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黄淮学院教学质量监督评估办公室,河南驻马店 463000)
全国教育大会要求高校坚持立德树人,构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1]随后出台的新时代高教40条也强调高校加强质量文化建设,要把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作为一流大学建设的首要指标。由此可见,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人才培养工作必须放在本科教育的核心位置,放在高校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上,放在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言地位中。然而,对于新建本科高校而言,由于建校时间较短、教育资源稀缺、优质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生源质量不高、办学定位模糊等原因,[2]导致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出现很多问题,从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追根溯源,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人才培养方案编制环节不尽人意。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落实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其编制质量的高低将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产生直接影响。现有针对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只是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理念思路、人才培养方案的管理、问题与对策方面出发,真正就人才培养方案本身的编制质量高低上寥寥无几。因此,本研究从人才培养方案编制的角度出发,以新建本科高校为调研对象,对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希望为以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改进人才培养编制工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本次调查以河南省某新建本科高校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并邀请了该校对人才培养方案较为熟悉且具有权威性的专家分成四组对该校17个院系51个专业2018版的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情况进行评价。此次问卷调查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采用的是李克特五分量表评价,分析各指标的众数、平均值与标准差。具体来说,众数在统计分布上具有明显集中趋势点的数值,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平均值表示所得指标所有取值集中趋势或者平均水平;标准差是方差的平均根,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数值越小表示离散程度越集中。第二部分主要分析教学计划的学时,反馈在培养方案的检查中发现的相关问题。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总体来说,该校9个学科51个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安排、学生毕业要求、专业学制、学位及学分”这些指标的分析中,单个专业众数值均大于等于4,全部均值均在4以上(大于3.75),标准差均小于1,表明该校9个学科的51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这些指标的内容编制上是“比较好”的,问卷评价过程中意见也比较集中,评价结果是比较科学、可信的。
然而,在“教学课程体系”与“规范性”指标的分析中,“管理学与经济学”这两个学科的7个专业,在“教学课程体系”中的“理论教学体系与内容和实践教学体系与内容”以及“规范性”指标的分析中,单个专业的众数值均为3,平均值小于3.75(五分量表的75%等级值),标准差小于1,表明这两个学科7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这些指标的编制存在问题,具体原因值得我们深思。再者,艺术学这一学科在“栏目设置”这一指标中虽然均值在4以上,但是其标准差较大,即将接近于1,具体原因值得我们探究。具体各指标分析如下所示:
1.关于“课内教学计划总学时数”的统计结果与存在问题
在第二部分的调查中,关于该校课内教学计划总学时数的调查,9个学科的51个专业的“课内教学计划总学时数”的整体平均值为2 370,9个学科的51个专业的“课内教学计划总学时数”最高值为3 075学时,存在个别专业的学时数过高,无法体现“减少课内教学总学时数,让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时间”的精神,这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此外,本次调查中也发现在两级差中,该校“艺术学”的两级差最大,达到1 074学时,这表明同一“艺术学”学科不同专业的课内总学时数差异是非常悬殊的,这一结论也反映了前文第一部分督导专家对“教学计划安排”这一指标中“栏目设置”指标的评价是较为科学、可信的,的确是艺术学这一学科的部分专业在学时设置上是不合理的,需要院系深思的。
2.关于“课程计划学时的构成”的统计结果与存在问题
根据该校下发的培养方案,了解到该校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分为三种:“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与集中性实践教学”。因此,在学时的统计上,课内教学计划总学时数应该等于“通识教育课程学时、专业教育课程学时与集中性实践教学学时”的和,然而在最终回收的问卷中发现,各院系在这个问题的统计上存在很大的误区,统计结果正确的只有少数部分专业,多数专业的课内教学计划的总学时数并不等于通识教育课程学时、专业教育课程学时与集中性实践教学学时的和。
此外,还存在部分院系对课内学时构成的认识不够全面,存在理解误区,把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的学时总和直接当做课内教学学时总数。另外,调查还发现培养方案的学时与学分构成表中,存在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和不等于学时数的总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和不等于学时数的总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单个总数的统计上存在问题;部分专业实践教学学时安排较少、限选课程安排不合理,限选方向较少等问题,这也与前文第一部分专家认为部分专业在“教学课程体系”评价与“规范性”这两指标上需要改进的结论是相互对应的。
