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倾听策略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2022-12-04 16:19:28江苏省南通市苏锡通园区实验小学王雅楠
青年心理 2022年14期
关键词:德育班主任策略

江苏省南通市苏锡通园区实验小学 王雅楠

现阶段,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有效、有针对性地深化德育理念,也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逐渐减弱了教育作用,教师越来越重视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主体地位,倾向于采取交互化、适宜性的育人手段。在此背景下,有必要以倾听策略为分析视角与方向,对倾听艺术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合理运用展开探究讨论。

一、倾听策略的内涵

结合教育家李政涛教授发表的“倾听着的教育”,能够了解到,教育应该是“倾听着的教育”,该观点的提出同陶行知思想有较高的契合度。而倾听策略指引下开展的教育工作,既是“柔软的教育”,也是“温柔的教育”。

一方面,其强调教育的适应性、灵活性与弹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在育人实践中做到因时制宜、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实现教育活动与现实条件的协调匹配。另一方面,其强调教育工作者要在工作中融入足够的爱、尊重、包容以及陪伴,进而在学生的学习成长中扮演好“大家长”“大朋友”的角色。以这种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为基础履行教书育人职责,便是倾听策略。

在小学班级管理阶段,学生心声的倾述与教师的聆听,通常呈现对应关系,即学生说、教师听,在互动交流中增进双方的理解,方便教师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则,有方向性地确定适合每个学生的管理举措。倾听策略作为实施德育教育的一项关键依据,更要引起班主任的关注,进而在班级管理模式转型中,将倾听策略作为助力小学生良性成长的辅助力量。

二、倾听策略在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体现师生平等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下,班主任作为学生的教育者、管理者,处在高于学生的地位中,“居高临下”地对学生进行管教与指导。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教育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内心诉求,甚至在传统课堂上,学生互动性较差,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成长需求。现阶段,既往经验与教育改革证明了传统教育观念的缺陷与其导向的负面后果,如学生学习心态越发被动、学生易产生负面心理问题等。

相比之下,班主任将倾听策略融入到育人工作中,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主动接纳学生的意见、建议甚至质疑、反驳,充分体现了师生双方在角色定位上的平等化、交互化,同时也反映了班主任对学生实际感受的密切关注。

从德育实践的角度来看,教师耐心、用心地尊重学生、倾听学生、包容学生,其行为本身就是健全人格教育、传递公平思想,同时也是保证德育顺利开展、提高德育落实质量的坚实基础。而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基于倾听的平等师生关系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尊心、自信心,且有助于促进学生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思辨能力、质疑能力、共情能力等多种素养的锤炼提升。

(二)促进师生交流

对班主任而言,生情、学情信息极为重要。若在此方面存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班主任的教学管理规划将很容易与现实情况脱节,进而在实践中面临较大阻碍。反之,若班主任充分掌握了班级整体与学生个体的信息,便能立足实际进行育人目标、教育方法、管理制度、活动方案的规划设计,并有的放矢、刚柔并济地开展工作实践。

在应用倾听策略过程中,教师采用倾听行为能够促进师生密切交流、满足信息采集需求的有效手段。通过倾听,班主任可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心态、想法、经历、愿望、需求,从而拉近与学生间的情感距离,为后续的教育实践提供充足信息依据。

(三)提供德育载体

“立德树人”背景下,当前的德育工作已不再拘泥于有限的晨会、班会课堂之中,而是与“三全育人”理念相融合,形成了全程化、全面化、全员化的新体系、新路径。基于此,班主任也应明确自身的德育责任,并积极探索有效德育的新载体与新方法。在这方面,倾听行为表现出了良好的可行性与价值性。

在倾听学生的过程中,班主任可有意识地加入德育思维,从学生的话语、情绪、思想中,深入挖掘和分析学生在人格塑造、道德养成、观念建立上的发展情况,从而对学生初步形成德育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所言所感对其进行有效沟通反馈,便能为德育提供“落地生根”的土壤。最后,随着倾听与反馈的持续积累、不断深入,学生的问题也会逐渐暴露出来,并在班主任的引导和帮助下纠偏矫正,最终“开花结果”,推动学生成长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素养完善的人才。

