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汉字书写不规范与汉字本体的关系*

2022-11-25 02:15晋卿琳张珂王忠一
智库时代 2022年40期
关键词:声旁偏旁部首部首

晋卿琳 张珂 王忠一

(天津中医药大学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

现如今,在信息化席卷的浪潮中,全球文化交流日益丰富,呈现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的盛况。“快餐时代”下的碎片化阅读导致学生输出困难、语言匮乏的现象日益突出。电子设备的普及更是使得“无纸化学习”成为流行趋势,这使本就输出困难的大学生群体大大减少了书写汉字的机会,汉字书写不规范的现象日益严重与突出。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体制下所注重的素质教育使得规范书写在大学教育阶段受到了忽视。本该拥有良好汉字书写素质的大学生群体出现了严重的汉字书写规范问题。

笔者学习汉语言相关科目时,发现汉字的字形结构、造字法以及其偏旁部首对于汉字书写规范有着深刻的影响,故笔者在校进行了汉字书写不规范现象的问卷调查,得知许多群体都有不同程度的汉字书写不规范问题,且对汉字的形体构造、偏旁部首与汉字造字法的认知同样十分不清晰。基于调查问卷与广泛搜索,总结出大学生高频错别字的字库。以字库为基础,对大学生书写情况进行深度的分析研究,本文从汉字字形结构、造字法、偏旁部首三个角度展开论述且提出解决方案。

一、从汉字本体分析大学生书写不规范的成因

(一)汉字具有以形表义的特征

汉字是语素+音意区别+字符字,汉字作为音义结合的文字兼有表音、表意以及象形的功能。

以汉字形音义的联系之间的不同将汉字分为五类: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也是六书说的其中五类(转注归入形声一类)。由于这些独特的汉字形态,一旦学生对于汉字的认知出现偏误则会使各类字的混淆与偏误,出现书写不规范。

如汉字“燕”字为象形字,甲骨文时期的“燕”字是十分写实逼真的燕子形象,到小篆时期,字形变得匀整且复杂,燕口类化为“廿”,燕翅讹为“北”,燕尾讹为“火”。小篆已经开始接近现代的写法,但还是能够看到一点象形痕迹。隶书、楷书笔画化,形体再变,尾部讹为“灬”。(如图1所示)

图1 “燕”字的演变

有许多同学将“燕”字的“廿”部错写为“艹”,正是由于对该字“象形性”的认知错误造成的。

再如形声字“尴”,“尢”为形旁,“兼(监)”为声旁,本意为“人行走姿势怪异”。“尢”字为象形字,本象人手部长赘疣之形,后由此演化出怪异之义,因此作为“尴”字的形旁。人们将形旁“尢”误写为“尤”与“九”,是对“尴”字造字的概念与形体结构模糊所导致的。(如图2所示)

图2 “尴”字的正确写法和错误写法

(二)汉字数量繁多且结构复杂

汉字是语素文字,语素数目十分庞大,所记录的汉字也数量繁多。其“以形表义”的特点注定新语素出现会有更丰富的排列组合,汉字数目也随之增加,“氢、氦、氮”等字就是这样产生的。汉字数量的增加会引发结构趋于复杂的问题,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汉字结构单元多。汉字结构单元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笔画与笔画的组合:单一笔画有5种,即“一”(横)、“丨”(竖)、“丿”(撇)、“丶”(点)、“乀”(捺),复合笔画有6类,25种。其次,笔画之间有相离、相接、相交三种组合方式。第二层次是部件与部件的组合:笔画与笔画组合成为部件,以此进一步将汉字分级。

第二,汉字结构模式多样。汉字结构模式有17种,常见的有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中下结构等十三种,同时又有品字结构、穿插结构等不常用的结构。对于汉字结构模式的认知错误,也是造成汉字不规范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汉字为二维平面方形字

一般情况下,语言符号只能进行单一的纵向或横向排列,无法在二维平面上完全展开,例如英文这样的拼音文字。但汉字的构字部件可以同时进行横向与纵向的组合,因而具有了空间性的二维特点,使得汉字的结构形式也变得十分丰富。以“帽”字为例,在英语中为“hat”,是单一的横向组合,但在汉语中则是二维平面的组合,既有横向“巾”与“冒”的组合,也有纵向“冃”与“目”的组合,横向与纵向的交叉构成一个二维平面。

这类构字有利也有弊,科学研究证明,单个汉字所包含的平均信息是9.65比特,而英文字母仅有4.03比特,汉字所包含的信息量是西方文字的两倍多,这也使得汉字在阅读速度与识别抗错程度上远高于西方字母文字。[1]同样,便于辨认的复杂组合结构也将造成书写上的难度。

(四)汉字本体原因对于学生书写不规范的影响

以上汉字的诸多原因则会给学生造成以下几点困扰,从而造成汉字书写不规范的情况:

