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清市百合小学 游玉玲
古诗词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凝练含蓄,浓缩着诗人强烈的思想情感。古诗词教学对小学生感受祖国丰厚灿烂的文化,吸收民族文化之精华,提高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综观古诗词教学现状,简单翻译、背诵诗意、粗略阅读、不涉背景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教师重知识,轻人文;重考试,轻诵读;重灌输,轻感悟,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导致学生读诗不见情,见诗不见人,对古诗学习普遍缺乏兴趣。
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热情?如何引领进入诗词意境,触摸诗人丰富的情感,看到诗词背后的一个个生命呢?以下是我对小学阶段古诗词教学策略的一点思考。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可充分运用多种手段,创设鲜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真切地走进诗词所描绘的情境中。成功的教学始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彩的课前导入会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情不自禁地对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愉快地沉浸到学习中。古诗词意境悠远、节奏优美,入课更应该有一个美好的开始。
小学生喜欢听故事,而经典古诗文中大多具有独特的故事背景。在授课前,教师可以将诗人所处的时代、古诗词的科学知识和古诗词的意境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敲响学生的求知之门。
如教学孟郊的《游子吟》前,教师可以先讲述:“诗人孟郊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他的母亲为即将远行的孩子赶制新衣。她将衣服缝得严严实实,是怕儿子迟迟难以回来呀!”在故事的铺垫下,学生可以饶有兴致地诵读古诗。以儿童化视角和语言讲述故事,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学习、诵读的兴趣,而且便于学生理解其中的内容。
古诗语言精练、优美,诗人往往使用寥寥几字就能写出博深的内容。对小学生来说,古诗语言还是比较难理解的。于是,我通过课文的插图或者简笔画把古诗的抽象意思具象化,让学生理解诗意,理解诗中的画面美、形象美,从而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晓景》前,我用彩色粉笔把竹林、桃花、鸡鸭等景物,简单勾勒成一幅漂亮的早春图,并对学生说:“瞧,这幅美丽的早春图,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惠崇春江晓景》。”那一刻,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古诗上,学生的学诗欲望也空前高涨,兴致勃勃地期待着我讲解这首诗。
诗词和音乐是相互依存的艺术。优美的歌曲可以创设情境,为学生体验古诗词的情感起到搭桥铺路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讲授古诗词时,可以用歌曲营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学习古诗《咏柳》时,小学生很难理解作者对春天无限的热爱。课前,我播放了《春芽》,这首乐曲以优美的旋律、轻快的节奏,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田野、湖泊和森林,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之情。学生一听到这首乐曲时,就能沉浸在美丽的春色中。此时,开始学习古诗,能让学生迅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产生共鸣。在学习完整首诗歌之后,我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想象。伴随着柔和的音乐,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充满诗情画意的春天景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并引起学生对春天的感叹——“柳树多美啊!”“周末我要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郊游,好好欣赏春天的风景!”这足以证明学生已走进诗中,和诗人一样,深深地喜欢上了柳树,喜欢上了春天。
古诗词的写作距今久远,兼以“文约而意丰”,小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创作的年代,进入词人和诗人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让学生穿越时空,捕捉远古飘逸的气息,理解古诗词的意境美,获得情感熏陶。
古诗词蕴含着热烈、丰富的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真正体验诗词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例如,送别诗《别董大》的前两句描绘了苍凉而又雄浑的场景,后两句雄壮有力,横扫苍凉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开阔豁达的胸怀。在教学中,我用多媒体技术展现了夕阳西下、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大雁南飞的画面。通过视听效果,营造了送别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那个告别的黄昏,结合自己的情感,真切地感受诗人与朋友离别的伤感。
诗人十分注重锤炼字词句,这些字、词往往饱含情感色彩、意蕴深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握这些“点睛之笔”,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探索语言之美,感受诗人细腻的情感,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文有文心,诗有诗眼。“诗眼”是诗中最生动、最精练的字或词。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抓住诗眼,品词析句揣摩体味,读出文字背后隐藏的情感,感受诗词的意境。
例如,李白的《夜宿山寺》中,山寺“高”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高”便是全诗的着眼点。教学时,教师可以从诗眼入手,引领学生反复研读品味,在具体的字、词中读出其中蕴藏的“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描述初读古诗后,对山寺的印象——高,然后引导学生找出可以从哪些字或词中感受到——“危”,再让学生交流、分享,逐步体会山寺的“危”,并通过“危”字的小篆体,帮助学生理解“危”还包含“高”的意思,一步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诗词文字背后的意趣。诗眼的品读点亮了全诗,也点亮了整节课堂。