三、倾听策略在小学班主任管理中的实践方法

(一)提升倾听的艺术性

作为人际沟通的主要方式之一,倾听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可变性。在倾听过程中,倾听者的行为举止、表情神态、语言反馈,都会对表达者的沟通欲、倾诉欲产生影响,进而直接关联倾听氛围的构建质量与倾听活动的实际效果。

例如,若倾听者频频打断对方的表达,急于反驳、解释或下结论,将会使对方感受到不被尊重,继而导致沟通中断,甚至激化双方之间的矛盾冲突。再如,若倾听者在沟通过程中过于频繁、紧迫地提出问题,或为了达到信息挖掘目的而急切追问,将会给对方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进而很容易消解对方倾诉表达的欲望,还有可能导致对方的情感反应趋于恶化。所以,在倾听策略具体应用时,作为小学班主任,需将倾听作为增进师生情谊的“敲门砖”,着力提高倾听的艺术性,以便真正做到学好倾听、用好倾听,尽可能地规避倾听的误区、“雷区”。具体来讲:

第一,应充分尊重学生。在学生叙述表达的过程中,即便学生因年龄较小、表达能力不够好而存在语言逻辑混乱、表述内容空洞等问题,或表露出相对幼稚、偏误的观念想法,班主任也应给予其充足的表达空间,尊重并保证其表达行为的顺利、完整,而不应随意地插话、打断或妄下结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做到畅所欲言,并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耐心,从而为沟通的深入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应在倾听中做出适当的反馈。倾听时,教师应跟随学生表述的具体内容,做出简单的动作、语言与神情反馈。例如,当学生讲到自己经历的一件趣事时,教师应报以微笑,并说出“这件事情听起来太有趣了,你可以详细说说吗”“你继续说下去,我很想听”等话语。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在用心倾听,促使其形成积极的共情体验,也能显著强化学生的表达自信与倾诉欲望,从而实现师生沟通的持续深入。再如,当学生倾诉自己的心理压力、负面情绪时,班主任可轻抚学生的头顶,或轻拍学生的肩膀,通过简单行为的传递,形成一定的抚慰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班主任应适当控制倾听期间反馈行为的具体程度,以免喧宾夺主,引起不利于沟通延续的负面效果。

第三,应在倾听中做到灵活变通。实践时,班主任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并灵活地对自身的行为反应进行强化或控制。例如,若在沟通、倾听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表达态度积极,倾诉滔滔不绝,班主任可适当提高反馈的频率,从而与学生建立起活跃、愉悦的互动关系。而在发现学生态度消极、心情沉郁时,教师应切实考虑自己的语言、行为是否会对学生产生负面暗示,是否会造成学生的抵触或误解。在此背景下,应适当降低反馈的次数和程度,做到不必问的不问、不必说的不说,以免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二次伤害。

(二)提升倾听的包容性

基于人际沟通的双向性,倾听行为对班主任而言,不仅仅是开展学生教育工作的手段,同时也是通过学生评价实现自我剖析、自我反思的有效路径。同时,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阅历尚浅,且三观尚未发育完全,所以其部分想法在成年人看来会带有天真、片面、不成熟的色彩。但也正因如此,才能充分反映出小学生成长发展的真实状态,进而为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更准确的切入点、落脚点。

所以,班主任在应用倾听策略开展教育工作时,还应积极提升倾听的包容性,做到“既听好的,也听坏的;既听对的,也听错的”。具体来讲,班主任在倾听中经常遇到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类:

1.意见建议类

在教育过程中,若班主任工作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存在偏离,学生群体中便很可能会出现质疑、异议或建议的声音。在面对此类情况时,班主任要主动倾听、耐心接受,并做好倾听手段、倾听渠道的设计与运用。