1.汉字部件部首偏旁体系庞杂,易出现编造与混淆

汉字的偏旁部首庞杂势必会造成有部分偏难生僻的偏旁部首在基础教育阶段得不到普及,这也意味着学生在这一部分的汉字书写上易出现错误。例如“贯”字的偏旁“毌”,人们常将其写作“田”。另一方面,还易造成学生对于相近偏旁的记忆出现混淆,如“巷”字,其部首为“巳”但常有人将下半部分写为相似的“㔾”。

2.形近字迁移作用,会造成学生在记忆和书写过程中的混淆与模糊

迁移作用即较为强化的深层知识信息对浅层知识信息的覆盖与影响。在汉字的学习过程中,形近字会导致迁移作用的出现。例如“粤”字的上半部分为全包围结构,而许多人会因为受“奥”字影响而将其写作上三包孕结构造成书写错误。

3.笔画的缺漏或笔顺的错误而导致字形结构出现问题

笔顺错误导致的结构问题很容易理解,比如“美”字,古人称“羊大为美”,是上下结构的字,但书写者会直接一撇到底,使之成为独体字,造成书写错误。又如“延”字的右半部分是竖折,但书写过程中容易将这一笔画拆分成两笔,将竖折写作“止”状。

笔画认知模糊而造成的错误表现在笔画的增减与笔画的长短。笔画的增减:例如“贰”“武”等字常会为其增加或减少一横;笔画的长短:如“鼻”字,偏旁“丌”的下面两画会写出头,写成“廾”状。以上这些对于笔画、笔顺的模糊认知、错误认知都很容易造成别字的产生。

4.同一汉字作为偏旁部件与作为独体字时书写形态不同

如“车”字作为独体字时,最后一笔为横“一”,而作为部首时,最后一笔变为提;再如,“身”字作为独体字时,最后一笔“丿”从右贯穿至左,要出头,但作为部首时,“丿”仅居于左边,并未出头。

二、汉字的字形分析

汉字字形复杂,只有从其来源与结构出发,了解其组合的原理,才能真正掌握汉字。故针对以上易错字成因,下文将从造字法、偏旁部首、字体结构对汉字字形进行分析,明晰汉字书写规范,减少不规范现象的产生。

(一)偏旁部首

1.以位辨形

(1)牧,易错偏旁为右半部“攵”,易与“夂”相混。此情况会产生大量错字,如:攻、败、教、放、政、敢等字,可以看出以“攵”为偏旁的字多是左右结构,且“攵”居于右半部,因此可以通过偏旁在字形中所处位置将二者区分开来。

(2)壳,易错偏旁为上半部,易与“土”相混。同样易错的还有:声、壶等字。以“士”为偏旁的“壳、声、壶、壹”等字多是上下结构,且“士”居于上半部;而以“土”为偏旁的“塑、壁、坚、坠”等字同样是上下结构,但“土”居于下半部。据此可以推知“土”与“士”两偏旁的成字规律。

2.以音辨形

练,易错偏旁为右半部,易与“东”相混。“练”字右半部古字写作“柬”,为声旁;“东”字写作“東”,也是声旁。在简化汉字时根据其草书笔迹改为现在的字形。从字音角度可以发现,以“柬”为声旁的字,如“练、拣、炼”韵母都是“ian”;以“東”为声旁的字,如“冻、陈、冻”韵母都是“ong”。故可以音为媒介,将两个偏旁区分开来。

3.独体字做部首的情况

(1)船,“舟”字做部首时向右不出头,部分书写者容易忽略这一点,将独体字与偏旁字的书写混淆起来。类似的还有“航、舶、舵”等字。“身”字做部首时也是最后一笔向右不出头,直接影响到“躬、躺、射”等字的正确书写。

(2)孩,“子”字做部首时,末笔是提,而非横,在书写时忽略这一点很容易使得读者以为这是子亥两个独体字,产生文本误读。同样,“土”“耳”两字做部首时,末笔也要由横变提,从而突出其部首的地位,相关常用字有“聆、耽、耿”等。

4.特殊偏旁

(1)熙,易错偏旁为左上部,常与“臣”相混。“颐、姬”与之情况相同,此三字作为形声字,左上部为声旁,没有实际意义,而以“臣”为偏旁的字多与“臣”的甲骨字形眼睛有关,如“卧”即人伏在几案上休息,眼睛呈竖立形之意。

(2)冒,易错偏旁为上半部,易写作“曰”或“日”,但第三、四笔不应与两边相连,“冕、帽、瑁、勖”与之情况相同。“冃”,本义帽子,帽子与头必然是分离的,故而笔画不应黏连,且“冒”字与“日、曰”并无意义上的联系,应当加以区分。

(二)字形组合结构

(1)满,左右结构,部首为“氵”,易错写为上下结构,将“艹”当做部首。对此,要认识到“满”字以“氵”为形旁,本义指水从容器中溢出来,右半部为声旁,这样就很容易记住“满”是左右结构。

(2)麦,上下结构,易错认为是独体字,一撇写到底。古文字形写作“麥”,可以看出“麦”字从来(即小麦),从夂(朝下的脚),有会到来的含义,这与古人认为粮食是上天所赐有关。