古人在作诗时,为了选用最恰当、最有表现力的字词表情达意,往往会反复推敲。这些字是诗人情感最强烈的地方,使整个句子有了境界,可谓“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在教学中,可抓住这些字,引导学生换词对比,细细推敲,慢慢品味,感受古诗语言的魅力。
例如,《清平乐·村居》整首词体现的是词人辛弃疾对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的喜爱,词末“最喜小儿无赖”中的一个“喜”字就传达出了这一点。牢抓这个“喜”字,学生很自然地就能体悟到对小儿、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抓住“喜”这一个关键字,教师还可以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从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如一幅温馨宁静、安静祥和的画面,抓住古诗词中的关键字,借助具体的语言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精准地体悟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在策略设置中恰当融合教与学。
古诗词中有许多妙句含蓄精练,富有哲理魅力,充满了诗人的智慧和深刻的人生阅历。教师要紧扣佳句,细细品味,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充分理解、深刻赏析诗歌的意境和哲理,使学生得到情感熏陶和精神启迪。
例如,教学白居易的《草》,讲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3 个问题:(1)你能用关联词把这两个诗句的意思讲出来吗?(2)“野火烧不尽”是一种怎样的情形?(3)“春风吹又生”又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引导学生品析诗词,深刻地领会野火是多么无情残酷,而野草又是多么顽强不屈,帮助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又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不识”庐山的真面目?用问题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让学生理解:“不识”与“只缘”构成了因果关系,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身处山中,在山中观山,视野有限,角度片面,帮助学生体会诗中所包含的哲理。
古诗词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朗读、吟唱才能察情、入境,读出古诗词教学的主旋律。怎样读,才能激活语言文字背后的隐性内涵,才能读出诗情,读出诗味。我教古诗词时,紧抓朗读这条主线。初学阶段要求学生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在深入学习阶段,要求学生品析词句,理解关键句,读得流畅,读出节奏;学习完整首诗词后,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和对诗词的理解,有滋有味地读,读出意境,读出韵味。
例如,教学《渔歌子》这首词时,我在“揭题,复习词的特点”的环节后,带着学生疏通词句,感知词意,让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走入诗境,初步把握了诗词的内容和情感基调,此时学生朗读诗词会更富情境。我首先描述了诗词中描写的画面,让学生带着对画面的想象朗读诗词,然后引导学生投入情感再次朗读,再让学生带着“让景物呈现在听者眼前”的目标继续朗读,以读代讲,让学生将文字读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
在朗读的过程中,词与景、景与情能不断交融,学生也能感受到意境之美妙。在品词人“不须归”情怀时,我再次引读,让学生明白:荣华富贵不是张志和的追求,这迷人的春景让他——(引导全班男生一起读“和风细雨不须归”);那垂钓之乐让他——(引导全班女生一起读“和风细雨不须归”);那远离黑暗的官场,悠闲自得的生活让他——(引导全班一起读“和风细雨不须归”);他就是这样流连在这里,沉醉于悠闲自在的生活——(引导全班一起读“和风细雨不须归”);所以,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心志平和地说——(引导全班一起读“和风细雨不须归”)。通过一遍一遍地朗读,学生能够走进词人的内心,更进一步感悟风雨不归的韵味。同时,在引读中品味词人的情怀。继读出画面之后,学生又读出了词人淡泊名利的形象。
诗言志,歌咏言。教学古诗词时,教师应该介绍诗人写作时的背景和生活经历,拓展诗歌的意境和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例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基于大多数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较少,甚至只对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带有明显象征食物的节日有所印象,对重阳节、寒食节等却知之甚少的情况,教师需要在正式讲解古诗前,对古诗的背景、重阳节在古时的象征意义等进行介绍,让学生明白这是一首作者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更是体现了无尽的思念。
又如,教学陆游的《示儿》时,教师需要在学生大致理解诗的大意,对诗人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有所理解后,继续在课件中介绍诗人陆游的时代和生平:陆游两岁时,金兵占领了北宋都城;第二年,天子钦宗及其父徽宗又被金兵俘虏。陆游及家人在战争中四处逃亡,直到九岁才在家乡山阴定居。正因为有了这些经历,陆游发誓要与金兵抗争到底,为祖国统一而努力。一直到他去世,仍然未能实现收复中原的愿望。这对他来说是人生一大憾事,因此,他才会在临终前,写下《示儿》。通过对诗人陆游人生经历、抱负和追求的了解,学生能深切体会到他不为家人和孩子而悲伤,不为短暂的生命而悲伤,只为破碎的山川而悲伤的爱国情怀。
再如,教学《春夜喜雨》时,学生能体会到这的确是一场“好”雨,但对为什么这是一场“好”雨的理解却并不深刻。此时,教师展示了诗人写诗的背景:《春夜喜雨》一诗写于上元二年春(761 年),时值杜甫49 岁,正处于安史之乱(755—763 年)时,人们四处逃窜。杜甫放弃官职,携家人逃亡。此时,由于陕西干旱,杜甫来到成都浣花溪畔定居已有两年,而成都也一直旱灾严重。这一天,突然天降甘霖,杜甫夜间听着“沙沙沙”的雨声,不禁欣喜万分,写下了这首诗。结合写作背景,学生能恍然大悟,明白诗人为什么一开头就直抒胸臆:“好雨知时节”,并对这个脱口而出的“好”字有了深刻的体悟,更能理解杜甫为民盼雨、忧国忧民的高尚人格。
古诗词为学生打开古典文学的大门。古诗词的教学要激发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在想象和体验中理解,让学生从阅读和欣赏诗词中,走进诗词歌赋的王国,经历情感的浸润、心灵的洗涤。让古诗词滋养现代学生稚嫩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