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泉良
新课标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全预设、全封闭教学方式,而且还适应这种改变,要求同时对教材的处理、对教学计划的安排以及对教师的教学观念进行改变。就目前来看,对于新课标认识的实践活动,多停留在单一的课堂教学层面,与之相关的深层次的因素却并没有多大的改变,这就造成了教学各个环节之间的不平衡,造成了它们在教学整体发展中的相互制约,甚至相互阻碍。由于课堂教学这一环节的改革,缺少甚至没有相关教学环节和教学因素的改革作基础,因此课堂教学改革本身也失去了实际意义和价值。同时,由于课堂教学改革本身,往往是在教师缺少新课标理念的基础和自觉意识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许多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都沦为了应时应景的表演,这正如《中国青年报》2006年4月6日,教育版蒋昕捷所撰写的文章题目所言:“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课改新理念催生课堂新表演”。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从对教学改革的狭隘认识中走出来,首先打破教学计划一成不变的权威性,使其回到适应教学、服务教学的本位上来。
一、 教学计划与教学的关系
教学计划是为了教学的有效实施而在教学活动之前设计的教学实施进程、步骤和方案。教学计划与教学的关系,教学是主体,教学计划是根据教学的要求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进行设计的。因此,它也必然地伴随着教学的改变而改变,它从属于教学、适应于教学、服务于教学。但在传统的全预设的教学中,教学计划与教学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以教学需要为根据、以服务教学为目标的教学计划,反过来却成为教学必须遵循的硬性规定,成为教学必须落实的步骤,成为考查教学成败的标准。这种本末倒置的状况不仅造成整个课堂教学受制于教学计划的被动局面,使教学的自主性完全丧失,而且教师的创造性的发挥、学生个性的培养也完全没有了空间。尤其是在长期的运行中,在不断的所谓“发展”和“完善”中,一方面教学计划逐渐地成为了一成不变的规范和模式。这种规范和模式一旦形成,便成为大一统的、必须遵守的规则。这种缺少甚至不允许有变化的计划,使基础教育的教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缺少真正的发展而只是一味地重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学计划与教学需要的距离越来越远,教学计划成为了阻碍教学发展的因素。另一方面,走向绝对化的教学计划的长期运行,对于教师观念的影响是深刻的,使他们积弊成习,在潜意识中拒绝改变。这两方面都表明了在传统教学中教学计划与教学关系的错位。因此为了适应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必须对此予以纠正,重新以教学为中心进行教学计划的制订和设计,要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素质,倡导丰富多彩的教学个性和教师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及对教学进程的安排,倡导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和生成性、教学方法的丰富性和选择的自主性,使教师在教学中有充分的空间,通过个性化处理和安排,实现新课标的理念,为教学中的不确定因素留出充足的余地和空间,使“计划”具有适应发展变化的弹性。
二、 生成性教学要求教学计划具有灵活性
潘涌在《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中,谈到个性化阅读教学时指出:“个性化教学,既然要有计划地打破按部就班的教学程式,那么,自然可能影响整齐划一的教学进度。但比教学进度更重要的是教学质量,是学生的学习质量。如果课时超过了计划中的规定,未必是坏事。如果以延长的教学进度换取拓展了的教学深度和广度,可谓得不偿失。”这段论述的核心有两方面内容,一是“个性化阅读教学”是与整齐划一的教学进度相矛盾的,对进度的影响是“自然可能”的。二是影响了“整齐划一”的计划,换取拓展了的教学深度和广度是“得不偿失”的。这两点论述是客观的,但同时又是片面的,没有深层次反映教学与教学计划关系的本质。作者是把教学和教学计划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事物进行论述的,而并不是从教学计划必须从属于教学需要去考查,没有认识到离开了教学,教学计划尤其是教学计划中的教学进度,不仅毫无意义,而且也失去了存在的依据。教学计划必须从属于教学需要,要根据需要制订计划,而不是根据计划确定需要,更不能根据计划去考评教学。既然教学要打破“按部就班的教学程式”,那么,教学进度也必须要与这种打破“按部就班的教学程式”相对应打破“整齐划一的教学进度”,为不同教师实施个性化的教学提供一个开放的、具有弹性空间的教学计划,使计划本身具有适应多样性和变化性教学的活性。新课标倡导的生成性教学,作为对传统预设性教学的反驳,具有更为明鲜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对教学过程的高度重视,不仅使教学进度无法整齐划一,就是教学目标也将丰富多样。充分体现和张扬学生个性的生成性教学,是任何一种模式化的教学计划都无法与之匹配的。因此教学计划的理念必须要从根本上加以改变,应在深入理解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基础上进行框架设计,而不是细节安排。要使教学计划具备容纳教学变化的活性特质,使教学计划成为教学实施的导游图而不是旅游路线。
三、 充分发挥教学计划对教学的意义
教学计划源于教学展开之前对教学的思考和规划,目的是使教学提高效率,有序进行。教学计划的作用和意义实现于教学过程中,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学计划的意义,首先,应该对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教学规律、教学目标、教学环节,特别是对教育对象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制订出合乎新理念、适应实际教学需要的教学计划。这是基础,也是前提。其次,要适应教学的需要,一方面要给教学计划留有充分的空间,去接受和容纳教师教学的个性,接受和容纳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另一方面,教学计划本身还必须具有自身调整的机制。伴随着社会发展变化,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的认识水平和认识基础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提高,而教学与生活联系的加强,使教学计划的这种动态调整机制已经成为其必备的品格,成为适应教学需要的不可缺少部分。再次,教学计划对教学予以规范。在个性化生成教学中,由于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确定因素,尤其是在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中,在尊重和发展学生个性与规范引导之间存在着许多误区,往往因尊重学生个性而导致课堂教学无序,因规范引导学生思维而扼杀学生个性。因此教学计划可根据教学进行之前所预设的框架,在宏观上消灭产生这些误区的根源,减少产生误区的几率。最后,教学计划是以教学研究作为前提,以服务于教学为目标的,但一旦成为教学文件,对教学就有一种指导和规范作用,应运用教学计划的具体内容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予以更正,对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应运用教学计划的整体理念予以完善,对教学中的失误,应通过教学计划予以改进,使教学计划与教学在不断的调整中得到发展和完善。
教学计划的灵活性是新课标下教学形式多样性、内容丰富性和过程不确定性的要求,是教学计划确立和服务于教学需求的必然结果,更是整体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可或缺的条件。教学计划只有与教学达成高度的统一和默契,才能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出当下注重形式表演、缺乏本质把握的误区,真正实现新课标发展健全人格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潘涌.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4] 【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宏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