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途径

2022-12-04 16:19:28福建省福州教育研究院林端清
青年心理 2022年14期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治法律

福建省福州教育研究院 林端清

初中生与社会接触的时间较短,不具备充足的法律常识与基础,法律意识相对薄弱。而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当不断深入研究本学科在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工作中的策略与方式,采用多种方式,将法律贯穿在学生生活与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其法律意识与运用法律的能力。

一、法律意识的特点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承担起提升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责任。而法律意识与道德意识、文化意识等存在一定差别,从本身结构来看,法律意识包含法律心理、观念以及思想体系。法律意识应当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要帮助学生从感性阶段过渡到理性阶段,使法律意识逐渐渗透在其思想中,对法律现象与观念形成系统的认知体系。

初中生的法律意识正处于初级阶段,在培养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法律意识应当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与社会意识相互独立,不受社会存在的影响;第二,法律意识单独呈现,人类是接受法律的对象,同时也是运用法律的主体;第三,法律意识的内容十分丰富,要从感性与理性双重层面看待法律。

二、培养初中生法律意识的作用

降低学生的犯罪率。初中生正处于叛逆期,且与社会刚刚接触,生活经验较少,此时家长与学生沟通较为不顺。而我国当前居民的法律意识正处在发展过程中,很多家长并不具备向学生传达法律基础的能力,导致很多学生的法律意识尚未形成。然而在信息社会下,学生很容易接触到各类繁杂的网络信息,这些信息可能会对思想尚未成熟的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增加其犯罪概率。反之,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增加案例讲解,提升学生法律意识,将大大降低学生犯罪可能,规范其思想行为。

培养学生利用法律武装头脑。如上所说,初中生的生活经验较少,法律意识薄弱,在复杂的社会中,往往因为各种意外造成学生人身权益被侵害。因此,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提升维权意识,也可以教会学生辨别是非,当他人侵害自身权益时,能够第一时间想到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中培育学生法律意识的侧重点

(一)未成年人保护法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融入宪法、法律活动基本原则、司法制度以及司法意识等内容。因此,在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教学过程中,可将侧重点放在了解法律基本含义、特征、区别、建设等方面。通过对校园欺凌、社会违法犯罪等案例的讲解,提升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例如,在学校遇到校园欺凌事件时,如何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如何搜取证据,运用何种法律方法等。而教师也应当适当调整课程内容,在原有教材资源基础上增加案例与法律条文,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二)宪法相关知识

宪法是我国一切法律的基础,是我国根本大法,涉及了经济、文化、生活、政治等多个方面,无论在实践层面抑或在理论层面,均具有较强的法律效力,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最佳教学资源。而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仅应当包含《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相关内容,还应当增加时事读本,以保证宪法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改变当前教学中以法律为主的现状,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相关知识后,增加法治精神、人民的权利与义务以及人民在国家中地位等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培养法律意识。

(三)权利与义务

从道德与法治教材现有内容来看,权利与义务教学至关重要,如“自由与平等”“理解权利义务”等内容,教材明确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并进行了准确的分析与阐述,还明确说明了公民的基本义务。只有当明确公民权益核心内容时,才能够提升法律意识在脑海中的具象化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增加公民权益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即利用生活中的案例,说明公民权益基本内容与行使规范,提升法律实践的意义。

四、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策略

(一)明确基本目标

当前法律意识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融合已基本形成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重点落实在帮助学生结合法律与生活,明确法治教学的基本目标。在设计教学计划的过程中,以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为基本要求,按照一定思路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进行理解,明确法律存在的基本意义,以及法律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从社会主义角度出发,理解公平与正义,学会认识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具备初步的法律意识。同时,教师应适当增加教学资源,从互联网、生活等多个方面增加案例,丰富教学资源,结合学生当前的理解能力与生活常识,增强学生运用法律的意识,帮助学生将生活实际与法律法规联系在一起。

例如,在学习《坚持依宪治国》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应当确定教学目标,即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基本内容,了解其地位、作用,明确该法律是我国一切法律的根本与基准。引入人大代表、国家行政机关、机关性质及组成等内容,以强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认知,明确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

尔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从实践层面出发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主动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提升学生运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强化学生法律意识,使其具备运用法律的能力,增强主观能动性,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公共权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该目标,从而将法律知识与生活常识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法律意识,培养其主动将生活与所学的法律内容相结合的习惯,并重点培养其用法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依法履行义务》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面对生活实际发生的事件时,能有效判断该事件的刑事或民事界定。

最后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确定中,应当将重点落在培养学生树立规则、拥有法律观念与意识方面,以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引导学生有效运用法律,遵守法律法规,形成良好的法治信仰,在一系列教学过程中升华学生的法律意识,巩固法律意识的培养。

例如,在学习《基本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时,要将目标设定在热爱祖国、遵守法律,拥护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方面,让学生做一名遵纪守法的良好公民。