(3)专,独体字结构,易错写成上下结构,将上字认为是“土”字,受此影响,“传、转、砖、抟”等字都易写错。受汉字简化的影响,依汉晋草书的笔迹,最终写作为“专”,与“土”并无关联,需要特别记忆。

(4)敖,“敖”字为左右结构无疑,但需要注意的是“敖”字左半部是上下结构,易错写成一撇到底。其古文字形从出,从放,其左上部为“出”,左下部为“方”,右侧半部为“攵”,因此左侧是很明显的上下结构,后来字体简化,发生了黏连,但左半部仍然是上下结构。受此字影响,“嗷、傲、熬、遨”等常用字都易写成错字,要特别加以重视。

(三)造字法

1.象形字

(1)周,甲骨文字形里,“田”中有四点,表示土地中庄稼密集的样子。受“吉”字的影响很容易以为“周”中为吉,实则不然,二字在本义上没有关联,认识到“周”与土地有关便很容易记忆。

(2)朵,从木,上面似花实之类的事物。部分书写者会将第二笔横折弯错写成横折弯钩,似“几”字,而“几”字本义指的是矮小的案板,最后的钩笔是为了突出桌腿,与“朵”字上半部属于两个不同的部件。

2.指事字

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上指示性符号,以此与本字区分,造出新字。因此指事字的结构较简单,指示明确,也容易理解,很少有错字。

3.会意字

(1)祟,从出,从示。其下半部容易与“宗”相混,而造成“崇、祟”二字分不清的情况。“示”与鬼神有关,祟字本义指鬼魅出来作怪,造成灾祸。而“崇”是形声字,从山,宗声,指山的高大,如此便不难区分二者。

(2)央,从大,在冂之内。央作为独体字不易出错,但在“英、鸳、鸯、盎”等字中做部件时,书写者会错写成撇不出头。“央”字甲骨文字形中像人戴枷,不难想象,戴枷之人的头一定是在枷锁之上,且居正中,因此“央”字第四笔的撇一定是出头的。

4.形声字

现代汉语常用字中绝大多数都属于形声字的范畴,其中某些少见的声旁在书写中极易与形近字相混淆,造成大比例的常用字成为易错字,因此需要学生对其进行特别掌握。

(1)“ㄎ”部,读作kǎo,受“与”字影响,易错写作横笔不出头,竖笔出头。以此为部件的常用字有“考、聘、兮”等。

(2)“匃”部,读作gài,受“匈”字影响,易造成混用。以此为部件的常用字有“渴、歇、葛”等。

三、汉字本体研究对书写规范的影响及举措

对于大学生汉字书写不规范问题,需从多方面加以重视,通过国家指导、学校主导、家庭引导、自我认识提高四个角度全方位地提出对策,从根本上加深大学生对汉字文化的理解,自觉形成“写规范字”的意识,并主动担当起传承汉字文明、发扬中华文化的重担。

校园是大学生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便是各高校加以引导。高校普遍设有大学语文课程,在追求课程深度的同时,也应该同等重视基础性的汉字教育,将“写规范字”纳入课程标准,以多元化的课堂表现形式挖掘汉字的文化内涵,凸显汉字形体魅力。对此,针对大学语文课程引进汉字文化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一)设立汉字文化专题

1.造字法讲解

六书说是探究汉字本源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利用造字法与用字法推测汉字的本义与引申义对于深度理解汉字字义、记忆汉字字形有着极大帮助。教师教学时,应从基础的象形字日月、形声字江河引入,推知复杂的会意字“武”、形声字“满”等字的记忆,使学生理解并加以科学运用。

2.汉字形体演变

汉字形体由甲骨文演变至楷书的漫长岁月中,积淀了中华民族的思辨智慧,深沉典雅中又透露着灵动秀气,由繁到简,气势开合,彰显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蕴,对于汉字形体演变的讲解,不仅可以使学生明晰汉字今天何以是这样的字形,更可以体会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力量。

(二)设置书法课程

汉字作为表意文字,有着独特的审美意义,并形成了书法这一独特的艺术门类,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特设书法练习章节,使学生亲触笔墨纸砚,提笔挥洒成篇。

(三)布置手写作业

理论的学习需要实践来检验,通过前期汉字内蕴的积淀,教师可以适当布置手写作业,依托读后感、书法作品展等多种形式,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的综合评价标准,对其中典型的错别字进行指正,并展览优秀作品。

(四)组织汉字大赛

以学校倡导,教师指导为前提,通过学生会、社团等团体组织校级、院级的汉字听写大赛或书法比赛,激发学生主体对汉字文化的热爱与重视,在趣味活动中警醒大学生加强对汉字书写的重视,自觉养成手写汉字,写规范字的好习惯,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汉字书写不规范的状况。

猜你喜欢
声旁偏旁部首部首
形旁在形声字识别中的优势作用*
弄清偏旁与部首
我的作文(外一首)
移字谜
系在绳上的“冬”
伤心的单身话
声旁类推法在平翘舌声母方言辨正中的应用分析
偏旁部首知多少
“一丝不苟”的糗事