3.关于“集中性实践教学”的学时与学分统计分析结果
在回收问卷与查看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发现,关于“集中性实践教学”的学时统计上存在以下问题:部分院系相关专业没有在相应位置上填写“集中性实践教学活动表”中课程名称对应的学时。因此,一旦出现相关专业对应课程学时具体数值缺失的现象,就会影响后续学校对该专业相关教学活动学时在整体课内教学总学时中的占比的判断。比如无法判断该专业在这个教学活动设计中是否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与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同时,也会导致前面课内教学学时总数统计中部分学时的缺失,出现培养方案中多处学时统计的错误,产生连锁效应。这种情况是院系工作不重视还是其他原因,则需要我们深思。这也与前面第一部分分析中,专家认为艺术学学科专业在“规范性”这一指标上,标准差过大,规范性欠缺的结论是相符合的。
此外,在回收问卷中,关于“集中性实践教学”的学时统计上还发现存在部分院系在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集中性实践教学活动安排表中,没有严格按照教务处下发的模板,只列出周,没有学时的统计。这种表格设置不固定,周不换算学时,就会导致前面课内教学总学时、课内教学学时等统计的错误,导致培养方案中学时多数计算的错误。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保证教学质量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是安排教学任务、组织教学活动、规范教学过程、实施教学管理的基本依据。[3]然而,在本研究中根据回收的督导专家对调研院系提交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评价意见看,部分院系在培养方案编制中,对院系自身专业如何在四年中根据“知识牢、能力强、素质高”的要求,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理念不够清晰,专业定位不准确,课程体系设计无法充分体现重视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构建以“产出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理念。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部分院系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课程体系的设计中,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安排不合理。主要是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各实践模块学分分配、总学时总学分等设置得不合理,一定程度上影响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需要经历从分析情况,掌握相关专业学情、明确问题,把握重点,到制定专业教学计划与修改反馈等多个环节,才可能构建出一个完善的培养方案。然而本研究发现调研高校的“部分专业课内教学计划总学时数不等于通识教育课程学时、专业教育课程学时与集中性实践教学学时的和”等问题,追溯根源是在于教务处给出的编制指导意见不规范所致。该高校教务处给出的人才培养方案只对如何编制培养方案的宏观层面做了详细指导意见说明,而微观层面具体如何操作并没有太多可参考的实用性东西。
比如在该高校教务处下发的2018版本科培养方案的参考模板中,关于学时学分构成如何计算、教学计划安排中专业教育课程与集中性实践教学活动安排的学时、学分如何统计,是否需要把课程名称对应的学时与学分全部填写在表格中、军事理论与公益劳动是否需要根据学分换算相应学时等问题,都缺少清晰明确的标准,且给出的方案参考模板操作性不强,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院系计算相关专业学时学分出现理解误差、信息失真,以至于提交上来的培养方案中多处出现学时与学分计算错误的现象。
调研中发现,部分院系由于人才培养理念不清晰,角色定位不够准确导致部分专业培养方案设置不合理,如调查发现课内理论学时数过高、培养方案部分学科文本内容不符合编制规范性等方面。因此,未来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中建议高校的各院系要时刻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多样化发展需要。在遵循学校培养目标前提下,结合院系各专业发展特色,培养新时代人才;此外,院系要对自身专业发展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了解专业的特点和发展规划,弄清专业发展的不足和培养的重点,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工作。比如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充分体现高校的培养目标,体现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对各个专业的发展规划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进行清晰展示,让符合学校实际的科学教育思想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得到正确表达,从而高效发挥培养方案的指导作用,保证教育思想的实现。
针对调查中发现人才培养方案文本内容编制不合规范的问题。因此,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质量的前提条件就是亟待规范培养方案的编制程序。
首先,需要提升各个院系在相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过程的重视度,鼓励多数人积极参与。理清培养理念,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科学合理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等。[4]其次,学校教务处要制定清晰可操作的培养方案如何制定的标准与模板。例如学时上,把相应学时学分如何计算表述清晰;相关学时包括多少,给出具体的计算模板,让院系制定的时候有依可循,不至于再次出现计算方式不统一、计算错误的情况;在学分上,对于公益劳动课、军事技能课的学分换算学时的规定不明确。在这两个学分定义中,需要明确定义是否需要将公益劳动与军事技能学分换算学时,避免再次出现有的专业在这两门的学时换算时,出现不统一的现象。在学时比例安排上,注重专业教育课程与集中性实践教学的比例,考虑同一学科不同专业间的学时总数设置的合理性,避免再次出现同一学科不同专业学时总数差距较大的现象。在限选课程的方向上,注重不同专业限选课程限选方向的多样性,避免单一方向的出现。最后,对于提交的各自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务处需对照教育部与其下发相关文件的有关办学规定,对院系提交上来的培养方案里再次进行核查,针对其中存疑地方标注,反馈相关院系及时进行整改[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