(二)丰富教学资源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开展专题活动、讲解相关案例和创设法律情境三种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第一,开展专题活动。营造“学法”的学习氛围,以法治为专题开展教学活动。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中,将法治作为基本框架展开教学工作,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则有意识地细化法律内容,强化学生法律意识,引导学生明确法律基本素养的重要性。如开展宪法专题活动、法律起源专题活动、中外法律对比的专题活动等。

例如,开展“法律惩戒”专题活动,结合教材中《预防犯罪》内容进行授课,将中国法制史作为链接内容,详细解读。其中,可增加古代刑罚的相关知识以吸引学生注意,并对比分析我国目前法律与古代法律之间的优异,强化学生拥护法律的意识。

开展社会新闻专题活动。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针对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展开探讨,结合社会的热点新闻展开探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的变化,提升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渐形成相关意识。

例如,结合党的十九大等时政新闻开展活动,引导学生对维护国家利益等问题展开探讨,如在生活中该如何维护国家利益。组织学生将生活中的事例记录下来,以记叙文的形式呈现,增强自身对宪法内容的理解。

第二,讲解相关案例。很多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为此教师可设计相关案例,结合法律内容进行讲解,以弥补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将生活中常见的案例借助视频、图片等方式展现出来,再结合法律条款进行讲解,以突出案例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增强二者之间的融合性。例如,在学习《公民基本权利》的相关知识时,融入特殊教育学生申请加印盲文书籍被驳回的案例,针对该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引导学生运用自身所学解决该事件,由此鼓励学生正确运用法律知识,形成正确的意识形态,拥有正能量的价值观念。

第三,创设相关情境。为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法律之间的距离,加深法律知识运用的印象,提升学生对法律常识的理解,教师可创设相关情境,构建一个真实的法律环境,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法律内容。例如,在班级中组织一场庭审旁听会,邀请学生扮演被告、审判长、审判员、书记员、公诉员,教师则进行引导与帮助。在庭审过程中,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到该如何沟通,如何运用法律常识帮助自己,这有助于提升学生运用法律的意识,提升法律意识培养效果。

(三)丰富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途径

1.运用监督机制强化法制教育

实际来看,要建立健全学校的监督管理机制,为学生营造出浓厚的法律环境,提升学生法律意识。教师要严格落实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的相关要求,结合学情及时进行调整与改进。针对网络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充分认识到未成年人是非辨别能力较差的现状,结合相关部门积极加以整改。

如当学生浏览暴力犯罪网页、庸俗低趣的网站时,应当第一时间进行拦截,并通过电话、短信或弹窗等形式告知。当社会上出现了负面新闻或不良价值观时,教师应当在课堂中第一时间与学生探讨,告知其应当如何分辨,提升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学校也应当对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行培养,通过校园网络正向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2.创设法律教育基地

学校实际上是一个小型且复杂的社会系统,是学生的保护基地。为保障学生日后在社会中能够充分运用法律,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学校应当创设法律教育基地,在基地开展系列活动,拉近学生与法律之间的距离,培养其法律意识。在基地中,可通过创设法律宣传栏、开设模拟法庭以及设置法律相关书刊等方式,创设浓厚法律氛围空间。也可在法律教育基地结合慕课、微课等形式,对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行培养。

3.构建家校区联动机制

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学校与教师应当积极构建家、校、区三者联动机制,为学生创设一个完整的法律教育环境。

在家庭中,父母是学生每天都要接触的人员,尤其青少年对家庭环境异常敏感,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意识、行为习惯等方面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家长应当主动提升自身法律意识,规范自身行为,以榜样作用引导学生形成法律意识,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而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遇到相关事件能够第一时间想到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学生就能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法律意识。

社区需要创设一定的法律环境,提供相关的法律资源。如设置法律活动室,邀请法律专业人士讲解法律知识,充分发挥社区在社会中的地位。还可联络学校共同组织相关活动,为学生提供法制教育学习机会。

学校应当加强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主要体现在拓宽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功能,强化道德法治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在多个方面对学生展开法律教育,提升其法律意识。其次,要将重点落实在校园风气、班级风气、学习风气的营造工作中,充分运用校园中的传播渠道,如广播、宣传栏等,主动为学生分享法治相关新闻,带领学生走进法治世界,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体现在板报、手抄报、绘画作品、文章作品中。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从多个方面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教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应当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丰富法律意识培养的途径,如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之间的联动,为学生提供完整的法律环境;在校园内创设法律教育基地,为学生拓展法律基础学习的空间与途径;强化校园内的法律监督机制,提升学生运用法律的意识。

猜你喜欢
法律意识法治法律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02
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宣传与法律意识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提高法律意识的实践与探索
卷宗(2016年1期)2016-03-21 14:52:21
让人死亡的法律
山东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30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中国卫生(2015年1期)2015-11-16 01:05:56
论公民法律意识对纠纷解决策略选择的影响
让法律做主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