,并对课堂学习充满了信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学习能力,保障课堂的教学结果,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三)将课后作业与家庭生活建立联系

目前教师作业布置方式缺乏创新性与实用性,学生在课后学习过程中参与度不高,不利于“控量减负,创新增效”的落实。通过落实家校合作作业,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和家长明确教学目标,并在作业中导入更多的生活元素,充分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兴趣。

双减政策实施前,家长会给学生报很多辅导班,让学生在辅导班中完成课外辅导。报辅导班会消耗大量的资金,给学生家长增添很大压力,课外学习效果也不能得到保障。

而在双减政策持续推动的今天,教师要一改以往的作业布置方式,注重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协调,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推动学生课后学习,提高作业设计有效性。

教师应明确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共同发展的重要性,意识到沟通是理解的桥梁,与学生家长保持长期有效的交流,并邀请学生家长观看家校共育工作的成果,使家长能够了解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与生活状态,逐步掌握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积累教育经验,愿意参与到家校共育工作中,积极地配合教师课后教学工作的开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学教师可以在家校共育教学设计中,通过结合家庭生活的实际情境,使学生获取题干信息,明确问题目标、解题技巧等,并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熟练进行数学转换的思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克和千克”作业布置中,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通过家庭生活任务教会学生不一样的学习思路,将各种元素进行详尽的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使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教师可以利用家校共育活动,指导家长通过家庭任务辅助学习,如让家长带领学生称一下大米、白面、水果的重量,询问超市生活用品的重量等,使学生在自主思考的空间中,融入探析式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反馈做出即时评价,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修正自己在作业中犯下的错误。从家庭生活素材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从良好的学习体验中获得更多思维的启发,也让学生在家校共育活动中形成自主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在处理大量的数学学习任务后具备更为出色的能力,提升其数学核心素养。这对学生提升完成作业的投入感,以及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是大有裨益的。

“控量减负,创新增效”是双减政策的核心,高效、新颖的作业设计对学生的课后练习效果的提升作用非常显著。在“双减”背景下,教育部门一再强调要重视课后练习的教学构建,提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课余时间通过有效的课后学习提升学习成绩。

猜你喜欢
共育双减作业
学校携手 共育共进
家长(2024年10期)2024-05-26 06:58:16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环球时报(2021-07-26)2021-07-26 06:17:00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科教新报(2021年15期)2021-05-12 18:59:56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快来写作业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作业
故事大王(2016年7期)2016-09-22 17:3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