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归惠慧
陶行知先生主张:“要打倒传统的教育,同时要提倡创造的教育。”他提倡的“创造教育”是培养一种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真善美的活人”。基于“创造教育”思想,幼儿科学素养提升的评价研究,始终以幼儿为主体,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逐步帮助幼儿积累科学探究经验,发展逻辑思维能力。重点探索基于素养目标下的评价方式和工具,依据评价结果优化科学项目活动,得出提升幼儿科学素养的建议与策略,帮助教师梳理指导策略、总结经验,从而有效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
幼儿科学素养评价中,评价的指标不能随性而定,必须有科学的依据及理论的支撑。一方面,教师要树立“儿童本位”理念,深度解析各年龄段幼儿的思维规律及表现特点,根据幼儿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进行细化梳理;另一方面,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实际发展状况,准确把握科学教育内涵,保证评价指标的有效界定,为顺利进行评价研究奠定基础。
我园设计了《科学活动观察记录表》,此表采用白描记录法对幼儿进行个案跟踪。同时,我园针对幼儿探究行为能力的评价,采取项目检核记录法,从操作技能、操作时间、记录过程等八个方面设置指标。在此基础上,我园根据室内外丰富多元的科学活动,设计了《室内外科学活动评估表》,从区域设置、材料投放、幼儿发展三个维度确立指标,结合记录与分析,对幼儿进行精准评估。
我园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评价工具,明确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技能。同时,我园根据活动目标优化评价指标,选择关键性的指标进行评价与分析,进一步保证评价内容的科学性。例如,在幼儿沙水活动中,我园借助“幼儿的兴趣和科学探究能力等级评价表”对幼儿进行评估。有的教师发现,设计的评价工具虽然具有普适性,但是缺乏针对性。为此,我园在原有评价指标的基础上,依据沙水活动的主要目标进行适度调整,将指标内容贴合沙水游戏。这一做法充分体现了教师的行动研究能力,为教师后期优化评价工具、调整教育方案做好准备。
教师评价幼儿的科学素养不能局限于单次活动的单方面评价,必须坚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关注幼儿的探究兴趣和能力水平,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学教育活动,及时对幼儿进行科学探究行为、兴趣、能力发展的观察、评价和阶段性反思,以求实践探索与理性思维的有机结合,不断提升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需要注意的是,指标虽能细化,但不能量化。因此,教师要进行持续的观察,用科学的评价内容,全面考察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和能力。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科学领域中指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因此,在使用评价工具时,我园不但关注幼儿的活动结果,而且重视幼儿的探究过程。例如,在使用评价工具前,我园重点观察幼儿个体、小组及班级群体在参与科学活动时的具体表现,用客观、清晰、明确的术语,描述记录幼儿在自然情境下的认知、行为、创造、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表现。既满足了幼儿科学活动评价方式的多元需求,又达到了以评促发展的效果。
为了充分观察幼儿的探究过程,我园根据区域设置、材料投放、幼儿发展三大板块下设的“十二条二级指标”进行检核,结合关键性信息的记录,提供个别分析、整体分析和策略建议。在此基础上,我园结合行为检核、观察实录等方式,兼顾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对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表现做出综合性判断,增强评估的全面性与完整性。
促进每个幼儿高质量、适宜性发展,是幼儿园评价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研究发现,幼儿科学素养的评价不仅要做到全面性与专项性相结合,还要内部评价与外界评价相结合,重视幼儿的个体差异,树立多元的评价标准。
我园结合评价要素,从幼儿的科学认知、科学态度、科学能力三方面进行评析。教师通过观察记录、个案随笔等方式,为每个幼儿建立评价档案;教师通过自评反思、互评长短、专家引领等方式,针对科学素养提升项目活动的组织情况、环境创设、区域材料、活动内容等进行评价。
我园充分肯定家长在评价体系中的作用,通过家访、电话沟通、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加强联系,共同推进幼儿科学素养提升的评价工作。
我园借助同伴之间的观察互动、幼儿自我的定位评价等形式,帮助幼儿建立自主评价机制,引导教师从班级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科学素养提升项目活动中依托自主评价栏、幼儿表征海报等有效开展幼幼评价,引导幼儿有层次地设立递进目标、满足个体差异、发展科学素养。
我园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及特点,对幼儿科学活动的探究兴趣和能力发展进行观察和评价,重点关注幼儿过程性评价,探究幼儿科学活动能力动态评价工具的设计与开发。同时,我园通过开发、使用、调整观察表、评价量表,帮助教师及时优化支持策略,促进幼儿不断提升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