例如,某班主任在班会中公布,要以抽签的方式进行班长、学习委员、文艺委员、劳动委员等职位的分配。其后,这种方式遭到了很多学生的质疑和反对。有学生认为,班级干部的职位要与个人能力相匹配,只有在相应领域中具备一定的特长或热情,才能真正做好班干部工作,发挥出应有的职能作用。还有学生认为,班干部不应该这样随意、强制地被委任,而是要充分考虑到被委任者的主观意愿。

在此背景下,班主任便需要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对自己草率、主观的错误行为进行反思,尊重学生的想法,采取自主竞选、自由投票的方式委任班干部。这既有助于促成班主任工作质量的提升,也能保证班主任的工作形象、工作行为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拥护。此外,从德育角度来讲,这种做法还可以推动学生质疑精神、责任意识等内在素养的建立。

2.心理情绪类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初期阶段,并表现出认知思维简单、行为能力较差、心理情绪脆弱等群体性特点,极易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受到内外因素影响。所以,班主任务必要围绕此类内容与学生展开沟通交流,并耐心、用心地进行倾听与引导。

例如,在发现某个学生近期不愿与其他同学交流、玩耍,且无论上课还是下课都戴着帽子后,班主任应在下课或放学后坐到他身旁,温和主动地与其进行沟通,并通过“你最近是不是遇到了什么事情,可以和老师聊聊吗?”“你的帽子真好看,能借老师试戴一下吗?”等问句,引导学生逐渐说出自己的想法。

其后,便可通过倾听学生的叙述,了解学生的心理,如认为自己新理的头发不好看,故而感到难为情,害怕其他学生会嘲笑他。由此,班主任便可采取针对性的沟通手段,先表明学生的形象并没有其自认的那样不堪,反而很阳光、很帅气。其后,再从性格善良、热爱劳动等其他角度称赞学生,表示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他,很愿意与他一同交流、玩耍。这样,学生便能从过度注重外貌形象的心理误区中解脱出来,形成更加端正、积极的自我认知,最终自信、阳光地投入到群体社交中。

3.求学求知类

好奇心与求知欲强,也是小学生的典型特点。所以,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也经常会遇到学生提出的各类求学求知问题,如“地球为什么是圆的”“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那么长”等。在面对此类情况时,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多天马行空,班主任都应尽可能地予以积极、正确的倾听与解答,而不应表现出嘲笑、应付或不耐烦的神态,以免对学生积极求知的心理造成打击。

(三)提升倾听的价值性

倾听策略的应用,不仅仅单纯以“听”为主,更要在倾听中给出必要性反馈。在日常实践中,班主任应积极提升倾听的价值性,将教育元素渗透到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之中。

例如,班主任在倾听学生讲述其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冲突后,可以将“我在上学的时候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你想听听我是如何解决的吗”这一问题作为引子,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倾听欲。其后,在得到学生的肯定回答后,为学生讲述处理社交矛盾的正确方法和良性思路。这样一来,班主任便能实现由“倾听者”向“表达者”的角色转变,并对学生的社交观念形成正向引导,达到相对理想的德育效果。

再如,在倾听学生提出的“树叶的形状都是相同的吗”这一问题后,班主任可先不进行解答,而是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观察探索,并将观察结果告诉自己。这样一来,既能与学生建立更深入、更频繁的沟通关系,也能锻炼学生的探索能力、观察能力与主动探究能力,始终以倾听策略作为育人工具。

综上所述,学会倾听、用好倾听对班主任而言极为重要,倾听行为既是班主任了解学生需求、掌握学生信息的重要窗口,也是开展优质高效德育工作的可行路径。基于倾听策略,班主任要对学生予以充分的爱与尊重,并注重提升倾听与沟通的艺术性、包容性、价值性,从而夯实自身的工作胜任力,扮演好学生成长发展中的“大朋友”与“领路人”。

猜你喜欢
德育班主任策略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井冈教育(2022年2期)2022-10-14 03:11:00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夸夸我的班主任
我说你做讲策略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数学大世界(2018年1期)2018-04-12 05:39:14
班主任
中学生(2016年13期)2016-12-01 07:0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